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外语英汉新闻语篇研究
48556900000021

第21章 新闻语篇与叙事教学(1)

1.引言

“英语报刊阅读”类课程对英语新闻语篇的透彻理解十分重视,其中,新闻标题在解读整个新闻语篇的过程中承担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新闻语篇是对现实社会的构建,向人们提供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种信息,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在社会生活和日常交际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新闻语篇最为显着的特征集中体现在新闻标题之中(van Dijk 1988b:226)。新闻标题被认为是独特的语篇类型,有其自身的形式、内容和结构;Bell(1991)将新闻标题界定为新闻语篇的一种次语类(sub-genre),表达了新闻内容中最为重要的信息。叙事教学法(熊沐清、邓达2010)是新近提出的一种语言教学思路和方法,其理论研讨和教学实践仍具有很大的发挥空间。早期文献对新闻标题的论述主要集中在语法结构(Bell,1984,1991)、阅读理解(Lindemann,1989;van Dijk 1988c)、撰写创作(Bell,1984,1991)和文体特征(张健1990;程跃慧,2000)等方面。Dor(2003)利用 Sperber & Wilson(1986)的“关联论”,对新闻标题的交际功能进行了阐释性研究。杨婕(2008)应用模因论讨论了新闻标题中的流行语用法。黄碧蓉(2009)对新闻标题中现在时的生成动因及构建机制进行了释解;曹进、马冬梅(2008)对英语新闻标题中的隐喻及其传播功能进行了探讨;笔者曾应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纯理功能理论和批判性语篇分析的研究方法对新闻标题的功能及指称语的应用进行了初步研讨(参见本书第四章第一、二节的内容)。然而,这些研究在阐释新闻标题时相对忽略了认知语言学的视野,也没有注意到新闻标题本身所具有的叙事性特征,也很少有人从叙事教学的角度来研究“英语报刊阅读”类课程的教学。我们拟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尝试性地讨论新闻标题叙事中隐喻的认知推理机制,并以英语新闻标题为例探讨叙事教学法在“英语报刊阅读”类课程中的应用。

2.新闻标题叙事中的隐喻认知机制

一般来说,“叙事是人们将各种经验组织成为有现实意义的事件的基本方式……人们可以通过叙事‘理解’世界,也可以通过叙事‘讲述’世界”(齐爱军,2006:142)。叙事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方式。叙事的三个核心要素包括行为者、对象和事件(熊沐清、邓达,2010:106)。就新闻叙事而言,人们运用一定的语言系统,叙述、重构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的活动。它的编码方式满足的是人们对新闻信息取舍和信息效益最大化的需求,从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叙事语篇类型。新闻叙事作为当今信息社会一种最典型、最普遍、最有影响力的叙事行为,它承担着传播信息、整合社会、提供娱乐等多重功能。新闻叙事有着自己特定的结构特征和叙事规则。新闻标题的制作离不开叙事,如何在有限的标题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叙事的功能,是制作新闻标题成功的一个关键问题。隐喻的广泛使用正是解决这一关键问题的途径之一。同时,了解新闻标题制作的隐喻性叙事化过程对解读新闻标题乃至整个新闻语篇的意义也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大多数情况下,新闻标题的叙事属于隐喻化叙事。所谓隐喻就是通过另一类事体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体,其基本功能是以某一领域的经历来理解另一领域的经历(Lakoff & Johnson 1980:5,154),隐喻是将推理类型从一个概念域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域(Lakoff & Johnson,1999:82)。隐喻是语义变化中一种主要建构力,隐喻在不同概念域之间运作(Sweetser,1990:8)。王寅(2007:475~483)认为隐喻是喻体向本体映射的过程,并提出主体、本体、喻体、喻底和语境五位一体的隐喻认知机制。其中,主体主要指交际中的认知双方,喻底是本体和喻体之间潜在的相似性关系,语境对隐喻的确认和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语境与认知主体相互互动,认知主体通过想象力努力在本体与喻体之间建立“统一”的相似性,寻找“喻底”,如果这种喻底能够适合当下的语境,与上下文意义一致,便可获得隐喻义。王寅(2007:481)从隐喻与相似性关系的角度将隐喻分为两类:基于相似性的隐喻和可创造相似性的隐喻。隐喻具有可以创造相似性的功能,这种功能可以使认知主体获得看待一个事体的新视角,从而使隐喻从一种语言现象上升为一种认知现象。

