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探寻逝去已久的远古世界
4856400000028

第28章 难以改变的印度种姓制度

在印度,从古代就一直流传着一种非常严格的种姓制度,等级差别也非常明显。假如两个属于不同种族的人结了婚,那么这对夫妇以及后代将会被逐出原种姓,改成其他的姓,成为杂种种姓。杂种种姓的人被称为肮脏的不可接触的人,其处境是十分悲惨的。他们的地位比首陀罗还要低。

由于不可接触种姓的出现,印度原本就不平等的社会更加不平等了。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种姓制只是保证了婆罗门的尊严和特权,而且是以牺牲别的种姓的利益来做到这一点的,地位越低的种姓受的损害越大。而且从社会结构看,印度社会中婆罗门在数量上并不占优势,那些人数众多的低等种姓为什么不反抗这种对他们来说是极为不公平的制度呢?更令人迷惑不解的是,他们好像还存在这样的心理,认为他们自己的地位还是令人羡慕的,还不是最糟的,时常提醒自己千万不要去做违规的事情而落到更让人不可接触的地步。

对于这个问题,许多学者也做了大量的研究,但似乎没有找到一个令人十分信服的结论。从历史上看,由于没有出现统一的国家,印度在这一时期不存在强大的王权,但同时印度又不存在强大的平民阶层,或者说是不存在一个利益一致的平民阶层,这样就只有由第三个阶层——既不属于当权阶层,又不属于被统辖阶层的婆罗门,借助宗教和神明的力量,高踞众人之上。

但实际上,印度在很早就出现了阶级分化,奴隶这个词在吠陀经典中就已得到应用,但是种姓制的血缘特色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阶级特征。它所严格规定的婚姻规则使血缘纽带得到维系,而关于职业的限定又有效地防止了阶级分化的加剧。因此在古代印度人民中,普遍存在的是种姓意识而不是阶级意识。即便是不可接触的杂种人群,由于他们身上仍然流淌着原种姓的血液,所以他们仍然脱离不了这个体系,这样,印度种姓制度实际上就扩展了。

种姓制度的扩展造成了各个集团的隔离,从而大大冲淡了隐蔽在隔离后的阶级剥削和压迫。比如首陀罗在4大种姓划分开时,他们的地位类似于奴隶,然而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又有许多新的种姓处于比他们还低得多的位置,这就大大降低了首陀罗种姓对自己地位的不满。从这个意义上说,古代印度的阶级意识和矛盾始终处于一种低水平的发展阶段。

另外,印度次大陆优越的自然环境条件也起到了一定的缓冲作用。由于印度气候温暖,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人们不用花费太多的努力就能保证基本的生活。加上宗教对于追求物质享受的蔑视,那些位于社会上层的婆罗门甚至刹帝利都把精神的追求放在第一位,人与自然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一种和谐。印度民族精神中最有代表性的平和、宽容以及忍耐的特点也使种姓间的矛盾和冲突得到缓和。

还有,由于受到宗教思想的影响,人们即便存在不满的情绪,各种姓成员更习惯从自身修行的角度从内部去寻找原因和解决不满的途径,而不像其他一些国家的奴隶和农民,把对现实的不满集中到帝王的****和制度的不平等上,用各种手段去加以改变。印度人们这样做的结果不但不会触动种姓制度的根基,相反使之更加完善和巩固。当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婆罗门集团至高无上的地位也难免会受到冲击,婆罗门教的神圣地位也会动摇,不过种姓制并没有从根本上被推翻,而只是进入了低潮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