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长三角科技创新合作与发展战略研究
48569400000017

第17章 长三角若干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对策研究(6)

鼓励企业自主创新。鼓励生物医药企业创新研究,发展专利产品,争取市场领先地位。形成自主创新机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立足以大集团为主体,依托相关研究机构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新药创新机制。支持科技人员创办科技企业或以技术入股方式联合开发新产品,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以合资或许可证方式引进新药生产,缩小长三角医药业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争取2010年以前有5~10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上市。以制剂技术为依托,开发名牌品种,争取市场主导地位。特别是加快技术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的新型缓释药物新剂型和独创的且有一定市场份额的专利品种和新药保护品种的开发。

促进技术合作创新。鼓励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建立技术联盟,加快生物技术信息在国家之间、地区之间、企业之间以及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的流动,促进产业共性技术的研究和共享。加强生物技术企业对于前沿生物技术突破的监控能力,提高生物技术产业的产业技术水平。

加强生物医药园区建设,促进产业创新。国家上海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要发挥好生物医药科技研发资源和产业布局密集的优势,为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提升能级做出更大贡献。努力做到两个“国际一流”:一是要成为国际一流的生物医药科技创新中心。要以积极引进国内外大企业研发机构和着名研究机构入驻基地为抓手,重点吸引国家级研究机构和跨国公司研发机构,着力提升基地的创新能力和世界知名度。二是要成为国际一流的生物医药科技服务中心。基地要依托各类研发服务平台和中介机构,面向全世界,重点为我国生物技术与医药的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服务。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为国外专利的引进和转化提供服务、为企业申请国际专利提供服务杭州新药港要创造一流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培育园区产业核心竞争力,力争“十二五”末成为国内重要医药产业基地。其他高新区生物技术产业发展要以培育大型企业和名牌产品为主,形成优势和特色,引导发展生物产业集群。

3、生物人才支撑体系

加强生物技术人才培养力度。优化现有教育资源,扩大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院校应进一步强化生物技术学科建设,扩大招生,特别要增加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比重,大力培养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积极选派高层次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和管理人员到国内外大学、科研机构培训和深造。通过生物技术产业孵化基地,培育生物技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

充分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上海在生物科技研究方面,拥有复旦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等10所高校,有中科院生化所、药物所、植生所、细胞所等30多家专业研究机构,拥有一支由50多位两院院士及国家首席科学家领衔的近万人的研究队伍。江苏、浙江的生物人才队伍也比较丰富。要充分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家、科技人员予以奖励,积极试行年薪制、风险抵押、持股经营、期(股)权激励等新型分配方式,支持技术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以调动广大技术和管理人才从事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积极性。

4、生物产业融资体系

多方筹措资金,加大对生物产业的投入。加快建立全社会、多元化、多层次的科技投入机制。争取设立长三角生物产业发展基金,推进生物产业发展在“十二五”计划中适当安排一部分专项资金,用于生物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化项目。两省一市的科技厅、发改委、财政厅在安排年度计划时.应从其掌握的科技发展资金中各拿出一部分,用于支持基础研究和产业化开发的资金。建立生物产业风险投资机制。鼓励对生物产业的风险投资,由政府扶持,成立风险投资公司,设立风险投资基金。初期政府可安排部分种子资金,同时通过社会定向募股和吸收国内外风险投资基金等方式筹措资金。积极促进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结合,鼓励银企合作,改善和提高医药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为生物医药企业在国内外上市融资创造条件。支持生物医药企业在深圳中小企业板上市融资。生物医药企业不分所有制性质,凡符合中小企业创业板上市条件的,应优先予以安排。对具有良好市场前景及人才优势的生物企业,在资产评估中无形资产占净资产的比例可由投资方自行商定。支持生物企业到境外上市融资。经审核符合境外上市资格的生物企业,均可允许到境外申请上市筹资。

鼓励以无形资产入股。放宽对无形资产持股比例的要求,允许并鼓励生物医药企业或个人捐赠建立生物技术研究基金捐款税前列支,允许专利技术在银行抵押贷款、加速折旧等。

引导鼓励民间资金进入生物医药产业领域。发挥长三角民间资金丰厚的优势,积极引导民间资金进入生物医药产业领域,实现技术资本与民间资本的结合。促进生物企业的兼并收购,鼓励非生物企业对生物企业的战略投资。

5、生物医药流通体系

加快流通体制改革。医药流通是实现产品价值的重要一环,加快医药流通体制改革。是促进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再上新台阶的重要基础。通过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宏观调控,管理科学”的医药流通体制,改革单一国有独资产权构成,打破地区、所有制界限,实现工商、商商的联合、协作,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集团企业。逐步组建布局合理、网络健全、物流通畅的医药流通大企业,进行集约经营。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新业态。进一步推行总代理、总经销、配送、连锁经营等方式,在工商之间、商商之间建立市场共拓、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新机制,促进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

