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文字记者如何采访问题新闻
从历史上看,最早的问题新闻即出现在印刷媒体上,一定意义上,文字记者对问题新闻的采访是广播电视和网络问题新闻采访的基础,不懂得印刷媒体问题新闻采访的规律和方法,就做不好广播电视和网络问题新闻的采访报道。因此,文字记者对问题新闻的采访对于对其他记者报道问题新闻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本节将从文字记者对问题新闻的线索挖掘、选题艺术、采访方法、提问方法等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线索挖掘
1.逆向思维,发现新闻背后的新闻
由于认识上的差异和少数人存在错误的政绩观、发展观,一些看似正面报道的后面隐藏着问题,甚至是大是大非的问题。如曾获得中国新闻奖的《透视招聘"村官"热》就是从当时的正面报道中获得的。据作者回忆:
1998年,江苏、浙江、上海一些乡镇掀起了一股招聘"村官"热,部分媒体以正面报道的形式对此进行肯定,有的评论文章还称这一做法代表了中国村级干部制度改革的一个方向。当时《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刚刚颁布,辽宁等地方正在进行村主任海选的试点。招聘村官的做法是否与《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相抵触?为解开心中的疑惑,我们选择了招聘"村官"较多的江苏省南通市进行实地调查。调查发现,一些乡镇招聘"村官"的动机无可非议,但将招聘的"村官"直接任命为村委副主任、村党支部副书记的做法明显有悖于《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及党章的规定。我们在报道中介绍了为什么要招聘"村官"、招聘来的村官如何上任,干部及群众对招聘的村官怎么看等情况,指出了当时招聘村官中存在的问题,还探讨了培养和优化村干部队伍的方法,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的良好的社会反响。
横看成岭侧成峰,问题新闻的发现有时候只需变换一种视角。正如当年某地政府成立馒头办以专门解决馒头销售问题,羊城晚报仅仅换了一个标题《事事麻烦政府怎么得了?》,站在另一个角度提出了馒头办存在的必要性问题,令人拍手叫绝。当然有一双发现问题的眼睛,不仅需要勤于思考,更要注重知识的积累,不仅需要及时了解和掌握法律、法规和政策,更需要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2.独具只眼,从公共信息中发现素材
公共信息公开透明,为公众了解信息、监督政府提供了方便,也为记者发现和获取问题提供了便利。中国证券报记者顾惠忠有次在浏览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公告时得知,6月9日上午,这家法庭将开庭审理安徽蚌埠市建设物资有限公司诉华鑫证券公司财产所有权纠纷一案,由于记者以前在浏览法庭开庭公告时发现,蚌埠建设物资有限公司已在上海法院多次起诉证券公司。一家企业为什么在很段的时间内将多家证券公司告上法庭?记者决定去上海市二中院旁听庭审。谁知这一去,居然揭开了上市公司——啤酒花董事长艾克拉木失踪的秘密,更揭开了一个内部人操纵股票价格的惊天黑幕。记者根据旁听法院庭审得到的线索和来自法院判决书的素材,写成的通讯《层层转包毁了"鲁班奖"得主》获得第12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
当然,法院审理工作只是记者通过公开信息获取问题新闻线索的一个方式,因为拥有执法权的机构履行监督管理市场的责任,所以在他们的公开信息中往往能找到新闻线索。行业协会、研究机构等方面的报告也常常透露出一些问题,同样值得记者关注。
3.延伸触角,建立线人网络
新闻线人就是向媒体反映问题、提供新闻线索的人。2003年评选的十大新兴行业中,一个"比记者更灵通"的行业赫然位居第二,它就是新闻线人。他们可能是重重黑幕的知情者,他们可能最先出现在事故第一现场,他们可能第一个打进新闻热线,他们甚至可能深入虎穴以身涉险。距离新闻最近的人——新闻线人已经成为媒体的重要支撑力量,成为新闻"正规军"的有力补充。如今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媒体,开始注重网罗线人,打造自己的"千里眼"和"顺风耳"。
