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西南民族大学学科建设探索
48538500000009

第9章 学科专业建设探索(9)

5.抓基地建设

基地是学科发展的重要平台,它可以为学科发展提供良好的实验、研究环境和条件。花大力气建成2~3个具有鲜明特色的研究基地(中心),以此带动相关学科专业群的发展,提升学校的品牌形象和办学水平。学校正在建设的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与畜牧业高科技研发基地就在基地建设方面迈出了重要而坚实的一步,也初步取得了可喜成绩,争取将其建设为国家级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基地。我们应该抓紧考虑建设民族文化研究基地(中心)、藏(羌)学研究基地(中心)、彝学研究基地(中心)、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基地(中心)等。

6.建立校史馆或教学科研成果展示中心,树标杆,定目标

学校不仅从学科建设的全局建章立制,还应建立以学校主要教学科研成果为主体内容的校史馆或展示中心,激励教师以高标准从事教学科研,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对青年教师等起到很好的榜样和标杆作用。建议学校在建立“藏学文献中心”、“彝学文献中心”的基础上也建立学校专门的教学科研成果展示中心,内容包括学科建设、师资队伍、教学改革(教学成果奖、精品课程等)、科学研究(科研经费、科研获奖、论文及专利情况、科研机构及研发平台)、成果转化、合作交流等多方面,让全校师生更多地认识、了解学校在教学科研方面的进展及取得的成绩,找出差距,明确奋斗的目标。

7.强化教学单位在教学管理中的主导地位

从考察的情况来看,目前学校的本专科学生规模超过了很多知名高校,学校又实行了较为彻底的学分制改革,为应对纷繁复杂的教学管理工作,提升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建议学校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和知名大学一样,在各教学单位设立专门的教务科,研究生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再考虑设置研究生科。进一步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提高福利待遇,在职称评定时将教学放在与科研同等重要的位置。

8.广泛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

学校应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国内外等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学校创造相应的条件,形成相对稳定的学术交流机制,每年选派一定比例的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外出访问、进行国际合作研究等,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努力为学科及其学术团队扩大学术影响,争取学术资源,增加国内外学术交流的机会;鼓励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与国内外研究机构进行学术交流与合作。推进学科融合、校际联合、校企共建、国际合作。聘请国内外一流专家来校兼职、讲学,加强同国内外同行专家的联系,充分发挥校外专家在学科建设中的作用。加大选派学科带头人到国外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进行学术访问、考察和开展项目合作的力度,支持优秀教师出国学习交流,参与国际学术对话,做出具有国际水平的成果,从而提高学校声誉。

刚刚进入“十一五”的时候,学校党委就提出了“一体两翼”的发展战略,在之后的教学工作会议上又部署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311”工程,2009年8月29日,党委书记罗布江村教授在下半年工作部署会上特别提出“经营特色”、“大抓质量、狠抓质量”、“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的工作思路。通过此次学习考察,使我们更深层次地认识到,在高等教育竞争日趋激烈、质量已成为高校生命线的背景下,党委的发展战略是完全正确的,关键在于狠抓落实。只要全校上下统一认识,团结一心,齐心协力地沿着党委确定的目标走下去,我们就一定能够把西南民族大学建设成为人民满意的现代化民族大学。

沪宁浙高校学科建设考察报告

曾明

一、基本情况

参加南线组调研的人员有:副校长曾明教授、经济学院院长郑长德教授、文学院院长徐希平教授、电气信息工程学院院长黄勤珍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杨宪泽教授、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郑玉教授、成人教育学院常务副院长高阳同志、教务处处长张明善教授、研究生部主任蔡伟民教授、科技处副处长徐亚欧教授,工作人员为梁晓军同志。[曾明,党委常委、副校长、教授。]

从2008年10月15日到10月22日,南线组分别对复旦大学、上海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农业大学5所高校进行了调研。10月16日考察复旦大学,与副校长王卫平教授、学科建设办公室、研究生院、教务处、科技处、人事处等部门的负责同志进行了座谈,并参观了复旦大学校园和校史馆。10月17日在上海大学进行调研,叶志明副校长、学科建设办公室、科技处、教务处、研究生部、人事处、教育质量考察与评估办公室、国际工商管理学院、文学院、计算机工程与科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的负责同志参加了座谈,随后参观了学校校园和工程技术训练中心。10月20日在浙江大学考察,与姒健敏副校长、学科建设处、教务处等部门的负责同志举行座谈,并参观了学生创新科技成果展。10月21日,我们考察南京大学,与副校长朱庆葆教授、研究生院、学科建设处、教务处、商学院、文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生命科学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部门的负责同志举行了座谈。10月22日考察了南京农业大学,与徐翔副校长、教务处、科技处、研究生院学位办与学科建设办公室、经济管理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动物医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等部门的负责同志进行了座谈,并参观了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实验室和国家大豆改良中心、中华农业文明展览馆。

调研期间,我们受到了5所高校的热情接待,各校高度重视,都专门安排学校领导出席座谈会,并积极组织相关对口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参加座谈。各校不但在座谈时畅所欲言,为我们介绍他们学校有关学科建设、学分制改革等方面的工作思路和有效做法,还积极为我们提供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教学管理文件汇编等重要书面资料。可以说,正是由于这些学校的热情、坦诚与不吝赐教,使我们不虚此行,获益匪浅。南线组的工作日程安排得非常紧张,大家几乎每天都在奔波,十分疲惫。但各位成员不辞辛劳,按照学校党委、行政提出“认真思考,深入调研,有所收获,有所创新”的要求,在加强学科建设、深化教学改革等方面向国内这些重点高校学到很多值得参考的宝贵经验,而这些经验将为学校今后的学科建设和内涵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工作思路。

