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西南民族大学学科建设探索
48538500000072

第72章 教学艺术探索(1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设计的思考

曾玉莹

摘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以及法制观教育的主阵地和重要渠道。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实效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搞好课程设计尤为重要。在教学实践中,应对“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设计进行探讨。

关键词:教学设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一门旨在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的基础课程。这门课程不仅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思想道德知识和规范,更要求针对学生自身发展和思想实际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教育,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挖掘。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对课程进行教学设计和思考。关注学生,着眼学生,以学生为教学主体,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上,体现教师教的活动与学生学的活动的有机统一,增加教与学的效果,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成为大学生的良师益友。[曾玉莹,女,西南民族大学讲师。]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模式设计

教学模式可以定义为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教学活动进程的简称就是通常所说的“教学过程”。众所周知,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包含教师、学生、教材等三个要素。在现代化教学中,通常要运用多种教学媒体,所以还应说“多媒体”这个要素。这四个要素在教学过程中不是彼此孤立、互不相关地简单组合在一起,而是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既然是有机的整体,就必定具有稳定的结构形式,由教学过程中的四个要素所形成的稳定的结构形式,被称为“教学模式”。

这样的模式提倡德育课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还要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内涵的目的。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接受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理解并接受的对象。多媒体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识工具。显然,在这种场合,教师、学生、教材和多媒体等四个要素与传统教学相比,各自有完全不同的作用,彼此之间有完全不同的关系。但是这些作用与关系是非常清楚、非常明确的,因而成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过程的另外一种稳定结构形式,即学生自觉接受学习环境下的教学模式。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内容设计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八个章节的内容应主要设计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成长篇。主要包括适应大学生活、大学生成才、人才素质等。这部分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明确,什么是大学?什么是大学生活?从而尽快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肩负起大学生应有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进而确立符合自身实际的奋斗目标,并坚定不移,努力攀登。

第二部分:爱国篇。主要包括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教育等。这部分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增强爱国主义意识,从而努力学习为实现我们的崇高社会理想,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三部分:人生篇。这一部分主要包括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主要任务是教育同学们正确认识人的本质、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等,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第四部分:道德篇。这部分主要包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这部分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道德?什么是传统道德?什么是社会主义道德?从而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道德传统和革命传统,自觉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努力培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德品质,树立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

第五部分:法律篇。主要包括法律的基础知识,内容广泛涉及我国的主要法律规定,如宪法、民法、刑法、行政法以及相对应的程序法等。这部分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自觉遵守国家法律,做到知法、懂法、守法并且能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方法设计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过去,把教学方法只看做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传授知识技能、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则难免失之偏颇。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们的教学实践只重教而不重学;只重教学方法的研究而忽视学习方法的探讨;注重教师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主体作用,在一定程度与这种认识有关。事实上,教学方法始终包括教师与学生共同进行的教与学双方的活动,这是教学方法的重要特点。所以,以强调教学方法是教师的教法发展到是在教师引导下师生配合进行教学的方法,这是教学方法在理论和实践上的重大进展。

为了达到课程所教育的目的,使受教育者能够成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要采用多种教学方式,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

1.说理教学法。即在每个专题教学中,我们先阐明所要讲授理论的基本内容、主要观点、研究现状,以及这一理论提出的背景,它所要解决的问题,充分展示理论的深刻性、透彻性,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只有把理论讲深、讲透了,才能以理服人,关键是怎样讲好。为此,首先要在所讲授的理论主题上找到一个与实际密切相关的切入点,并提出问题;其次要运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和观点,使之逐层深入,引导学生去思考、去理解,直至产生共鸣;再次要进一步向学生阐明学习某一理论的必要性、重要性,以及怎样才能学好它。经过以上三个环节的理论讲授,学生就比较易于接受这个理论,易于与教师达成共识。在理论导引阶段,提出的理论问题要促使学生积极地思考,使他们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以显现出理论所特有的以理服人的思想魅力。

