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哥伦布是意大利人的说法,在1978年4月再次受到了置疑。委内瑞拉史学家马利亚提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观点,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经过长期的考证以后他发现,史书上记载的这位克里斯托夫·哥伦布根本没有去过美洲,他只不过是一位在地中海从事商业航行的航海家。而到过美洲是另一位叫做克里斯托瓦尔·哥伦布,是一位道地的西班牙人,由于两人名字的发音和拼写近似,导致了长期以来人们把这两个人当作了一个人。
也有的权威学者认为,哥伦布不是出生在公认的1451年,而是1446年,虽然出生地是意大利的吉诺阿,但他在非常年幼时全家就搬到了西班牙的伊比利亚岛,因此他实际上是西班牙人。他讲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但是不懂意大利语,后来也从未回过意大利。恩塞纳特教授并非信口说胡话,他曾经花了十年时间研究哥伦布,广泛细致地收集各种资料。虽然这种做法不亚于大海捞针,但也不能说一点儿收获也没有,他最后得出了哥伦布是西班牙人的结论。
最近,一位挪威的海运史作家发表了一种新看法,哥伦布可能是挪威人,出生于一个贵族家庭,他的说法在挪威引起了广泛报道、怀疑和兴趣。
还有个别的美国人竟认为,哥伦布是一个真的印第安人,只是因为“被风吹过去了”,因而他知道回家的路,这种说法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当然是不可信的。
总之,目前为止关于哥伦布的一切都“众说纷纭”,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历史的遗憾,前人的疏忽大意造成了一大片的空白。人们愈是想“拨云见日”,愈是感到迷雾重重。
苏格拉底为什麽娶悍妇为妻
苏格拉底生于公元前649年前后,是古希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博古通今,培养了像柏拉图这样一些优秀的学生。更有趣的是:这位大哲学家娶了一位有名的悍妇为妻。
究竟这位哲学家是什么样的人呢?他本人没有作品,因而我们所知道的他的事迹主要来自柏拉图和赞诺芬的著述。虽然上述二人对苏格拉底生卒年月的描述完全相同,但对其性格方面的描述却完全不同。
苏格拉底经历了雅典文化最辉煌的时期及被斯巴达打败的日子。他当过步兵,做过小官,妻子据说是个出了名的悍妇,生有一个儿子。苏格拉底曾为西方道德哲学做出了很多贡献,最终,他因坚持自己的信念而牺牲。雅典当权者指责他轻视传统神祗、鼓励年轻人怀疑传统信仰与思想,而使他们道德败坏。苏格拉底在放逐与死亡任择其一的情况下,挑选了死亡,喝下铁杉毒液自杀。可是他仍然得到了他那一大群才智与年龄参差不齐的学生的尊崇。他们都曾免费听他讲学。
然而,苏格拉底到底是怎样的人?在柏拉图的对话录中这位伟大的哲学家是一个热心追求真理、品格高尚的人,虽然他有时幽默而平和,但性格基本上严肃而认真。除此以外,他还跟柏拉图一样被描写成有同性恋的倾向,他对女性是敬而远之的。
另一方面,赞诺芬写的“座谈会”,有可能是用来驳斥柏拉图的,他在文中写到苏格拉底生性活泼,不但嗜酒,还时常跟女表演者开玩笑。毫无疑问,他喜欢女色,而且说话也极讨人喜欢,认为只要女人受到适当教育,则除体力外并不比男人差。据诺芬猜测苏格拉底认为如果可以教导好的悍父妻子,便能够教导所有的人。
以上两种描述似乎从不同方面反映出作者的个性和喜恶。但两人所写的苏格拉底又相差甚大,究竟哪一个更真实呢?他们所描述的苏格拉底为何相差如此大?苏格拉底娶悍妇是出于对女性的敬畏还是要以哲人的头脑教导她?这些疑问都不得而知。
希特勒的性别之谜
法西斯头子希特勒一生臭名昭著,人们对他的罪恶行为深恶痛绝,但是人们也没有间断对他的反面报道。一些研究者竟然对于他的性别问题也产生了怀疑。
