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西南民族大学学科建设探索
48538500000010

第10章 学科专业建设探索(10)

学科建设的机制创新。南京大学提出并实施了“学科特区”,即在某些新兴学科,从国外一流大学引入学术团队成立“学科特区”,引进国际一流大学的研究团队,实行所长负责制,给予人权和经济方面的权利和优惠的政策,严格按照国际标准进入国际前沿。学科特区以成为国际一流研究中心为目标,与国内外多个实验室保持着紧密合作关系,实行开放、竞争、淘汰管理。浙江大学目前正在调研向“学部”发展。复旦大学在管理机制上由研究生院主要负责资源配置、监管过程(论证、检查)、建立机制,学生的管理依托学院。各学院研究生规模100人以上,设专职教学秘书,100人以下设兼职教学秘书。在招生机制方面,该校2001年向教育部报告:两院院士、杰出科学家、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可自主招生;2007年实行博士招生申请考核制试点,使导师很早就介入到学生中去,赋予导师更大的学术权力,以选拔具有发展潜力和研究动力的学生。南京农业大学在学科建设方面实行学科带头人与院长负责制,学术与行政结合;每年均召开研究生教育工作会、学科建设座谈会、新增导师培训会;研究生培养实行弹性学制,部分硕士2.5年,对重点学科的博士实行资格考试、预答辩制,每年都进行优秀硕博士论文评选,评出10篇优秀论文;在研究生管理上采用校院两级管理,实现管理信息化。招生规模在500人以上的学院设2个专职秘书,300~500人设一专一兼(兼职者为研究生),100~300人设专职一人,100人以下设兼职教学秘书一人,这部分管理人员进入学校编制。

学科建设的终极目标是合理配置、深度开发和高效利用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信息资源、环境资源等,确保学科在竞争中形成并维持优势地位。学科特色和特色学科一经确定,学校往往在资金、资源、政策上给予倾斜。如浙江大学按照国家重点学科、学科群、学科团队大小、教授多少等不同,给予不同力度的支持。南京农业大学对重点学科及成绩好的学院,给予更多的学科建设经费,在研究生推免中给予更高比例的名额,而不是吃大锅饭。

(三)学分制改革与学生管理

所考察的这几所学校在本科教学方面,都实行的是学分制,只是形式和完善程度有所不同。确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行学分制是众多手段中的一种,既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也有重要的战术意义。但是我们不能说实行学分制的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就一定高,没有实行学分制的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就一定低。其实,一个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主要决定于教师的整体质量和平均水平,包括学术水平和敬业精神。学生的需求和优质课程资源的供给之间始终存在矛盾,各校应对教学资源做一个基本测算,在此基础上再决定给学生选择的自由度。学校在学分制实施过程中所遇到过的诸多问题在所考察学习的几所高校中他们也同样都遭遇过。复旦大学学分制改革的思路是:创造机会、提供指导、保证公平。

人才培养目标的多样化。本科人才培养包括两类,一是学术研究型人才,面向考研和今后从事研究的;二是职业应用型人才,面向就业。南京大学强调基础人才与国际接轨,应用人才与市场接轨。

培养方式分为普通通道和特殊通道两种。这几所高校设立了试点班和强化班,如南京大学的匡亚明学院,浙江大学的竺可桢学院设有特殊通道的培养模式(如工科混合班;文科实验班;理科实验班;金融实验班;创业管理班),实行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面向所有学生进行选拔,实现了“群体-个体-本科后连续学习”的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把相对优秀的学生集中培养的方法有利于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有利于学生树立竞争意识。

在培养方案中合理设置基础课与专业课的比例,注重基础课程,打破专业的界限。浙江大学和南京大学采取大类招生,一年级实施通识教育、二年级基础大类教学,三年级、四年级起进行专业教学。上海大学大一时注重讲座和基础教育,大二时注重实验,大三时注重社会实践。复旦大学的毕业生就业有60%以上是专业不对口的,实际上社会对学生也没有太明显的专业要求。南京大学由于基础性学科非常强,他们的学生的数理基础都很好,学生到工作单位1~2年后就会表现出非常强大的优势。学校和学院只需抓住专业核心课程,其他课程放开,给学生较大的选择自由。

