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问题新闻的媒介传播技巧
48536300000044

第44章 政经类、科技类广播问题新闻报道(2)

4.以人为本。首先这是对传统经济报道写法的反拨。以住的经济报道中经常是见物不见人,就物写物,就生产写生产,或者把人作为一种被动的陪衬而成为某种政策、措施、经验的印证者,被抽象为"大家"、"工人们"、"大部分群众"、"参与者"等。于是,原本活生生的人的创造与实践的经济活动,被物化为了指标、任务、利润等枯燥的概念和数字。经济报道变得干巴而毫无生气。而以人为本的报道就是从人的角度报道经济问题,从而突出与强化经济报道的人情味和可读性。事实上,经济活动说到底是人的活动,人的活动最富有动感和生活气息,而且人的活动最具场景性和故事性。着力刻画经济活动中的人物与政策的相关性,描摹人物在经济活动中的典型细节、动作,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突出报道的现场感、立体感,塑造出生动的而鲜活的形象,从而缩短经济报道与受众的距离,让经济报道恢复到活泼、生动、耐读的情景中。

5.讲究通俗表达。要克服经济报道的"三多"(技术术语多、数字多、专业性问题多),就应该追求报道的雅俗共赏。"主要表现为:(1)多进行形象比喻。有些事物受众不容易理解与接受,记者若采用联想、类比方法,用已经认识、熟悉的事物与不太容易理解的事物形成类比,那么传播的效果就好得多了。(2)多进行解释说明。经济报道理所当然地要涉及到新成就、新技术,但人们听不懂、不愿听,那么就是做无效功。因此,就需要记者多请教专家,先自己弄懂弄透后,再在报道中向受众作深入浅出的解释说明。(3)多采用数字换算法。"经济报道中的数字真可谓比比皆是,怎样使单调枯燥的数字活起来,主要靠记者深入扎实的采访,灵活思考,然后用富有表现力的手法,结合描述对象,给数字插上想象的翅膀,对数字进行换算。比如,说某地粮食总产量比去年增产七亿斤,那七亿斤是什么概念,一般人可能难以理解。如果进行一下换算就好理解了,如,"足够供应北京的市民食用三年",或者"可以供应像工业城市鞍山那样多的人民食用二十年"。

第三节科技类广播问题新闻报道

一、科技广播新闻报道与科技类广播问题新闻报道的不同

一般的科技广播新闻主要是指对科学技术领域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的报道。科学性加新闻性是它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精致、广阔、快速是它的特点。其目的主要在于传递信息,及时报道科技界的新进展、新发现、新成果,同时也起到普及科学知识的作用。

而科技类广播问题新闻报道则对科技领域凸显出的一些特殊现象进行深度的新闻报道。焦点、问题加理性分析是它的重要元素,透过现象看本质是它的目的,条分缕析是它的必要过程。

从上面对科技类广播问题报道的界定来看,它在选材上首先具备问题性。当然这个"问题性"的内容并非仅指利用科学进行欺骗的伪科学(如所谓的"水变油"的技术),或违背科学规律无视客观现实的盲动作法(如修建黄河三门峡水库,不仅没有减轻黄河危境,而且造成泥沙淤积严重,危害更大),或与科学对抗的反科学的行为;其实它也包含在社会发展中,民众在情趣爱好、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显现出的一些新变化、新情况、新趋势。因此,进行科技类广播问题新闻报道的第一步就是要将选材定位于某个与科技有关或与提升民众生活质量有关的话题上。由此可见,科技类广播问题新闻报道在选材上有鲜明的针对性(不同于科技广播新闻报道选材的广泛性);另外在内容上讲究深度的分析、调查、解释、预测;在传播方式上精选典型现象,追求传播的时宜性。

二、科技类广播问题新闻报道存在的不足

1.部分的报道内容失实。主要原因:(1)记者不熟悉其所要报道的学科和领域;(2)个别科技界人士为了达到某种个人目的,利用新闻媒体来宣传炒作根本称不上科学成果的东西。