一位研究者写道:“从生理上看,希特勒不是一个仪表堂堂的男子汉,当然更不是理想观念中柏拉图式的伟大军事领袖和新德意志的缔造者。他的身高不及国人的平均高度,臀部宽大而双肩窄小,肌肉松弛且双腿短小,一副纺锤造型。沉重的长统皮靴和宽大的长裤遮盖着他的臀部。他躯干宽大,但胸脯凹陷,人们说他的军服下填塞着棉花遮掩这一缺陷。”曾在希特勒身边工作了3年的女秘书说希特勒在其情妇面前就像是慈父一般。他喜欢年轻貌美的女性不完全是由于性欲。他喜欢与女人调情,但他又考虑调情的后果。他不喜欢别人接触他的身体,甚至连医生的检查他都拒绝。一位西班牙外交官的回忆录中讲述希特勒曾向一位名叫玛杰达的女人透露:他之所以对许多女性在身体上的奉献嗤之以鼻,是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一颗枪弹击中了他的生殖器,造成他性生活的障碍。而一些医学家倾向于认为希特勒是梅毒病患者,他的睾丸被他的私人医生切除了,倘若没有梅毒病使希特勒丧失了性欲这一原因的话,是很难解释清楚希特勒拒绝那么多美貌女性的奉献的原因的。
20世纪80年代,东德历史学家召集了一个会议,韦丹堡的历史学家史丹普佛宣布他获得了一份材料,证实希特勒并非一个十足的男子,而是一位女性。这份秘密材料是由希特勒过去的副手也就是战犯赫斯的一位友人提供的。在赫斯留下的日记中有许多关于希特勒的个人秘密,如他的出生时身体有严重缺憾,后来隐瞒了他的真正性别,一直当作男孩子养大。
1916年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受伤,军医发现他的生理构造类似女性,但希特勒冒充男性过活。因此他不得不经常服用雄性荷尔蒙,并且采用种种隐瞒的办法。所以他命令人把他的家庭日记、健康记录和军旅生活记载全部销毁。这些个人秘密,只有赫斯、希特勒的情妇爱娃·布朗、他的私人医生以及几个贴身仆人知晓。
对希特勒的这一研究,也许是与他力求统一全世界的战争狂人的形象有些相通之处,这一切只是为对二战感兴趣的人提供了一个新的话题。
牛顿精神失常之谜
牛顿是一位科学巨人,有着敏锐的头脑。但是,这位卓越的英国科学家曾在50~51岁时一度精神失常,两年后才有所好转。这是怎么回事呢?有些学者推测,这是他长期极其紧张地工作、长期用脑过度而造成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缘故。
也有许多学者不赞成这种猜测,他们认为,牛顿之所以精神失常,主要原因是由于长期形成的心理机能障碍在外在因素的刺激下引起心理异常的结果。1677年,他的恩师巴罗和皇家学会干事巴格相继去世,这使他异常悲伤、情绪低落,曾使证明万有引力定律的研究工作一度中止。1689年,他母亲的逝世使他陷入悲伤痛苦的深渊,再加上一场无情的大火将他多年心血凝成的重要论文原稿烧毁而对他精神产生了沉重打击。在这一系列打击面前,牛顿精神失常也就不足为怪。
曾经有两位研究牛顿生平的学者,获得了牛顿遗留下来的几绺头发。他们发现牛顿头发中含有高浓度的有毒微量金属元素,其含量高出正常人许多倍,尤其是汞的浓度令人害怕,汞在他体内的积蓄量比允许值超出了20倍。许多学者由此断定:由于牛顿长期进行物理、化学实验,经常暴露在一些有毒金属的蒸汽中,尤其是长期接触汞而终致汞中毒,他们推测,汞中毒引发了牛顿的精神失常。
但以美国科学家狄士本为代表的一部分学者认为这种推测是不可靠、不可信的。这是由于:首先,今天人们已根本无法证明这几绺头发是牛顿精神失常时期还是其他时期的头发,而不同时期的头发,所含微量金属元素的种类和数量是大相径庭的;其次,头发中所含微量元素会受不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而牛顿这几绺头发分别保存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环境中,历经250年,在漫长的年代里,遭受到了不同的外来环境因素的干扰与影响,也可能吸收了外界中其他有毒物质而发生变化,即使这几绺头发是他精神失常时期的头发,保存到今天已是面目全非了。最后,据学者们调查表明,即使在牛顿发病期间,也未出现牙齿脱落、手指颤抖等能证明汞中毒的任何迹象。因而他们认为,牛顿的精神失常的病因是心理方面的而不是生理方面的。他的病症是现今所谓的临床抑郁症,绝非汞中毒。
以上所列举的种种推测都极有可能是导致牛顿精神失常的主要原因。但真正确凿可信的病因,还有待科学家们进行更为深入的全面研究方可知晓。让我们拭目以待。
诗人荷马之谜
荷马是一个还是一群游吟诗人——线索寥寥,说法却很多。
“歌唱吧,女神!歌唱珀琉斯之子阿喀琉斯的愤怒。”在西方文学先河的两部伟大史诗的第一部就是以诗人荷马命名的。众所周知《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是两部不朽的史诗,至今仍有其独特的文学价值。这两部史诗的作者相传为公元前8世纪的荷马。现代研究表明:这只是古希腊人的说法,这两部巨著的作者,可能另有其人,目前还无法肯定这两部史诗是否为一位诗人独立创作完成,也无法肯定叫荷马的写诗者,是单独一个人还是一个团体。公元前7(或6)世纪留下来的一首古诗曾经有过这样的记载:“(荷马是)住在契奥斯岛(爱琴海中一个岛)的一个盲人。”可是这种说法无法考证,所以近3000年来,一直受到文学界的怀疑。
