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西南民族大学学科建设探索
48538500000004

第4章 学科专业建设探索(4)

4.专项建设

在注重上述三大类学科建设中,还要通过重大科研立项、学位点立项、平台建设等多种形式,促进各学科相互竞争、良性发展,从而建立标志性的学科建设成果。

(1)重大科研项目立项

重大科研项目是学科建设的一个标志。我们可以通过重点科研项目立项的举措来实现学科的非均衡发展。通过集中学校高水平的师资和先进的仪器设备,去争取国家级、省(部)级的重大科研课题。通过这些重点科研课题的组织和完成,可以使学校相关学科的优势得到进一步增强,并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促进新兴学科与交叉学科的产生,建立以后学科发展的新的平台。重大项目的建设将打破原先各不相关的项目、小课题的“小作坊”式的各自为政的壁垒,加快学科群的发展进程。

(2)学位点立项建设

高等学校学科建设的实践证明,抓好学位点建设是高校学科建设取得成效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学位点立项建设是指以立项为形式,以项目为支撑,在上级主管部门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的基础上,由建设单位根据需要与可能,优选部分急需学科与专业作为学位点立项建设项目进行立项论证、项目评审和项目建设的管理体制。学位点立项的核心是强调有限目标、突出重点、项目带动、重在建设,其实质是对传统的规划模式的一种改革、完善和创新。通过优选学位点立项项目,可以实现立项学科的优先发展,并在一定期限内实现学科建设的目标。

(3)平台建设,积极扶持相对弱势学科和新发展学科

在学科间交叉、融合日益深入的今天,任何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相关学科的支撑,“造峰”的同时必须“填谷”,目的是将学科平台打造成学科高原,使“峰”真正成为高原上的“峰”。因此,构筑一个坚实的学科平台是做大做强优势学科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多学科协同发展是财经类院校学科建设的必由之路。

四、学科建设的保障措施

1.建立上下贯通的学科建设体制

学科建设的体制关乎学科规划的实施。要按照“全面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不断深化“重心下移”的二级管理体制改革,逐步理顺校部与院(系)之间在学科建设上的责权利关系,建立“二级机构、三级载体”的学科建设管理体制。“二级机构”指学校与学院二级;“三级载体”指学校、学院、系(所、中心)三级。学校一级设立校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和学科建设办公室(名字暂定),主要负责全校学科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学科建设资源的统筹调配,并对各学院的学科建设情况进行监督与考核等;学院主要负责制定本部门的学科建设规划,并分配必要的资源,而学科建设的具体落实则由各学科的主体院系(所、中心)负责,学院承担对系(所、中心)一级学科建设的监督与考核。

同时,建立行政决策与学术决策相分离的学科管理体制。与二级管理体制改革相配套,还应推进行政决策与学术决策相分离的相关改革,在校、院(系)两级都设立相关的学术决策和管理机构,充分发挥专家学者在学科建设、学术决策与管理中的主导作用,保障学科建设的科学性。

2.搭建竞争平台,形成院系间、学科间的良性竞争机制

学科建设是一个动态过程,是一个此消彼长的竞争过程,优势与弱势、重点与优势、优势与特色、传统与新兴都是相对的和可以相互转化的。因此,为了使学科建设成为一个可持续的发展过程,学校在二级管理体制确立,院(系)享有更大的学科建设自主权的前提下,应着力搭建一个竞争平台,形成院(系)间、学科间的良性竞争机制,创造一个机会均等、公平竞争的氛围。今天的优势学科如果在竞争中衰落,就不能再享受学校的重点支持,而今天的相对弱势和新发展学科如果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就一样能获得学校的重点投入,发展成为优势学科。

3.建立健全学科建设制度

建立院(系)负责人学科建设任期责任制。将学科建设作为院(系)负责人任期考核的核心,可以解决在院(系)层面学科建设负责人缺位的制度缺陷。院长(系主任)是学科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在受聘担任主要领导岗位期间,应主动承担本部门学科建设的责任,将学科建设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与义务。原则上,学校在招聘院(系)主要领导时,就应要求应聘者针对应聘院(系)的学科情况,提出科学合理的学科建设计划。学校将学科建设指标纳入院(系)行政负责人的考核指标体系,由学科建设办公室根据计划对其在任期内学科建设的实际绩效进行考核与监督。

建立健全科研激励制度。调研的三所学院都反映出,学校科研项目的档次,科研成果质量,科研经费数额,科研得奖层次与外校相比均有较大差距。为此,第一,像我们这样类型的学校,必须有科研立校的意识,否则不可能达到应该达到的科研意识高度;第二,营造一个自由和谐的学术环境,打造心思宁静、自觉遵守学术道德、以“孔颜乐处”的精神潜心学术的科学研究队伍;第三,在大上项目,抓大项目的同时,应该对一般的成果仍然给予适当的奖励;第四,注重学生科研创新激励机制,把学生组织到科研活动中,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强化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应变能力的培养。

建立健全经费投入制度。经费投入是学科建设龙头地位体现的根本保障,既然学科建设是学校的龙头,经费投入就是必需的,而且要确保经费投入的制度化、长期化,不因为时间的改变而随意缩减。

建立健全教学质量保障制度。全面推行教学质量评价办法,与教师岗位职责和考核相结合,促进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建立健全项目管理制度。改变“重投入、轻建设”、“重申报,轻验收”的做法,在学科建设中全面实行项目制管理,逐步建立和完善学科建设评估体系与机制。对凡是列入学校学科建设的项目尤其是重点项目都实行项目制管理,并根据项目性质确定归口管理的职能部门,由归口管理单位制定具体办法对归口项目实施项目制管理,建立和实行年度检查制度,定期评估,以评促建。

