书城历史世界五千年历史之谜(全集)
48530500000020

第20章 宦海沉浮(4)

希特勒上台后,隆美尔受到特殊的宠信,曾多年负责他的安全与保卫工作。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被委以独当一面的重任。这位被宠信的将军也确实没有辜负主子的厚望。1940年初,他担任第七装甲师师长,奉命入侵法国,击退英法联军,直抵英吉利海峡。他后又率军恢复北非局势,先后荣获铁十字勋章和栎树叶铁十字勋章。在北非广阔无垠的大沙漠上,他以较少的兵力与英美联军周旋,他机智果断,神出鬼没,避实就虚,英勇善战,创造了许多举世闻名的成功战例,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他为希特勒立下了赫赫战功。这期间隆美尔平步青云,一跃成为纳粹德国最年轻的陆军元帅。1942年初,他再次进攻,直抵尼罗河三角洲,进入到离亚历山大港只有70公里之遥的阿拉曼地区。

然而,海潮也有退落的时候,人的一生自然也是这样。这位显赫一时的传奇式将军却在大战结束前的几个月,惨死在曾经百倍宠信过他的希特勒手上。这个不曾预料的结局,自然又给他的一生蒙上了一层悲壮而又神秘的色彩。

最终将他送上西天的是“七·二〇”事件。这还得从头说起。1943年,苏德战场上,德军累遭失败,西线盟军实力增强。然而一意孤行的希特勒不顾前线将士的安危,以严厉的军令,禁止任何撤退或突围,盲目冒进和固守,使将士伤亡惨重。在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在西线苦苦挣扎的隆美尔不得不从埃及撤退。为了阐明自己的主张,隆美尔亲自飞往希特勒的最高统帅部,以精辟的见解劝告希特勒放弃北非,然而遭到了怒斥。非洲失守后,希特勒任命他为西线B集团军司令。这时,盟军利用掌握在手中的制海权和制空权,对西线德军展开了立体攻势,隆美尔请求增援,又多次遭到希特勒的奚落与斥责。灰心与失望,开始笼罩在他的心头。他对最高统帅的冒进战略与独断专行的作风产生了严重的不满情绪。

这时,军内情绪波动,密谋活动时有发生。1944年2月,隆美尔回国度假期间,反希特勒的密谋者施特罗林曾与他接触。回到前线后,他们又试图通过新任参谋长斯派达尔谋求隆美尔的支持。1944年6月6日,盟军在诺曼底登陆成功,这使他更深刻地认识到德军的末日已将来临,根本无力保住大西洋漫长的海岸防线。他又一次恳切地向希特勒痛陈利弊,要求结束线战争,并在7月15日给他发出了最后信件。这时,他已拿定主意,准备在法国与盟军单独媾和。

7月17日,隆美尔在乘车途中,遭到了盟军飞机的袭击,受了重伤,被送往医院抢救。在z 疗期间,震惊世界的“七·二〇”谋杀希特勒的事件发生了。对这次事件,隆美尔没有表示过赞同。他说:“谋杀希特勒的企图实在毫无意义。我们怕的不是这个人的作为,而是他个人在德国人民眼中所显示出来的偶像地位。”他的妻子和儿子在战后都发表过声明,否认隆美尔参加过这次谋杀事件。

“七·二〇”谋杀事件,使希特勒差一点命丧黄泉。他的秘密警察在“七月阴谋”后的清洗中牵涉到了隆美尔。一般看来,问题已经很清楚。深入地研究,也不过是他与谋反集团合作的程度问题。据此,一些历史学家、传记作者都顺理成章地将他描绘成反希特勒的英雄。有些书中,把他说成是谋杀集团的成员,并有他们合作的详细描绘。数次再版的美国记者威廉·夏伊勒的《第三帝国的兴亡》一书中也确认了隆美尔与谋杀集团的合作,还说谋反集团打算在希特勒之后,推选隆美尔为政府首脑。

然而,在斯奈德的《第三帝国百科全书》的一篇文章中说:在1944年6月17日和29日,隆美尔两次见希特勒并想说服他结束战争,这样德国还可以保留相当可观的军事实力,但这位面色苍白、浑身发抖的元首用愤怒和讽刺来回答他的坦诚。1944年7月,也就是盟军诺曼底登陆后,英军飞机击中他的汽车,他身负重伤,被送回家乡尤姆养病。这时,隆美尔日渐觉悟……这个坦率、单纯的军人,开始转向政治,他反对计划中对希特勒的谋杀,因为这会使希特勒成为英雄……隆美尔从未在“七月阴谋”中担任积极角色。

