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新闻的传播功能从属于新闻信息的传播功能,所以,它与新闻信息传播的功能一样,是一把双刃剑,既有正向传播功能,又有副作用。需要指出是,正向性问题新闻的传播并非就能取得正向的传播功能;反过来说,负向性问题新闻传播并非就不能取得正向的传播功能。这是与问题新闻具体内容和传播的具体环境、手段、方式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关系的。我们只有充分认识问题新闻传播的功能,才能有效地传播问题新闻,实现传播效果的最佳化。
第一节问题新闻传播的正向功能
问题新闻的特性是客观的,而它的传播功能则是主客观相结合的结果。首先其传播功能与传播者传播的出发点、传播方式有着最直接的关系。传播的出发点、方式决定传播功能的大小与好坏。这是传播主体的行为与客观的问题新闻的第一次结合(如果将记者采访和媒体编排报道运作看作一个整体的话)。同时也要看到,有些问题不管采取什么方式进行传播,都具有一定的副作用,或者正向功能和副作用并存,有时正向功能多于副作用,有时副作用多于正向功能。其次,问题新闻传播功能的主客观结合还表现在问题新闻传播后的受众反应。传播功能如何,是要经过传播效果来检验的。
问题新闻传播的正向功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疏导化解功能
疏导化解功能包括对政治行为、思想道德、社会潮流、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和受众的情绪的疏导化解等等。通过对问题新闻的传播,使受众的思想、行为朝着积极、健康、向上以及传播者所希望的方向疏导化解,影响、改变受众的观念、认识和行为,确认、强化积极有益的观念和认识,使受众的情绪得到放松、压力得到减轻、矛盾得以缓解和化解。西方学者还形象地把大众传播对社会有机体的调节作用比喻为"社会的排气阀"。如果运用得恰当,大众传播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宣泄人们的不满情绪,满足人们一时的心理需求。资本主义社会的统治者现在都很善于运用大众媒介的这一"排气"功能,实现其政治目的,但他们允许的这种调节也是很有限度的,绝不能影响其统治的基础。同时,大众传播利用"议题设置"等方法,对新闻进行选择、评论和解释,也可避免"麻醉性负功能"。
问题新闻传播疏导化解功能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热点、焦点问题信息,重大的社会事件等问题新闻的暴露和反映,对带着情绪关注问题的受众可以起到情感宣泄、净化和稳定的作用;对思想认识的转变、确立,可以起到积极的引导和强化作用。
二是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冲突、矛盾、疑惑、误会,乃至因此产生的惊恐不安等紧张心理的直接报道,可以起到消除、化解作用,让人们平安、踏实地工作和生活,保持人心和社会稳定。在2003年"非典"事件的中后期,随着信息透明度的增加,政府在及时准确发布信息的同时,给媒体以充分的自由空间,给负面新闻信息以适当传播的机会,这就挤掉了谣言、各种无用信息和消极意见,自动过滤筛选出很多有用信息和积极建议。很多人在政府还没明确发出指令的情况下,就及时从公共空间得到有效信息,从各方面提前做好抗击疫情的准备。随着非典负面新闻信息的传播,人们能够比较科学地认识非典的成因、致病原理及防治措施,初期的那种紧张情绪和恐惧心理大为缓解,理性化的社会氛围得以形成,对缓解疫情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情感往往会影响人的行为表现。情感按其本性来说是必须要表现出来的。由于人的认知系统和意志系统的干预,情感未必都能自然而然地得到表现。那些未得到表现或未得到满足的情感被压抑到无意识心理层次,如果长期累积,缺乏充分的表现和被满足,心理就会处于失衡状态,所以从社会心理学上来说,就需要有适当的方式使被压抑的情感得到宣泄和释放。尤其是紧张、焦虑、压抑、痛苦、愤懑等消极的情感,更需要宣泄和释放,使之得到疏导、转化,从而保持心理的平衡。