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放弃性诱惑论之谜
弗洛伊德是后世公认的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同时他也被尊为性学的始祖。然而人们对弗洛伊德为何后来要放弃性诱惑论一事非常困惑,此事在当时也闹得沸沸扬扬。究竟其中有何奥秘呢?
1897年9月,在给弗烈斯的一封信中,弗洛伊德说:“我想告诉你一个极大的秘密,这几个月来我一直被它所缠绕着,它就是我对我的性诱惑论产生的疑惑。”弗洛伊德不再相信性诱惑论。但他仍旧认为病人讲给他听的故事确有深意。批评家认为,弗洛伊德在他为何放弃性诱惑论上是撒了谎,他说谎的原因更加不可告人,他是为不想让别人发现他放弃性诱惑论的真正的原因而撒谎的。
杰弗里·马森是一位年轻的美国精神分析家。他在1980年以前,本应该顺理成章地继任国会图书馆弗洛伊德档案馆馆长一职。也就是在这个时候,马森把弗洛伊德写给他的朋友弗烈斯的信件全部看了一遍。弗洛伊德的书信选集,曾在1950年由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编辑出版。但通过进一步检查档案,马森发现选集中遗漏了大量信件,马森在进一步查证之后,发现这些遗漏的材料与弗洛伊德的性诱惑论有关。这些信件说明弗洛伊德并没有像后来自己指出的那样坚决而迅速把这一理论抛弃;相反,他一直坚持这一理论有数月、甚至数年之久,他希望这些理论的正确性有一天能被证明。
弗洛伊德为什么会把自己的发现放弃了呢?马森推断,当时因为这一理论,弗洛伊德不但已受到同事的中伤,而且更因为到处泛滥的猥亵的说法而被含蓄地指控。由于弗洛伊德迫切地想得到同事的支持和赞同,所以就宣布不再相信这一理论。马森在他出版于1984年的书中这样写道:“我极不情愿地发现弗洛伊德之所以放弃性诱惑论说是因为缺乏勇气。”
弗洛伊德在给一个病人弗烈斯的信中说,可能身心失调是引起埃克斯坦继续出血的原因,可笑的是,这个诊断荒谬绝顶,是对弗洛伊德性欲望转移和压抑性欲望理论的很明显的模仿。马森认为从这个荒诞可笑的诊断中可以看出,弗洛伊德如何对他的同事曲意迎合,又如何急于把病人的病症归结在幻想上,而不认为是一次医疗事故。弗洛伊德不敢直接与弗洛斯发生冲突,因此,也就不敢对他所谓的鼻子理论进行批驳,更不敢说手术是被他搞糟的。同样,在性诱惑论上他也是如此。他不敢坚持自己的性诱惑论是正确的,不敢说在全国猖獗的令人不悦的猥亵事实是正确的,怕把他与那帮维也纳同事的关系搞僵。
但大多数思想史学者则认为,弗洛伊德放弃性诱惑论的动机不像马森说的那样猥琐和卑鄙。他们认为,弗洛伊德过于简单的叙述,虽然是对事实的不忠,但却是为了使叙述更为夸张而采纳的方法。
许多学者认为,实际上,放弃性诱惑论不失为英明之举,因为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幻想同他们的父母发生性行为的观点,要想得到医学界的认同,非常困难。至少,与猥亵儿童现象猖獗的观点相比,“恋母情结”要更加激进一些。因为猥亵儿童现象已经被许多医生证实确实存在,但人们之于“恋母情结”,除了知道它是源于一个希腊神话外,其他便一无所知。
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为何要放弃性诱惑论似乎给人们出了一个难题,他此举到底是出于何种原因,也许用他的心理学学说来分析他的行为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我们希望研究者们不负众望。
普希金死亡之谜
普希金是19世纪俄国著名的诗人。1837年2月,他在与情敌丹特斯的决斗中身亡,俄国文坛从此陨落了一颗巨星。诗人的英年早逝震惊了俄国人民,人们纷纷举行活动悼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同时也在思考着普希金死亡背后的真正原因。
年轻的普希金风流倜傥,才华横溢,很早便显露其诗人才情。他在与莫斯科的绝色佳人娜塔莉娅·尼古拉耶芙娜·冈察洛娃相遇后,二人便一见钟情,共同坠入爱河。不久之后便结为夫妻。
几年后,沙皇禁卫军军官、法国纨子弟乔治·丹特斯在一次舞会上偶然结识冈察洛娃,对她展开猛烈的攻势。普希金对这位第三者,气愤之极。对于他人的夺己之爱的企图,他无法容忍。普希金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与名誉,毅然决定同丹特斯决斗。奸猾的丹特斯在普希金尚未准备好时便开枪击中了普希金的要害。因枪伤严重,一代诗豪终于不治身亡。
俄罗斯人为诗人的悲惨命运而流泪,人们要求惩治凶手。但普希金难道真的是死于情场上的一场决斗吗?
