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西南民族大学学科建设探索
48538500000098

第98章 学分制探索(6)

遗憾的是这样的以德育为核心的综合素质考察系统目前还游离于学分制之外,无法与学分制对接,无法纳入学分制管理,其权威性还有待加强。如果在此基础上,能够将德育的考核量化结果换算为学分,必将使考核成为学生自我反省、互相学习的一种德育活动形式,收到良好的德育效果。

四、加强导师制管理,确保德育学分的有效实施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学年制,便于开展集体活动。学生按班级和年级组成,有利于开展集体活动,便于进行思想教育,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容易互相熟悉,互相了解。与此相适应,德育实行的是政治辅导员或班主任制。学分制施行后,学生可以跨学科、跨专业、跨年级选课,以班级为单位的管理体制不复存在,必须改辅导员或班主任制为导师制。

传统意义上的“导师”,专指研究生导师,汉语词典中对导师的解释是:在高等学校或科研机构中指导人学习、进修、写论文的人。其实在高校实际工作中,导师既可以是研究生导师,也可以是本科生导师;既可以是指导学生某一方面的导师,也可以是指导学生在校期间的修养、学习、生活、成长成才的全面性导师。这里探讨的学分制条件下的德育“导师制”,是指在高校本科生德育工作中,让每位导师负责10~20名学生的德育行为培养工作。

导师制比班主任制更符合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它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有利于人才素质的提高和培养效果的优化。它与现行班主任制具有迥然不同的运行方式,教师面对的只有10~20个老师,本科学生大学4年跟一个导师,师生间的感情交往非常深厚,它比辅导员或班主任面对的几百个学生更能实施有效指导和教育。如果可能,可以让学生选择导师,这样有利于学生与导师拉近心理距离,增加信赖感。

学分制下,导师的职责是成为学生学业上的指导者、做人方面的教导者、成才过程的引导者、生活上的良师益友。导师要针对每个学生在不同年级、不同阶段的具体情况和不同发展特点,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制订科学的学习计划、合理选修学习课程、不断改进学习方法;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特长和发展志向,制订科学的培养计划,体现因材施教;有步骤、有计划地安排学生承担科研课题,指导学生提高学习能力、科研能力和创造能力;加强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切实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德育导师应该针对学生个体在生理、心理上的差异,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使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政治思想品质、严谨求实的学风、勇于钻研不畏艰难的精神和为国家社会服务的职业道德。

当然,导师制对教师有严格要求。作为德育导师,首先应该具有高校教师资格证,不能像有的学校实施的班主任制,任何人甚至校外人员都可以当班主任。其次应该具有对德育工作的热忱(这与相应的待遇相关),热爱学生,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第三,导师必须具备渊博深厚的学识,认真端正的教学态度、科学严谨的治学风格和较高的科研水平,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能够身先垂范、为人师表,责任心强,等等。

然而,这些年的导师制实践,也暴露出很多问题急需解决。

第一,导师责任心不强。很多导师思想上重视不够,一般情况下,硕士生导师比较重视自己的导师职责,导师对自己所带学生的学习、尤其是毕业论文的开题、论文答辩等具有高度的自觉性。本科生导师是新生事物,加之以前长期的班级管理体制惰性,导师一时还无法进行角色转换。

第二,职责不明,奖惩不清。导师和专职思政人员的义务和权利、职责如何划分?工作如何分工?一直是个难题。学分制下,旧的思政德育体制丝毫没有改变,导师总觉得自己是专业老师,而思想道德教育是辅导员、班主任的事情,如果导师负责学生的德育管理,专职辅导员、班主任又干什么?导师工作如何与思政人员的工作形成合力?这些都是需要研究和厘清的事情。长期的思政工作形成系统的奖惩措施,而对导师如何进行奖惩还是空白。导师经常抱着的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能推就推,工作没有积极性。

第三,师生分离,不利于导师制的实施。现在的大学基本上都有新校区,由于各种原因,老师和学生不住在一个校园,加之学分制学生选课、上课的不一致性,导师和学生很难有见面的机会。导师的主要任务是教学科研,相当一部分高校教师仅局限于课堂授课,而对学生如何选课、如何学习不闻不问,对学生的日常活动和思想状况更是一片空白。一些导师认为导师工作是一种奉献,时间上、精力上都会对自身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产生影响,因而不愿承担实际的导师工作,导师制流于形式。

德育导师制作为学分制下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个综合管理系统,涉及学生管理体制的变革,它的实施需要其他配套措施的完善与健全。其中最关键的是能否处理好德育导师与辅导员(班主任)、学生管理干部的关系,形成良好的德育合力,这还有待在学分制实践中不断完善。

理工科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

邓彦松 黄勤珍高心兰树林

摘要:本科生导师制在我国高校已经推行多年,但是目前仍然处于尝试阶段,本文就西南民族大学电信学院在实践科学发展观过程中,分析以往导师制的经验和不足,就本科生导师制的有效实施和科学管理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针对理工科本科生提出了“导生导师组”的概念。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组,导生

一、本科生导师制的起因与发展

[邓彦松,西南民族大学电信学院教师。]在我国许多高校都在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导师制在实施过程中主要有两种形式:本科阶段全程导师制;针对低年级本科生的导师制。刚进大学的学生,特别是理工科学生对学分制的课程结构体系缺乏了解,不可能按学分制要求设计出实现自我目标的学习计划,在选课时比较盲目,不顾及知识结构的完整性,或是避难就易,选择易得学分的课程。针对低年级本科生的导师制显得尤为重要,导师的主要职责是向学生介绍本专业的选修课与必修课的特色,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与专业需要,对学生所选课程提出必要的建议。本文就理工科低年级本科生导师制进行探讨。

