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世界五千年历史之谜(全集)
48530500000029

第29章 名人轶事(5)

安徒生是平民百姓之子还是一位落难的王子?丹麦人对权威传记作家们所提供的论证并不信服,历史学家延斯·约根森写了《安徒生——一个真正的童话》一书,书中说安徒生其实是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八世和劳尔维格伯爵夫人的私生子。在他出生后,王室把他安置在了安徒生父亲——这个欧登赛鞋匠的家中。作出这种推论的根据是安徒生是一个鞋匠的儿子,身份低微,可是后来竟能进入上流社会,出入于皇家剧院,甚至在皇家宫殿中阿马林堡宫居住了一段时间,如果没有王室的暗中帮助,这些是不可能的。丹麦作家皮特·赫固也有类似看法,他提出了另一种根据,一位海军上将的女儿亨丽艾特·吴尔芙1848年给安徒生的信中曾提到安徒生自己也发出自己是“王子”的慨叹。

安徒生在《我一生中的童话》这本自传中为什么没有提到自己是王子,甚至连暗示也没有呢?有的学者找到了180多年前教堂户口登记册的复印件,登记册上记录了1805年4月2日凌晨1时,鞋匠汉斯·安徒生与其妻子安娜喜得贵子,并且记录了安徒生是在4月16日那天受洗礼的。

丹麦著名历史学家塔格·卡尔斯泰德为了解开安徒生出生之谜,翻阅了大量有关那时国王克里斯蒂安八世的档案,档案表明,国王和贵族与平民妇女偷情的问题是存在的,而且很有可能生下孩子。国王处理这种情况的方法就是给那个妇女写信,并寄去一笔钱用以抚养孩子。

安徒生是否是落难的王子也许并不重要,人们只不过是对这位作家想了解得更多一些罢了,重要的是他的作品享誉全世界,他创造的美妙的童话世界给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增添了不可或缺的美丽回忆。这笔可贵的精神财富就如同安徒生的名字一样永远的传下去。

托尔斯泰晚年离家出走之谜

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著名的大文豪,其一生创作颇丰,影响深远,在文学界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这位享有世界声誉的作家晚年却做了一件让世人皆惊的事,即离家出走。托尔斯泰为何要离家出走,这还得从他晚年的思想变化及其生活说起。

晚年的托尔斯泰开始笃信宗教,宗教观、社会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73岁时,托尔斯泰回到了故乡雅斯纳雅·波良纳庄园。然而晚年的托尔斯泰对他庄园的看法也发生了许多变化。他开始习惯于关注在他的农田上辛苦劳作的农民们,这些贫苦可怜的农民让托尔斯泰感到不安与自责。

为了减轻自己的内疚感,托尔斯泰开始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甚至开始自我折磨:他变得厌恶人情世故和亲友间的应酬,也拒绝出席贵族的宴会。他经常戴着草帽,穿上旧衣服,脚踏树皮鞋,在农田里干活。到了后来,托尔斯泰想要解放他的那些农民,把田地分给他们。同时,他也打算把他全部著作的版权,无偿地献给社会。托尔斯泰不顾妻子反对,最终公开发表声明:从1881年以后他出版的任何作品,可以由任何人免费出版。

在这样一个阶级社会里,托尔斯泰的朋友亲人都不理解他的社会观、宗教观。在家里,家人不时与他发生冲突;在社会上,许多报刊攻击他;科学家、家教界、沙皇政府都表示对他不满。

正在作家受到了孤立与打击之时,切尔特科夫出现了,他用花言巧语取得了作家的信任,在作家生命的最后9年,切尔特科夫在老人众多家人、随从者中地位最特殊,对老人的思想也影响最大。其实这个家伙的真正目的,是要夺取托尔斯泰那些作品的继承权,尽管作家自己的许多朋友都知道切尔特科夫的险恶用心,但他们都没有敢直接告诉托尔斯泰。

本来,作家的日记都是由妻子保管的。但由于与妻子产生了矛盾,再加上切尔特科夫的花言巧语,托尔斯泰把他最后10年的全部日记都交给了切尔特科夫这个骗子。妻子索菲亚也敏感地猜到了发生的事情,她对此非常痛苦,脾气也越来越坏,把怒气全都撒在了作家的身上。1910年8月30日晚,她又和作家发生了激烈的争吵,她甚至愚蠢地说她并不是痛恨切尔特科夫,而是不能原谅托尔斯泰。对于妻子的愤怒与谴责,作家采取的是宽容谅解的态度,因为他在晚年一直奉行“不抵抗主义”,他总是把错误都想到自己身上,而尽量原谅别人的种种不对。在作家的最后一段岁月里,他的生活并不美好,他的周围充满了责难。为了能够平和地过完后面的日子,作家开始打算离家出走,以躲避这些纷争。10月28日还不到早晨5点,作家就带着私人医生离开了波良纳。在火车上,作家病倒了。寒冷的天气使他不停咳嗽,并开始发高烧。他们在阿斯塔波瓦车站下了车,7天后他就病逝在这个荒凉的小站里。