2.有些报道在手法上不客观、不准确,表现为夸张式的报道。另外在表达上多为术语堆砌、深奥难懂。记者对采访所得的材料中所涉及的有关科学用语、专用术语等,没有经过新闻化处理,甚至连自己也没有弄懂,就照本宣科,结果是术语行话一大串,造成新闻内容晦涩难懂。

三、科技类广播问题新闻的报道

1.时宜性

科技类广播问题新闻报道的"时宜性"由下面三个方面决定:(1)典型的话题;(2)科技自身发展规律;(3)保密的要求。

首先,所谓的"典型话题"是指具有普遍意义和现实意义、在实践生活中已无法回避的、并形成了一种压迫式或渗透式的挑战的事情和现象。它可以是显性的表现,比如已被民众关注的、急切欲知想知的科技话题;也可以是隐性的存在,如由于社会制度或人们传统思想、思维、习性所形成的,却被人们所忽略的、但具有破坏性的、正影响着社会发展、影响着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一些相关的科技类话题。如关于饮用纯净水有益有害的争论,就是一个显性的典型话题。民众到底如何选择,需要通过科学问题报道来给出一个正确答案,这时的科学问题报道承担着解惑、解疑的作用,适时的介入是合宜的也是有意义的。纯净水的争论风暴最终的结果是:纯净水过滤了有害物质,同时水中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也被大量除去,但喝纯净水并不会危害人的健康,只是对于特殊人群(如婴儿、老人、某些病人)来说,如果他们的饮食本来就不同于正常人,而又需要从饮水中得到营养,在这种情况下,纯净水则不适合作为他们唯一的饮用水。

相对而言,关于"翘二郎腿"这样的话题则是一个较为隐性的科学问题报道。因为某些人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了翘二郎腿这样一种习惯方式,认为交叉着双腿座比较自在舒适;一些女性还认为翘二郎腿显得性感高雅。然而,经过科学研究发现:翘二郎腿时容易弯腰驼背,造成腰椎与胸椎压力分布不均,长此以往势必压迫背椎神经,引起下背疼痛。

由于话题所呈现的"典型性"需要一定时间的积聚、一定空间的延伸变化,因而若仅从新闻时效的角度来报道,则很难对该事物作全面的把握与反映。追求时效能提出问题,而追求时宜则更能审视问题和解决问题。

另外,"科技自身的发展规律"也决定了科技类广播问题新闻的报道要讲究时宜性。因为多数科技成果既要经过一定时间的检验,也要通过同行专家的细致鉴定,才能真正确定其价值。

再有,一般的科技成果都有一定的"保密"要求,需要选择适宜的时机才能披露。如有些科技成果是因为创造发明者尚未申请专利,应该保护他们的利益,待申报批准后才可以进行报道。有些科技成果还涉及到国家利益,更不能随意抢先,需等待合适时机或解密时才能进行报道。

2.本真性

科技类广播问题新闻报道要十分讲究科学性,不光表现在以科学的工作态度,严肃认真、实事求是地对待科技事实,绝不道听途说,捕风捉影;更表现在用科学的工作方法,对科技领域发生的事实,尤其是对科技成果作出科学判断与评价。绝不把偶然的成功和局部的经验看成是普遍规律或科学成果;绝不把阶段性成果说成最终成果;绝不把一般性成果视为重大突破。如何具体判定科技成果?最关键的是要严格按照科技界惯例来判断一项成果的真伪和水平高低。"这个惯例可以概括为两个重要指标:(1)该成果在权威的学术杂志上发表;(2)同行评论原则(peer review)。"第一点确保它获得初步正式认可,因为它在发表之前得到了该领域专业化的审核,如果仅仅在新闻发布会或变通会议上宣布某项成果,这一成果的可靠性就要受到怀疑。第二项指标是说一项成果的份量,不是只听创造者、发现者个人说如何如何,而必须有同领域权威科学家的评价。应当注意的是,这里的同行权威专家既排除了不是出自本专业的科学家,也排除出自主管部门的官员。尊重这些惯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增强科技类广播问题新闻工作者对科技成果准确性的把握。

