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西南民族大学学科建设探索
48538500000115

第115章 和谐校园探索(1)

践行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校园

严春燕

摘要: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国家,是我们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和奋斗目标。大学和谐校园的建设是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对大学和谐校园的基本特征进行探讨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构建,和谐校园,思考,基本特征

一、构建大学和谐校园的现实意义[严春燕,西南民族大学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副教授。]

“和谐”的本意在于和衷共济,协调和睦。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曾提出“和为贵”的观点,并将“仁”作为其哲学思想的核心。主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1]。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的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和奋斗目标。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党执政的重要目标,并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到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胡锦涛主席在党的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进一步提出了我党在新时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崇高目标和神圣使命。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2]一个国家需要和谐、一个民族需要和谐、一个社会需要和谐,一个校园同样需要和谐。构建大学和谐校园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传承文明、培养人才、创造知识、服务社会、传播先进文化的高校理应肩负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任。

构建和谐校园就是以校园为纽带,以内和外顺、同舟共济、政通人和、稳定有序为主要特征,实现学校教育各个子系统或要素的全面协调、良性互动和整体优化。和谐的本质是发展,是科学健康的发展,和谐能够凝聚人心,团结力量,促进学校发展。因此,构建和谐校园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需要。

二、和谐校园的基本特征

1.个人的发展与学校发展相互依存的和谐。和谐校园应该是和谐发展的校园,是和谐化的校园,是和谐教育的校园。个人的发展与学校发展的和谐与共存,必须要做到两个和谐统一:教师的个人发展与学校发展的和谐统一;学生的个性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和谐统一。学校管理应该始终坚持“以人的发展为本,着眼于人的终身发展,着眼于学校的长远发展。只有实施人本管理,才能把全校师生凝聚在一起,共同把学校的教育教学推向新的台阶。”[3]人本管理是人们通过多年的管理实践逐步形成的一种管理思想和模式。在学校实施人本管理,其核心是把人置于学校管理的中心地位,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激励人、教育人、保护人,充分开发人的潜能,实现人与学校的共同发展。一个实行人本管理的学校,其基本管理思路就是将人置于管理过程的中心,将以人为本作为学校共同的价值观体系的核心,以成员的集体主义行为为基础,达到调动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及在推动学校发展过程中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目的。

2.学科建设与办学特色的协调与和谐发展。高校对学科专业的科学设置与合理布局,不仅体现了学校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同时也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特色。国务委员陈至立指出:“在新形势下,高校要加强管理,提高质量,办出特色。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需要,是促进教育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4]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认为:“特色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主导因素,特色是核心竞争力形成的重要基础;特色又是核心竞争力形成与发展的结果,确立和实践特色发展战略,走特色强校之路,应当成为大学发展的本质追求和必然选择”。[5]学科专业展现特色,特色体现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学校的生存资本。学科之间的合理布局、互相支撑、协调发展,这是科学发展和学科发展本身的要求,也是体现办学特色的要求,因此学校在制定其整体发展规划时、不仅应对学科专业的设置进行科学的布局与整合而且包括在建设新校区、成立新学院、申办新专业等,在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在对不同学科人才的评价与管理等方面都应充分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与学科建设的协调与和谐。

3.教学规模的扩大与教学质量保证的和谐。教学规模是学校发展的基础,但教学质量则是规模的关键和基本保证。没有质量就没有规模,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和发展永恒的主题。处理好学校发展规模与学校教学质量水平的关系,其着眼点是稳定本科生规模、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落脚点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保持学校规模、结构、质量协调发展,提高学校办学的整体效益。规模与质量是辩证的关系。同时要坚持多元化的质量标准的发展观,既要有精英教育的质量观,给少数智商发展水平高的学生提供发展空间,因材施教;同时也要树立大众化的质量观,给大多数学生提供成长成才的空间,使规模和质量两者和谐发展。

4.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与学校发展的和谐。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硬件建设,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有序推进,目的在于营造更加整洁的校园环境,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更好的设施和条件;另一方面是软件建设,必须融入高校自身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有机地整合。其目的在于营造更加高雅和浓厚的文化氛围和学术氛围,为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气息。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要同步推进,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才能发挥最佳效果。

三、构建大学和谐校园的有效途径

1.依法治校,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民主法治是和谐校园最根本的指导原则和最重要的运作机制。国务委员陈至立在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上指出:高校“必须坚持依法治校,严格管理,促进高等教育持续谐调健康发展,要建立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做到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推动各项工作的健康发展。”民主法治是学校管理的重要手段。学校事务的治理,学校与国家、社会关系的处理以及学校的制度安排、规则程序、合作参与、责任分担、利益共享等都离不开民主法治。“只有将民主法治的指导原则和运作机制引入学校事务治理的过程之中,才能有效克服集权制、官僚制可能造成的弊端,从而提高社会结构的协调性和社会发展的合理性。”[6]法制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现代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已成为衡量人才素质的重要指标,因此,构建和谐校园,必须把提高青年学生的法律素质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纳入教育的整体规划和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抓紧抓好。