二、五所高校办学理念、工作思路及有效做法

(一)办学理念与办学特色

我们考察的这几所高校都有明确的办学理念,它们的办学理念既体现了办学目标,更体现了大学精神。例如,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和南京大学,在办学目标上都瞄准国际一流。而国际一流这一目标是可以操作的和分解的。大学,不仅仅是传授和传播知识,更重要的还在于她是生产知识和创造知识的地方。

上海大学校长钱伟长院士认为:“办学校,特别是办大学,应有两种目的:一是研究学术,二是造就人才。”研究型大学的建立拓展了学科的设置,使研究型大学成为学科齐全的综合大学。研究型大学也力求将知识的创造、传播和应用有机地结合,具有教学、科研和服务多种功能。就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理念,要提高学校的科学研究的综合实力不是就科研而科研,而是采用学科建设促进科学研究,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带动科研与教学。

大学的使命和价值在于研究高深学问、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及服务于社会。大学从教学型向教学科研型再到研究型的转变是各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几所学校都非常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发展学生的个性,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科建设在高校的办学过程中处于龙头地位。在高等学校的发展中,学科建设是龙头,队伍建设是核心,人才培养是根本。人才培养有层次,教学科研有侧重,但它们的关系不能割裂,学科建设实质上是科研与教学的相互促进,是各种办学资源的有效共享。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上海大学等是几所高校合并而成的,也是多校区办学,且都有新校区,南京大学和南京农业大学也有新校区,无论是合并还是新校区建设,他们都没有因为学校基础设施的建设而轻视学科建设,而是把学科建设看得比基础设施建设更加重要的任务来抓。

高校竞争的领域和重点发生了一些变化。从技术角度看,教育部属的“211”重点高校,竞争的重心是重点学科和一级学科博士点授权,特别在已经取得了多个一级学科博士点授权的学校,学科竞争的重点是国家重点学科。对于博士点少,或者取得博士点授权不久的学校,学科竞争的重点是博士点授权数量和一级学科博士点授权。在考察的几所学校中,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和南京大学,都把竞争的重点放在了国家重点学科上,上海大学和南京农业大学,把学科竞争的重点放在博士点授权上。

一所学校的办学特色是经过长期发展和积淀而形成的,也与办学理念有密切的关系。如复旦大学的“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浙江大学的“培养国际视野的未来领导者”,南京大学的“规模适度的内涵发展”等办学理念,都对学校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产生了巨大影响。总体来看,这几所大学在本科生扩招中增加的学生数相对较少,而更注重的是内涵发展,这包括培养质量、专业结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比例等。

(二)学科建设

我们考察的五所大学均为国内的知名大学,学校的办学宗旨无一例外地定位于建成国际或国内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因此该五所大学均将学科建设列于学校发展的龙头地位。实践证明,今天公认的世界一流大学无一不是研究型大学,那里不仅有一流的学者、一流的教学研究队伍、顶尖的研究成果,而且培养了一流的学生。五所大学的共同点是都极其重视学科建设,学校所有工作都是围绕学科建设进行。学校均设有独立的学科建设处或办公室。几所高校在学科发展上具有“展望世界,未雨绸缪”的战略眼光,南京大学在这方面表现得特别突出,对未来发展提前10~20年确定学科研究方向,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因而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也因此成就了自己的学术高峰。

稳定规模,强调学科内涵发展。南京大学最早提出规模适度、内涵发展,总体上对学科建设规模从严把关,虽然鼓励申报新专业,但是校内严格控制,没有充足条件不再批准,宁愿将力量投入到基础学科,使之更强,而不平均用力,该校不再办名列全国20位以外的学科。这对我们申办新的本科专业有所启发。

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指导学科建设。如南京大学确立了“全面规划,重点突出,扬优支重,改老扶新”学科建设指导思想,并不追求学科门类的齐全,而重在抓内涵、抓质量。该校重点扶持优势学科——基础性学科,结合世界、国家发展的需要,有选择性地发展一些如生物、材料、信息、现代工程、环境、计算机等的新兴学科。

学科建设实行分类指导,提出不同的建设目标和评价标准。综合性大学的学科门类跨度大,不同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比如南京大学对理科强调SCI论文收录的影响因子;工科老师不作此要求,更强调团队、强调应用项目;不用理工科的标准去衡量人文社科专业,无论是考核单位还是个人,以学科群分类,不搞一刀切,注重各学科的特点和实际,充分发挥各学院的主观能动性,并在各种考核包括职称的评定上建立起合理的评价体系。

学科建设分层次、分阶段、注重交叉。这几所高校通行的做法是“211”办公室或学科建设办公室主抓国家级重点学科项目的申报和建设,研究生处主抓省级重点学科,学院主抓校级重点学科以及具体承担国家级、省级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的实施工作。浙江大学学科建设围绕综合性一流大学目标进行,针对不同学科分层建设,相同或相近学科组建学科群。学科建设一般是按一级学科进行,推动学科交叉,专门成立了交叉学科学位委员会。

重视基础学科建设,特色学科狠抓科研项目。基础学科建设是学校其他学科建设的基础。南京大学认为,凡是学科建设一流的大学无一不是基础学科建设很强的学校。基础学科必须重点扶植,一个学校的发展基础是基础学科必须要强。特色学科发展的目的是拿大项目。在布局的新学科中安排学校年轻学者中最强的人组建学科团队,20年后这批人正好年富力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