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活动的反映。语篇可以分别从形式上和功能上作出描写。从形式上看,语篇常为大于句子的语言单位,前者由后者构成。从认知功能上说,语篇是一个语义单位,它必须具有语义上的连贯性。笔者同意王寅(2007)从认知功能角度对语篇所作的描写:一组语句可构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具有概念成分上的照应性,命题发展的索引性(即能从语篇中发现命题发展的线条,信息互为关联),语用推理上的顺应性,这样就能保证激活的语篇信息在心智上具有链接性,能形成一个统一的认知世界,这个语篇就具有连贯性。
美国着名语言学家Schiffrin(1994)曾论述了六种可用于语篇分析的理论:言语行为理论、互动社会语言学、交际文化学、语用学、会话分析和变异分析(黄国文2001,王寅2007)。不同学派的语言学家基于不同语言学理论、从不同角度对语篇作出了研究。结构主义语言学从分析结构、要素、规则和句序等方面入手,主张运用“分布分析法”分析语篇的框架,却忽略了语篇的意义与内容,忽略了语境的作用和语篇的动态特征。形式主义语言学试图运用形式化的方法描述语篇,通过对语言使用者的语言能力作出严谨的形式化描写以达到解释语篇生成机制的目的。功能语言学从功能、语境等角度将语篇置于社会文化情景中加以考察,以探讨促成和制约语篇进展的各种语境因素,并研究语篇所担负的社会、交际、文化、政治等功能。从20世纪90年代起,认知语言学受到认知科学和功能语言学的影响,许多认知语言学家将其研究扩展到了语篇层面。
言语随文化背景和情景因素的变化产生不同的语体。新闻语篇是一种概括性很强的功能语体(张德禄,1998),我们可以按照不同的“精密度”将其划分成不同的次语体。根据情景因素的变化,语场的改变可产生政治、经济、医疗卫生等次语体;语旨的改变可产生新闻报道、社论、特写等次语体;语式的改变可产生报纸报道、广播报道和电视报道等次语体(杨雪燕,2001)。
本书试图将功能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和叙事学的理论和方法相融合,尝试对新闻语篇进行实证分析,以拓展指导语篇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并为构建认知叙事新闻学和建立语篇研究的认知叙事分析模式作一初步探讨。
全书共分六章:第一章“新闻语篇的叙事结构”从认知语言学的理想化认知模型和事件域认知模型着手,从宏观层面整体探讨新闻叙事语篇语类分析的新途径。第二章“广播新闻语篇研究”从功能语言学的角度对广播新闻这种次语体的独特的文体特征进行了实证分析,并体现出用Halliday所建构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进行语篇分析的“功能语篇分析”模式是一种可操作性强、实用性强的语篇分析模式。第三章“报纸新闻语篇研究”中的第一节对报纸头版版面进行了批判性语篇功能分析,并对体现英汉两种语言的报纸头版版面的语篇功能的信息价值系统、突现系统和版面布局系统进行了较为详尽的综合比较研究。第二节对新闻报道英语和社论英语两个次语体在分别实现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的及物系统、语气系统和主述位系统进行了综合对比。第四章“新闻标题研究”分别探讨了报纸新闻标题的功能和指称语的应用。第五章“新闻语篇中特殊语言现象研究”对“汉语+ing”现象、“动名/VN构造”和反义形容词副词化等问题做了较深入的剖析。第六章“新闻语篇与叙事教学”从认知叙事学的角度尝试性地讨论新闻标题叙事中隐喻的认知推理机制,并以英语新闻标题为例探讨了叙事教学法在“英语报刊阅读”类课程中的应用,有利于促进叙事教学法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本书受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认知叙事学视野下的英汉新闻语篇对比研究”(项目编号:10YJA740013)和四川省教育厅“四川外国语言文学研究中心”2010年度研究课题(项目编号:SCWY10-22)的资助,深表谢意,并特别感谢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谢应成老师在本书的编辑过程中付出的艰辛劳动!
由于水平、资料、时间等条件的限制,本书一定会存在不少缺点和问题,恳请各位读者、语言学界的专家和同行批评指正!
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楚军
2012年3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