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西南民族大学学科建设探索
48538500000050

第50章 教学改革探索(14)

一、确定自动化专业建设的培养目标

什么样的人才是社会最需要的?毕业后学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专业技能?怎样才能满足社会的要求?这是在教学工程中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国内大部分高校都设有自动化专业,因此如何办出自己的特色,如何保证学生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如何使学生在就业中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这是必须考虑的又一个问题。因此最核心的问题就是确定专业的培养目标。

通过研究自动化领域对人才的需求目标入手,以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为中心,按照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口径、增强适应性和创新能力为改革的导向,突出强调素质教育和工程实际能力培养,贯彻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改革课程体系、构筑模块化的知识结构,促进个性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早期介入工程实验,培养工程意识和创新精神;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结合学校办学特点,自动化专业的培养目标应为:以控制科学和计算机科学为基础、强弱电兼顾、软硬件相结合,以运动控制和生产过程控制两个方向为特色,使学生掌握较深厚、扎实的电工电子基础理论和自动控制理论,掌握多样性的自动化和计算机应用技术,具有开拓创新能力,能从事自动化装置和系统分析、运动、设计和科技开发的高级工程应用型人才。

二、构建“工程应用性”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应该围绕按照“知识结构合理”、“内容精练”的原则设置必修课;按照“跟踪学科前沿”、“掌握先进技术”的原则设置选修课。增加教学计划的柔性,拓宽知识面、灵活专业方向,指导学生独立地获取知识。采取讨论式、问题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突出工程应用的实践能力。首先加强专业基础课程的建设,其中包括电路理论、数字电路、模拟电路。在此基础上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可以开设集成电路设计及相关应用的课程。

三、构建“实验、实践、实训”的实践教学新体系

在实验环节,长期以来,许多高校都存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不平衡的问题,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在整个学生培养过程中对实验能力培养缺乏统一规定和系统安排。对某一学科大类,关于实验能力的培养并不像理论课一样,有一种合理的培养方案。从实验手段看,目前很多的实验还局限于验证原理,掌握操作技术,而对实验思路、实验设计、实验综合分析能力的实训重视不足。因此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必须要对实践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与企业实行“无缝”接轨,才能建设一个集教学、训练和创新活动为一体的实践教学基地,实验教学最基本的是解决实验内容的问题。自动化专业在“实验、实践、实训”的实践教学体系思想指导下,对整体实验环节进行全面的分析。对实验内容、实验层次、实验类型进行通盘考虑与整合,增加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项目,增设综合性实验课程。

在实践环节,采用“拉出去,引进来”的指导方针,由于目前学校内还没有专门的实习实践基地,因此,学院积极主动和外面大型的生产企业建立联系,建立合作关系,例如东风汽车公司,长虹,攀成钢等单位建立实践教学基地,通过把学生“拉出去”,带到企业,通过一线工人的演示和讲解,通过学生的亲自动手和实践,真正达到培养使用性人才的目的。为了进一步提高学校的办学实力,充实教学条件,也将采用“引进来”的方针,可以请工厂的技术人员到学校来进行生产工艺流程、控制设备配置及控制方案等进行较为详细的介绍,然后观看生产工艺、生产设备的录像片,使学生对现场有一个基本概念,然后再进行实习实践。

在实训环节,建议采用“项目教学法”,教师通过从科研项目及教学中提炼合适的题目,教师可以通过不同形式的演示和讲解,让学生充分认识和理解关键技术,重难点之所在,然后通过分组的方式,让不同的小组完成不同的模块,或者提供一些很小的模块让每个学生独立去探索,在学生理解并消化基础上,教师可设计多种类型的实际小项目,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完成项目。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的能力,为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分组,充分明确每个成员的职责,对各成员进行明确分工,学生按项目要求进行协作学习,围绕项目开展小组交流、讨论,组员分工协作,成绩好的负责带动成绩差的,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了更好地达到实训的目的,在一些专业课结束,尤其是在大四毕业前,除应有毕业设计环节外,在大四的前一个学期,进行项目的“实战演练”,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本着教学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导向、督促、检查。重在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地完成:资料查找、方案构思、电路设计与制作、编程及调试等工作。对于运动控制和过程控制等题目,采用不同的控制对象,不同的执行机构,以及不同的控制算法,全面了解和掌握控制的技巧,切实做到学有所用,学有所思,学有所为的目的。针对PLC,DSP、ARM,CAN总线方面的题目,结合现在企业公司的应用需求,让学生充分掌握不同器件的使用,实现学校和就业单位的无缝接轨。总之,学生在“教中学,学中做,做中练”,在实战演练过程中学习知识,训练技能,掌握技术。

四、加强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

校内实习基地是学生实践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许多学校有比较强的行业背景,许多的学校有很强的办学实力,能很好地利用外部和内部资源。作为民族院校,相对来讲,没有自己的工厂,和企业联姻在目前来讲比较困难,因为应该加强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大力投资建设实习工厂是不现实的。因此,可以考虑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设备,例如利用PLC控制工业机器人(机械手),通过CAN总线挂接不同的节点,通过单片机、DSP控制直流电机,步进电机等。形成一个个的实体项目。通过校内实习基地弥补校外实习的不足,解决了实习与生产现场之间的矛盾,提高实习的效果。

