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西南民族大学学科建设探索
48538500000105

第105章 教学管理探索(4)

2.认真检查校对学籍数据。教育部规定:高等学校对录取信息内容不完整的进行补充;对放弃入学资格、取消入学资格、保留入学资格的学生,在录取信息中予以标注(按《关于启用学籍学历信息管理平台和做好2005年高校入学新生数据核对工作的通知》所附数据格式)。高等学校对按预科录取的新生注册为预科,不得直接注册为本科或专科。经预科阶段学习达到转入本科或专科培养要求的,应当在转入当年将学生数据信息报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并正式办理新生学籍电子注册。高等学校举办普通专科生升入本科、五年一贯制、三二分段制、第二学士学位、港澳台侨、来华留学等各种办学形式的高等教育,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招生,由学校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录取信息,于9月30日之前将审核结果反馈所在学校,并报教育部备案。

经过多年的学籍管理经验发现,招生录取数据中姓名、身份证号、籍贯、出生日期等关键信息因为数据录入工作人员不小心或者学生报考时粗心操作失误而导致数据与真实情况不符的情况不在少数,当然也有浑水摸鱼,弄虚作假的行为混入学校的,已经有不少高校查出并给予严肃处理。关于这些情况在数据核对时务必小心谨慎,否则会给今后的管理工作带来很多麻烦,甚至影响到学生的正常毕业。

3.严肃做好学籍数据公布工作。高等学校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分别在各自网站公布已注册新生学籍信息供学生本人查询,并将网站名称、网址告之学生。网上公布的新生学籍信息内容为学校名称、姓名、性别、专业、层次、入学年月。学生以本人姓名、考生号、身份证号码进入网站查询学籍注册情况。

让学生加入学籍电子注册的过程中来,对电子注册的公开性和准确性能起到监督的作用。一旦学生在指定网站上面查询不到自己的相关信息,就会马上向学校的学籍管理部门反映情况,学籍管理部门根据情况检查,对工作中的疏漏及时进行弥补,对学生信息中的姓名、身份证号等关键信息进行有必要的更正,避免学历注册中的错误。

4.按期做好在校生管理工作。学生在校期间变更有关注册信息,属于姓名、身份证号等关键信息变更的,须由学生提供合法性证明材料,学校比照考生录取档案严格审核修改,报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这是一项琐碎复杂的工作,学生修该姓名、身份证号的情况不在少数,在受理学生的申请后要在本校的学籍库里面修改相关信息,并且做好资料归档工作,同时还要登录教育部网站,把修改信息上传到教育部网站。这还不算完,还要将具有法律效力的资料报到省级学籍管理部门核实修改教育部学籍库。这样繁琐的工作要求学籍管理工作人员具有很好的耐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准确、及时地把这些工作做到位。

5.高校加大学籍注册的人力物力投入,教育部加强和各省招办的联系。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本地区招生、新生学籍电子注册工作进行统筹,并保证新生学籍电子注册工作及网络建设所需人员、经费的落实。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无论多么优秀的管理员,没有合理的人员配备和相应的设备资金,光凭纸上谈兵是不够的。高校应该专门配备工作人员负责学籍电子注册工作,同时组建注册的计算机网络,保证查询和更新工作顺利开展。

创建教学研究型大学需要加大对教师科研的引导和投入

赵琪

摘要:学校在“十一五”规划中确立了“为民族地区服务、为少数民族服务,办人民满意的现代化的民族大学”的办学理念和“以本科教学为主,走教学科研型发展之路”的发展目标。这一发展目标,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样对学校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创造条件、加强引导、科学管理,为教师科研工作服务?本文认为学校应从强化教师科研引导、重视教师培训以及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三个方面加大对教师科研的引导和投入。

关键词:教学科研型大学,强化引导,重视培训,合理激励

一、建教学研究型大学是学校的发展目标[赵琪(1971-),女,四川叙永人,西南民族大学法学院讲师,法学硕士。]