二、电信学院在推行导师制中遇到的问题

西南民族大学电信学院在本科生导师制工作领导小组的组织下,对本学院的低年级本科生导师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电信学院的教师,除承担本学院的专业课教学之外,还有部分教师承担全校理工科学生的大学物理等基础课程的教学。既有专业课教师,又有基础课教师是部分理工科学院的特点。电信学院在推行导师制的过程中遇到与很多其他学院类似的问题。

1.导师数量不足,指导内容不全面。近年来,随着本科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本科生指导教师数量出现较大缺口。电信学院在校生师生比小于1:28,这就导致每个导师指导的学生数比较多,一般每个导师至少指导20名学生。目前导师资源十分短缺,而且导师本身的知识结构也不全面。班主任或辅导员的工作主要是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学生的生活管理,很难对学生的专业知识给予指导,例如电信学院开20门选修课左右,课程相互协调、相互渗透,学生选课就会有些困难,而班主任不可能在学业方面给每个学生以指导,毕竟我们很多专职班主任并不具有相应专业背景;基础课教师对指导学生基础课学习是非常有利的,但是他们对学生本专业的课程整体情况不是特别了解,对学生专业课学习的指导和专业的就业形势都不是特别熟悉;专业课教师对学生的专业课学习、专业方向的把握能进行正确的引导,但对基础课的学习和指导又可能力不从心。就电信学院的具体情况可以看出,单一导师的导师制存在很大弊端。

2.部分导师和学生对导师制的认识上存在偏差。导师最基本的一项职责就是指导学业,但实际上,无论是导师还是学生,都存在对这一职责的认识偏差,师生间沟通不畅、默契不够。部分导师仅局限于对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教育,有的局限于对专业课程学习的指导,而将多方面指导结合的导师很少。在学生方面,很多学生如果在思想、生活方面有困难就找辅导员,学习上有疑难就向任课教师请教,很少首先想起导师来。这主要是由于导师制的意义宣传不到位,大家对导师制的作用、意义和内容等认识不清,从而造成导师在指导时缺乏积极性、学生则缺乏主动性。

3.保证导师制良好实施的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在本科生中实行导师制,还是一项新生事物,对于它的运作模式和激励约束机制我们还在不断探索和逐步完善过程之中。当前,对导师的约束机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方面导师制管理制度不完善。没有明确规定导师的选聘条件、导师的职责、对学生的指导方式以及奖惩措施等;另一方面是导师的指导工作质量评价体系不健全,对导师的指导工作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评价。对导师的激励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未将导师的指导工作计入工作量,一般对导师工作不考核,指导好坏都一样,没有奖励和惩罚办法,在职称晋升和外出进修等方面利益倾斜还不够明显。有的学校政策制定很完善,但是不能很好地执行,这样也不行。导师的指导工作只有奉献不谈报酬,激励约束机制不完善,极大挫伤了导师的工作积极性,这样就影响导师制的顺利推行。

三、电信学院在改革导师制过程中的思路

针对在推行导师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结合学院自身的实际,电信学院导师制领导小组及时统一思想,调整理路,紧密部署,科学管理,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落实导师制工作的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就导师职责、导师组指导方式、导师任职资格和导师制的管理和考核等问题进行了明确的细化和规范。建立导师组是加强和落实本科导师制工作的一项新举措。

1.设导师组,分工合作,对低年级本科生进行全方位指导。针对推行导师制中出现的单一导师指导内容的片面性问题,电信学院提出了本科生导师组制度。导师组由专业指导教师、基础课教师和班主任组成,负责一个专业行政班从大一至大二的全程指导工作。设立导师组来指导低年级本科生可以将各类专业、各种层次以及各具特色的教师资源有效地利用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团队优势,这样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尽量使学生打下坚实的思想和专业知识基础。

班主任负责选课时的组织安排、选课原则指导、上机操作及落实指导场所等具体事务性工作,积极与专业导师协调配合,及时沟通情况,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班主任可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和形势政策方面的教育,使我们培养出的学生不至于思想上出现偏差,将来为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大学阶段首先接触的是一些基础课程,这些课程与高中阶段区别很大,难度和跨度也比较大。新入学的大学生,存在如何顺利实现从高中生到本科生转变的困惑,尤其是新生对大学理工科基础课程的重要意义理解不深刻,这就需要我们的基础课导师对其进行正确指导。基础课教师负责基础课程学习阶段的指导以及介绍基础课程在电气信息类各专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对基础课程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

专业指导教师主要负责向学生介绍专业前沿信息、发展趋势及就业形势等,指导学生专业学习定位、确立学习发展方向,指导学生选择模块课程和选修课,制订有效的学习计划。导师应该向被指导的学生介绍学科专业特点,当前发展动态、社会需求,要注意结合专业培养计划,教育学生要端正学习态度,树立远大理想,并且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情况,精心指导学生选课,防止选课误区。专业指导教师还要进行专业课程学习方法的介绍,帮助学生认真理解不同课程的特点,采用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导师组的成立将极大地改善导师数量不足、指导内容不全面的问题。

2.加强宣传,明确职责,提高导师和学生对导师制的认识。明确导师职责,是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关键。学院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来对担任导师的教师进行宣传,例如教师政治学习、教研室活动等等。为了使导师制能实施效果良好,提高导师的工作责任心,必须使导师明确具体职责,尽量把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加细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