进一步加大市场开拓力度。科研新品开发成功与否最终是由市场来确定的。长三角有相当多的科研新品难以取得预期收益,其关键在于市场开拓力度不够。发展现代生物医药必须强化医药企业的市场开拓意识,大力拓展医药市场。一是要强化现代营销理念,借鉴外资企业的营销方式,提高市场营销的策划水平,努力推进市场多元化战略;二是建立市场信息管理系统,搞好前期市场调研,找准市场定位,确保产品投产上市后的市场占有率;三是加强医药营销队伍的建设,建立和完善有效的营销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充分调动营销人员开拓市场的积极性;四是要花大力气拓展国内医药市场,包括农村医药市场,努力挖掘农村市场潜力;五是进一步开拓国高新技术产业化际市场,抓住加入WTO后贸易自由的机遇,鼓励医药企业大胆走出去,扩大医药产品出口。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并有重点、有步骤地开展对外投资。实施跨国经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6、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

制订支持现代生物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建议国家尽快出台支持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专门优惠政策。在财政税收方面应享受与软件和集成电路同等的优惠。主要是:一般纳税人销售其自行开发生产的生物产品按17%的法定税率征收增值税,对实际税负超过3%的部分即征即退,由企业用于研究开发生物产品和扩大再生产。新创办生物企业自获利年度起,享受企业所得税“两免三减半”的优惠政策。对产业布局内的重点生物企业。当年未享受免税优惠的减按1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生物企业进口所需的自用设备,以及按照合同随设备进口的配套件、备件,除列入《外商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和《国内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的商品外,均可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生物企业人员薪酬和培训费用可按实际发生额在企业所得税税前列支。

对生物医药企业在供电、用地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针对生物医药企业连续用电的生产特点,在生物医药企业集聚区采用两路供电等措施,保证其生产用电。对生物企业扩张生产需要的土地,优先予以解决。

实施更加积极的政府采购制度扶持生物产业发展。根据长三角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方向,加大生物医药技术产品的政府采购力度,采取预付订购金、以略高于成本和进口货的价格购买等方式扶持生物产业发展。对处于行业起步阶段的的生物医药技术产品,可作如下强制性规定:当其价格高于国内外同类产品一定比例(如5%)而性能相近的情况下,政府采购仍应优先采用本区域的高新技术产品。

四、纺织服装产业

纺织产业集群是我国纺织工业在市场配置资源发挥基础作用条件下,形成新型产业结构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生命力。目前,产业集群经济已成为我国传统纺织业走集约化、专业化的重要形式。2002年11月,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确定19个市(县)和19个镇为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市(县)和特色城(镇)称号并以此作为全国纺织产业集群化发展试点。2004年1月9日,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又宣布了13个县级市、17个镇作为第二批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市(县)、特色城(镇)并授牌。从2002年底至今,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已先后命名了104个集群试点,集群地区的纺织经济总量已超过全国纺织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一,其中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三大经济圈最为集中。

目前,长江三角洲拥有纺织服装企业上万家,占全国总量的50%。其中,江苏在化学纤维、丝织品方面表现出较强的区域分工。除此之外,江苏的纱、布、纯棉布、印染布、丝,在全国同行业中所占比重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江苏有5个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市(县)和9个中国纺织产业特色城(镇)。浙江纺织产业集群是依靠本地企业家精神和工商业传统发展起来的产业集群,其通过纺织产业集群,拉动地方经济、推动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的效果更为显着,目前已经形成了众多纺织产业专业化生产基地和知名品牌,现有3个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市(县)和19个中国纺织产业特色城(镇)。

(一)产业优势

1、规模优势突出

纺织工业是长三角地区的优势产业,也是江、浙、沪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一大支柱产业。近年来,无论是发展速度还是利润都名列国内前茅。2007年,化纤产量近1000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70%,纺织面料织造能力超过了100亿米,印染能力近2000亿米,占全国总量的60%以上。长三角地区纺织企业在全国百强企业中占22家。一个江、浙、沪互动的长三角纺织工业区域经济的雏形已经形成,随着纺织工业的技术升级,设备更新,江、浙、沪地区纺织工业的技术水平和产品档次已经处于国内领先的地位。

2、块状经济特色显着

长三角地区纺织产业已经形成了由各区块特色纺织产业组成的庞大的产业群体。主要有江阴、张家港的毛纺织业;绍兴、吴江的化纤织造业;宁波、温州和常熟的服装业;南通、余杭的家纺装饰布业等。目前,长三角地区已有10个县市区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授予“全国纺织产业基地县(市)”、“中国纺织产业特色城”称号(全国17,江苏6个,浙江4个),25个镇被授予“中国纺织产业特色镇”称号,(全国42个,上海1个,江苏15个,浙江9个)。块状经济总量占长三角地区纺织经济总量在70%以上。

3、产业链比较完整

长三角地区纺织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产品结构和地区结构调整步伐也在加快,已形成完整化纤产业链,从上游的PTA、化纤,中游的织造、染整,下游的服装服饰等。目前,长三角地区PTA有300万吨生产规模,切片和纺丝能力达1000万吨,占全国的70%;同时,为化纤纺织产业提供装备的纺织机械、及提供印染原料的染料产业也发展壮大。中国轻纺城、中国东方丝绸市场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面料集散地,也是我国的纺织面料价格形成中心,以浙江省现代纺织工业研究院、上海市纺织科学研究院为代表的专业研发服务机构相配套,形成了国内最完善、最具规模优势的纺织产业链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