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叙事学与认知科学、认知语言学在理论与运用上相结合,形成了认知叙事学,并以其特有的方式研究叙事,为叙事学的复兴作出了重要贡献。相对于国外研究,认知叙事学是21世纪才在中国兴起,中国学者的研究广度和深度均有很大限制。国内有关认知叙事学的研究侧重于将叙事学运用于文学作品、电视电影作品以及新闻稿等的解读上(如:申丹2005、熊沐清2009、唐伟胜2008、尚必武2009、张学义、宋建福2009等)。对新闻语篇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其语言结构和特点,并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和批判语篇分析的方法(如:van Dijk1988,Fowler1991,Bell1991,Fairclough1995,辛斌,1998,杨学燕,2001,张健,1990等)。目前,认知叙事学视野下的新闻语篇研究较为少见。
叙事学与认知语言学联姻,将其运用于英汉新闻语篇分析实践,对认知语言学和叙事学的接面研究、对语篇分析理论指导和方法论的探讨、对新闻学的新视野解读等都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也是非常有益的尝试。
2.叙事与新闻叙事
叙事在修辞意义上是指某人在特定场合出于特定目的向某人讲述某事的发生(James Phelan,1996,陈永国译,2002)。一般来说,“叙事是人们将各种经验组织成为有现实意义的事件的基本方式……叙事既是一种推理模式,也是一种表达模式。人们可以通过叙事‘理解’世界,也可以通过叙事‘讲述’世界”(齐爱军,2006)。叙事无所不在,人类就是一种靠叙事生存的动物。就新闻叙事而言,人们运用一定的语言系统,叙述、重构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的活动。它的编码方式满足的是人们对新闻信息取舍和信息效益最大化的需求,从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叙事语篇类型。新闻叙事作为当今信息社会一种最典型、最普遍、最有影响力的叙事行为,它承担着传播信息、整合社会、提供娱乐等多重功能。新闻叙事有着自己特定的结构特征和叙事规则。在van Dijk的新闻结构模式和Chatman(1989)的叙事结构(故事部分)的基础上,蔡琰、藏国仁(1999)绘制出了新闻叙事的结构图,如图1-1所示。
从上图看出,一般新闻叙事以条件、过程、概述作为故事基础,表现为核心事件、时间、地点、人物和人物之行为动作、情景等新闻叙事的基本条件;当新闻事件进一步扩大,新闻稿件加长,新闻叙事就会包括发展、评论、品质等有关话语的领域,其外在形式表现为特写、专题、评论等深度报道。但是,故事和话语二者不能截然分开。新闻叙事由最基本的项目-条件开始,越往上发展,就越具备深度的新闻叙事的特征,也就越包含上层的话语内涵。由此,深度报道实则为新闻故事的延伸,话语由故事发展而来,进而显示出新闻叙事的品质(高婷,2009)。新闻叙事从根本上体现在由叙述者、故事文本与接受者共享同一语境,其时空结构可以从新闻故事中绵延到新闻故事之外而与现实世界构成一种一脉相承的“转喻”关系。换句话说,新闻叙事可以被视为对现实世界的一种“索引”,从中我们可以在现实生活世界中找到与之相对应的那个真实的新闻故事。
3.认知模型与新闻叙事
van Dijk(1997:31)指出:认知是语篇和社会的界面,这一思路与认知语言学的基本思路“现实-认知-语言”是一致的,或者说这是van Dijk将认知语言学的基本思想扩展到语篇层次的一种表达(王寅,2007:364)。作为认知语言学理论之一的理想化认知模型理论对许多语言现象具有较强的解释力,王寅(2007:359)曾用“理想化认知模型+背景知识”对语篇连贯进行了深入探讨。本文尝试应用Lakoff的理想化认知模型理论和王寅(2007:238)提出的“事件域认知模型(Event-domain Cognitive Model,简称ECM)”理论,从宏观角度对新闻叙事语篇的文类特征进行初步探讨,以期拓展认知语言学领域的研究范畴,并力图为新闻叙事语篇提供一个新的分析视角。
3.1理想化认知模型与新闻叙事