4.改善学科建设基础条件

加强实验室建设。学校实验条件已经有了显著的改善,2008年也召开了全校性的实验工作大会,学科建设的实验条件有了坚实的基础。下一步要根据教学和科研任务的需要及各个学科的特点和建设任务,加强综合配套建设,做到建筑设施、仪器设备、技术队伍与科学管理协调发展,使实验室建设投资发挥最大的效益,更好地为学科建设服务;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努力提高现有实验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实验室要积极承担科研任务,大力开展科学实验工作。

改善图书资料条件。图书资料建设的资金投入在现有的基础上逐年大幅递增;通过人员调整、引进、聘任(包括馆内外、校内外、国内外)以及脱产和不脱产学习进修等手段,提高图书馆人员的学历及专业水平;进一步完善图书馆业务管理制度,推进制度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文献质量和服务质量,为学科建设提供规范的、有特色的文献资料库;重点加强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点资料室和学科分类资料室的建设;加大外文专业期刊数据库建设;加强二次文献和特色文献信息的开发力度,做好民族文献特色馆藏建设;进一步提高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管理水平,开展个性化、专业化、特色化服务;利用学校学科结构及学科队伍结构的特点和优势,以及国内的人力资源,建立一支特色资源数据库建设的专业人员队伍,并在体制、机制和人力、物力方面给予充分的保障。

加强学术期刊建设。人文社科版继续保持核心期刊地位,保持CSSCI来源期刊,充分发挥学科建设交流的平台作用;力争创办一个民族类专业期刊,充分发挥学校特色学科辐射作用;自然科学版争取成为更多的检索期刊,并进入核心期刊;建立学报网站和数据库。

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大力提高全校师生员工对学科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和参与积极性,各职能部门为学科建设创造良好环境和提供一流服务;尊重、支持和依靠学科带头人、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给予充分的学术自由;加强学科文化建设,反对学术腐败,形成积极向上、不甘落后的学科建设氛围。

5.广泛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

努力为学科及其学术团队扩大学术影响,争取学术资源,增加国内外学术交流的机会;鼓励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与国内外研究机构进行学术交流与合作,并为此创造相应的条件,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推进学科融合、校际联合、校企共建、国际合作。创造条件,聘请国内外一流专家来校兼职、讲学,加强同国内外同行专家的联系,充分发挥校外专家在学科建设中的作用。加大选派学科带头人到国外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进行学术访问、考察和开展项目合作的力度,支持优秀教师出国学习交流,参与国际学术对话,做出具有国际水平的成果,从而提高学校声誉。

京津鲁高校学科建设考察报告

吉克跃林

根据学校党委、行政的安排,我们北线一组共13人于2008年10月12~19日在团长吉克跃林书记的带领下,就学科建设和学分制运行考察了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六所高校。

此次考察我们受到了各校领导和有关部门的热情接待,并互赠了礼品,考察学校的严谨务实、高效热情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了我们考察小组的每一位成员。各校参与接待的人员情况如表1所示。[吉克跃林,西南民族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教授。]

考察学校领导和职能部门就考察内容向我们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学校考察团成员也根据本次考察分工和各自关心的问题分别到相关职能部门、教学单位进行了对口交流。考察学校也特意安排了校史馆、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研究中心、重点学科基地供我们参观。在与各位同行的交流中,我们发现各高校对学校在民族教育事业中作出的突出贡献是充分尊重和高度认同的,尤其对学校未来“一体两翼”的发展格局和特色学科和优势学科的建设给予了高度关注。

本次考察收获颇丰,启示多多。下面分三个部分汇报此次考察情况。

一、京津鲁高校学科建设及学分制改革主要成就

(一)学科建设主要成就

我们所考察的六所高校中,有五所是“211”重点建设学校,四所是国家“985”或“975”平台建设学校。他们在学科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显著而辉煌。

表2所示是六所高校的2008年排名和国家一级重点学科一级A++专业情况。

北京大学是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也是当时中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是目前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大学之一,有“中国的哈佛”之称,该校是国家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理科、文科、社会科学、新型工科和医学学科都是其强项。2008年大学排名第2,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8个,A++专业60个。

北京科技大学于2006年,学校成为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项目试点高校。学校在冶金、材料、矿业、机械等领域的12个全国重点学科的学术水平蜚声中外。2008年大学排名第42,国家一级重点学科4个,A++专业4个。

中央民族大学是中国民族院校中唯一一所国家“211工程”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也是第二期进入“985工程”的高校之一,其中该校的民族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是全国重点学科,另外还有9个省部级重点学科,2个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国家“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A++专业4个。

南开大学是国内学科门类最齐全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之一,其历史学与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数学、化学、光学工程等6个一级学科被认定为首批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008年大学排名第16,国家一级重点学科6个,A++专业15个。

天津大学是我国首批进入“211”工程的院校之一。2008年大学排名第17,国家一级重点学科7个,A++专业8个,8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5个天津市重点建设学科。其中“化学工程与技术”,“精密仪器制造”2个学科连续多年排名全国第一,其建筑学专业也是很有影响的优势学科。

山东师范大学则是省属师范类院校中实力比较雄厚的代表,是全国师范院校的先进单位,2008年大学排名第91。该校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教育学原理。

(二)学分制改革主要成就

考察的上述六所高校也实行了学分制,但学分制改革的力度并没有学校大,基本可以算作学年学分制。学分制最重要的制度——选课制体现得并不充分,主要集中在全校性的选修课上,类似于学校的通识选修课。他们对学校实行的较为彻底的学分制表现了浓厚的兴趣,对学分制运行过程中的焦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