王寅(2007:482~483)认为,由于喻底(相似性)在基于相似性的隐喻和可创造相似性的隐喻这两类隐喻中所起作用不同,认知主体付出推理的努力程度也不一样,因此,五位一体隐喻认知机制中的五个因素的相对位置可以图解如下:

喻底较为明显地存在于本体与喻体之间,认知主体能较容易地发现二者之间的相似性;在图6-2中,认知主体要发挥更大的想象力才能建立起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关系(喻底),故将认知主体置于本体与喻体之间;图6-3表示介于上述两类隐喻之间的隐喻工作机制。但是,笔者认为,既然在上述基于相似性的隐喻和可创造相似性的隐喻这两类隐喻中,认知主体都要在主观能动作用下发挥想象力,进行认知推理,只不过是发挥作用的程度和大小有一定的差异,并且,“有时也很难在它们(基于相似性的隐喻和创造相似性的隐喻)之间划分出一个严格的界限”(王寅,2007:483,括号内为笔者所加),我们不妨将这三个不同的隐喻工作机制“三合一”简化为并修正为一个单一的运作机理。

图中虚线框表示认知主体在发掘本体与喻体的相似关系(喻底)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不确定的且大小不同的能动作用和不确定的想象空间;左向箭头表示喻体(始源域)特征向本体(目标域)跨概念域映射的过程,在映射过程中认知主体同样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和想象力,作出不同程度的认知推理努力。故将映射也置于认知主体之下,表示喻体特征在向本体映射过程中是离不开认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和认知努力的。

3.英语新闻标题中的隐喻解读

新闻标题叙事常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去说明和描写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生动。这在英语新闻标题中尤为突出。

首先,隐喻可使语言表达简练,形象生动,达到言简意赅的目的,这恰好符合新闻标题语类特征的要求:经济性原则。

Britain Reels as Austerity Cuts Begin(不列颠为紧缩银根而纠结)

(The New York Times,August 15,2010)

在英国政府出台削减开支、限制发展规模等经济紧缩政策的背景下,可能会出现建设项目缩减、失业率上升、无力偿还住房贷款、生活水平下降等等不利局面,使得英国各级政府部门、各行各业以及普通百姓无不感到惊讶、迷惑、内心纠结和阵痛。所有这些反响在上述标题中“reel”一词体现得淋漓尽致。Reel原作名词,义为“卷轴、卷筒、线卷”,在此标题中名词动用,用作动词性隐喻。主语Britain与动词reel的非常规搭配创造出了一种新奇的隐喻(传统上将此种用法视为拟人化手法或转喻性用法)。具体地讲,名词reel(卷轴、卷筒、线卷)在隐喻化动用过程中所形成的喻体特征,通过认知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映射到本体上;这个本体就是主语Britain所包括的英国各级政府部门、各行各业以及普通百姓对英国政府出台紧缩新政的复杂反应(感到惊讶、迷惑、内心纠结和阵痛)。由此,此标题简要地点明了整篇报道的主旨,节省了描述篇幅,突显出新闻标题的经济性。其转化过程简示为reel(n. 卷轴、卷筒、线卷)→ reel(v. 卷、绕、使旋转)→ reel(v. 使眩晕、纠结和不安)。

语境:英国政府出台经济紧缩政策及国内反响

本体认知主体(编辑+读者)喻体

喻底

英国国内对该政策的反响纠缠、纠结、不顺reel:n. 卷轴、卷筒、线卷;v. 卷、绕、使旋转

本体映射 喻体

其次,隐喻思维作为人们识解世界的方式,可以使人们通过联想巧妙地在本体与喻体之间搭起一座桥梁,建立起一定的相似性(喻底),并实现由始源域喻体向目标域本体跨域映射的目的。其典型做法就是以具体代抽象,使新闻标题的叙事更具形象性和鲜活性,增强新闻标题叙事的表现力、感染力,产生出特殊的叙事效果。例如:

Russian president slams bankers for high rates(俄总统怒斥银行高利率)

(People’s Daily,August 8,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