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文化传统
文化传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长期形成的道德、习惯、思维方式的总和。文化因素强烈地影响着人们的购买决策和企业的经营行为。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也有不同的亚文化群、不同的社会习俗和道德观念。企业要通过文化传统的分析,了解行为准则、社会习俗、道德态度等,在经营管理中对具有不同文化传统的人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管理。
中国是一个家文化传统最为悠久和深厚的国家,目前我国的民营企业中90%以上是家族企业,大部分实行家族式管理。
西方学者普遍认为华人社会的信任度很低。德国学者韦伯(M.Weber)在《儒教与道教》一书中指出,信任关系有两类:特殊信任和普遍信任,前者以血缘性社区为基础,后者以信仰共同体为基础。他认为,中国人的信任大多建立在亲缘或类亲缘的私人关系基础上,是一种难以普遍化的特殊信任。所以,中国人对圈内有“特殊的信任”,对“外人”却非常不信任。福山(F.Fukuyama)在《信任:社会道德与经济的繁荣》一书中认为,经济深植于社会生活之中,社会成员之间的信任普及程度,通常是由宗教、传统、历史、习惯等文化机制所建立起来的,他在大量实证调查的基础上认为,美国、日本、德国属于高信任度国家,而法国、意大利和中国属于低信任度国家,中国社会的信任是建立在以血缘关系维系的家族基础之上的,中国社会的本质和信任关系的基础是家族主义,对家族之外的人缺乏信任,是一种缺乏普遍信任的社会。
目前,中国处于转轨时期,社会信任结构的基本特征是“差序格局”:家族信任和泛家族信任是基石,而制度化的社会信任度很低或有限,社会信用缺失(G.Hamxilton,1991;郑也夫,2003)。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家族企业规模的扩张,并影响家族企业所有权结构的多元化及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影响古典式家族企业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型。
4.社会心理
社会心理对人们的行为起支配作用。如一个民族精神比较强的民族,人们会自觉地维护民族利益。其行为特征是个人利益服从民族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在企业经营中表现为以企业利益为重,容易形成有巨大凝聚力的企业精神。社会心理还可以体现为人的价值观取向、对物质利益的态度、对新生事物的态度、对企业经营风险的态度、对社会地位的态度,这些都会给企业经营带来影响。
四、技术环境
技术环境对企业的生产和销售活动有直接而重大的影响,尤其在面临原料、能源严重短缺的今天,技术往往成为决定人类命运和社会进步的关键所在,同时,技术水平及其产业化程度高低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力量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这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技术环境的要素对企业的发展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例如,网络技术的发展就影响了人们的购买行为,这就要求相应的生产企业调整战略,逐渐将销售重心转移到网络上来,适应消费者购买行为的新变化。技术力量主要从两个方面影响企业战略的选择。
1.技术革新为企业创造了机遇
新技术的出现使得社会和新兴行业增加对本行业产品的需求,从而使得企业可以开辟新的市场和新的经营范围。例如,饮料对铝制包装的需求为制铝业注入了一针强心剂。技术进步可能使得企业通过利用新的生产方法、新的生产工艺过程或新材料等各种途径,生产出高质量、高性能的产品,同时也可能使产品成本大大降低。我国消费者都经历了电子产品,特别是PC产品成本降低所带来的好处,如低价计算机推动了计算机在我国的普及。
2.新技术的出现也使企业面临着新的挑战
技术进步会使社会对企业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发生重大变化。技术进步对某一个行业形成了机遇,可能会对另一些行业造成威胁。塑料制品业的发展就在一定程度上对钢铁业形成了威胁,许多塑料制品成为钢铁产品的代用品。此外,竞争对手的技术不仅可能使得本企业的产品或服务陈旧过时,也可能使得本企业的产品价格偏高,从而失去竞争力。VCD的出现就使得磁带式录像机的市场大为萎缩。因此,要认真分析技术创新和技术革命给企业带来的影响,认清本企业和竞争对手在技术上的优势和劣势。