在问题新闻报道陷入僵局、云山雾罩之时,新闻线人的出现往往能使事态柳暗花明、云雾消散。水门事件中的"深喉"就是这样的角色,可以想见,如果没有深喉的存在,水门事件也许永远被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不会被揭露出来,新闻媒体与政府之间如今也许是另一番景象。我国近年来由媒体揭发出来的众多问题事件和突发事件,也有不少是新闻线人参与的杰作。新闻线人的出现并加入到新闻媒体运作中,扩展了记者的线索来源,已经成为问题新闻采访报道的一支重要力量。
在构建线人网络,采访线人提供的信息时,必须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保护线人的合法权益,避免他们在举报线索后遭到打击报复;二是对线人提供的线索进行把关核实,部分线人由于专业水平不高,或者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会提供一些不实或片面的信息,这就需要记者运用专业的眼光,对线人的线索进行新闻价值的判断,并在进行采访时详加甄别。
4.吹沙识金,到BBS上去寻找线索
在互联网时代,传统大众传媒垄断信息的渠道优势将不复存在,理论上,每个网民都可以是信息的传播和发布者。网上新闻讨论组(BBS)就是民间草根传播者发布各类信息的天地,在主题各异的BBS上,政治、经济、文化、娱乐、军事无所不包,只要有心留意,完全可以从内容驳杂的发贴、跟贴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报道线索。
需要注意的是,互联网上的信息鱼龙混杂,真假难辨,更需要慎重鉴别,既需要在正式采访前做一些初步的鉴别工作和素材收集工作,又不能直接引用这样的信息和素材写作。同时,记者要遵守互联网法律法规和使用规则,牢记收集信息的目的是为了工作,不要去触犯传播互联网信息的禁区。
二、选题艺术
1.抓切中时弊的问题
敢于抓问题,善于抓问题是问题新闻报道的最大的特点。问题新闻报道的这一特点是由印刷媒体奠基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担当主要角色的。问题新闻传播要面对现实、面对受众、抓社会矛盾、不良现象和反面教员。列宁说过,社会主义报纸要"抓坏蛋"、"出黑榜"。加里宁在《要写得真实和有趣》这篇文章里说过,如果你说得很平常,但是却触及了群众所最关心的最迫切的问题,如果你对这个问题又给予了解决,那么,一篇平常的文章也会产生很大的政治作用。为什么呢?因为它正好击中了当时绷得特别紧的弦。毛泽东指出:"凡典型的官僚主义、并应注意和违法乱纪的实例,应在报纸上广为揭发。"因此,要根据时代发展或领域发展的"基本问题单"自觉地定制传播产品,只有这样,才能"击中社会绷得最紧的那根弦",从而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并为那些"处在应对社会和自然挑战而应战状态当中的社会弄潮儿"提供他们最为需要的信息支持、知识支持和智慧支持。相反,若"言不及义"、"鸡零狗碎"式的内容充斥的话,即使做得很精巧,其社会价值也将会大打折扣。在这一环节上,是否有一个明确的"问题单"意识,以及是否有能力去寻找和把握这样一个"问题单"是提升印刷媒体社会影响力、竞争力和公信力的至关重要之点。
2.抓"二老"满意的问题
报纸既是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也是人民的耳目喉舌,是联系党和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报纸的作用和力量,就是它能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地同群众见面。""我们要通过千百条线索和群众联系起来,而你们的工作,你们的事业,就是千百条线索中很重要的一条。报纸每天和群众见面,每天把党的政策告诉群众……千座桥,万条线,主要的一个就是报纸。"而这座桥梁是双向度的,党依靠这座桥梁,人民群众也依靠这座桥梁。印刷媒体上的问题新闻要做到党和人民双满意,用一句形象的话说,就是既让老干部满意,又让老百姓满意。因此,所反映的问题不仅是党和政府关心、列入政策议程的,而且又是老百姓吁求强烈、迫切希望解决的。如近年来,农村工作中农民反映最多的就是农民负担重的问题,他们希望政府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党中央每年都要召开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电视电话会议,也多次下达这方面的文件,三令五申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重视解决农民负担重的问题。因此,选择农村工作中与党中央政策相违背的事件予以曝光,不仅反映了农民的心声,也是新闻工作者关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践"三个代表"的具体体现。