五、加强实验教学队伍的建设

目前,自动化专业在实践教学环节师资队伍相对不足,由于目前学院自动化专业刚刚起步,因此需要引进一些有实际项目经验的老师来充实实验队伍,同时理论课老师也应主动承担起实验教学的任务,做到实验和教学紧密联系在一起。老师应亲自设计实验题目,安排实验内容,指导学生顺利开展各项实验,尤其是电路类、控制类的相关实验必须进行安全指导。

六、定期开展教学活动研究

以转变教育观念为先导,以培养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为目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实现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个性发展与共性提高相统一的新型教学模式。

加强教学研究活动。以课程组为核心,开展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研究。对于专业基础注重理论的研究;对于专业课注重新技术的研究,加强与国内知名院校教授和国内大中型企业技术骨干人员交流,举办高层次的专题教研活动,定期和不定期地征求国内同行专家对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提出建议,以促进专业建设,保持专业的发展方向与自动化技术发展相一致。

七、总结

院兴我荣,校兴我利,各位老师应该身体力行,尤其注重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切实办好自动化专业。以前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也适应新的形势,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适合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在积淀和固定中求稳定,在调整和改革中求发展,做到与时俱进。

当代中国法学教育中的理论法学

高燕②

摘要:当代中国的法学教育兼具试验与改革的双重性质。本文针对法学教育中对法学基础理论和法学方法论的忽视,采用比较的方法,从法学教育目标定位、模式选择、法律职业等方面探讨了法律理论与法律实践的关系。指出理论法学特别是法理学应成为法学教育的基础和核心。

关键词:法学教育,理论法学,法理学

由于在整体上缺乏其历史根基,中国的法学教育无论是在目标定位、模式选择还是其与法律职业的关系上都存在一定的混乱和模糊。这种混乱和模糊直接导致了对理论法学的忽视、对部门法学的追捧③;法学院学生不断从课堂转向司法考试辅导班,司法考试成为法学教育的指挥棒。大多数学生认为,来到法学院学习法律就是学习法律的具体规定,即理解现有法律条文的含义,了解一些典型的案例,然后能用这些规则去办理一些具体的民事、刑事案件。而法学教育又常常忽略法学基本问题和法学方法论问题,还美其名曰“培养应用型的法律人才”、“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等。殊不知,真正的法律实用能力是一种问题思维能力和对规则的创造性应用能力,其养成离不开严格的法律理论和法律方法的训练。对理论法学教育的忽视,势必影响整个法学教育的效应;缺失了理论法学的法学教育将会陷入一种技术教育的窘境。[本文主要针对当代中国法学教育中本科阶段的法学教育;理论法学主要指法理学。

②高燕,重庆大学博士生,西南民族大学法学院讲师。

③特别指采用法条释义主义来对待部门法的学习。]

理论法学在整个法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全部法律学科的基础,它以法律现象的共同问题和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大量法律现象的研究来阐释法最基本的、普遍的概念、范畴、原理和规律。这些基本概念和范畴适用于一切法学学科,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指导一切法学学科。在各种关于法学学科的分类中,无一例外的都有理论法学这一类别,只不过具体所指各有不同而已,但在各种分类中理论法学均包括法理学。法理学是综合运用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伦理学以及历史学等的基本方法以及法学专门方法对法律现象进行最一般、最基本的理论分析,它既是法学的基本理论,也是法学的方法论。本文立足于法理学,从法学教育的目标、法学教育模式、法律职业等方面探讨理论法学在当代中国法学教育中的地位。

一、法学教育培养目标与理论法学

应该培养、造就什么样的人才以及用什么样的标准和原则来培养人才是教育的目标,法学教育的目标简而言之就是通过传授法律知识、训练法律思维,以培养合格的法律人才。但何为“合格”的法律人才,却是见仁见智。因此,在不同的法律文化传统中,关于法学教育目标的定位也不尽相同。比较成定式的大约有以下两种目标定位:(1)职业教育。美国是法律职业教育的典型代表,它的法学院被称为是律师职业培训学校,其目的是培养能熟练进行法律实务操作的合格律师。能够直接有助于实现这种实用教育目标的应该是其法学院的课程设置。在美国法学教育发展的早期,在课程的设置上主要是满足实用的需要,缺乏理论训练。到了20世纪,美国的法学教育已经开始注意理论课程的重要性,增设了法理学等课程。直到今天,美国的法学教育一直在思考法学理论与法律实践之间的关系,致力于一种在提高法学理论思维基础上更为深刻的法律实用。对美国职业法学教育的理解,还有些方面是不应该忽略的。第一,美国的法学教育是一种本科后教育,且入学的门槛极高,这就使得美国法学院学生在入学之前就接受了必要的人文科学方面的训练,极强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有助于他们在实用教育的氛围里领悟法学理论问题。第二,在美国的大学中,除法学院之外的其他院系也开设法学课程,那些在中国法学院内开设的多数“理论法学课”,大多在政治系、商学院和诸如妇女问题研究中心之类的研究机构中开设。[1]因此,表面看来缺乏理论法学教育的美国法学院,自有其他的途径来补充和辅助。(2)通识教育。日本法学教育具有通识教育的特点。在构成日本社会统治或管理阶层的人员,名牌大学法学院毕业生长期占多数。在本科阶段,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打算毕业后成为律师。因此,日本法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于“教养主义”,是一种培养涉及法律、政治、行政管理等多方面的“通才”教育。在课程的开设方面,日本法学院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所设学科比较宽,不仅包括法学,还包括政治学、行政学、国际关系等学科。强调学生对法学基础理论的掌握,侧重法律原理及法律素养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