2004-2007年,中国企业被USPTO(美国专利商标局)授权的专利年均增长27%,而同期全球授权专利几乎零增长。如果这一趋势持续的话,到2020年,USPTO授权中国企业专利的数量将超过德国、英国和意大利的总和(Business Week,2009)。
技术开发是一个战略问题,是当代企业最主要的战略之一,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战略方向和生存能力。因此,企业必须预测技术的发展及转化更新的趋势,并根据这些变化不断进行产品结构及市场结构的调整,重视新技术及新产品的开发工作,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案例3-1】
中国家电企业外部环境压力大,“被转型”出路在何方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市场环境的日益严峻,中国制造业、特别是家电制造业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困难,不仅出口日渐萎缩,国内销售也受到了更大的压力。
1.“三高一低”挤压生存空间
制造业的三高一低,三高是指原材料价格升高、劳动力成本升高、人民币升值,一低则是指产成品价格越来越低。
原材料价格上升。据了解,家电产品的主要原材料铜、铝等价格自2009年起一直呈现上升趋势,仅2011年年初铜价就上涨2.6倍。塑料、橡胶等价格也大幅度上扬,近3年来每年都飙升50%以上。钢铁等原材料价格也大幅上扬,给家电制造业的原材料成本控制带来沉重压力。
(1)劳动力成本上升。2008年开春,各类制造型企业,特别是沿海出口型制造企业不约而同地发现了以前忽视的一个问题:招工越来越难了。进入2011年,这个形势越来越严峻,内地制造企业也不同程度地感受到了招工难的问题。“用工荒”也成为中国制造企业无法规避的一个大问题。之前的湖南、湖北、四川、重庆、河南、安徽等劳动力输出大省相继出台了挽留农民工在本地工作的政策条例,而沿海地区的企业则包车到内地省份去招工。劳动力短缺必然带来用工企业工资支出的增加。
(2)人民币升值。人民币升值对出口型制造企业带来的影响十分巨大。2011年3月3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5695,再创新高。人民币不断升值,意味着企业出口的产品要保持外币价格的不变,人民币价格就得减少,从而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
(3)产品价格降低。市场经济繁荣,买方市场的成熟,产品同质化越来越严重,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在这样的环境下,用更低的价格来吸引消费者购买,是众多企业无奈的选择。
“三高一低”导致家电制造企业利润空间越来越薄,而足够的利润是企业生存、发展、壮大的物质基础,是企业生死攸关的大事。现实情况却是,企业的利润被上升的成本和降低的价格挤压殆尽。以至于有业内人士抱怨:5年前,卖一台电磁炉赚的钱比如今卖5台电磁炉赚的钱还要多。
2.哑铃式突破转型困局
现实的严峻迫使中国家电制造企业不得不转型。转型有主动转型和被动转型之分:适应形势,分析自身特点,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就是主动转型;而被动转型的企业只知道一味地压缩再压缩成本,这样压缩所获得的利润必然抵不过成本上升和价格下降带来的利润萎缩,而且还会带来诸如质量下降、服务下降等恶果。
那么,怎样化被动为主动,直至转型成功呢?笔者认为,企业应该从上下游拓展,上游的关键词是科技,下游则是服务。科技转型就要求企业加大新产品的研发和投入,根据市场需求生产提供消费者需要的产品,从而有效避开同质化产品带来的惨烈的低价竞争,确保足够的利润空间。服务转型要求企业做好产品的售前、售中、售后服务,提升服务的附加价值,从而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美的和海尔就是这两个转型模式的典型。