3.多重视角的报道

科技类广播问题新闻报道尽量从多个角度将一个大的背景呈现给读者,使读者对所报道的问题有尽可能全面的了解,从而得出尽可能实事求是的判断,而不是就事论事地单面报道,或急于得出是与否的结论。比如新华社在报道一位熊猫专家以试管技术推动大熊猫繁殖的时候,本来打算正面报道试管繁衍大熊猫项目的设想,但在深入采访大熊猫研究领域的不同专家后,发现这其实是个有争议的科研项目。对该项目不同的声音主要表现为:有人认为试管繁殖技术要靠大量的种群的支持来实现,以目前科技水平,试管繁殖成功率其实很低,因为日常的实践的对象是牛羊等种群数量很大的动物,还没有以珍稀濒危的物种为试验对象的。号称活化石的大熊猫存活量在全世界不足一千只,数量之少不足以支持这种试验。还有人认为,拯救大熊猫更有效的途径是保护它们的天然栖息地。因为大熊猫繁殖能力虽低,但只要不受干扰,它们在野外的生存能力足以使它们繁衍下来。几种意见各执一词,各有道理。在这种情况下,只报道一面,就会失之偏颇。而多视角报道这几方面的争论,最终既可以清楚地展示我国在保护大熊猫的科研上所取得的成就,又让读者对相关的问题有全面的了解。可见,科技类问题新闻报道不应当掩盖原本正常的争鸣,而应当实事求是地将这些争论反映出来,才有助于推动科学的发展与普及。

4.储学积宝,虚心求教,追求表达的通俗化、形象化、服务性

科技类广播问题新闻的报道有三难,即采访难、写作难、理解难。"采访难"是说采访的对象是科技人员,比较严谨务实也较谦虚。"写作难"是说从事广播科研报道的记者最好是具有一定的科研知识和科研实践,他们或毕业于一些科技院校,或在科研机关从事过一段科研实践,且具有一定写作能力的人。然而现实是理想的科研出身的记者少之又少,自然对科研领域的了解不多,分析起来也就自然困难了。"理解难"是民众因为科技报道的专业性与晦涩难懂,使得他们在理解上有很大的障碍。

如何克服这三个难关,关键在于记者自身。具体来说:(1)要自己多储学积宝;(2)要虚心学习;(3)要在表达上讲究通俗化、形象化、服务性。所谓"储学积宝"就是要加快自己的知识更新,提高科技知识的素养。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科技传播报道者应及时了解科技发展的新动态、不断提升自己,才能把握科技的脉搏,比如英特尔公司生产的"奔腾三"处理器序列可能导致用户泄密。在中国发布时,生产者尽力掩盖其缺陷,部分媒体的反映是轻描淡写,然而广播记者杨谷凭着自己较深的计算机知识和新闻敏感,写出了《"奔腾三"埋在我们身边的定时炸弹》的广播问题新闻报道,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如果没有良好的科学素养,许多这样有价值的新闻就可能与你失之交臂。"虚心学习"要求记者多看、多听、多了解还要多请教。在报道中遇到疑问和不懂之处,要耐心、细心,不可一知半解,更不可不懂装懂,应该在报道过程中反复向专家和科研人员请教,最终求得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和准确报道。要处理好三难问题,除了提高自己对报道话题的研究水平、积极向专家求教外,还要兼顾受众对象,要追求表达的通俗化、形象化和服务性。

所谓"通俗化"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翻译过程,科技类问题新闻报道不能为通俗而通俗,不能把知识简单化、粗鄙化,这里的通俗应是建立在吃透所要传播的科技知识点上的通俗,绝不能以损害知识的完整性和精确性为代价。所谓"形象化"是科技类问题新闻报道不仅要让人听懂,而且要听得生动有趣,使听众在收听中,充分体验到乐趣,欲罢不能,并进而引发听众对科学知识的兴趣。为了使表达更加形象化,应在报道中,多借助视觉感官,具体形象地再现科技事实,多采集一些听众易于理解的比喻和可感性的语言,化深奥为平易,变艰深为浅显。另外,要尽力多采集一些相关的背景资料,以便在报道中作必要的对比解释。所谓"服务性",指科技问题报道还要于民有用,直接和民众的生活工作相联系。这就要求记者应了解受众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关报道。对于一些远离民众生活的科学报道,可以有意寻找它与社会生活的联系点,并抓住这个联系点来进行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