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各电信学院推行导师制的实践经验,我们认为导师在指导中的职责主要包括:第一,向学生介绍专业知识结构,对学生选课、专业发展方向、专业学习方法、专业学习计划以及个人发展规划等方面进行指导;第二,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第三,尽可能给予贫困生、学习困难生和心理压力较大学生切实可行的指导和帮助;第四,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第五,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当中的具体问题和困难,处理好各种关系;第六,鼓励和协助学生参加科研工作,介绍国内外学术动态,提高专业兴趣,培养科研意识;第七,指导学生实习和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第八,指导学生广泛阅读,举办一些学术讲座,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第九,介绍当前考研和就业形势。导师不仅要指导学生的学业,还必须关心学生的生活和思想。我们在调查导师和学生的关系中,有与自己的导师沟通意愿的同学比例较高,但是很难与导师见面。
导师制要有效实施,需要采取多种方式增强师生的双向互动。首先就是要使师生双方都深刻领悟导师制的意义,弄清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这样才能更好地默契配合和互动。一方面导师也要真诚耐心地对待每一个学生,鼓励他们独立思考,树立远大理想;另一方面学生要尊重导师的工作、生活方式和时间,把自己最困惑的问题向导师提出。在指导形式上,我们采用导师组这种多对多的方式可以增大双向交流的机会,学生也可以选择性地向不同的导师提问。在指导的具体途径上,可以采取讲座的方式进行辅导,也可以个别辅导;既可以利用电话、网络等途径进行沟通,也可以面对面交流。既要鼓励导师找学生交流,也要提倡学生找老师,这样发挥两方面的积极性,可以通过多途径的师生沟通和交流,来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实现良性互动,从而达到导师制的最终目标。
3.科学管理,规范组织,提高导师制的实际效力。电信学院在推行导师制过程中,一直在致力于探索一套导师制管理方法,以提高导师制的实际效力。
一,高水平的指导老师是导师制的关键,我们通过恰当的方法选出合格导师。二,完善导师工作制度,导师的指导工作不仅有原则上的安排和目标,还要有具体的实施细则。三,强制学生参与导师制,我们应该从纪律和制度上来保障学生自觉按照学校的规定,来接受导师的指导。四,合理的考核激励机制。建立起相配套的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可以提高导师工作的积极性,学校应该建立导师专项酬劳机制。科学地核算导师的实际工作量,折算成一定的课时,予以报酬。合理考核,对优秀的导师给予奖励和宣传,并在职务晋升和评优上予以考虑;对那些考核不称职的导师,就应通报批评并取消其本科生导师资格,甚至影响其职称晋升。
我们在对导师的工作进行考核时,应该保证评价结果的相对公正性。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对导师工作进行质量评价,可以包括导师自我评价,学生评价以及导师互评三种方式。学生可以对导师的指导情况进行客观评价,我们认为学生评价应是导师工作评价最重要的部分,因为对于导师的工作成效,只有学生最有发言权。
我们对导师工作的考评,必须激励与约束并重。可以每学年考核一次,考核优秀的导师给予奖励,并且继续聘用;对那些学生反映工作能力一般,并且不负责任的导师予以解聘,如果情节严重的应该给予一定的处分,这样才能达到高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预期效果。
综上所述,在本科生导师制建设过程中,我们要加强导师制激励约束机制建设,从而提高导师在指导过程中的积极性,增强导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4.配置导生,师生合作,构筑低年级本科生指导的无缝平台。导师组的设立,可以解决在指导学生过程中的部分问题,但是可能还存在师生见面次数少,有些问题学生不愿意与导师交流等问题。如果我们在导师组的基础上,在每个低年级行政班配置一名“导生”,这样将形成一个完整的指导平台。
与前面介绍的低年级本科生导师制相比,“导生导师组”中“导生”的加入具有其独特的优越性。一,本科低年级学生对导师有时存在畏惧和排斥心理,有问题往往不愿意主动找导师交流,非常不利于导师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情况,而“导生”以高年级学长的身份出现,与低年级本科生的地位是平等的,比较容易被学生接受。二,“导生”与低年级本科生年龄相仿,对事物的认识和看法比较有共同的观点,彼此有共同语言,这样更容易进行交流。三,“导生”的榜样作用会对低年级本科生产生很好的正面影响,优秀的“导生”会成为学生效仿的对象,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进取心,明确的奋斗目标。四,“导生”有过与低年级本科生相同的经历,曾经面临过相同的问题,如果由“导生”现身说法,能够使学生在大学初期的适应阶段少走许多弯路,会更有说服力。“导生”的加入使新生入学后能更快地融入全新的环境和氛围,可以在学习生活的各方面表现出更强的适应能力,使低年级本科生指导工作上一个台阶。我们将“导生”加入指导低年级本科生的行列,可以通过建立“高年级带低年级”的管理模式,可以有效协助班主任和其他导师开展学生的思想教育和管理方面的工作,可以在师生之间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另外,“导生”的加入也为高年级骨干学生提供全方位工作锻炼的平台,使他们将来成功步入社会,锻炼成高素质人才打下良好工作基础。
当然“导生”也需要加强管理,存在筛选、考核、激励等问题。就电信学院的具体情况看,大学一、二、三年级学生都在新校区,大四和研究生在老校区,为了加强导生制的效力,可以在大三的对口班级选一名优秀学生作为新生班的“导生”。导生在新生入学前就确定,经过相应的培训后,在新生入学接待时就可以“上岗”了。导生可以协助班委,展开班级工作;举办讲座回答新生提问;寝室串门,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当上“导生”是一种荣誉,也是一次考验,每学期都要进行学生对导生打分(可以和对导师指导工作的打分在同一张问卷表中),对优秀的导生应该加以表彰,导生的指导成绩应该和被指导班级的状况挂钩,对不合格的导生应该撤换。
4.总结
西南民族大学电信学院在低年级本科生中推行“导生导师组”制度,是一项探索性工作,还刚刚起步,目前还在不断完善之中,但它所带来的实践意义已初显成效。“导生导师组”制度构建了一个教书育人的新机制,突破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找到了对学生进行全面指导的途径。
在学校“质量效益年”总体工作思路指导下,为切实落实和贯彻学校教务处“优化本科生导师制,落实导师的责权利”的精神要求,电信学院在本科导师制工作领导小组的组织下,制订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落实导师制工作的实施办法》,就导师职责、导师组指导方式、导师任职资格和导师制的管理和考核等问题进行了明确的细化和规范。我们相信设立“导生导师组”作为一项与全面推行学分制相配套的探索性工作,将为实现学校提出的构筑“一体两翼”这一体现时代精神和西南民大特色的战略目标作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蕾.实施导师制进一步完善医学院校学分制管理.西北医学教育,2001,9(3):158~159.
