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长三角科技创新合作与发展战略研究
48569400000018

第18章 长三角若干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对策研究(7)

(二)存在问题

现代纺织技术是材料技术、现代化工、精密机械、自动化、信息和计算机技术、以及其他相关高新技术融合的产物,而且融合了生活和艺术,是高新技术集成度高、变化快的产业。然而,长三角地区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纺织行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尚处于加工制造环节,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制约了纺织行业接轨国际先进水平。从产业链各环节深层次分析,长三角地区纺织产业集群存在着以下问题,严重制约了产业集群发展的持续性,主要表现在:

1、科技创新意识薄弱,技术研发投入不足

长三角地区纺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明显不足,科研开发投入与设备投入之比还不到1%,R&;D之比为0.45%,低于全国制造业0.80%的水平,与发达国家纺织服装企业2-5%相差甚远。由于多年来纺织业习惯于来样生产,使得多数企业“重硬轻软”,只注重对设备的更新改造,但对新工艺、新技术的开发和投入甚少,满足于一般产品的试制和仿制,缺少对制约全行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的攻关,缺乏对国际纺织工业最新技术的跟踪、引进、消化和吸收。多数企业没有技术创新中心,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缺乏品牌文化,产业集群内呈现愈演愈烈的恶性循环。产品开发依靠相互模仿,导致产品趋同、缺乏个性;销售市场上价格战不断升级,利润空间不断压缩,企业一味追求生产成本缩减,产品质量逐步下滑。日趋严重的低水平竞争,成为纺织集群产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带来低质高耗和环境资源的浪费,加剧了市场的无序竞争,导致纺织品附加值日益低下。

2、产品结构单一,行业盈利能力不高

现代生活方式所需要的是物质与文化消费的创新,纺织产品的价值更多地体现在功能创新、审美个性化和品牌效应,使大路货价格不断削弱。但是,长三角地区纺织产业尚未摆脱“数量型”的粗放发展模式,产品雷同与同质化突出,普遍存在大路货多,“名、特、优、新”产品少;粗加工多,精细加工少;技术含量低的产品多,高新技术、功能环保型产品少的“一低三多三少”情况,缺少品牌,依靠资源消耗和相对廉价的劳动力,“以廉取胜、以量取胜”还是纺织企业的主要竞争手段。从已具有全球化分工协作特点的纺织产业价值链构成来看,长三角地区的纺织产业主要集中于成品的生产过程,基本上是以区域性生产者的地位嵌入到全球价值链的,处于“微笑曲线”的“下颌”部位,也就是处于该价值链中的最低层。总之,长三角地区的纺织产业还是依靠资源的相对丰富以及人力成本的相对优势构成了产业集群的竞争力。

3、专业人才匮乏,创意设计滞后

长三角地区绝大部分纺织中小企业缺乏人才,尤其是与国际接轨的创新面料设计人才。面料设计是纺织技术(材料、纺纱、织造和后整理技术等)、艺术和市场营销等的有机结合,是典型的技术密集型环节,纺织品的创新设计也是中国纺织产业的短腿,导致国产面料的生产无论在织物的外观风格、结构特色还是花型、花色等方面,都与国际流行与时尚有较大的差距。

4、信息化程度不高,难于介入纺织品高端市场

长三角地区纺织行业的信息化程度不高,ERP、CIMS等系统以及电子商务的应用普及面很低,如应用ERP技术,在纺织企业中的比例仅7%,纺织在线检测与智能控制技术,智能化纺织、服装敏捷加工集成系统,自动化服装设计裁剪系统,非接触人体三维测量技术与系统没有得到很好地推广应用。行业的门户网站大多有形无实,缺乏先进的互联网信息采集系统和全行业的资源数据库,实现不了智能互动、资源共享的网络要求,无法满足企业在网上开展商务活动的需求。企业信息不灵,反应不快。由于长三角地区纺织企业信息化建设滞后,难以实现“小批量、多品种、高质量、快交货”和个性化、富有文化创意的时尚服饰的敏捷制造需求,难于介入以品牌经营为特点的纺织品高端市场。