现实中人们常常会因社会上某些不良现象而聚积怨气。比如分配不公、贪污受贿、假冒伪劣、弄虚作假、权钱交易、徇私枉法等消极现象,人们觉得新闻媒体应予以曝光和揭露,让行丑者的劣迹昭示于天下,以发泄心中不满之情。如果新闻媒体对那些消极现象熟视无睹、充耳不闻,对百姓的意见无动于衷,人们便会感到压抑,对政府、社会、媒体失去信心。不满的情绪郁积于心,时间一长,人们就可能会变得感情麻木、冷漠,甚至感情偏激、暴戾。为避免这些对社会稳定不利的因素,可以借鉴西方新闻媒体的作法。西方媒体可以批评、抨击任何人和事,甚至可以对总统、总理(首相)、政府进行斥责、批判。其实这是一种有效地缓解、化解矛盾的方法,可以减弱人们的愤懑和不满。我国新闻媒体的作法是在报纸上开设"读者来信"栏目以及开展新闻监督。正如李瑞环在谈到重视和改进批评报道时指出的:"群众的愿望、意见、要求得到了反映,心情就舒畅,积极性就高涨,群众的情绪通过正当渠道得到疏解,就不致于来个"总爆发",就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
二、警报唤醒功能
所谓警报唤醒功能是指媒体及时将不利、负面的问题新闻信息报告给受众,让受众警觉注意,从而起到提示、警醒的作用。问题新闻的传播犹如臭嘴乌鸦,而不是报喜不报忧的喜鹊。它将问题新闻信息及时、如实地报告给社会,让受众知道发生了什么问题,与自己有什么关系,将会给自己的工作、生活带来什么影响,应该采取什么应对措施或态度。问题新闻由于其具有穿透力和感染力强以及引人注目等特性,因此在传播时往往能起到警报唤醒的功能和作用。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指出的,新闻媒体"不敲警钟是危险的,它不仅完全丧失环境监视功能,而且会使大众忽视客观环境中可能存在的危险,造成一切平安无事的错觉,从而成为麻痹大众的工具"。
警报唤醒功能也是新闻媒体守望功能的一种表现。守望要通过警报唤醒来实现第一步,更深一层或更进一步,则是新闻的监督。唤醒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通过报道"问题"来提醒有关单位或个人引以为诫;二是通过报道所发现的问题来提醒有关单位或个人注意;三是通过某方面的发展趋势分析,来提醒有关单位或个人注意。
如上提及的《新京报》刊载的《清华学子之死与高校医院医疗改革》这篇报道,首先报道了具有震撼力的事件:误诊、不转院治疗使学生丧命,但报道没有停留在对张春鸣个人遭遇的反映上,而是将报道的落点放在"如何推进高校医院医疗改革"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重大而现实的问题上,因为高校医院与千千万万的年轻大学生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关键是如何让张春鸣这样的悲剧不再重演。就连承受失去爱子之痛的张春鸣的父母,到北京处理完后事离开时,留给校医院的也是这样的一句话:"家家都是一个孩子,送他上清华不容易,以后请不要耽误其他孩子的病。""不要耽误其他孩子的病。"多么凄切的要求!谁说它不是普天之下父母的共同的心声?!确实应该直面高校医院的困境,推进高校医疗体制改革,"不再耽误其他孩子的病"!
在《清华学子之死与高校医院医疗改革》这篇报道中,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孙东东针对校医院在诊断和转院方面存在的问题表示,由于高校公费医疗费用等原因,目前,在高校医院中,医疗水平不高、一味控制费用、开便宜药、限制转院等问题,早已不是个别现象,带有很大的普遍性。
报道接着以很大的篇幅进一步探讨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和办法,介绍了其他一些高校的成功经验,最后建设性地提出,学生办保险是个方向。报道同时还介绍了国外高校比较成功的医疗模式。由于报道理性地将话题引到如何化解矛盾、促进问题在更大范围得到解决这个层面上来,因而具有更加积极的现实意义。它警报唤醒人们,此类事件不要重演,"不要再耽误其他孩子的病!"
