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西南民族大学学科建设探索
48538500000005

第5章 学科专业建设探索(5)

二、京津鲁高校学科建设及学分制改革的基本做法

(一)学科建设方面的先进经验

1.独特的学科建设理念

京津鲁六所高校在学科建设理念上十分独到。

北京大学“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的办学思想,坚持学科协调发展思路,各个学科强力推进,同时十分注重交叉学科,认为学科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交叉学科。

北京科技大学在学科体系上,以工为主,坚持工、理、管、文、经、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

中央民族大学大力抓传统优势学科以带动其他学科的发展,如民族学→民族医学→民族生态学;大力推进应用类学科发展,如新闻学向媒体拓展,生命环境学院向环境科学、生态学拓展。

南开大学珍视“文以治国、理以强国、商以富国”的办学理念,坚持文理并重、基础宽厚、突出应用与创新的学科思路,学科覆盖文、史、哲、经、管、法、理、工、农、医、教、军全部12个门类,是目前全国仅有的一所可覆盖全部学科门类的研究型大学。

天津大学不求学科门类齐全,但求水平高,求社会需要。

山东师范大学结合自己的师范性质,形成学科门类较为齐全、师范专业与非师范专业相协调、结构合理、特色优势明显的学科专业布局。

2.高度重视重点学科建设,竭力打造优势学科,突出学科特色,创造学科品牌

建立与学科规划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学校的整个工作皆围绕学科规划来建设。采取的措施主要有:设立学科建设相应的办公室(处级单位);加强引进和培养学科高层次人才;提供大量的学科建设经费;建设高规格的实验室;加强重点实习基地的建设;推出一系列与本学科有关的科研成果,且在与学科建设相关的科研的获奖、科研项目上档次方面用力;对于重点建设学科给予大手笔的经费支持等。

一心一意的精心建设,重点支持,在较短的时间内打造出优势学科和凸显出学科特色。如北京大学艺术专业在仅仅5年的时间内已经成为博士一级学科。又如中央民族大学的少数民族医学专业的建设也只有几年的历史,现已经有博士学位授予权,两年内引进了18个医学博士,搜集了许多少数民族医学标本,建立了较高规格的实验室等,其民族医学专业已经成为全国的优势专业,占领了制高点。

3.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打造国内一流的师资队伍和学术研究队伍

(1)在经费、试验条件、住房等方面大手笔,以引进高层次人才。

(2)接收博士生充实人才队伍,其基本要求是学士、硕士、博士等学位均是在“211”和“985”的高校攻读的。北京大学规定本校的博士生不留校,接纳国外知名大学毕业的优秀博士毕业生为教师或科研人员,如果本校毕业的博士生确实出去做出了显著的成就,便可以吸收进校做教师或科研人员。

(3)鼓励和支持在职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和博士后。

(4)支持教师进行国际国内的学术交流。

(5)竭力打造院士、长江学者等人才。至2006年,北京大学有院士50多名,长江学者70多名,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4名等。

4.科研项目上档次,科研成果高质量,科研经费大数额,科研得奖的高层次

北京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等知名高校都把科研作为学校发展的关键,以及当做提高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保障。南开大学规定教学人员和科研人员的科研工作量,如果完不成便降低相关人员的待遇级别。他们高度重视科研人员的培养和引进;鼓励申报科研项目;建立科研的激励机制;多渠道、多形式地争取到数量较大的科研经费;根据教师或科研人员的岗位等级确定其科研应该达到的质与量等。在这些多元要素的作用之下,这些大学的科研成果的质量和档次高,有的获得了国家级的大奖,确保了学校的优势地位或提升了学校的层次。如北京大学和北京科技大学在2007年各争取到科研经费8亿多元,北京科技大学人均科研经费50万以上。又如北京大学今年获得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达300项之多。再如北京科技大学自2000年以来获得国家科技奖20多项,且又获得全国高校一等奖20多项中的4项,北京大学于2004年有三项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5.形成博士、硕士学科或专业群