看来,谋反分子内定在行动成功后由他担任政府首脑,只不过是他们的一厢情愿。谋杀失败后,一个谋反分子在处决之前被希特勒的秘密警察挂在一个吊肉的钩子上,在极度痛苦之际,他将隆美尔扯进谋反分子的名单中,是不足为奇的。这也许就是他厄运的根源。

1977年,英国传记作家大卫·欧文在他的《狐狸的审判》一书中,发表了虽与上述观点略同,然而又肯定得多的论断。他认为,隆美尔是一个单纯的军人,他自始至终忠于他的元首希特勒,从未参加过谋反活动。他虽和阴谋分子有过交往,但反对谋杀希特勒。他认为,日暮途穷的他,还能在政治上找到一条生路;他并不知道他的同事中有人参加了谋反活动;隆美尔的死是由于被捕的谋反分子有意供出一些效忠希特勒的元帅,为真正的同谋打掩护。为此,大卫·欧文还引证隆美尔夫人1945年9月发表的对她丈夫曾参加谋反集团进行否定的声明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他的作品问世后,立即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对。反驳得最起劲的就是惟一幸存下来的原隆美尔部队的参谋长斯派达尔。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隆美尔不仅发表过结束战争的言论,而且要推翻纳粹政权。因此,他声称隆美尔是属于谋反集团的成员。不过,仔细想起来,欧文的观点也并非证据十足。如果说隆美尔缺乏政治头脑,是一个只知道效忠元首的“单纯的军人”,又怎能想到在激战之际与西方盟国签订停战协定,以便在东方战线开辟新的局面?为什么他与谋反分子接触交流后,不将情况向他效忠的主子报告呢?所以要证明他没有参加谋反活动,理由还显得不够充分。

另外,如果说隆美尔之死是谋反分子苦打成招的结果,那么,希特勒又怎么会如此轻信呢?隆美尔多年效忠希特勒,而且战功显赫,甚至赐死以后,还得装模作样地给予他国葬的殊荣。据此,我们能说希特勒轻信胡编的供词,而错杀了他吗?

关于隆美尔的死因,学者们一直在探寻,尚无定论,但究竟是何原因导致希特勒能够狠心处死自己的大将,尚待人们的进一步研究。

山本五十六死因之谜

1943年,日本海军将领、联合舰队总司令山本五十六的飞机在飞越西南太平洋上空时被击落,山本五十六当场毙命。到今天,有关人士还在争议:究竟谁击落了山本五十六?

1943年4月18日,当事人托马斯?兰菲尔和里克斯·巴尔奉命一起起飞前去攻击从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拉包尔飞往布干维尔岛的山本五十六座机。

根据各种流传的说法,首先向山本五十六乘坐的“贝蒂”号轰炸机开火的是巴尔博,而兰菲尔声称他也开了火。由于当时的P—38战斗机上没有空中照相枪(飞机射击时与机枪同步工作拍摄射击结果),所以两人的陈词就无从考证,再加上当时的行动十分保密,美国直到二战结束后才宣布,美军能够击落山本五十六是因为美国海军破译了日军的通信密码。因此等到真相大白于天下时,时间已经过去了几年,究竟是谁首先开火就更难说清楚了。目前兰菲尔已去世,居住在俄勒冈州坦利波尼的巴尔博也79岁了,他在回忆起往事时不无遗憾地说:“如果我们在击落山本五十六后马上将事情全过程晓之天下,那就不会反目成仇。我和兰菲尔战时关系非常好,他信心十足地认为是他先开了火,只不过他做得有点过分了些。”

根据日军史料记载:当时兰菲尔和巴尔博因各自击落一架轰炸机(一架系山本五十六乘坐,另一架由他的参谋乘坐)而分别获得一枚勋章。此外,巴尔博还因为协同击落了第三架轰炸机而与其他人分享了另一枚勋章。但是,,当时运载山本五十六一行只有两架轰炸机而不是三架时,美国空军马上裁定巴尔博和兰菲尔只能分享一枚勋章,以示共同击落了山本五十六的座机。在此之后,巴尔博的昔日战友向空军提起上诉,要求改变裁决,向巴尔博授予全奖。事情一直闹到美国空军参谋长唐纳德·赖斯那儿,结果他在1992年再次拒绝更改记录。于是巴尔博又向一家联邦法庭上诉,结果上诉法院维持原判,巴尔博败诉。

《攻击山本五十六》一书的作者、得克萨斯大学(达拉斯)杜立德图书馆馆长卡罗尔·格莱尼斯说:“史料记录必须有权威性,对于这些二战老兵来说,重要的是该给的奖一定得给。”但是,美国空军并不愿意接受该协会的调查结果。位于华盛顿州的博林空军基地的空军史料专家卡吉尔·霍尔说,“史料记载多半不会有任何偏见。”看来,争论还得继续下去。山本的死究竟出何人之手,还笼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