卫生部公布2003年上半年全国重点传染病疫情显示,位居重点传染病死亡数和病死率榜首的是狂犬病。而在广西,平均每天有1.3个人死于狂犬病,在发病人群中,90%以上是农村人口。针对这一严峻问题,光明日报记者采写了《农村狂犬病日益猖獗需要警惕》,呼吁全社会高度警惕农村狂犬病频发的态势,采取预防为主的方针,将狂犬病的危害降到最低。这篇问题新闻就起到了警报唤醒的积极作用。
三、教育劝谏和加勉功能
所谓教育劝谏和加勉功能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能使人们改变对问题的模糊认识,确立正确认识,或者错误意识行为受到劝谏;另一方面是指对道德规范合乎社会准则的人,进一步起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作用,使人们受到思想、道德、观念的熏陶和洗礼。如媒体对不良伦理道德行为的披露,就能产生教育、劝谏、加勉的作用。新闻监督报道发出后,除了能够促进解决特指的有关单位或个人的问题外,还能够促进解决其他所有存在类似问题的单位或个人的问题。新闻的教育功能不具有强制性,是潜移默化的。问题新闻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在道德教育上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问题新闻信息传播来造成某种社会舆论,阻止某种不道德行为现象的蔓延。比如1998年上半年,非法传销活动一度在全国甚嚣尘上,这种靠欺诈来捞取不义之财的行为对人的道德意识危害较大,会使人违反道义原则,滋长暴富的扭曲心理。全国报纸、电台、电视台联手合力,揭发传销中的种种欺骗手段及一些人为此倾家荡产、被迫走上犯罪道路、危害社会的严峻事实,使广大群众特别是那些误入歧途者深受教育,认识到在一夜之间发财是不可能的,靠蒙骗的手段搞所谓传销,只会变得六亲不认,使社会成为"利之所在,众皆趋之"的冷冰冰的功利社会。新闻媒体大规模地揭露传销的报道,不仅促使有关部门采取行动取缔非法传销,更让人受到一次道德教育,那就是采取不义的手法暴富是为社会所不容的,只能是南柯一梦,要致富还是要走勤劳的正道。另一方面是自我教育。问题新闻信息传播的种种不道德行为,都会使社会成员个体在心中进行道德评判,使善恶观念、义利观念在自己的道德意识中更加清晰明朗。这对上有父母的儿辈来说,就是一种新闻教育。即便受众没有这种行为和思想,也会从中看到正确与错误,这就在无形中起到伦理孝道的教育作用。提示他们,作为人之儿女,孝敬父母是天经地义、法律具有强制力的义务,自己不能重复错误的虐待、弃老行为。这种提示作用,就可以看成是加勉。而对于有冷待父母、虐待老人行为的受众来说,他们会通过这一伦理、孝道问题新闻,反思自己的不孝行为,改正或者收敛自己的错误行为或观念。这就是问题新闻传播的劝谏功能所产生的积极自我修正效果。
四、监督警戒的功能
问题新闻传播的监督警戒的功能,主要表现在通过对现实存在或可能出现、发生的问题、矛盾以及消极、负面、污浊的现象进行揭露,让其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通过这样的舆论督促、关注、批判,给罪错之人一定的舆论压力,以起到监督、警戒的作用,使问题得到解决,或者抑制、扼制矛盾、问题以及不良现象、行为和事态的扩张、蔓延,为社会进步扫除路障发挥积极的作用。美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的以揭丑暴露为主要内容的调查性报道,对政府和社会集团等,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也起到了监督警戒的作用。《华盛顿邮报》两位记者报道的"水门事件"最终迫使总统尼克松下台,就是一个最有说服力的例证。我们以美国《费城问询报》为例,这家报纸以调查性报道方式揭露和抨击的社会问题有:米德乐敦三英里岛核电站事故(1979年3月28日二号反应堆部分熔化,损失10亿美元)对工人的危害;美国政府无视海员安全,使船员死于非命;政治经营联邦封地并非为了公众,而是为了特殊利益;……1977年4月14日发表的《凶杀档案》,揭露了在种族主义者弗兰克·里佐市长的怂恿之下,费城警察局对黑人和其他少数民族嫌疑犯严刑逼供的种种非法行为。这个警察局侦察科有84名刑警,凡受过他们传讯的人,被打伤住院治疗是常有的事。由于警察的这些做法,致使真正的凶手逍遥法外,好人无辜受屈,身陷囹圄。《费城问询报》记者勇敢地揭露了这些事实,使6名侦探受到审判,使弗兰克·里佐手下无法无天的警察受到致命打击。调查性报道对民众的意义由此可见一斑。
2003年1月2日《中国青年报》在第一版开辟"读者来信"专栏,编者在谈到开辟此专栏的目的时指出:"我们生活的时代既无比美好又充斥矛盾。热情讴歌赞美美好的生活,将使我们增强对未来的信心,而将各种社会问题、矛盾和丑陋现象暴露出来,指出解决的方法,也是促使未来更加美好的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