社会主义法治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要从传播先进文化的要求出发,认真研究学校法制教育的特点与规律,按照依法治校的要求,充分运用各种教育资源,营造一个好的校园环境和教育氛围,使学生在校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在潜移默化间受到法治的教育与熏陶。广大教师要言传身教,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自觉贯彻法治精神和法律要求,促进学生法律素质的养成。

2.建立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公正诚信,相互谐调的校园。和谐校园就应该使学校的各级管理者、教师、学生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相互协调、和谐相处,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体现公平正义的社会,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一个公平正义的校园意味着在良性机制下机会的平等、竞争的公平。在校园内,不论什么人,都通过公平竞争获得自身的利益,实现学校与个人的共同发展。

诚信友爱是构建大学和谐校园的道德基础。诚信友爱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校园生活中的各种内耗和摩擦,构筑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有利于个体的身心健康和事业的成功,使学校的整体利益最大化,增加学校的价值认同和凝聚力,使人们在彼此信任和相互关爱中,感受做人的价值和尊严,体验生活的美好和人生的幸福,甚至激发生命的创造力。

3.建立有序安定又勃勃生机的校园。和谐校园是充满活力的校园,校园活力主要来自学校成员、管理机构和机制的有效作用。只有改变那些影响和束缚活力的制度供给和政策设定,大力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机制和环境,使校园充满活力,才能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使一切有利于教师、学生和学校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才能得到肯定。

有序安定的校园是学校全体师生普遍的渴望和需求。和谐校园是运行安定有序的校园。校园运行有序,一是校园组织机制健全、管理完善、秩序良好、教职工队伍建设科学合理。二是学校的各种利益之间存在一种协调机制,维护和保持学校各阶层及各方面利益处于一种协调、稳定、平衡的发展态势。安全文明校园是和谐校园的基础性特征,是确保学校稳定发展的环境基础。安全文明的校园首先应该是校园内部的安全文明,校园可以为教师、学生提供一个安定有保障的生活环境,更主要是在心理上提供一种安全与信任的良好氛围,人与人之间各种交往在文明友善的环境中进行;其次应该是在与外部互动过程中,发挥学校对社会的影响与教育功能,为学校缔造一个安全文明的外部环境。

和谐校园建设是在不断完善政策制度、提高管理人员及师生员工素质的过程中发展的。完善政策制度,就不可避免的涉及利益调整。提高人员素质除了自我教育外,还必须实行激励和约束并举政策,鼓励先进,促进后进。这个过程必然产生许多矛盾,尤其是在资源匮乏的情况下进行调整,矛盾更为突出,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而且在政策制度的制定过程中要体现科学、公正、透明,兼顾各方面人员的利益,减少矛盾,化解矛盾。努力形成管理科学有序、服务一流,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领导以身作则、教师为人师表、学生好学上进,生动活泼的和谐局面。

“和谐之声悦耳,和谐之画爽目,和谐的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和谐的社会促进人们全面发展。”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学校更快、更好发展的基本条件。和谐能够凝聚人心,和谐可以团结力量,和谐促进事业发展。校园奏响和谐的旋律,将会为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成才注入活力,使学校的组织效能得到充分发挥,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促进师生的自身发展和身心健康。积极营造培养优秀人才的良好环境,始终用和谐的音符推动学校稳定可持续的发展,高校就会成为孕育新时代国家建设人才的摇篮和沃土。

参考资料

[1]选自论语·阳货篇

[2]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07-10-23.

[3]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高等教育工作全局加强管理提高质量办出特色.中国教育报,2007-1-11.

[4]管理出质量管理出效益.中国教育报,2007-1-11

[5]构建和谐校园培养建设和谐生活的优秀人才.西安石油大学学报,2005(6)

[6]苏宝梅.和谐社会视野中高等教育的和谐发展.中国高教研究,2006(12)

践行科学发展观用“无私奉献”的师德精神促建和谐校园

李东丹 马旭东 邓波

摘要:在我国教育战略布局中,高等教育一直担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双重使命。而师德师风的状况直接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与和谐校园的发展进程。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应该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继续弘扬“无私奉献”的师德精神。在提高自我修养,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针对性、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同时,营造和谐校园,促进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师德,高校,和谐校园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也为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全新的理念和要求。[李东丹(1979—),女,讲师,西南民族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思政教师。][马旭东(1969—),男,讲师,西南民族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党总支副书记。][邓波(1975-),男,讲师,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教师。]

目前,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快速发展的情况下,教育规模的持续扩大给高校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的压力和挑战。高等院校能否健康持续发展,关键在于是否有一支专业技能强、师德师风好的教师队伍。教师师德高尚,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