(三)协同创新发展对策

1、搭建服务平台

长三角地区纺织产业集群基本上是以诸多中小企业为基础的,这些中小企业的科研力量一般都较弱,绝大多数小企业基本上都缺乏研发力量,它们往往借助于技术能人实施细小的技术改良而形成一些技术诀窍,对于影响整个行业的共性技术难题往往束手无策。因此,在产业集群中,大量中小企业对影响整个产业发展的共性技术创新有着强烈的需求。

通过搭建纺织创新服务平台,可提高产业集群竞争力。平台可借鉴中国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和德国弗朗霍夫学会的模式,建立非营利的、集产业共性技术研发、转移于一体的产业技术创新支撑机构。实行政府扶持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围绕科技资源的整合、共享和优化,提高科技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使用效益,逐步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运行机制来维持平台的正常运行,使平台发展成为多元主体参与、多种要素流动的集成创新系统。

2、完善创新机构

长三角纺织产业集群可以向意大利纺织产业集群学习,完善相关机构,从而增强创新能力。如建立纺织品信息和咨询中心,引导纺织产业的健康发展;建立纺织品物流配送和服务中心,以降低企业商品在流通中的仓储和运输成本;建立纺织品人才培训中心,提供更高层次的人才等;鼓励创办各种咨询公司、信息公司、从事技术交流与转让的公司,形成完整的体系。

3、建立企业网络

对于长三角纺织产业集群的企业网络来说,其内部要形成有序的竞争态势,同时要促进集群成员间的良性互动和有效知识溢出,加大对纺织企业品牌意识的培养,支持企业认证国际性产品质量、安全、环保等体系认证,实行标准化生产,打造品牌产品。在技术创新过程中,注重采取各种措施引导中小企业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促进中小企业之间建立分工协作关系,从而在技术上强化了中小企业的优势,也从内涵扩大了企业的规模。

五、船舶制造产业

长期以来,长三角地区始终是我国最重要的船舶制造基地,具有发展船舶工业得天独厚的优势。经过多年的发展,长三角已经成为全国造船业的核心。

(一)产业发展现状

从造船总量来看,长三角造船业发展迅速,造船总量大幅增长,占全国造船总量比例不断增加,连续多年超过,并且这一比例呈上升趋势。据长三角地区两省一市造船业的“十一五”规划,“十一五”期间,江苏造船产能将达到700万载重吨,浙江接近1000万载重吨,上海计划在2010年造船能力达到1000万载重吨。从出口完工量看,长三角地区船舶完工量占全国比重也呈逐年上升趋势,超过了70%。这不仅表明长三角地区在船舶制造和船舶出口方面都处于中国核心地位,而且也显示长三角造船业的良好发展态势和较大的发展潜力。从造船大企业数量来看,全国十家最大造船企业,有六家在长三角地区。2005年,全国大中型船舶工业企业有157家,长三角就占了54家,并且这些造船企业在世界造船市场上拥有自己独特的优势。

1、集群发展模式

尽管长三角船舶产业集群所在地上海、江苏和浙江发展基础和条件各不相同,但产业集群发生机制基本为三种方式:政府促成型;自发形成型;政府市场共同推动型。

上海:政府推动型。上海是我国最早的船舶工业基地,政府发挥着重要作用。上海拥有全国最先进的船舶研究机构以及人才、地理等优势,大型船舶制造与配套企业都属于国有性质。上海船舶制造基地(如外高桥、长兴岛)之所以发展迅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央、地方政府的投资和各相关集团的大力支持。

江苏:政府、市场共同推动型。江苏现阶段的船舶产业集群是在政府和市场的共同作用下发展壮大的,而根据江苏船舶产业发展的趋势和特点,市场将会在江苏船舶产业集群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