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问题新闻的媒介传播技巧
48536300000034

第34章 问题新闻传播原则与运作规范(14)

国家整顿农村合作基金会工作小组办公室1999年在《严格掌握清理整顿农村合作基金会的宣传报道》中指出:清理整顿农村合作基金会是一项十分复杂而敏感的工作,涉及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事关全国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的大局。为此,提出要严格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整顿农村合作基金会工作方案的通知》的要求执行。文件中明确规定:"要严肃新闻工作纪律,未经当地人民政府批准,新闻单位一律不得自行报道有关清理整顿农村合作基金会的消息。对蓄意造谣以及干扰整顿工作的,要严肃处理。"关于清理整顿农村合作基金会,新闻单位可以发内参、动态清样,为领导提供决策依据,如果需要公开报道,涉及地方的一定要经地方政府同意,全国性的必须经整顿农村合作基金会工作小组同意。

有关媒体对我国银行业不良资产问题的报道要慎重。要求各新闻单位在报道整个银行业不良贷款比例问题时,要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口径为准,不要作不切实际的评论和渲染。对于涉及个别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的报道,要征求其上级机构的意见,不能引用内部材料和研讨会上专家学者提供的数字。对此类问题把握不准时,要及时与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新闻信息处联系。

四、关于国际问题新闻传播的宣传纪律

一是要符合党和国家的对外政策,自觉服从、服务于外交工作的大局,我们的新闻媒体对国际问题报道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同国家外交政策、目标应该是完全一致的,都是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创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国际问题报道在配合外交斗争中,绝不能出"杂音",更不能唱反调。从事国际问题报道的同志必须认真研究党和国家的外交方针政策,吃透精神,掌握原则;密切跟踪国际舆论动向,加强对形势的研究和分析;根据舆论斗争的特点,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主动配合外交开展国际舆论斗争,把和平与发展这个时代主题的文章做好,把世界多极化这一发展趋势准确地反映好。

二是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自觉维护国内社会稳定的大局。在客观反映这个世界的时候不能有闻必录,而应该有所选择。这是因为在当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宗教等关系错综复杂,我们报道国际问题一定要考虑到要有利于国内的社会稳定。

三是必须严格遵守新闻宣传纪律。2001年10月,江泽民总书记在会见中国记协六届一次会议代表时又一次强调了新闻纪律问题。他"希望新闻工作者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认清形势,明确任务,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新闻队伍,以新的精神风貌更加出色地工作。"对国际上发生的事情作不作报道、评论不评论,什么时候报、什么时候评,怎样报、怎样评,在不少情况下反映我们的外交政策和立场。因此,在国际问题报道上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听招呼是必须强调的。

五、关于其他问题新闻传播的政策和宣传纪律

关于农业转基因生物的宣传报道,有关部门2000年提出:随着现代化生物技术的开发利用,农业转基因生物问题已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此事事关大局,又很敏感,因此涉及转基因生物技术和产品的宣传报道,应征得农业部同意,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负面效应。

关于高考试卷印刷的宣传报道,有关部门1993年就提出要求:对高考试卷印刷的具体情况不能报道。新闻媒体不能公开报道试卷印刷工厂及试卷印刷的情况,避免给作为绝密级的统考试卷的印刷工作带来负面影响,给印刷厂今后的安全保密工作增加难度。国家教委提请新闻单位注意,对高考试卷印刷的具体情况不能报道。