以美的为代表的家电企业着力于走科技转型的道路。众所周知,如今市场上产品同质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特别是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家电行业。消费者购买任何一个品牌的电器产品,除了外观形状及颜色上可能会有部分差异之外,内部的核心都相差不多。那么,消费者购买哪个品牌的产品除了有部分品牌及服务方面的要求外,其实使用效果都是差不多的。随之而来的就是惨烈的价格战,产品价格越低,消费者就越是青睐这个品牌的产品。
那么,有没有可以有效避开竞争的价格战,找到产品销售的蓝海呢?答案就是开发新产品,不是所谓的概念性的换汤不换药的“新产品”,而是真正能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的,能帮助消费者的产品。
深挖掘产品潜力,完善产品的功能是科技转型的一个重要方式。例如,海尔空调在“3·15”到来之际,向市场推出了能够去除室内甲醛的空调。虽然市面上也有能去除甲醛的产品,但因为家居用品散发甲醛的过程是缓慢而且持久的,这些产品都存在着一个使用期限短的问题,造成甲醛去除的效果不明。海尔推出的除甲醛空调就能避免这个问题。
服务也能带来利润。首先,市场环境已经从卖方市场、买方市场逐渐过渡到了感觉感受市场。什么是消费者的感觉和感受呢?具体来讲,就是消费者购买产品能得到的享受和尊重,而这些感觉和感受的基础主要来自企业的服务。其次,消费者环境也从“消费者请注意”、“请消费者注意”过渡到“请注意消费者”了,因为企业只有注意消费者的需求,提供给消费者需要的产品和服务,企业的品牌和产品才可能生存和发展下去。科技的创新和应用是需要时间检验的,产品同质化占据主流的时候,消费者注意的就是各个企业之间不同的服务了。再次,如今众多企业的经营导向已经迈入服务导向阶段,提供配件、维修、维护,并从中获取利润,而这些直接和间接获得的利润可能比直接销售产品所获取的利润还要多。
做好售前服务,提供信息、市场调查预测、产品定制、加工整理、提供咨询、接受电话订货和邮购、提供多种方便和财务服务等,在顾客未接触产品之前刺激顾客购买欲望。做好售中服务,详细介绍产品性能特点、注意事项,让消费者买得放心,用得舒心。做好售后服务,出现问题及时解决,消除消费者购买的后顾之忧,不要让消费者用了你的产品因为售后问题而义愤填膺。
中国家电制造企业的“被转型”要求企业适应形势,分析自身特点,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实现科技转型和服务转型,从而有效避开产品同质化带来的低价竞争,找到和确保足够的利润空间,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
第二节 商业生态系统分析
人们通常把沃尔玛和微软在现代商业中的主宰地位归因于多种因素——从公司创始人的远见和魄力到公司有效竞争的做法。然而,这两家迥然不同的企业能够取得今天的业绩,根本原因在于某种远远大于公司本身的东西——它们各自的商业生态系统(Business Ecosystem)的成功。商业生态系统是一些结构松散的网络,由供应商、分销商、外包公司、相关产品的生产商或服务商、技术提供商及许许多多的其他组织所构成。这些网络影响着企业产品的制造和交付,同时后者也反过来影响前者。
与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物种一样,商业生态系统中的每一家企业最终都要与整个商业生态系统共命运。因此,在制定公司战略时,不能只着眼于公司本身,还应从全局考虑,了解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以及公司在系统中扮演的角色。基于生态系统的战略不仅使公司自身得利,而且将使所有系统成员共同受益,从而形成商业上的良性循环,使公司得以持续发展。微软和沃尔玛正是采用这种生态系统战略的佼佼者。
一、商业生态系统的提出
人们对组织与环境之间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传统组织理论将组织看成是一个高度结构化的、机械的、封闭的系统,很少甚至不考虑外界环境的变化与影响。随着市场环境和顾客需求的变化,人们对组织与环境之间关系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
1.开放系统理论:组织要认识环境的重要性由贝塔朗菲(Bartalanffy)提出的开放系统理论(OPen System Theory)的主要观点是:
组织要满足自身的各种需要,要生存和发展下去,就必须与其所处的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等各方面的交换,否则就会难以生存。贝塔朗菲指出:“生命系统本质上是开放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