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各个高校的学分制系统中都设有实践平台。以学校为例,学生每学期开始都被要求交份社会实践表,实习也是一项重要的实践部分。可以说,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有部分学生将社会实践草草了事,或者根本没有参加社会实践而穷于应付。“参加实训等社会实践”的学生占57%,自主创业占1%,以上两者均未参加的则占到33%。很多学生直到大四,才意识到社会实践的重要性。而相比实习,参加了社会实践的同学则普遍反映教师指导不够。于是,在实践平台重要性日益突出的今天,学生实践与教师指导之间出现了空白。
那么,要对实践环节进行改革,首先,必须加强社会实践和实习环节的指导作用,建立起实践指导体系。导师制是学分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实践环节要充分发挥导师制的优越性,加强导师对学生实践活动的指导作用,不断摸索,建立实践指导体系。无论是专业方面的实习,还是其他形式的实践活动,导师的指导作用将减少学生的盲目性,使之明确方向,总结经验教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建立社会实践环节书面文章写作的指导制度。导师通过布置论文写作或报告等形式强化大学生对社会实践重要性的认识,使之在深入社会的同时,积极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同时,还可以考虑将之纳入学分系统中,扩大参与面。从制度上对学生实践活动给予保障。
三、多渠道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大学生综合素质是提高就业率的有力保证,是大学生职业道路的润滑剂。任何一个用人单位对大学生都不仅要求有扎实的专业技术知识,同时要求有交际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管理和实际操作的能力等。而这些综合素质的培养在高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利用两课课堂,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两课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两课在培养四有新人和素质教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应充分利用两课课堂,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为大学生就业保驾护航。但是,不可否认,目前各高校两课也面领着严峻的困境,如学生学习兴趣低,缺乏学习热情。因而,高校在两课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上下了很大的工夫,但是,两课在内容上还需进行改革。两课教学内容要贴切社会实际和学生个人实际,要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正确把握民族高校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心理、生理发展特点,“着力引导他们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提高教学的说服力和有效性。”。
例如,《法律基础》除了理论知识还可以适当加入与大学学习生活相关的法律知识内容、《合同法》等,使学生在贴切自我实际的法律知识学习中领悟社会主义法制。《形势政策与教育》课程可根据当下国内外实际,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入剖析,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重视中国传统礼仪与现代礼仪等课程的作用,提高大学生素养。礼仪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中国古代有“三礼”,分别是《礼记》《仪礼》和《周礼》,它们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知书达理、待人以礼应是当代大学生的一个基本素养。同时,随着中西文化不断碰撞与交流,现代礼仪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体现在生活和工作的细节中,反映出一个人的素质与教养。职场中的很多例子证明,某种程度上,礼仪决定就业的成败。而礼仪学习所反映出来的素养需要长时间的培养和教育。
在高校,加强礼仪教育是对德育的有力补充。礼仪课程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加强礼仪教育,不仅可以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也有利于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和谐的心理氛围,提高社会承受力,促进身心健康。然而,在高校,礼仪课程仅仅是选修课,这与礼仪的重要性不相符,需要加强课程比例,并结合当下实际,灵活教学。
3.就业指导不仅要进入课程,而且还应加大比重,以提高大学生就业技巧。各个高校在完善毕业生服务体系方面有着自己成功的地方。目前,学校也开设了就业指导方面的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也仅仅是选修课,且开设此课程教师较少,水平参差不齐,缺少就业指导课程教材。调查中,91%的大学生认为有必要参加就业能力培训,26%的学生认为在求职中最困扰自己的是学校就业指导不够,30%的大学生则认为自己“求职方法技巧欠缺”。鉴于就业指导课程的现状和大学生的需求,学校还应加大该课程的专业教师培训,提高该课程的学分比重,并从课程内容上有针对性进行授课,以满足广大学生的需要。
4.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在求职过程中,用人单位反映有的学生显得过于紧张,缺乏自信,这些大学生大多平时很少参与学校举办的各项活动。这与校园文化氛围有很大关系。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不仅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还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团队协作和吃苦耐劳精神。而这些是职业素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那么,如何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提高职业素养,为以后就业做好准备,成为摆在面前的一个问题。
首先,深入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和文化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这是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的基础。其次,根据专业特点,以院系为单位,社团为面,宿舍为点,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加强正面引导和宣传,在广度和深度方面做足工作。再次,以网络为载体,除了加大宣传校园文化活动外,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校园文化活动,扩大参与面。
四、不断加强辅导员日常就业教育方面的工作开展力度
不断加强辅导员日常就业教育方面的工作开展力度,对于提高大学生就业率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为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他们的言传身教和工作的有效开展直接影响着大学生思想状况和素质培养,从而,影响大学生就业目标和规划。
