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世界五千年历史之谜(全集)
48530500000032

第32章 名人轶事(8)

几个世纪以来,学者们对阿基米德利用太阳光摧毁罗马舰队的传说一直有所争议。不少学者怀疑这一传说的可靠性,他们认为当时的人不可能了解光学和镜子的知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英格兰的两位教授对这个传说进行了仔细地研究,再次否定了这个传说的可靠性:因为根据光学原理,太阳光在天空中大约有一个0.5度的旋角,所以它的射线不是真正平行的,会产生发散,不可能用一个平面镜子有效地集中太阳射线。教授们经过计算后还提出一个推论,如果上千人每人握住一个面积为一平方米的磨光镜,他们同时聚光到一点,仅仅能点燃50米开外的面积为0.5平方米的木头。英格兰两位教授认为,用平面镜反射太阳光的效果是非常有限的,而且在那时的生产力条件下,镜子表面不可能达到完全的光滑,因而这个战术的杀伤力实在是很有限的。所以教授们得出结论,关于阿基米德的大多数传说都有可能是虚构的,是后人出于对这位先知的崇敬而编造出来的美好故事。但是也有一些学者认为,某些古代文明,已经到了相当发达的程度,不能用现代的推断来否定古代的传说。

据史料记载,罗马人对叙拉古城久攻不下,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他们的舰队远远离开了叙拉古附近的海面,然后采取了围而不攻的办法,切断了城内和外界的联系。一年以后,由于内部有人通敌,这座城池才被攻破。进城后的马塞拉斯十分敬佩使他屡次败北的阿基米德,第一件事就是派人去请他,并下令不要伤害他。谁知这时的阿基米德还不知道城门已经被攻破,他正在沙滩上全神贯注地凝视着他的几何图形沉思。对于前来请他的士兵只说了一句:“请你不要踩坏我的圆”,并要求允许他把原理证明完再走,鲁莽无知的士兵不耐烦了,竟举剑刺死了这位75岁的老科学家。

罗马统帅马塞拉斯对阿基米德的死十分痛心,他严惩了那个士兵,并为阿基米德修建了陵墓。按阿基米德的遗嘱,在墓碑上刻下了标明其体积为三比二的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内切球。这位伟大的科学家把对科学的嗜好和探索,带到另一个世界去了。

阿基米德研究的大量文字材料,在城门被破后的混乱中散失大半,使人们无法理解他科学研究的真实情况。他在保卫叙拉古城中使用镜子烧毁战舰的方法是真的吗?如果是真的,他又是如何做到的?这个谜至今也没有解开。

天才·狂人的梅毒之谜

1900年8月25日,尼采死于中风。他被以传统路德教派的仪式安葬,而那正是他哲学所嘲笑的对象。他没有被解剖检验。伊莉莎白承认,在哥哥死亡的时候,她从来没有想到要解剖,事实上也没有医生建议过。她又说,此外,当时还没有人“可憎地怀疑”尼采染患梅毒。当然,在他的病历上有梅毒,但是很可能诊断结果没有告诉家属,而且医生认为没有理由要公开。

没有一位档案保管员,像尼采的妹妹伊莉莎白那样做了那么多评论。她是崇拜哥哥的小妹妹,从小就开始搜集尼采的手稿,将哥哥最早的文献资料都收藏在柜子里。这份收藏后来发展成为“魏玛档案馆”(Weimar Archive),这是伊莉莎白所建的一栋可爱房子,存放她哥哥的文件,也安置了她哥哥;尼采在这房子的楼上度过他最后精神错乱的日子。伊莉莎白筹钱,谈出版合约,并且管理一群员工将尼采的作品分类(希特勒掌权后,这些人大都成为纳粹党徒)。她从1892年开始出版尼采所有的作品,还有81篇文章和3本传记。她以女文学家和尼采遗产监护人的身份,在欧洲甚有名气,跟科西马·瓦格纳(Cosima Wagner)不相上下,后者监管丈夫理查德·瓦格纳的创作。伊莉莎白曾经被提名三次角逐诺贝尔奖。

但是奥弗贝克警告说,伊莉莎白是个不一样的妹妹,颇具危险性。奥弗贝克的评论直到今天还是没错。为什么学者一致批评和非难伊莉莎白?她是虔诚的路德教派,反闪族的激进分子,崇拜希特勒的民族主义者,因此不适合代表一个反反闪族和反爱国主义的人。尼采曾经写过上帝的讣闻,尼采的著述都是要推翻她所虔诚相信的事物。尼采一直不想让母亲和妹妹知道,他与家乡的基督宗教美德已经有多大差距,最后还是让她们知道了。多年来,伊莉莎白为了避免她与哥哥的道德观产生可怕的矛盾,每个步骤都扭曲真相,以配合她自己的希望。

诺贝尔委员会如果颁奖给她,将造成一大遗憾,因为她以自己的喜好编辑尼采著作,以自己的意思篡改书信,甚至毫不掩饰她篡改的痕迹。传记作家现在礼貌上称她是不可靠的见证人,有些人就不客气地说她是强制性病态的说谎家、非常令人受不了、偏执以及故意刁难作对。她汇整编辑尼采的著作,尤其是《权力意志》(The Will to Power),包括从他笔记里抽出的段落,这些段落可能尼采根本不想出版。尼采在瑞士西尔斯玛丽亚(Sils Maria)所住的房间里,被他扔到垃圾桶的只字词组,也都被捡起来任意编排出版。伊莉莎白最严重的错误,就是将档案交给希特勒使用。