在对有关史料做了详细研究后,有关专家指出:普希金之死,完全是一个阴谋。
原来沙皇尼古拉一世在此之前,就已经觊觎普希金妻子冈察洛娃的美色。丹特斯受沙皇指使,在各种公开场合引诱冈察洛娃,故意把普希金激怒,使其与他决斗,趁机把普希金杀害。此外,这件事也被沙皇在上流社会大肆传扬,致使普希金被多次中伤,名声大损,由此也挑起了这场血腥决斗。沙皇尼古拉一世的险恶用心当时被包裹的严严实实,普希金的死只能归结为情场上的勇者。
普希金之死倒底谁是真正的凶手?这位“俄罗斯诗歌的太阳”为何在如日中天时突然失去光芒,人们对此一直心存疑惑。我们在诵读诗人美妙诗句的同时也希望能早日找出杀害诗人的真正的凶手。给伟大的诗人一种灵魂的慰藉。
向死而生的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约公元前469-前399年)是世界古代历史上最著名的思想家,曾被后世誉为希腊的耶稣,西方的孔子。可就是这样一位先哲,却被莫须有的罪名推上法庭,糊里糊涂地被用毒酒处死在监狱中,这实在是令后世人疑惑不解。
时光倒流到公元前399年,希腊雅典的一个普通法院里,正在审理一起政治犯的案件,被告就是已经七十多岁的苏格拉底,他是以“亵渎神灵,蛊惑青年”、“煽动反民主情绪”两项罪名受到起诉的。面对法庭的审判,苏格拉底慷慨激昂,侃侃而谈:“雅典的兄弟们,我敬爱你们;但是我将服从的是上帝,不是你们,只要我有生命与力量,我将永不停止宣扬与传授哲学。......我是上帝派遣给雅典城的牛虻;我们的国家像一匹硕大高贵的骏马,由于它体积大、行动迟缓,需要时时叮咬它,才能使它精神焕发。所以我总是跟着你们,说服你们,并且在你们办事不公正的时候责备你们。”但是,雅典这匹骏马却不喜欢牛虻的叮咬,执意想把这只“牛虻”消灭掉。一个月以后,苏格拉底在狱中接过当局为他准备好的致命毒酒,镇定自若的一饮而尽,永远地离开了他深爱的雅典。
大约在公元前469年,在希腊雅典城邦一个普通石匠的家里一个小男孩来到了世上,被取名为苏格拉底。当他长大成人的时候,正值希腊战争连绵不断,苏格拉底多次亲身参加了战斗,在战争中接受血与火的洗礼。因此,他不像前代的哲学家们那样成天坐在书斋里潜思冥想,而是把眼光从茫茫宇宙转向了芸芸众生,积极地融入社会,向社会传播他的哲学思想。传说中的苏格拉底其貌不扬,也不修边幅,经常打着一双赤脚,穿着一件破旧的长袍,为此还得到了一个“雅典的小丑”的外号。他白天很少呆在家里,而在各种公共场所却能经常看到他的身影:早晨他沿着运动场散步,上午总是出现在市场上,总之在人最多的地方都能看到他的出现。每次他都安静地和各行各业的人探讨各式各样的问题,耐心倾听别人的看法。
苏格拉底的一生都爱好智慧、追求智慧,他是第一个把“人”自身列入哲学命题的人,认识人类自己从他开始成为哲学的中心主题之一。哲学开始走下云端,进入了千家万户,开始审视生命、伦理和善恶。他提出“知识即美德,无知即罪恶”,主张“真知必行”、“知行合一”。他反对人们追求物质享受和社会地位,认为人应该注意自身的素质和德行的完善,过一种文明而简朴的生活。他主张社会各行业均应该让有专长的人来管理,甚至国家政权也不例外。
同时,苏格拉底还是一个教育家,他从母亲为人接生孩子受到启发,自称是知识的“接生婆”,注重诱发学生的自己的想法,实质上是一种独特的启发式教育方法。苏格拉底是一个真正的教师,大哲学家柏拉图就是他的得意门生。
苏格拉底生前既有大批忠实的崇敬者,也有大批激烈的反对者。当他受到莫须有的罪名被审判时,他的学生色诺芬和柏拉图在法庭上就原告们提出的罪状进行了逐条反驳。但这一切都无济于事,法庭最后还是宣布苏格拉底有罪。根据雅典的法律,在法庭对被告进行判决之前,被告有权提出一种不同于原告所要求的刑罚,供法庭二者选一。而苏格拉底公开表示他的言行是有利于社会的,根本谈不上什么犯罪,他甚至认为,最合理的判决是让他终生在雅典卫城的圆顶厅享受国家提供的免费餐。而在朋友们的规劝下,他答应提出另一种刑罚,提议对他罚款30明那(当时的一种货币单位),这也是一种很轻的处罚方式。也许是他的言行激怒了法官们,结果大大出乎爱护他的人的意料,他被判了死刑,不过这在民主气息浓厚的雅典也实在是令人吃惊不已。