六、对新闻宣传政策和纪律的简要评述

总的来说,我国的新闻宣传控制与管理在实际的新闻传播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也应该看到,有些政策具有应急性,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和条件下制定的。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读者的阅读需求、接受心理都有很大的发展,有些政策和规定已显得不合时宜,过于谨慎,给实际的问题新闻传播造成不利影响。就主要报道灾祸事件的突发性新闻报道的管理和控制而言,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媒介不能独立负责地报道灾难事件。送审虽然可以保证内容的准确无误,但是由于媒介没有独立自主的报道权,导致一些问题新闻无法公开发表。灾难事件多是消极的、破坏性的、起负面影响的事件,有些地方和主管部门负责人常常把这些事件看成是关系他们工作业绩评定的大事,出于地方保护主义、"怕抹黑"等心理,往往有掩盖和不欢迎灾难报道的倾向。再则,由于灾难事件具有一定的敏感性与复杂性,从政府部门到新闻机关的某些负责人,都害怕稍有不慎会犯错误,宁愿将"保险系数"打得比较大,希望"上面"有人承担批准新闻发布的责任,或有更多的人分担责任,这也常使一些问题新闻稿件难以公开发表。许多相关部门在问题事件发生后很少主动地、尽快地通过大众媒体发布消息,甚至经常竭力阻挠媒体发布消息,出现"不准报"、"推迟报"等现象。媒体对此也是无可奈何。经常出现的"本地新闻外地发"与此有很大关系。对于一些问题事件,在外地报道起来阻力会小一些,尤其是新闻媒介的外部环境比较宽松,即宣传管理部门的管理规范宽松、不进行横加阻挠的地区(如广东省),在这方面尤其占有优势,传媒能打破地域限制,获得广阔报道空间。这样做的结果是,树立了外地传媒的良好形象,却使本地传媒在某种程度上陷入被动。

其次,这一机制的过于谨慎还表现在"宁慢勿抢"原则上。这一点尤其集中体现于灾难事件中的伤亡、损失、原因等敏感的内容方面,这些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过去作为"秘密"不准报,近年让报了,但却常常因为没人敢拍板而报得不及时。其实在现今开放的信息社会,"等一切都弄得准确无误再发消息"已是一种过于谨慎的、不符合突发灾难事件新闻发布要求的陈旧观念。伤亡、损失、原因是灾难中不可避免的因素,虽然短时间内难以弄清楚、弄准确,但不应迟迟不发消息,数字可以随着事件的调查处理过程在不断发出的后续报道中加以更新,原因也可以在媒体的不断调查与深挖中"浮出水面"。

第三,突发性事件报道的"内外有别"原则,实质是认为国内受众与国外受众的"有别",认为国内受众心理素质与心理接受能力均低于国外受众,故此对外可以宽松,但对内则严格控制。这是对国内受众与国内新闻报道的服务对象的狭窄理解,也是低估了国内受众的接受能力。现在,已有很多人直接订阅国外报纸,只为获得国内不报道的消息。中国处于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上,现代化是整体进程,其中包括国人观念的更新和受众群体的成长。"内外有别"忽视了受众整体正在成长、受众差异性正在加大的事实,反而易使国人对国内报道丧失信任。

中国灾难事件报道机制和运作方式,试图共同建立起"多种媒介,一种声音"的一种超稳定的传播秩序,在闭关锁国的环境里,这种稳定性或许有得以实现的可能,但在"地球村"的背景下,这种稳定性越来越受到来自互联网的挑战与冲击。互联网打破了传统的地缘经济、地缘政治、地缘文化的概念,形成的是虚拟的以信息为中心的跨国界、跨文化、跨语言的全新空间。以往中国传媒应对的是来自海外媒体的威胁,如今互联网来势更汹,直接进入家庭,而且网上的信息异常丰富,从内容到时效,其传播的特征为"现在新闻现在报",提供的是多种声音充斥的非常广阔的信息空间,用户可以在第一时间得到各种新闻,内容无所不包,包括以往通过国内媒体根本接触不到的或很少接触到的新闻。传统新闻传媒的"舆论一律"面临着网络"舆论多元"的挑战。今天国内受众已不满足于自上而下的灌输式的宣传报道,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已有越来越多的人提出"知情权"、"言论自由"等要求,当从国内媒体上得不到满足时,就会转向海外媒体,而随着全球化的大趋势,中国势必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融入国际社会。因此,中国灾难报道必须加快改变过于谨慎、保守的做法,探索适应新环境的新的行动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