关于荷马的生平事迹,只有这两部史诗可以引以为据,但其中线索也少得可,有一点今人是可以确定的,荷马是古代希腊在公众场合表演吟诵诗歌的人,即古希腊人所称的“吟唱诗人”。对这一点我们之所以这么肯定,是因为希腊人恰好在荷马时代之前不会使用文字。在公元前8世纪中叶,地中海东部的腓尼基人教希腊人学习字母之前,希腊人根本无法书写记载。在荷马以前,故事传说只是凭借口头传播,之所以采取歌谣形式,是为了使“吟唱诗人”容易记诵,较有才能的吟唱者也可以当场即兴发挥,并且,每次表演的细节都有不一致的地方。每个吟唱者把一首诗歌以自己的方式进行修改,一首诗经过日积月累,就不断有各种发展。《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这两部史诗最终写成时,肯定是已历经润色增补的最后的定稿。
读荷马史诗中一些段落,很有短诗的味道;而且诗中若干事件,发生的时代似乎比其他部分更早,充分表明荷马史诗是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由很多“作者”创作完成的。
因此,经过推测得出的结论是:就在希腊人从腓尼基人处学会字母,知道如何书写时,一个天赋极高的吟唱诗人出现了,他汇集了大量累积下来的口传诗歌,把它们整理成两部具有丰富内涵的史诗,并用文字记述下来。
在众说纷纭之间,出现了一些新观点。有人说,荷马最早创作的这两部史诗篇幅很短,后代的口头者对这些诗歌进行了重新加工,最后这些诗歌被再一次写成文字。对这两部史诗的起源和写作过程做这样的假想,应该是极为妥当的,但又有疑问产生了:因为除了《伊利亚特》某些用语似乎比《奥德赛》时代较早之外,这两部史诗的语调与主题的差异也很大。比如,《伊利亚特》描写的主要是发生在几日内的事,并且对战阵军功极为强调;《奥德赛》所述事迹则长达10年之久,同时专写幻想和神仙魔鬼。因为《奥德赛》内容几乎没有涉及到战争残酷的一面,所以19世纪英国小说家巴特勒指出:《奥德赛》作者应该是女人而不像是男人!
无论如何,这两部史诗写成之后,并非一成不变,而以后的吟唱诗人又在已写下的史诗上作了新的补充及润色。虽然在留存至今的这两部史诗以书写形式出现的手抄本中,没有早于公元前3世纪的,但是两部史诗呈现出相仿的风格,足以表明某一个时期确有一个统摄的力量,促成了这两部史诗。但这统摄力量源于何处?是个人还是某个集团?为什么找不到任何记载?也许这些疑问还将长期困扰着文学界。荷马是否参加了写作,要证实着一点可能还需要很长的时间。
安徒生的身世之谜
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童话故事伴随着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度过了美丽而快乐的童年。他的故事中多写到王子和公主的美丽的爱情故事,充满了神奇,激发孩子门无限的想象,那麽,安徒生的身份也是像他的童话中的王子一样吗?这引起了我们的好奇,权威的传记作家们是这样为我们做出的解释:1805年4月2日,这位伟大的童话作家出生在丹麦富恩岛上的欧登赛城中一间又矮又破的房子里。他的父亲是一位整日为生活而忙碌的鞋匠,他的母亲则是一个非常迷信的洗衣妇。贫穷的童年使安徒生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他陆续写出了《阿英索尔》、《维森堡大盗》等剧本,《阿马格岛漫游记》等浪漫幻想游记和《卡尔里·克里斯蒂安二世》等历史题材的小说。1835年他的第一本童话集出版。他的童话世界是美好幸福而快乐的,他知道这些童话对那些贫苦的孩子度过童年是有益处的。每年圣诞节他都出版一本童话书,作为礼物送给孩子们。这些礼物很多成了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名著。例如《丑小鸭》、《夜莺》、《皇帝的新装》、《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等。写作将近40年,发表160多篇作品的安徒生是丹麦人民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