有关托尔斯泰离家出走一事,很多专家和学者都曾对此进行过研究,许多复杂的因素纠合在一起促使这位巨匠作出了令人震惊之举,至于其中的实质原因还没有定论,但这并不会影响这位文学巨匠在我们心中的地位。我们也期待会有更详实的发现。

麦哲伦航海背后的秘密

提起麦哲伦,也许你知道他是一位赫赫有名的天才航海家、探险家,因为他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但是对于他航海的初衷是很多人都不知道的。他的侵略的野心,罪恶的血腥是无法用美丽的外衣包裹的。

1480年,在葡萄牙中部萨布洛萨市的一个骑士家庭,诞生了一位婴儿。他从小聪明睿智,机敏勇敢。15岁时,他便成了国王曼纽尔麾下的一名骑士。当时,正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始积累时期,葡萄牙凭借自己的海上强国优势,疯狂地进行大规模的殖民战争。年轻的麦哲伦,先后跟随远征军到达过印度和非洲等地。在与被征服地人民的战争中,他英勇顽强,累立军功,曾多次身负重伤。后由于健康的原因,特别是腿部的伤残,迫使他在35岁后,离开了军营,结束了20年的戎马生涯。

但是,远征使他开阔了眼界,他幻想开辟一条新的航路,到充满诱惑力的东方去,到世界的另一片乐土上去。为此,他多次向葡萄牙国王请缨远航,却遭到了断然拒绝和不堪忍受的嘲讽,并讥之为“异想天开”和“狂妄的举动”。气恼和失望,使麦哲伦毅然离开了自己的祖国,来到了西班牙。这是当时欧洲的另一个海上强国,它拥有世界上技术最先进、数量最多的远航舰队。

在西班牙,他再次向国王提出了自己的请求,并很快得到了恩准。国王命令他率领一支船队,从西面寻找一条通往东印度群岛的新航路。麦哲伦航海探险的宏愿终于实现了。

1519年,他率领一支由5艘船艇组成的船队以及265名水手,开始了环球的远航。他们从圣罗卡启航,向波涛汹涌的大西洋进发,经历了许多难以逆料的艰险,多少次避开了死神的追捕,才到达南美洲大陆的海岸。然后,他们继续向南航行,穿过麦哲伦海峡,进入了太平洋。在胜利激情的鼓舞下,他和伙伴们横越太平洋西行。1521年,麦哲伦的船队终于到达了菲律宾的宿务岛。这时,他的航队已经损失殆半,只剩下3艘船了。

本来麦哲伦的使命是开辟一条通往东方的新航路。然而他却是一位狂热的宗教家、愚蠢的基督教传教士。当他登陆宿务岛后,发现岛上的土著居民都虔诚地崇拜被西方基督教士称为“邪教”、“异端”的木偶神像时,顿时热血沸腾。他俨然以卫道者的身份出现,立即调动武士,强令当地土人的酋长和他们的臣民皈依天主,信奉基督。一夜之间,在他的武力威逼下,数以千计的土著居民,被迫改变了他们世代相传的信仰,成了连他们自己都“莫名其妙”的基督教徒。

然而,马克坦岛的头领拉普拉普对麦哲伦的倒行逆施却置之不理,依然我行我素。他还派人给这位不可一世的愚蠢的传教士送去一封信函,声称自己决不听从入侵者的摆布,无意改变自己的信仰。麦哲伦对这种无视他命令的叛逆行为,火冒三丈,他无法抑制心头的愤怒,于是决定实行一次讨逆杀代运动。

“讨逆军司令”惨死马克坦攻打马克坦岛的方案草草制定。在麦哲伦看来,他的对手只不过是一群毫无战斗力的乌合之众,而且没有精良的武器装备,简直不堪一击,捕杀他们将易于囊中取物。于是,他留下了有战斗经验的伙伴,同时,也拒绝了几位部落头领主动提出的参战要求,匆匆地募集了一支由60多人组成的武装力量,他们大都是从未参加过战斗的水手、厨师、侍从等人。他们分乘几艘艇,乘风破浪,气势汹汹地向马克坦岛进军。