1932年2月,伊莉莎白在魏玛的国家剧院第一次与希特勒会面。当时正上演贝尼托·墨索里尼(Benito Mussolini)(后来他也捐款给尼采魏玛档案馆)与别人合写的有关拿破仑的戏剧,这次会面部分是伊莉莎白策划的。希特勒在大批军警护卫下来到魏玛,听说尼采的妹妹也在戏院里,便捧着一大把玫瑰到她的包厢。她本来对他很冷淡,因为她认为希特勒参选总统应该会输给兴登堡(果然如此)。但是,一年后希特勒掌权,她就开始赞美希特勒:“我们陶醉在热情之中,因为我们政府的领导者是一位神奇杰出的人物,那就是我们伟大的希特勒总理。”她回忆说,希特勒迷人的眼睛似乎可以把人看穿。她过世时,希特勒在她的棺木上放置一顶桂冠。

伊莉莎白所创造出来的尼采传奇故事,当然不会提到梅毒。若非她要刻意隐瞒,尼采的病也许不会公诸于世,说起来还真是讽刺。她犯的第一个错误,就是让莱比锡著名的神经学家和精神病学家默比乌斯取得尼采在巴塞尔和耶拿的病历。如果伊莉莎白想借着默比乌斯塑造出众人对于尼采生病的同情,那么她被骗了。究竟尼采究竟是不是得了病毒还是一个谜。

揭秘高尔基的生死之谜

高尔基是伟大的革命家,文学家,民主战士。在苏联历史上有着不可一世的地位。但是至于他的死因,学者们也是各持己见,莫衷一是。

高尔基是世界历史上罕见的人物,是多副面孔的人,而且他的生活中有很多不解之谜,甚富有传奇色彩,比如:他自己感觉不到身体疼痛,但是,却能体验他人的疼痛,有一次一个女人受了刀伤,高尔基身上立刻起了一条大的刀痕。他从青年时代患肺结核,他曾一昼夜吸75支香烟;也曾几次企图自杀,但是神秘的力量拯救了他,例如1887年他对准自己心脏开枪,只差1毫米没有击中目标。他能够喝很多的酒,可是从来不醉。最后1936年他曾死了两次:6月9日和18日。6月9日高尔基肉体实际上已经死亡,可是当斯大林到莫斯科市郊高尔基别墅与他的遗体告别时,高尔基竟然又活了过来,他向亲人和朋友们问:他死还是不死?他实际上控制着自己的死亡过程……此后,又过了9天他真的死了。

关于他的死亡原因至今没有定论,也是一个谜:高尔基是自然死亡还是被杀害的。高尔基弥留之际斯大林、莫洛托夫、伏罗希洛夫一直围在他的床边喝着香槟酒。据作家生前好友、移居国外的库斯科娃写道:“他们站在沉默的作家身旁,昼夜燃着蜡烛。”

另一个使朋友惊奇之处是高尔基是“双重面孔”、“双重灵魂”或“多副面孔”的人,他的很多照片都不一样,他不仅衣着不同,而且表情也不同:有的扮作土匪,有的很像犹太先知,有的是佛教偶像,有的是俄国农夫。

由于他自己的“多种面孔”,很多作家对他的“真诚性”提出怀疑,就连明察秋毫的列夫·托尔斯泰也没有看透高尔基,他起初以为高尔基是庄稼汉,与其交谈使用语言粗俗,后来知道他的看法大错特错。文人聚会时对高尔基的真诚性也经常提出疑问。高尔基创作的脍炙人口的诵歌,被世代传颂,与此同时,他在写给妻子的信中对那些举杯恭维他的人却写道:“最好是不要让我见到这些畜牲,所有的人都很卑微和渺小……”什么是他的真实情感,没有人能够回答。

高尔基究竟是什么样的人?他的同代人、侨居国外的苏尔吉切夫并非开玩笑地认为:有一次高尔基与被耶稣抛弃在沙漠上的那个魔鬼签了合同,于是“高尔基这样一个中流作家所获的成就是普希金、果戈理、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生前所不曾获得过的。高尔基拥有一切:荣誉、金钱、女人的爱。

高尔基的死因至今也没有很明确的定论,还是一个谜团。不过高尔基的一生是值得肯定的,他对世界人民做出的贡献是无法泯灭的,就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名字吧。

莫扎特和黑衣使者之谜

美国影片《莫扎特》其中有这样一组镜头:在天空阴沉、大雪纷飞的维也纳,一个高大的黑衣人走街串巷,直到莫扎特寓所。砰砰的敲门声令作曲家非常害怕。开门后,黑衣人毫无表情的面孔更使莫扎特惊恐万分。以后莫扎特每次听到砰砰敲打铁门的声音,便不寒而栗。这导致莫扎特健康状况不断恶化,加速了他的死亡。这位神秘人物到底是谁,人们历来存在着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