就我国高等教育水平和结构而言,我国高等学校通常分为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三类。研究型大学是学术水平最高、科研成果广泛、以研究生培养为主、具有鲜明精英高等教育特征的大学。教学型大学是学术水平和科研成果一般、以本科生培养和教学为主、具有鲜明大众高等教育特征的大学。而教学研究型大学是介于研究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之间的一类大学,是学术水平较高、科研成果较多、研究生和本科生培养并重、教学科研协调发展、兼有大众高等教育特征和精英高等教育特征的大学。简言之,教学研究型大学,就是“教学与研究并重”的大学,即大学作为社会的轴心,既保证为社会输送的人才能够满足社会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又通过科学研究获得知识创新的不竭动力,同时为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服务,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享受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迫切需要的重要力量。从上述表述中可以看出,教学研究型大学是包含与学科比例、科研规模有关的一个含义,它充分反映了高等教育的根本职能由教学一个中心转向教学科研两个中心的要求;同时教学研究型大学较之教学型大学的实质不同在于“研究”二字。“研究”二字体现在诸多方面,如优势特色学科的建设、一流学术带头人的造就、标志性研究成果的产生和应用型高级人才的培养及学校综合实力的全面提升等。

学校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学校将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二为’办学宗旨,坚持‘三个面向’,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深化改革,立足提高,与时俱进,在规模适度发展的同时,坚持走内涵发展为主、教学科研并重的办学之路,实施‘科技兴校’、‘人才强校’战略,不断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乘势而上,铸造品牌,进一步巩固、深化和扩大‘十五’期间二次创业的成果,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站在新起点,再创新优势,实现新跨越,促进学校和谐发展,推动学校从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到2010年及以后一段时间,努力把西南民族大学建设成为方向明确、特色鲜明、实力雄厚、环境优美、人民满意的现代化民族大学。”[1]据此学校确立了“为民族地区服务、为少数民族服务,办人民满意的现代化的民族大学”的办学理念和“以本科教学为主,走教学科研型发展之路”的发展目标。

“走教学科研型发展之路”就要求学校以教学为主,科研为辅,教学科研协调发展,既要兼顾到研究型大学的特点又要兼顾到教学型大学的特点。在满足为国家的经济建设、为学校所在地的区域经济建设培养人才的同时,加强科研的工作。这一发展目标,就要求教师在完成教学工作任务同时,还要对各自的领域进行深入的科学研究,要求老师的科研素质、科研态度要上一个台阶;这一目标,当然也对学校提出了新的要求,创造条件、加强引导、积极支持、科学管理。本文就从学校在强化教师科研引导、重视教师培训以及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三个方面尝试论述这一目标对学校提出的新的要求。

二、强化对教师科研的引导

(一)科研意识的引导

当前,学校教师的科研能力还不能完全适应学校的发展目标,尤其是一些青年教师对科研的课题设计、方法的选择、论文的撰写和发表等方面还缺乏必要的认识,因此产生了一些畏难的情绪。久而久之,科研工作也就越来越生疏了。学校应在这方面积极为教师们创造一些条件,经常性举办相关的讲座。讲座的内容可以分学科进行,也可以是全局性的;可以从课题的设计、方法的选择、论文撰写的方法,一直到如何在国内外期刊上进行投稿和发表;还可以是对学校的重点学科、重点科研内容进行介绍,引导教师们关注学校的发展和进行与学校发展密切相关的科研工作。学校的讲座可以是由本校知名教授主持,也可以聘请外校知名学者来讲授,当然以文本的形式发布在协同软件中、老师社区中也是非常好的方式。通过这样的方式,也就有些类似于心理学上的强化效果,逐渐地在教师心中会树立一种观念,那就是跟上学校发展的步伐,强化自身的科研工作。