上述各高校都有上百个硕士点和几十乃至上百的博士点,有不少是一级学科硕士点和博士点。譬如,北京大学2006年就有博士点和硕士点各200多个,有35个博士后流动站;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有包括政治学、社会学、公共管理、心理学等六个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和民族学硕士点,以及政治学、社会学两个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和行政管理博士点,还有社会学、政治学两个博士后流动站;作为省属院校的山东师范大学,就获得马克思主义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政治教育3个博士点,主要原因是该校从20世纪50年代就建立了政治系,直到现在没有中断,经过几十年的学术积淀,形成了较为强大的学科优势;作为工科为主的北京科技大学也获得了思想政治教育博士学位授予权;同样以工科为主的天津大学获得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硕士授予权。

6.以较强的国际化意识,广泛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

这里的国际化意识是指人才培养、人才引进、学术交流、经济合作等方面面向国际的意识。北京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南开大学和天津大学均树立了较强的国际化意识,推进了国际交流和合作的步伐。如北京大学已同49个国家和地区的240多所大学建立了校际交流合作关系,召开国际学术会议140多次,聘请外国专家1200多人,邀请了2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来北大讲学,同摩托罗拉、英特尔、惠普IBM等著名跨国公司合作等。北京科技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等也同样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互派学生到对方进行培养,派教师去攻读博士学位和做访问学者等。各学院也有较强的国际化意识,同国外的著名高校进行学术交流。如南开大学的政府管理学院同美国、日本、英国、德国等多所大学建立了交流关系,多次召开国际学术会议,常年保持有10%以上的教师在国外学习,参加学术会议,抑或进行短期工作等,且每年均邀请有10位海外知名学者前来讲学。

7.学风严谨,崇尚实践

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实验室是反映学校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学校学科布局和重点学科建设的有力的支撑。这次我们考察调研的北京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和山东师范大学都有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部),负责学校实验室建设的整体规划,学校教学科研实验仪器设备、材料的计划、采购、验收、评估、维护、实验用房、实验室规章制度、重点实验室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申报等工作,他们的一个主要经验是管理体制很好,实验室管理规范有序,实验室开放有声有色,本科生科研工作蓬勃发展,大批学有余力的优秀学生脱颖而出,为学科专业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学分制改革的先进经验

尽管考察的高校学分制改革深度没有学校大,但一些做法也很有特色,比如北京大学的通识教育和导师制、南开大学的大类培养、天津大学的综合培养计划。

北京大学学分制坚持三项原则:(1)平衡的原则——处理好通识课与专业课的关系;(2)实验的原则——成功了就推广;(3)创新的原则——鼓励不断探索对学分制的改革和完善。值得一提的是,北大的16个学风的通识选修课开成专题研究型课(比如红楼梦研究),而不是开成普及型的课,授课教师主要是知名教授。而且,充分利用暑假开办暑期学校,开设外语、体育等选修课供学生修读。设立元培计划实验班,按照大类招生,一年后选专业,转专业也宽松,学生还可以修双学位。同时,其导师制实行得十分好,对学生规划自己的学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南开大学从建校就开始实行学分制管理,从1995年开始全面推进学分制。课程分为A、B、C、D、E、F五大类,但大类培养是其鲜明特色:文理科全部要开设数学、大学语文、世界经济文化史。其双学位是全国含金量最高的学校之一,学生必须修够80多学分才能达到另一个学位的条件。同时,不断强化学生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注重素质、培养能力、强化基础、拓宽专业、严格管理、保证质量”为教学指导思想,实行弹性学制、学分制、主辅修制、双学位制。把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作为育人的基本环节,以杰出校友周恩来为楷模,塑造学生健全人格、高尚品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天津大学的综合培养计划:课内和课外皆要求一定的学分,认为知识+能力=素质。值得一提的是天津大学和南开大学互认学分,对综合素质的提高很有价值。同时,其严格要求教师、严格要求学生的“双严”校风十分出名,对学分制的推行起到了有力的保障作用。