第一,加强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在各个高校,职业规划教育均有所涉及,但是由于需要专业教师和公共课教师、家长的共同参与,而出现不同程度的滞后。职业规划要求每位学生制订一个预期的目标,自觉地向着所制订的目标不断学习挑战自我,并在实践中不断评估反馈和修改,为毕业后走向社会做好准备。首先,从大一开始的职业规划教育,辅导员要让所有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其次,要指导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进行全面的自我分析,并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与各个老师沟通交流。再次,还应采取多种方式发动专业教师和公共课教师、家长的共同参与指导,使大学生对自己有比较客观、全面的认识和定位。可采取心理测验、调查了解、专业知识和未来社会发展等方面来进行。而这些需要先期做大量的工作。通过职业规划教育,让学生对自己形成一个比较客观全面的认识和定位,制订出结合本人的职业生涯计划,能更有效地培养实际能力,并在以后的大学生活中,根据实际情况对职业规划进行修正和评估,进一步提高毕业后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第二,就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目前,大学生就业理念模糊,落后的就业观念与就业市场化相矛盾。调查中,选择“外资和合资企业”就业的学生占64%,而愿意自主创业的仅占27%。同时,受市场经济影响,实用主义、享乐主义蔓延,偏僻基层单位大学生不愿意就业。那么,在日常的就业教育中,必须将之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通过+一些创新教育竞赛等活动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贯彻学以致用、人尽其才的原则,引导学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同时,在就业过程中,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表现得尤为突出。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竞争压力,大学生心理上往往会出现一些盲点和误区。如不及时干预,有可能引发心理疾病。辅导员在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中,首先必须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会大学生最基本的自我调节方法,并使之正确看待心理疾病,正确使用心理健康热线,及时就医。其次,在不同年级、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参考文献
[1]陈社育等著.大学生职业心理辅导.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2]陈亮.大学生职业生涯的设计与规划研究.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4).
[3]张俊峰.强化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思考.金融教学与研究,2005(2).
[4]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人民日报,2004.10-1.
[5]李鹏.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的几点建议.法制与社会.2008(10).
科学发展观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的重要意义
杨玉涵 马丽李建阳
摘要:我国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提高高校就业率的任务依然十分繁重。必须全面分析和认识形势,把就业和在校的学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把这两项事关民生和社会和谐安定的大事抓紧抓好。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施政理念,进一步加强就业指导工作。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大学生就业,和谐社会,保障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始终是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进一步明确提出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要发展什么、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如果离开发展,就无所谓发展观。有怎样的发展观,就会有相应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全局性、根本性的重大影响,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关系到高校就业工作在新世纪、新形势、新任务下如何发展前进的重大问题。学校党总支从今年3月底开始,就如何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进行了动员和部署。通过第一阶段的认真学习与讨论,紧密联系实际,深刻认识到构建和谐大学是新形势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高校就业教育的重要举措,是加强教育管理推进全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实现高校高水平教育以提升就业率的迫切要求。[杨玉涵,女,西南民族大学计科学院教学秘书,助理研究员。]
就业问题已成为制约高校科学发展的难题之一。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关系到广大毕业生的生计和尊严,牵动着千家万户,事关改革发展全局,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制约高校科学发展。如何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共同关心的话题。高校实践科学发展观,引领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就要求高校切实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上重要位置,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要发挥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作用,及时研究解决就业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继续深化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进一步完善由学校领导、职能部门、各院系负责人、辅导员等组成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体系,充分发挥各级组织和全体教职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重心下移、突出院系的工作格局,形成“全校关心就业、全员促进就业、全程抓就业”的就业工作机制;广开就业渠道,拓展就业空间;积极开展创业教育;进一步加强思想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创新举措,扎实工作,满腔热情地引导和帮助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和创业。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中国目前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仅占总人口的6%左右,而美国是36%,日本是24%,中国现在距离发达国家还有很长一段。社会上就业人才配置协调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反映出高等教育的弊端。专家比喻,在就业市场上,教育机构是厂家,大学生是产品。大学生以前就业就是按需求把人直接分配到各个单位去,单位再派几个资历较老的“师傅”带,接着再进行培训教育。而现在不一样了,没有了分配,市场的需求也变了,但是教育却没变,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毕业了的大学生还需要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否则根本不能用,而市场只要成品,这就造成了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而用人单位又招不到人的局面。作为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能否受到好的教育,不但对我们个人,乃至社会都有重大影响。要知道,社会是靠人组成的,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完善教育制度,努力使劳动者人人有知识、个个有技能,才能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促进科技进步,构建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