拉登的财富之谜

1957年,拉登出生在沙特的一个豪门之家,而且世代都保持着经商的传统。40年代末,家族从也门迁到阿拉伯,也开始了他们经商的生涯。拉登的父亲穆罕默德·本·拉登,白手起家,经过多年奋斗,终于有了数百万家产。在创业期间,他也与政界相联合,与费萨尔国王建立起特殊关系,当然也能凭此不断致富,而且为家族争取了该国的公共设施与房屋建筑业,王宫、清真寺、王室别墅等建设都是可以迅速发财致富的大工程,本·拉登的家族成为沙特百大豪门之一。

1980年6月,27岁的本·拉登凭他那巨额财富在伊斯坦布尔的郊区设立了他的总部。他在这里对志愿者进行收容、组织,并承诺把他们送到阿富汗。可以说,提起拉登便咬牙切齿的美国人,当时曾把拉登当做亲密的朋友。拉登就是在土耳其这段时间里积聚了巨额财富。

拉登堪称出色的企业家,他经营的分公司遍及伊朗和巴基斯坦和海湾国家,他在日内瓦、苏黎世、法兰克福和伦敦等金融市场也有账户。他的先进的电子设备和武器弹药是通过一个错综复杂的银行网在瑞典、法国和德国购买的。同时,拉登也拥有先进的网络信息系统,办事效率也极高。1982年底拉登从伊斯坦布尔来到巴基斯坦,在白沙瓦建立了“支持者之家”,还在阿富汗边境的柏克蒂亚建立了16个游击队训练营地,训练他的恐怖分子。

后来,拉登在阿富汗创办了一个工程公司,并且利用它建立了隐蔽的场所,挖隧道、筑路等,为以后的高明的藏身术打下基础。1989年10月,苏联从阿富汗撤军期间,拉登离开了阿富汗。回国不久,政府就因他“支持恐怖组织”而取消了他的沙特国籍。1992年他以投资者的身份来到苏丹。1993年,“拉登控股公司”签订了8500万美元的巨额合同,就是承建苏丹喀士穆——尚迪——阿特巴拉之间的干道公路。同时他们还承建苏丹首都商业中心的三座大楼。本·拉登很善于经营,他还联合亲执政党的两个金融家创办了苏丹北方银行。这个银行至今在苏丹仍然是实力最强的。

这以后,本·拉登旅游欧洲各地,伦敦和瑞士是他最常去的地方,他在那里的众多投资都需要他去照看。仅在伦敦,拉登的财产估计已在5000万美元之上。拉登在全球拥有那么多公司和子公司,还有一个线面宽广的金融系统和网络系统,拉登在政治上创造了奇迹,给世界一个震惊,在经济上更是独当一面,他拥有一个庞大的财团。他到底有多少财富?这还是一个谜。就像拉登的行踪一样,给人很多神秘感,让人不觉产生无限遐想。

古罗马政治家苏拉退隐之谜

谁不想拥有最高的权力,谁不想处万人之上,君临天下?然而,古代罗马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苏拉在夺得最高权力以后却又自愿放弃。他的突然引退,一直是千百年来人们感兴趣的问题。也给人们留下了一个谜团。

苏拉公元前138年出生于古罗马的一个破落贵族家庭,他自幼喜爱文艺,善于交际。30岁之后,他时来运转,经济状况大为好转,战争中机缘巧合使其成为民族英雄,50岁时,他在元老院的支持下当选为执政官,后又经过与马略的两次斗争,终于建立了他的独裁统治。苏拉为了终身掌握国家的最高权力,不惜践踏民主传统,强奸民意,威慑元老院,最后终于取得终身独裁官职位,集军政财权于一身。苏拉为了确保自己的终身独裁统治,进行了种种“宪政改革”。他取消了民众大会的否决权,削减了保民官的权限,把自己的大量亲信安插在元老院。

可是,令人不解的是,苏拉在取得终身独裁统治权的第三年突然宣布辞职,最后竟以一个普通公民的身份到他的一座海滨别墅隐居。他曾经为争夺最高权力赴汤蹈火,甚至不惜以道德的堕落、国家的灾难和人民的生命为代价,而现在,正当他的权势如日中天的时候,他却自愿放弃了这种最高权力,这是为什么呢?

至于引退的原因,苏拉本人没有说。据说,当他决定放弃他的权力时,曾在广场上发表过一次演说。他在演说中提出,如果有人质问他的话,他愿意说明辞职的原因,可是,在那种情况下,绝不会有人敢冒着生命的危险去质问他。辞职以后,一个青年曾当面辱骂他,苏拉竟然默默忍受了这个青年的辱骂,但他说过这样一句话:“这个青年将使以后任何一个掌握这个权力的人都不会放弃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