另外,中央民族大学和山东师范大学的学分制运行模式也有较大的借鉴价值。中央民族大学早在2002年就开始实行了包括弹性学制和学生自主选课制在内的学分制,是北京市较早实行此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高校之一。

在考察过程中,我们逐步认识到,学分制不仅仅是教学组织模式的改变,它已经成为学校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抓手,在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水平的系统工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三、启示及建议

我们此次考察了解到以上各校取得的令人羡慕的成就,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考察的几所大学大都充分借助“211”或“985”平台,再建立了适合本校的学科建设体制,并不断完善相应制度,长期持续投入,最终做强做大了学科。学校要完成从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转型,还有很艰难的历程。迄今为止,学校没有全国重点学科,四川省重点学科也仅有10来个,加大学科建设的力度迫在眉睫。学分制改革在推进过程中也面临一些亟待完善的地方。但是,我们要认识到学校的优势和特色,绝不故步自封,要奋起直追,努力把学校建成一所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特色鲜明、适应性强,多学科综合发展,高质量、高效益、高知名度的现代化民族大学。

(一)学科建设方面

1.确立具有学校特色的学科建设理念

学校集中了全体智慧,正在搭建学科建设的平台,即“两翼”——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畜牧业高科技研发示范基地、民族文化艺术创新实践研发基地。具有学校特色的学科建设理念必须紧密结合这两个平台,以民族学科为依托,以学校“和合偕习、自信自强”的办学特色为指导,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确立层次化发展理念,注重协调发展,但近期要注重差异化发展。

2.制定学科发展规划

重新划分目前学校的“基础类、应用类、特色类”的学科分类,按照一级学科进行规划建设,对学科进行调整、归并,构建出“平原、高原、高峰”的学科态势或学科群。

“注重特色,发挥优势,突出重点,发展新兴”应成为学校学科建设的基本思路。在学科建设的过程中,我们既要注重特色,更要保持和发挥学校的优势,如地域优势、学科优势和民族优势等,这是学校的生存之本,发展之源;突出重点是要把重点学科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在人才引进、资金安排及实验建设等方面应有轻重缓急之分。并应开展校级重点学科的评定和培育建设工作。发展新兴学科是学校学科建设的努力方向,也是学科建设发展的趋势。这是学校进一步发展的增长点。学校是一所以文为主,文理并重的一所综合性的民族高校,由于办学历史较长和学科门类比较齐全,为新兴学科的进一步形成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和交叉融合,可以形成新兴学科,并衍生一些与民族地区相关的独特的学科群。高度重视基础学科建设,大力发展新兴、应用学科。

关于重点学科的发展。重点学科建设,要建立健全学科建设组织机构,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实施目标管理,加强科学论证,严格立项审核。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管理实行项目负责人制,并实行动态监控、滚动投入。要加强对重点学科建设的宏观指导,着重抓学科的重点方向、重大项目、重点实验室和基地建设。采取政策倾斜措施,在人员编制、资金投入、职称额度、出国进修、学术交流等方面给予优先照顾,使重点学科有较快发展。省、市级重点学科按照代表国内或地区的先进水平,对推动国家和地方的科技进步、经济发展、人才培养起到积极的带头作用,并且形成向国家级重点学科发展的建设目标进行建设。校级重点学科的建设要根据学校的学科特色和优势进行选择,对研究方向有特色、符合学科发展趋势、学科队伍较强、对学校发展有重要影响、对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的学科(包括新兴交叉学科),要作为校(院)级重点学科来建设,为积极培育学校新的学科增长点及向部委(市)级和国家级学科冲刺打下良好的基础。要通过努力,在培养高质量、高层次人才,承担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研究课题,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接受高级人才进修和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和实质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