[2]来茂德.中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探索——浙江大学的思考和实践.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137~144.
[3]金佩划.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与思考.高等农业教育,2001(3):64~65.
学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所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彭安金 胡敏
摘要:民族院校在办学宗旨、培养对象、师资结构以及课程体系等方面的独特性,导致了在实行学分制的过程中本科生导师制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本文对如何在符合高等教育的共性和民族院校特殊性的情况下解决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并给出了有效的方法和对策。
关键词:学分制,本科生导师制,民族院校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正不断深化,完全学分制已全面实施。经过几年的实践,本科生导师制在本科生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逐渐显示出来。但是由于在办学宗旨、培养对象、师资结构以及课程体系等方面的独特性,民族院校所实行的本科生导师制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那么,在符合高等教育的共性和民族院校特殊性的前提下,如何克服目前的困难,并找出有效的对策,这就是本文的目的所在。[彭安金,电气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胡敏,政治学院教师。]
一、导师制的职责与功能
本科生导师制是高等学校实行的一种由教师对本科学生的学习、生活、做人等多方面进行个别指导的教育制度。目前在我国高等教育实施的教育教学组织形式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辅之以个别指导教学方式,属于一种个性化指导教学。
本科生导师的职责主要有三项:一是负责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方面和生活方面的指导;二是对低年级学生给予从中学到大学学习方法的引导;三是对高年级的学生专业选择和专业学习给予建议和指导。因此,本科生导师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对全体学生成长方向的引导及对学生学习途径和方法的指导。二是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主要表现为:做学习活动的主人,用“主人”的姿态对待所有的学习活动;在教师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学习,独立地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学会做人、做事。既要个性发展,又要讲团队精神;既要学会在集体中发挥自己优势,又要学会如何与集体和谐相处。
二、学年制与学分制的分析
实行学年制的高校,其学年和学时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各有不同的规定,既规定一定的修业年限,又规定一定的教学时数。每一学年的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门类和教学时数,都有严格的规定。其优点是整齐划一,便于管理,易于指导,有利于保证一定的培养规格和质量;缺点是统得过死,不利于因材施教,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分制是一种以学分为计量单位,衡量学生学业完成状况的教学管理制度。学生在一定的修业年限内所修课程成绩合格,就可以取得该课程的学分,当学生取得规定的总学分后,即准予毕业。学分制是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其在弘扬学生个性,推进求异思维,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引人注目,但实行学分制,允许学生跨专业、跨年级选修课程,允许延长或缩短修读年限,对以专业、年级、班级为单位的管理模式带来了强烈冲击,传统班级的凝聚力必然减弱。给学生管理,培养以及各学科的课程开设带来了巨大挑战。在学分制下,如何在导师制中借鉴学年制的优点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三、在民族院校本科生导师制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民族院校,从2004年实行学分制和本科生导师制,从本科生导师制的运行情况看,由于多方因素的制约,本科生导师制的功能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本科生导师制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学生与导师见面的机会少,次数少;导师对学生的关心与了解不够,对学生的情况掌握不多;一些学生缺乏与导师主动交流的积极性;由于知识结构差异,有的老师无法提供专业指导。怎样来解决本科生导师制实施中遇到的问题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师生比例失调。随着近年来我国高校扩招,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进入大众教育。但师资队伍的建设却存在明显的滞后性,尤其是民族院校。
2.教师知识结构差异大。尤其民族院校的工科学科起步晚,在起步阶段,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知识结构差异大,以至于有的老师无法提供专业指导。
3.学生个体差异较大。民族院校招生生源在欠发达地区较多,学生基础参差不齐,指导难度大。
4.师生双方都存在适应问题。导师制实施过程存在导师不了解学生,对自己的导师工作热情不高;学生不了解导师,不能主动利用导师制提供的学习指导方式。
5.导师工作量大,报酬少。本科生导师不但要完成自己的教学和科研任务,还要对本科生进行教育和指导工作。在学校的工作中,本科生导师要比一般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大多数导师所得到的报酬却远远不能反映他们对学校教育作出的贡献,本科生导师的报酬相对来说普遍偏低。
6.配套制度不健全,使学分制条件下本科生导师制难以充分发挥作用。
四、民族院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所出现问题的对策
民族院校的特殊性表现为:学生生活习惯差异大,学生知识基础差异大;学生学习能力差异大;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知识结构差异大;配套制度相对滞后。故民族院校的本科生导师制必须考虑这些特殊性,并汲取学年制的优点,在各学科下建立若干导师组,匹配优势教师,均衡各导师组的师资,以便分专业、分年级,以班为单位对学生进行分门别类地指导。具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