(二)科研工作的引导

科研工作的引导主要是引导那些愿意从事科研工作或者正在从事科研工作的教师怎样进行科研,以及如何出产更多和更优质的科研成果。因为学校处于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科研型大学的转型时期,科研工作的质和量需要比以往有一个更大的突破。引导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开展科研工作。从如何申报课题、如何进行研究、如何产出高质量的成果,一直到科研能力强的教师如何进行帮扶等,这些引导工作对学校科研工作上一新台阶过程显得尤为重要,也为学校科研培养后继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团队意识的引导

教师应具有良好的团队意识,能够满足学科团队建设的目标要求。教师团队是近年来国外著名的大学为更好地开展科学研究,充分发挥各学科门类的特点,发挥各学科的优势,产生更多有创新价值的科研成果而形成的一种组合形式。国外著名的研究型大学都是通过围绕学科建立团队来进行科学研究的。学校要创建教学科研型大学,就必须要求教师在进行独立科研的同时,具备良好的团队意识,服从团队工作的安排,积极主动地完成团队工作,确保团体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学科带头人培养的引导

培养学科带头人是高校发展的一项长期工作,首先应努力营造一个适宜学科带头人成长的内部和外部环境。为此,我们应从崇尚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角度,选拔一批德才兼备、业绩突出、事业心强的教师作为培养对象,为他们提供优惠的政策和工作条件。从理论上、学术上、教学上、科研上以及道德上为崭露头角的教师进行重点培养。学校还应专门制订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年龄,具有合理结构的学科带头人培养规划,尤其对跨世纪人才和中青年学术骨干应加大培养力度,让更多的青年教师脱颖而出,从而提高学校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三、重视并增大对教师的培训

目前,学校的教师培训工作存在一定的问题,造成一部分教师几年都没有再学习的机会,只能重复讲授陈旧过时的知识,知识得不到及时的拓宽和更新:科研能力水平不断下降,当教师的则感觉底气不足和误人子弟;做学生的则因为汲取不到先进的知识营养而显得毫无活力,这与学校“建教学科研型大学”的要求相距甚远。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对培训工作的认识不足,培训经费少、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积极性不高等。

(一)培训的内容和形式

我国目前各高校的教师培训通常包括学历学位教育和岗位培训两类。学历学位教育包括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同等学力申请学位及专业学位。岗位培训包括短期进修、单科进修、国内访问学者、进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岗前培训、短期业务培训。学校的教师培训则集中在学历学位教育和访问学者、进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而专业的短期培训、单科进修等几乎没有。

为达到学校“建教学科研型大学”目标,学校必须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推荐、选派敬业进取、肯于钻研、工作业绩突出的教师进行培训提高,使广大青年教师能更好地履行教师岗位职务职责,同时,选拔并重点培养在实际教学、科研中涌现出来的优秀青年教师,使之成为学术骨干和新的学术带头人。

教师培训以在职学习为主,同时要保证必要的脱产学习时间。要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情况,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培训工作。

对于助教及见习助教,主要进行专业知识学习和实际技能的培训,提高其教学业务水平,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培养履行职务职责的能力。对于讲师的培训则以增加、扩充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为主,结合自身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学习本专业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扩大知识面、培养独立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成为本专业学科的业务骨干。主要培训形式可以是: 参加以提高教学水平为内容的骨干教师培训班、短期研讨班和单科培训。②任讲师三年以上,根据需要安排参加以科研课题为内容的国内青年骨干教师访问学者培训。③对连续担任讲师工作5年以上,且能履行岗位职责的教师,可以安排一定时间(如三个月)的专业脱产培训。

而对于副教授或教授的培训主要是通过教学科研工作实践与学术交流,熟悉和掌握学科发展前沿信息,进一步提高学术水平。主要培训形式为: 参加以课程和教学改革、教材建设为内容的短期研讨班、讲习班。②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校际间学术交流、讲学或参加以学科前沿为内容的高级研讨班。③作为访问学者选派出国交流讲学,著书立说。④对连续担任副教授以上工作满一定年限的,且能履行岗位职责的教师,可以安排一定时间(如六个月)的专业脱产培训和学术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