2.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的采用,使得“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避免了“只有书本、只有理论”的教学模式,丰富了教学内容,加强了学生对于教师讲课的理解和消化能力,能够使学生形成“案例-知识点”联系结构。运用案例教学时,在案例的选取上,应选择近年来发生的一些典型案例,能贴近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通过案例分析说明某一个或数个法理的内涵,所选案例在现实生活中具有代表性,有一定程度的疑难性。如讲授宪法中的人权保障,选择“孙志刚案”,讲授刑事诉讼法中“疑罪从无”的价值,选取有重要影响的“佘祥林案”,学习行政法时,选取校园诉讼案件等。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讨论,引导学生理解有关部门法的精神,树立法律意识,培养法律情感和法律信仰。另一方面,选择案例时候还要注意正面案例和反面案例的选择。一般情况下,以选择正面案例为主,但是为了形成对比、让学生明确知道什么是错和违法的时候,也会选择反面案例。选择反面案例的时候要注重阐述,这些只是个别现象,社会整体是朝好的方向发展的。

3.情景交流教学法。情景交流教学法是利用各种条件,创立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景,并把学生带入社会现实情景之中,使学生耳濡目染、身临其境、开发潜能。现代教育实践的经验证明,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与教材内容一致的环境,以达到对学生在心理和情景感受方面形成丰富的刺激因素,这样教学效果必定会大为提高。因此,有许多学者看重并提倡这种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把学生带到社会现实情景之中,使学生在比拟的心理环境中产生思维共鸣和心理交流,设身处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就可以在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情景交流,主动地掌握教材内容,同时还能创造性地丰富教材内容。

4.注重教学实践活动。研讨型实践教学模式是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亮点之一。它主要是指受教育者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以专题为载体,以研究和探讨为方式,以交流研讨为主要途径,指导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达到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教学目标。例如,“职业与道德”理论阐述之后,引入“某些大学生就业后被辞退”、“失信的代价”、“用人单位在试用期间增设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测试”等典型案例和专题,引导学生围绕该案例或专题发表看法,在课堂上进行交流研讨。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讨论,每小组指定1名同学参与全班交流,围绕专题发表看法,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性讲解。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明确提高以“敬业”和“诚信”为核心的职业道德素质是成功开创事业的一张必不可少的入场券。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是:受教育者主体之间可以相互启发、活跃思想,把教学过程的“一言堂”变为“群言堂”,营造一个畅想争鸣的求学气氛,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其学习热情,锻炼其研究问题的能力。

5.讲座教学法。所谓讲座教学法,就是对教学内容中某一部分内容作专题讲课,从理论层次、实践要求、社会应用等多方面对某一问题进行讲述,以给学生开讲座的形式向学生传授来源于书本、但不拘泥于书本的知识。一是选定讲座专题。在讲授“人际交往”章节的时候,我们一般会讲到人际交往的概念、特点、原则、方法、必要性以及人际交往中存在的困难这么几个方面,其中就人际交往的方法这一教学内容就可以使用讲座教学法来进行教学。二是确定讲座内容。人际交往的方法除了要给学生讲“怎样与同学相处,怎样与老师相处,怎样和陌生人打交道,怎样和面试考官打交道”以外,人际交往过程中涉及的称谓、语言、服装、表情、手势、距离等也都是讲座的内容。通过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讲课,让学生不仅学好书本上的知识,而且还学到书本以外的相关内容,理论联系实践,让理论的知识变得具有操作性。

参考文献

[1]游小留.关于提高《思想品德修养》课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1(2).

[2]李成良,顾美玲.大学教学理论与方法〔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5.

[3]吕志.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模式设计与创新[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3(1):55~56,72.

[4]赵耀华.大学生行为指导与训练[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

[5]张惠洁,杨志祥.关于高职“两课”教学及考试方法的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04(5).

高校良好学风教风构建之我见

管艳萍

摘要:良好的学风教风构建无疑是推动高校教学质量与社会服务能力的核心内容,然而,在当前诸多高校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教风学风方面的一系列现实问题与困难,严重制约了高校的科学发展。文章通过剖析高校学风教风建设的现状与成因,尝试提出相应整改措施与建议。

关键词:高校科学发展,学风教风,科学发展观

实现科学发展,无论对高校、国家机关,还是对企业、社会团体都大有裨益。随着高等教育竞争的日益激烈,现代社会对高校的发展要求越来越高,促进高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高校必须思考的问题,高校在发展的进程中应紧密结合新的历史条件,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统一师生员工的思想认识,努力创建和谐稳定、持续发展的新格局。毫无疑问,要建设高水平的大学,提高社会影响力与社会服务能力,归根结底还是要靠良好教学质量的保证,靠良好学风教风建设的推动。[管艳萍,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