3.抓带有倾向性的问题
任何事物都不是静止的、停滞不前的,都是具有发展动向的问题。有的是新生事物的萌芽,有的则是一种倾向的先兆。这些问题,往往在本本上暂时还找不到依据,人们对此自然也有不同看法。记者采访中如能及时发现这类问题并公诸报端,就能起到扶持新生事物成长,抑制不良倾向的作用。如第十五届中国新闻奖获奖消息《包起帆的"金牌"属于谁》,这篇报道的作者就有一双"发现的新闻眼"。表面上作者发现的好像是一个"金牌"属不属于包起帆的问题,但从深层次上看,作者反映的却是如何在实践中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关于"四个尊重"的问题。早在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就明确要求把"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在全社会认真贯彻。可是,现实中各生产要素分配不公、人才创新激励机制落后、知识产权界线不清等诸多情况仍然大量存在,人们对此议论纷纷。透过群众的这些议论作者发现了这个带倾向性、急迫性、有普遍意义的问题。
4.抓具有普通意义的典型问题
所谓具有普通意义的典型问题,就是所涉及的问题属于社会上普遍存在的现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乃至相当的典型性,影响广泛,而不是个别的例外事情。
如"文山会海"是个顽症,党中央和国务院早就发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自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不断下文,三令五申地要求精简会议和文件。但实际上各类会议仍然偏多。围绕着中央精简会议的精神,全国各大媒体几年来陆陆续续从各个角度作了大量报道。如何才能从大量的问题报道中跳出来,有效地反映出"文山会海"的弊端呢?新华社记者储学军通过采访,从一份调查报告中发现了四川省彭山县这个特殊个例:该县乡镇干部在一年当中——除掉法定节假日114天,其实只有251个工作日——要参加375次会议,平均起来几乎每天要参加1.5次会议。这其中还不包括每年379次的检查、考核与评比活动。平均每个工作日就有1.5次乡镇干部会议,彭山县会议泛滥的情况极具典型性。全国各地还有多少个县市处于这种状态呢?作者没法去一一调查,但抓准彭山县这个典型,也就能反映出全国会议泛滥这个典型问题,有效地给那些有"重度会议依赖综合症"的单位、那些人浮于事、行政效率低下的部门敲敲警钟。其最终采写的《四川彭山县乡镇干部一年到县开会375次》荣获第15届中国新闻奖。
三、采访方法
1.嗅觉灵敏,反应快捷
从事问题新闻报道,首先对问题新闻嗅觉要灵敏,要对问题新闻较为敏感,能够在各类问题初露端倪之时,就及早地发现它,牢牢地抓住它。热点问题的产生和发展也是分阶段、有规律的,一般说来,它有潜伏期、显露期、生长期、兴盛期和衰亡期等发展阶级。作为新闻工作者,要走在社会大多数人的前头,见一叶而知秋,窥一斑而见全豹,善于小中见大、大中见小,这样在各类问题刚一露头时,就能迅速抓住,不失时机地做好报道工作。
其次,反应快捷。反应快捷是对媒体和记者在处理问题新闻时行为上的要求。要建立重大突发性问题报道应急机制和稿件处理方案。重大突发性事件现场就是战场,重大突发性事件报道就要像战事报道一样,要纳入报纸宣传的重要议事日程。从当前人们对重大突发性事件的关注程度以及媒体对重大突发性事件报道的反应速度、宣传规模等情况看,建立重大突发性问题报道应急机制和稿件处理方案势在必行。具体点说,就是记者部要有执行重大突发性问题事件记者的行动计划、预定方案,从人员构成到方向确定,以及视事件规模,梯次派遣记者的程序等;编辑部要有专门的组织进行指挥、策划、协调,有专人负责稿件的处理;总编室夜班要与前方记者保持热线联系,实时掌握一线现场状况,向记者传递上级最新精神和版面情况,使记者在一线高效采写,不打乱仗,不做无用功。
2.机动灵活,处变不惊
采访问题新闻,既要有机警、灵敏的头脑,又要冷静、沉着,处变不惊,不能像当事人那样惊慌失措,要尽可能全面、仔细地了解事件的具体细节和环节。《新民晚报》副总编辑孙洪康在回忆自己近20年新闻实践时说:"我一直坚持求实、求真的工作原则,坚信"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朴素道理,努力地"用自己的脚去寻找",用自己的眼去观察,用自己的心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