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赛罗》整体语篇表明了整体的言语行为过程。这个整体的言语行为都是由不同的语篇力度构成的。从创造的角度看,奥赛罗、戴斯德梦娜、凯西奥以及伊阿古这些人物都是莎士比亚笔下产物,属于想象的事实;而从整体的语篇结构来看,又是言语行为过程的事实。无论是想象的事实或者是言语行为过程的事实,都没有绝对的原型。这里所说的原型不是指创造这些人物的原型,而是指客观存在的原型。也就是说,在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过像奥赛罗和戴斯德梦娜一模一样的原型。现在就《奥赛罗》整体语篇作以下几点分析。
(1)语篇结构的合理性。我们从语言力学来研究,《奥赛罗》这一整体语篇本身并不复杂,以今天的创作理论来批评,这个语篇结构还比较简单。不过这属于创作手法的问题,不在我们今天的讨论范围之内。今天我们只从一般的语篇结构作研究。
(2)这个语篇涉及四个主角。奥赛罗英勇粗犷,心直口快,把装扮成老实的人当成真正的老实人;戴斯德梦娜美丽贞洁,追求理想爱情,是真善美的化身;凯西奥忠厚老实,不会溜须拍马,奉公守法,尽职尽力。以上三人都是受害者。伊阿古是剧本里的一个最主要的人物,从某程度来看,可以说是超出奥赛罗的最重要的人物。整个语篇都和他有关,《奥赛罗》演出的成功也是由于他的存在,如果没有他,整个剧本就会显得苍白无力,毫无生气。
(3)伊阿古的恨:第一个恨,美丽的白人小姐戴斯德梦娜竟然嫁给一个黑皮摩尔人。第二个恨,奥赛罗瞧不起自己,提拔凯西奥当副将,而不提拔自己。因此,他对凯西奥非常嫉妒,对奥赛罗就恨之入骨。所以他要下定决心报复。
(4)伊阿古报复的步骤。一是设法接近奥赛罗,装得十分老实,让奥赛罗把他当作一个老实人。二是欺骗自己的妻子,让她到戴斯德梦娜那里把奥赛罗给她的定情物、祖传的一条手帕偷来。
那么他就可以在奥赛罗面前说戴斯德梦娜把这条手帕送给凯西奥的。三是在奥赛罗面前招摇撞骗地说戴斯德梦娜和凯西奥私通。
捏造凯西奥的梦话,泄露凯西奥对戴斯德梦娜的爱情。
(5)整体效果:奥赛罗相信了他的话,并且亲手杀死了戴斯德梦娜。最后,真相大白,奥赛罗才知道一切阴谋都是伊阿古设计安排的。但这时一切都已经迟了,他自己犯下的罪行已经无法挽回。
在极度的后悔之中他拔剑自杀。整体语篇结构简单,但是十分合理。莎士比亚在整个剧本里十分注意语篇力度的特点,合理分布语篇力度,使这一伟大的悲剧进入高潮。
在语言转换时特别要注意如何处理语篇力度。所谓语言转换就是指翻译,翻译是从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艺术或科学。
但是,任何语言都不是对等的,所以翻译也可以说是用一种语言对另一种语言的阐释。有人认为,在翻译时要注意到词的对等、语法对等、语篇对等这一类问题,实际上这种对等是很难做到的。二十多年之前哈佛大学的奎恩教授就说过翻译里存在着译不准原则(见《美国文化和美国哲学》)。当然我们不能够说所有文体的翻译都绝对不能做到对等,比如,某些自然科学着作(如数学)方面的翻译是比较能够做到对等的。
从词的角度看词的不对等,如“桌子”和table 就不对等,只有在指同一种东西时才对等,time table(时间表)里的table 就是另外的意思了。汉语里的“桌子”就是桌子,当然也可以当量词来用,如“一桌酒菜”。而table 在英语里有许多不同的意思,如:平板、手掌、目录、高原等等。
从句法学来看,中国人的思维习惯跟英美人民的思维习惯不同,自然汉语和英语句法的不对等现象是很多的,如中心词、疑问词等的移位就很不相同。比如汉语里修饰名词的形容词和定语一般放在名词的前面,而英语里却常常放在名词的后面。所以,在翻译时必须调整。在一般的文学以及普通日常语言方面,有时大家认为是对等的译文,事实上也很难做到完全的对等。因为读者一般都是用自己所知道的事物在大脑中形成译文的图像,事实上是和原文里所表达的图像不一定相同,甚至很不相同。文学翻译的对等,特别诗歌翻译的对等,不仅在两种不同的语言之间做不到,甚至在一种语言里(如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之间)也不能完全做到。
因为这里涉及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在翻译时不仅仅要注意语词的一般意义,而且要注意历史的实际情况和作者的个人心理特点,何况不同时代的读者也有其自己的心理特点和个人阐释。
忽视了这一点,翻译不能够达到完美,也不能够表现出原着的语言力。词句语篇的对等并不是完美的绝对条件,翻译工作者需要了解文学阐释的意义。两种文字不能做到绝对的对等,不仅符合哲学,也符合自然规律。哲学告诉我们,世界上不存在两张完全相同的树叶。
汉语和英语的文化沉淀不同,所以在翻译时不能仅仅注意形式上的吻合,更重要的是文化底蕴方面的吻合。我们随便举一个我国成语的译文就可见一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国喜欢用以下的译文:
A thousand‐li journey is started by taking the first step.我们感觉到这个译文不错,而且文采也很好。而事实上英美读者读了以后的感觉和我们的感觉不同,他们从这个译文里没有获得什么体会,就好像他们听了我们的笑话后往往不感觉到要笑一样。而英语里也有一句成语:Great oaks from little acorns grow.
这句成语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文化底蕴相当,如以下的例句:As great oak trees grow from tiny acorns,so many great people or things grew from a small and unimportant beginning.同样我们从他们的这句成语也得不到共同的感觉。为什么呢?因为两种语言有不同的文化沉淀和结晶,只有译文做到文化对应才能够达到语言力的最大效果。所以,在翻译时译文直接和语篇力度的表达有关。我们说翻译即阐释,可见阐释之重要,因为阐释是翻译的理论基础。尽管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科学使得语言趋向于接近,易于转换,而且在将来地球上的语言会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