宣判的那天,恰逢雅典的一个祭祀日,按照当时法律,不能处死犯人,于是苏格拉底又多活了三十天。这一段时期,他过得很平静,他的朋友们买通了监狱看守,制定了越狱计划,极力劝他逃走,但被他拒绝了,认为自己应该服从国家的法律。“无论如何,别人不义地把我处死,我自己有什么理由因此而自惭形秽呢?不光彩的不是我,而是那些定我罪的人。”苏格拉底从容地走向了死亡。据说雅典人在苏格拉底死后也感到后悔,又匆忙把起诉他的其中几个人判处了死刑。但真相是这样吗?
1979年4月8日,《纽约时报画刊》发表了著名记者斯东的文章。他认为雅典是欧洲思想、言论自由的发源地,不可能因为传播某种激进的思想,就把一个受人尊敬的大哲学家处死,真正的原因是苏格拉底犯下了其他不可饶恕的罪行。色诺芬和柏拉图为了美化自己的老师,有意隐瞒了一些重要情节。那么,使苏格拉底被处死的真正罪行是什么,却不得而知。
人们从苏格拉底坦然受刑的行为推测,他的死只能说是历史的悲剧。不管是什么罪名,他都是清白无辜的,他实际上是死于自己的信念。每个人有不同的人生选择,为真理而死这是他的人生无悔的选择。
阿基米德用镜子打败罗马军吗
“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地球。”历史上有多少中外英雄曾经引用过这句话,来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其实这句话本来是古希腊著名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阿基米德所说的,他在向叙拉古国的国王解释其杠杆原理时,说出了这一句著名的“狂言”。这句所谓的狂言,阿基米德真的实现了吗?
阿基米德公元前287年出生在希腊西西里岛的叙拉古,他的父亲是一位很渊博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在父亲的影响下,阿基米德从小就热爱学习,善于思考,喜欢辩论。他到十一岁的时候,漂洋过海来到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城,向著名的欧几里德的学生柯农学习哲学、数学、天文学、物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他继承了欧几里德证明定理时的严谨性并有所突破,他的才智和成就远远高于欧几里德。他的贡献主要是在物理学方面,被人誉为“力学之父”,另外他在工程技术方面也颇有建树,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天才科学家。
据传,公元前213年,罗马的执政官马塞拉斯率领军队攻打叙拉古城。阿基米德在保卫叙拉古的战役中充分发挥了他的聪明才智,利用杠杆原理制造了一批在城头上使用的投石器。在罗马人入侵时,许多又大又重的石块以飞快的速度投向从陆上侵入的敌人。罗马人的小盾牌根本抵挡不住,被打得丧魂落魄,只得争相逃命。之后当他们一看到城墙上出现绳子或木架子之类的东西,就以为阿基米德再次开动机器了,惊叫着“阿基米德来了!”抱头跑得远远的。阿基米德还发明有一种巨大的起重机式的机械巨手,它们分别抓住罗马人的战船,把船吊在半空中摇来摇去,最后抛到海边的岩石上,罗马人惊恐万分,只好撤退到安全地带。阿基米德不仅用人力开动那些投石器,还利用风力和水力,将有关平衡和重心的知识、曲线的知识和远距离使用作用力的知识运用到了这场战争中,重创罗马入侵者。
最令人称奇的是,当罗马人的战船退到机械手够不着的地方时,阿基米德让全城妇女老幼手持镜子,排列成一个扇形,利用抛物镜面的聚光作用,把阳光聚集到罗马战船上,让它们自己燃烧起来。罗马的许多船只都被烧毁了,但是他们却找不到失火的原因。防不胜防的罗马军队被阿基米德的发明弄得焦头烂额,面对这种情况,无奈的罗马军统帅马塞拉斯也不得不自嘲:这是一场罗马舰队与阿基米德一个人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