课程资源与学生选课:学分制的基础是开设足够的课程供学生选择。以复旦大学为例,15000多本科学生,开设了2500种4700门次课程,而且所有的课程不受专业的限制,2500门课程全开放,研究生、本科生的课程可以互选。复旦大学认为学生选择复旦就是因为复旦能为他们提供丰富的优质教学资源,这也是复旦大学保持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该校每个专业选1~2门课以学生自学为主,主要培养本科学生的自学能力。为鼓励教师多开课,开好课,上海大学教学经费拨款与各学院开的课程门数挂钩。南京大学对核心课程在排课方面尽量安排好的时间段。

转专业:复旦大学从2003年起开放转专业,全校每个专业开放不少于当年招生人数的15%的名额,用于想转专业的学生,任何学生都有权利选择自己喜欢或是擅长的专业,前提条件是要能够通过专业的教授委员会的考核。

课程改革:上海大学生命科学院在“大一”阶段重点开设了3门课程,包括科学思维案例精析、普通生物学、生命科学进展,并且请其他一流高校和院所的教授以讲座形式讲授,效果很好。这也是抓低年级学生的实际措施。上海大学在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上进行了改革:从2002年开始将所有硕士生课程压缩一半,开设了文献阅读课,该类课程占必修学分约一半以上,采用的方法是由学生讲、教师点评。另外对研究生的公共英语也进行了改革,他们的做法是学生参加入学考试,未达到标准者,进行查缺补漏;达到一定标准者不再要求必修英语,可选择学校为其提供的英语选修课。不再要求博士研究生修读第二外语。研究生的“两课”教育,均采用“网上教育”为主、以讲座为补充的方式讲授,对“两课”教师的要求是以讲授内容“有用”为标准。

导师制:浙江大学有“全程导师”、“高年级导师”等模式,各学院可自行制定。各学院建立本科导师办公室,每天均有一个导师值班,负责学生的指导,南京大学这一做法值得我们学习。上海大学本科生导师制由各学院自己探索、创造性地开展实施。

学生管理:上海大学分三个校区,对学生的日常管理实行社区管理模式,设立社区管理员,学生放学后就归属社区管理,在学生的各种奖励评定中尊重社区管理员的意见和建议。该校设置了研究生“校长奖学金”,比例为千分之一,每人一万元,答辩委员会有宿舍管理员,注重学生日常行为表现。南京农业大学在学生管理上,采取直属学校学工部管理的模式,学院不单独设置辅导员和班主任,只设置分管学生的副书记进行协调,学院集中精力进行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

(四)关于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上海大学设立专门的教育评估与质量考察办公室,每学期公布一次教育教学质量白皮书,实行奖优罚劣,要求综合排名靠后的学院提出整改意见。对学生网上评教连续三年都在最后的5%人员采取由老教师传、帮带的措施。在教师职称晋升时由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实施教学质量一票否决制,学校初步建立起教学质量保证的长效机制。该校在研究生培养上坚持三个100%:即硕博论文盲评100%,博士学位论文100%出版,导师指导的学术论文若连续三年双盲评阅合格后可实行免检。这些措施的实施保证了研究生质量稳步提高。浙江大学的督导内容不仅仅涉及课堂教学,还包括毕业设计、实验、学风建设等环节。