然而,鲁莽和轻率,从来都不是军事指挥官的良好品质,它只能导致战斗的失败。麦哲伦的悲惨结局,看来是早已命中注定了的。

事实证明,拉普拉普指挥的士兵都是一些骠悍善战、勇武过人的英雄,具有极强的战斗力。而麦哲伦的“讨逆军”恰恰是一伙临时拼凑起来的乌合之众,根本不堪一击。马克坦岛人将他们打得落花流水,如鸟兽散。麦哲伦和他的7名伙伴在战斗中丧生。

据《最遥远的航行》一书中记载:麦哲伦身负重伤后,想挣扎着抽出身上的佩剑,不料,又被一土人用长矛刺中右臂。他动弹不得,完全失去了进攻甚至自卫的能力,只能靠左手拿着盾牌护身。剩下的人试图排成方阵杀出重围,逃到深水里去,然而,英勇的马克坦战士挥舞刀剑,避开盾牌的防护,猛刺西班牙人的下身。最后,一把短刀砍在麦哲伦的左腿上,他立刻痛苦地抽搐起来,一头栽倒在大海里。瞬间,只见他又挣扎着抬起头来,睁开双眼。

然而,围拢来的马克坦人一阵雨点般的刺杀,落在他的身上。这位不可一世的“讨逆军司令”,便就此葬身鱼腹了。

几天以后,麦哲伦的余部离开了宿务岛。第二年9月6日,船队中残存的“维多利号”返回了西班牙,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的壮举。

麦哲伦惨死了,然而他对人类作出的创世纪的贡献,他的伟大的历史功绩,将永垂青史;不过,他的个人悲剧,他的血腥暴行,却不能因此而博得人们的同情和谅解。人们对麦哲伦的人生似乎也有一些新的认识。

文豪莎士比亚的身份之谜

威廉·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剧作家和诗人。爱德华·德维尔是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时期的一名贵族,24日是他逝世400周年纪念日。两位故人之间本无联系,但由于一个文学组织一直认定德维尔才是“真正的”大文豪莎士比亚,在这个特殊日子,德维尔这位鲜为人知的贵族再度引起了人们的兴趣。

美国的一家文学组织名叫“德维尔学会”。该学会宣称,牛津伯爵爱德华·德维尔才是被官方认定的莎士比亚37部戏剧作品的真正作者。“他是最适合这种工作的人,”德维尔学会秘书理查德·马利姆说,“他受过(相应的)教育,并有(相关)旅行经历,而莎士比亚并没有(这些背景)。”

几百年来,不断有人对莎翁作品提出质疑,认为以莎士比亚的平民经历,不可能对宫廷和上流社会乃至其他国家的风土人情有如此全面的了解。另外,如果莎翁在世时已经出名,为什么去世时竟没人关注?因此,不断有人被提名为“真正的莎士比亚”,其中包括剧作家弗朗西斯·培根和诗人克里斯托夫·马洛。还有一家组织甚至提出,莎士比亚其实是一个名叫玛丽·悉尼的女性。马利姆说,把名誉还给真正的剧作家,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你坚持认为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的威廉·莎士比亚是作家,你就扭曲了整个文学历史”。

德维尔是牛津17世伯爵,比莎士比亚年长15岁,1550年出生在赫丁厄姆堡。德维尔曾在牛津和剑桥大学求学,并在欧洲大部分地方旅行过。而莎士比亚则出身沃里克郡斯特拉特福镇的一个平民家庭,生日是1564年4月23日。由于13岁时家道中落,莎士比亚不得不辍学经商,因此在斯特拉特福语法学校的学习经历就成了莎士比亚所受过的最高正式教育。大约1586年前后,莎士比亚前往伦敦。根据德维尔学会的描述,莎士比亚仅仅是运气好而已。当他身无分文地来到伦敦时,正好被身为贵族的德维尔抓住,为他带有揭露和讽刺意味的写作和表演充当一种“掩护”。

对于德维尔学会的质疑,位于莎士比亚家乡的莎士比亚出生地基金会自然不屑一顾。“完全是胡说八道。爱德华·德维尔并没有写莎士比亚的作品,莎士比亚的作品就是莎士比亚写的,”基金会主席斯坦利·韦尔斯教授说,“他(莎士比亚)那个时代有足够证据证明,莎士比亚是很被看重的一位作家,尤其是剧作家。”

就德维尔学会认为是德维尔将莎士比亚当作“掩护”的观点,韦尔斯反驳说,在莎士比亚时代“繁忙、充满流言蜚语的戏院”里,这种欺骗手段根本不可能成功。他补充说,德维尔作为一个大忙人,却能“在他各种各样的活动间隙写出如此多的杰作,这本身就是荒谬的”。当然,这只是学者们的一个假设罢了,关于莎士比亚的身份还是一个谜,随着时间的流逝会慢慢的浮出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