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追求的目标应该是特色、大师、质量。考察中,给我们印象最深的一点就是,几乎所有的学校都不约而同地提出“特色是学校之本”,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体现。的确,没有特色就没有竞争力。特色,既包括特色学科专业,也包括学科专业特色,包括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区域特色等。如北京大学的“元培学院”、“产学研”基地;北京科技大学的“钢铁摇篮”;中央民族大学的民族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以及“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研究中心”;内蒙古大学结合学科优势和地域优势而成的“蒙古学研究中心”;内蒙古民族大学的“蒙医药研究中心”和“科尔沁文化研究中心”;延边大学的“中朝韩日文化比较研究中心”、“东北亚研究院”等,这些特色均已发展成为不可替代的优势、强势。我们所参观的学校都有不少国家级科研基地,内蒙古民族大学也有自治区的重点学科基地。
2.重视科研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
所考察学校中,北京大学一直以来作为中国科学研究的重镇,始终屹立在国家科技创新的前沿,其理、工、医科承担和完成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973”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国家“863”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重大科技专项和国际合作项目等达4000余项。北京科技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大学,该校一贯重视科学研究,积极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分别组建了冶金工程研究院、新材料技术研究院、广东研究院等,承担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仅该校的“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成果就两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延边大学依托区域优势和特色,搭建起创新学科平台,使得教学科研实力稳步提升。
北京大学科技产业发展迅速,自1986年以来创办了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如北大方正集团、北大青鸟集团、北大未名集团等),企业销售收入总额约占全国高校总额的1/4以上。北京科技大学也积极推进科技成果的孵化、转化,设有国家级大学科技园、方兴科技孵化器、留学人员创业园、资产经营公司和31个高新技术企业,2007年,学校科技产业产值12亿元,净利润900万元。同时,学校还以技术入股的方式对外融资,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近年来成功转化重大项目9项,融资3亿余元。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分列2007年北京高校技术转移前两位。
3.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资助力度大,资助面广
所考察的几所大学十分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仅北京科技大学一年就拔出200万元作为学生创新活动经费;创新活动也作为一门课程开设,有专门的教材;每年派出自己学生到国外学习交流半年。北京大学更是鼓励学生积极从事科研创新活动,大二学生必须进实验室,每年拨200万元作为创新基金,凡申报项目,并找好指导教师的都可以得到资助,40%的学生都系统地参与了科研创新活动。文科生大二开始必须撰写学年论文。
4.学术氛围浓厚,学习风气优良
这次考察的时间虽然短暂,也很匆忙,但每到一处都有实质性的交流,无论是管理人员,还是教师和学生,都给我们留下了学习氛围浓郁的印象。北京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作为国内一流大学,体现了“师资为大学第一要素”的教育理念,浓厚的人文积淀,造就了这些大学在硬件设备、人力资源和文化内涵方面的突出之处。特别是北大的“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本科教育改革计划,在突出学校办学特色的基础上,把本科教育作为办好一所大学的根本任务和基础,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5.积极探索、推行与学校实际情况相匹配的学分制改革
总体而言,几所考察高校在具有实质意义的学分制改革方面的推行力度和广度没有我们学校大,有的学校还停留在学年学分制层面。不过他们有些做法也值得我们思考。
北京大学学分制坚持三项原则:(1)平衡——在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间找好平衡;(2)实验——先小范围试点(如元培计划实验班、文理科实验班),成功了再推广,由点及面;(3)创新——鼓励不断探索对学分制的改革和完善。北大针对北大学生的实际,将通识选修课作为专业课的延伸与提高来开设(比如开出提高型的红楼梦研究,而非大众化的文学概论),授课教师主要是知名教授,很有特色,不像其他许多高校一般将其开成普及型的课。学生转专业的环境也较宽松,还可以修双学位。北京科技大学从1995年开始实行学分制,该校教务处蔡处长从多年的学分制运行中感慨:学分制方便了学生,但教学管理工作量大大增加,信息化建设特别重要,各项配套措施一定要跟上。延边大学启动了“人才培养质量工程”,建立了以促进民族文化融合与创新为基础,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行和完善了学分制、主辅修制和双学位制、三学期制、全天候排课制、“2+2”国内外联合培养制,研究生“1+1”共同学位制等改革措施,探索了质量与特色并重的人才培养思路。
大多数考察学校都因开课资源不足而采取了只选选修课(包括专业选修课和全校性的通识选修课),以排解资源供需矛盾带来的选课问题。
6.教学单位自主权较大,主体作用明显
在我们走访的6个大学中,教学单位均有较大范围的人事、经费自主权。在保障学分制运行的机构设置方面,除教务处外,各教学单位均设立专门的教务科,所有教学运行工作在教学单位这一级完成。教务科一般由2~3人组成,待遇为科级。这类模式在考察大学中运行较为顺利,各职能部门、教学单位间的责、权、利很清楚,工作效率高,质量有保证。
7.坚持国际化办学理念,广泛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
北京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内蒙古大学和延边大学在人才培养与引进、学术交流等方面均树立了较强的国际化意识,加大了国际交流和合作的力度。北京大学已与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20余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通过举办世界名校“大学日”、国际文化节、外国驻华大使演讲、诺贝尔奖得主演讲等活动,北京大学在建设国际化和谐校园文化方面迈出了新的步伐。外国专家和高水平访问学者逐渐成为师资队伍中一支重要力量。留学生们也为北大的校园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中外学生通过交流促进加深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开阔了国际视野。北京科技大学与近70所国外和港澳台地区著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中央民族大学已与18个国家和地区的62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与学术交流关系,在教师互访、学生交流、学术研究等方面进行着密切合作。内蒙古大学与10个国家和地区的34所高校建立了校际合作交流关系,互派访问学者和留学生。延边大学与11个国家和地区的113所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与交流关系。内蒙古民族大学与蒙古和日本的多所大学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8.狠抓学生社会实践环节