(五)科学研究与人才队伍建设

科研促进教学:复旦大学教师提倡把科学研究的资源纳入教学,参加过教师科研的本科学生达到15%左右,他们希望将比例提高到1/3,要求学生毕业前必须懂得什么是学术研究。南京大学电子技术和科学系实行4学期制,其中有一个短学期(8~9月份)全部向学生开放,让其进入教研室、实验室参与教师的科研,并获得相应的学分。浙江大学建立了本科生科研训练机制,该校2007年的科研经费达14.07亿元人民币,本科生在3年级时可以申请学校的创新课题,每年立项2000余项本科生创新项目。电气学院的大部分实验设备是通过这样的大学生科技计划研制而成的。该校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 Program(简称SRTP)是研究型大学为培养高质量人才,提高本科生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的一项新举措。主要目的:一是为本科生提供科研训练机会,使学生尽早进入该专业科研领域,接触和了解学科的前沿,明晰学科的发展动态;二是充分利用学科综合、研究资源丰富的优势,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研究基本素质;三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践和创新能力;四是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表达能力。

科研经费与科研奖励:这几所学校一般只设立青年基金,主要是帮助启动科学研究。各个学校均设有青年科研基金,主要资助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一个青年教师仅有一次机会。对基金的用途只能用于研究,不要求任何成果,只需要申报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其他基金。学校对科研的奖励重点是高水平的成果,同时强调从事科研是教师的本分。各个学校对科研成果均有不同程度的奖励措施,普遍只对高级别文章和国家级奖项才给予奖励。各个学校均不实行科研配套政策。

科研考核:各个学校对于科研考核办法的制定不尽相同,各学校均以各自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科研考核办法。但总的目标只有一个,即:有利于学校学科建设、有利于提高和鼓励教授们从事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学校不直接对教师的科研工作进行考核,考核工作均由院(系)对教师在教学、科研方面进行综合考核。考核结果直接与教师的岗位津贴、晋职、晋级挂钩。

师资队伍建设:浙江大学师资队伍建设实施“三三制”,即本校留校三分之一,国内同等水平或以上水平高校进三分之一,国外一流大学引进三分之一,所有新进教师都必须经过博士后训练。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中则有2/3的中青年教师是留校的博士,科研成绩斐然,在毕业后1~2年内都能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六)成人高等教育

五所高校的成人高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都围绕学校“发展高等教育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努力为地方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因此无论在自身的定位还是办学条件上,都努力满足社会上各种群体的教育需求,适应市场,发挥优势,办出特色。如南京大学的成人高等教育与全日制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共同构成南京大学的三大办学形式,也体现出南京大学的办学特色。

三、对学校未来发展的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9年以来,我们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取得了建校以来最快速的发展,成绩有目共睹。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十分清醒地认识到,高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我们在发展,别人也在发展,我们发展快,别人发展也快。通过调研学习,我们发现学校与教育部重点高校相比,存在着不小的差距,而且这种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态势。这次学校党委、行政适时组织了学校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考察学习,其目的就是要认识差距,找准差距,充分吸收和利用兄弟高校的经验,进一步发挥学校的优势,弥补不足,实现学校新的腾飞。学校的定位、办学宗旨、办学历史、办学条件等均不同于上述五所大学,因此,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完全借鉴他们的经验和做法,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些学校的某些方面或某些做法为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提供了诸多有益的启示。根据这次调研学习的情况,并结合我们自己的思考,对学校未来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一)学科建设方面的建议

1.建议组织一次全校的教育思想与科学建设的大讨论。建议组织一次全校性的大讨论,以学校学科建设为主题,根据学校实际,结合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和年底党代会的召开,对学校的学科建设发展进行一次全面的梳理和分析(SWOT分析:即学校发展的优势、弱势、机会和面临的威胁分析),在每个方面都要细化到具体学科。讨论的目的是让全校教师认识到学科建设的重要性,并自觉地积极参与其中。

2.建议成立学科建设办公室(处级单位),从组织机构上保证学科建设的实施。对于我们这类由教学型向教学科研型转型的学校,更应该将学科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龙头和核心来抓,实施由学校推动的学科发展战略。为此,建议成立学科建设办公室(处级单位),在全面分析学校的学科的基础上,根据学科自身的成长规律,分阶段分类指导,重点打造一批强势学科,参与全国的学科竞争;加强学科群的建设,重点建设学科高地,通过学科高地,形成学科高原。要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