认知语言学中的认知模型理论主要包括CM理论、ICM理论、心智空间理论和王寅(2007)提出的ECM理论。人类在与现实世界互动体验的基础上,形成了意象图式,建立了认知模型(Cognitive Model,简称CM),多个CM可构成一个理想化认知模型(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简称ICM),这样就可把概念组织起来,找出所观察对象的结构模式和运作原理,掌握事体和思维的规律,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意义。Lakoff(1987)在体验哲学和原型范畴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CM理论。CM是人们在认识事体、理解世界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相对定型的心智结构,是组织和表征知识的模式,由概念及其间的相对固定的联系构成。ICM是Lakoff(1987:68)于1987年提出的认知理论术语,是指特定的文化背景中说话人对某领域中的经验和知识所作出的抽象的、统一的、理想化的理解,这是建立在许多CM之上的一种复杂的、整合的完型结构,具有格式塔性质。一个ICM可视为由若干CM组成的认知模型集,相当于原型范畴理论中的原型(即范畴核心概念的概括性图式表征)(王寅,2007)。ICM是基于命题结构模型、意象图式模型、转喻映射模型和隐喻映射模型(也称为ICM的四个基本原则)构建的,具有体验性、互动性、完型性、选择性、开放性、内在性、稳定性、关联性、普遍性、规律性、典型性等特征。
从宏观来看,一般新闻叙事语篇(作为故事的新闻叙事)这一范畴的ICM可以包括:
(1)人物模型(the Who-model):新闻叙事语篇所涉及的新闻人物;
(2)事件模型(the What-model):新闻叙事中所描写的新闻事件;
(3)时间模型(the When-model):新闻事件所发生的时间;
(4)空间模型(the Where-model):新闻事件所发生的空间位置;
(5)原因模型(the Why-model):新闻事件产生的起因;
(6)结果模型(the How-model):新闻事件所引起的结果如何。
将以上六个CM概括成一句话就是:
某人在某时某地为何原因做了某事出现了某种结果(Who has done what when where why and how?)。
在一般新闻叙事基础上衍生发展起来的深度新闻报道(即作为话语的新闻叙事)的ICM还应包括:
(7)背景模型(the Background Model):与主新闻事件相关的背景和历史;
(8)评论模型(the Commentary Model):对新闻事件的批评和预测;
(9)品质模型(the Character Model):显现与新闻事件相关的特质和气氛。
如果某一新闻叙事语篇完全满足上述(1)~(6)种CM,就是作为故事的新闻叙事语篇的ICM,也就是原型范畴理论中所说的作为故事的新闻叙事语篇中最典型的原型。倘若删除或修改ICM中的某个或某些模型,就会得到新闻叙事语篇范畴的非原型成员。在此基础上,如果某一新闻叙事语篇还能满足(7)~(9)种CM,就是作为话语的新闻叙事语篇的ICM,也就是原型范畴理论中所说的作为话语的新闻叙事语篇中最典型的原型。由此,从ICM来看,我们将蔡琰、藏国仁(1999)的新闻叙事的结构图修正为,如图1-2所示。
自从2001年“9·11”恐怖袭击以来,飞机撞楼事件在美国时有发生,引起了公众的极大关注和担忧。下面是《纽约时报》和人民网头版对发生在美国南部得克萨斯州首府奥斯汀市飞机撞楼事件的导读性报道。
2010年2月18日《纽约时报》(www. nytimes.com)头版刊载了署名为Michael Brick的导读性报道:
Man Crashes Plane Into Texas I.R.S. Office
AUSTIN,Tex. - Leaving behind a rant against the government,big business and particularly the tax system,a computer engineer smashed a small aircraft into an office building where nearly 200 employees of the Internal Revenue Service were starting their workday Thursday morning,the authorities sa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