北京科技大学在学生社会实践和创新方面给我们的印象最深,他们开设的“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成为全国精品课程。其社会实践内容涉及面宽广,包括在校内听的各类学术报告、讲座、假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实习等。学生如果在社会实践这门单列的课程未取得学分,则评优、推研等都不予考虑。该校的社会实践还专门选用了教材——《大学生社会实践教程》,其中包括实践指导,操作指南,安全礼仪,实践感悟等内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贴近大学生实际,学生参与热情高,效果良好。同时,该校在社会实践方面有一整套的管理办法及规章制度。专门成立社会实践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制定了“本科生社会实践教学工作管理办法”、“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管理办法”、“社会实践评比表彰制度”、“社会实践经费开支执行办法”等规章制度,规范社会实践教学。在表彰制度中设有“金奖、银奖、铜奖”、“社会实践十佳班级”、“社会实践十佳标兵”、“社会实践先进工作者”等。表彰面宽,受表彰人多,鼓励的力度大。
三、启示与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学校各项事业取得了建校以来最快速的发展,成绩有目共睹。学校领导也十分清醒地认识到,高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不发展要落后,发展慢了也要落后。学校组织了建校以来最大规模的外出考察学习,其目的就是要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充分吸纳其他高校的经验,进一步发挥学校的优势,实现学校新的腾飞。由于我们没有“211”、“985”等名牌大学所拥有的平台,怎样创造一个适合自己发展的平台,使自己的学科建设有特色、有发展,并走出一条不同于其他大学的路,这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次考察给了我们诸多有益的启示。根据这次调研学习的情况,并结合我们自己的思考,对学校未来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1.建构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制定各学科专业的中长期发展(建设)规划
在全校范围内,组织一批有一定远见卓识的专家,成立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对全校的学科建设进行总体构思和设想。可以组织这些专家到相关学校甚至到国外进行考察,以便为学校建设提出科学的参考意见。没有一个完善合理的学科设置,学科的发展就会受到很大的制约。建议学校在充分发扬学术民主,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经过认真讨论精心论证后,制定各学科专业的中长期发展(建设)规划。
学科建设应以学科梯队建设为核心,以科学研究为重点,优先发展特色学科,大力改造传统学科,积极发展应用学科和新兴学科,重点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重点学科。可从学科主要研究方向的确立、学术团队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术交流、教学科研基础条件建设以及对国内同类学科和校内相关学科的带动作用等方面进行论证和建设。
2.重视特色学科和优势学科的建设,努力化特色为优势
建议学校紧紧围绕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和区域特色,紧密结合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打造我们的特色学科和优势学科,化特色为优势。在学科建设上不能“吃大锅饭”,平均用力,要“集中优势兵力打攻坚战”,重点打造特色学科和优势学科,在政策支持及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予以倾斜,集中精力尽快将特色明显的学科做大做强,使优势学科发展成为强势学科,以强势学科提升学校的品牌形象,带动学校学科实力的整体提升。“十一五”期间力争建设1~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实现国家级重点学科零的突破。不要让特色学科在培育和建设上流于形式,流于浅表层的建设,要把特色学科和优势学科的建设同实验室建设、教学基地建设、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和学生的实习实践等有机结合起来。当然,应注意学科建设的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
在学校优势学科应该首先是特色学科,学校的民族研究、少数民族语言、动物科学等是我们的优势,学校应该在经费、政策上有所倾斜。建立这些特色、优势学科,不仅要举全校之力,而且应积极吸纳校外、省外的研究力量。
3.重视学科梯队的建设和培养,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在学科建设中的作用
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命脉,必须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学科梯队。需要培育或引进学科专业建设方面的重量级领军人物,在职称、学历、学缘、年龄结构等方面合理配置学科队伍。对新教师的引进渠道、考评办法、后续培养及融入学术领域等需要重新策划和思考。
学科带头人在学科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应该给予一定的经费资助。让他们组织项目,项目是学科建设的突破口,只有通过基础性的科研项目,才能争取重大的战略性、有重大影响的科研成果,而且才能促进相关学科的师资队伍建设、高水平的研究生培养和研究基地的建设。项目获取的过程,是学校的学科水平得到国内外同行专家认可、发展和壮大的过程。
注意解决好学科梯队的储备问题。制定符合校情和学科发展要求的高层次人才培养规划,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储备和利用好优秀人才资源,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4.加强科研创新平台建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学校的科研工作应对学科建设形成支撑,要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引导教师和科研人员根据学科建设发展规划,形成较为稳定的研究方向,其成果、项目、获奖等应与学科发展及层次提升的方向相一致,科研成果最好能服务于教学,成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加强优势特色学科科研创新平台建设,加大优势学科科研资助力度。在一定的时间内,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对一批具有比较优势的重点学科在科研立项等实行倾斜,加大资助;同时对那些具有鲜明特色且有较好发展前景的学科实施科研培育。学校可成立专门的重大科研项目办公室专门对优势特色学科科研创新平台建设进行管理。
组建创新团队,形成科研合力,力争在抓大项目上实现突破。整合校内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同时借助和吸纳外部的科研力量,选择学科建设的某个重要方向为突破口,争取国家项目立项。
建立科研激励的长效机制,树立质量第一观念,避免科研短视行为和数量追求,大力提倡、鼓励出高水平成果。
产学研结合,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同时尊重艺体、调研等实践类成果,对其作品、成绩等作科研成果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