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长三角科技创新合作与发展战略研究
48569400000020

第20章 长三角产业技术创新分析及政策建议(1)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科技工作的首要位置,把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为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长三角作为中国经济最活跃、产业技术创新步伐最快的区域之一,在产业技术创新发展中一直处于开拓者和领跑者的地位。因此,对长三角区域的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状况进行研究,找出阻碍长三角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问题,提出提高长三角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思路和建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次研究报告通过对上海、江苏、浙江三地近几年产业发展的现状和技术创新重遇到的问题和瓶颈进行分析,对长三角产业的技术创新工作得到了一些启示和认识,现将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一、长三角依靠技术创新推进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综合实力最强、最富生机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新世纪以来,长三角两省一市经济保持高速增长,GDP由2000年的19170.22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56199.6亿元,以占全国10.54%的人口创造了22.79%的国内生产总值,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据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长三角地区GDP年均增长率达14.2%,其中浙江、江苏、上海年均增速分别达到14.6%和14.4%、12.9%,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产业适度重型化步伐加快,2000年至2007年,长三角两省一市规模以上轻、重工增加值比例由45:55变化为34:66,重工业比重提高了11个百分点。

(一)以产业集群为特征的新型产业创新形式蓬勃发展

产业集群本质上是把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有效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产业关联和协作效应,强化专业化分工,促进技术人才和资本合理流动和配置。产业集群的兴起对经济发展影响巨大,将成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长三角区地区的产业集群在先进适用技术的转化、引进方面投入很大,并且保持了强劲的技术创新动力,使得这些产业的竞争力不断增强。目前,区域内的产业集群大致分为两类:一是传统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结合发展形成的产业集群。如上海、杭州、苏州等地的汽车、钢铁、医药、石化、丝绸、电子等优势产业和金融、信息技术产业等发展而来的产业集群;二是该区域自发孕育的许多富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如浙江温州的鞋业、打火机、塑料薄膜、眼镜、低压电器等,宁波的塑料模具、家用电器、服装等,台州的泵业,绍兴的轻纺,永康的小五金,义乌的小商品,嵊州的领带,大唐的袜业等。长三角在制造业、服务业领域形成了一批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的优势产业集群,如普通机械制造业占全国市场销售额的比重达52.14%、文体用品制造业占47.89%、皮革服装占45%。但是,长三角的产业集群同时也面临着技术创新能力欠缺、产业发展后劲不足的困境。大多数产业集群停留在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装配环节,低水平加工比重过高而高加工度产业成长不足,大多数产品科技含量不高,集群内企业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二)高新技术产业规模迅速扩大

据《2008年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显示,长三角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3623亿元,是京津冀地区的2.8倍,是珠三角的1.3倍;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达1560.9亿美元,是京津冀的4.9倍,是珠三角的1.2倍。

上海市从2000年开始,以信息产业为龙头,大规模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增长。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医疗设备仪器仪表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航空航天制造业已经成为上海高技术产业的主导行业。2008年全年高技术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041.98亿元,比上年增长11.6%,增幅高出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6个百分点,所占比重为24.8%。1995年至2008年,上海高新技术产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渐显疲态。1995年,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产值为227.08亿元,占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的60%,此后几年发展步伐放缓。2008年,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25.2%。

浙江省近年来,高新技术产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产业已具相当规模。2008年高技术产业总产值3112.7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保持较高增速。高新技术产业特色明显,主要集中在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企业不断壮大,目前浙江省共有3014家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008年,全部工业增加值为10359.8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083亿元,增长10.1%,高技术产业总产值3112.7亿元,比上年增长7.0%,所占比重为7.6%。全省新产品产值为6804.4亿元,比上年增长21.2%,新产品产值率为16.5%,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

江苏省自2003年以来,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加快,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速都在30%以上。2008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8402亿元。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达4452家,其中当年按国家新标准认定1368家。当年认定省级高新技术产品2521项,国家重点新产品247项,自主创新产品77项。已建国家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59个,其中当年新建5个。江苏的高技术产业主要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航空航天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专用科学仪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新材料制造业、新能源产业。为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2003年江苏省启动实施了高新技术产业“双倍增”计划,经过全省科技部门的共同努力,提前四年完成了“双倍增”计划的第三步战略目标。2007-2010年全省将组织实施新一轮高新技术产业“双倍增”计划,经过三年时间的努力,江苏省要促使高新技术产业成为苏南地区的主导产业和全省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力争到2010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23000亿元以上,实现在第一轮“双倍增”第二步战略目标7500亿的基础上再增两倍,使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30%以上。

(三)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持续提高

浙江省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加速了科技要素的集聚,民营科技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力军。2007年,全省民营科技企业增加值约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的29.5%,利税总额约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税总额的37.4%,出口创汇约占全省出口创汇总额的27.8%。民营科技企业投入科技活动经费344.60亿元,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192.0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加25.35%和19.49%。科技活动经费投入占总收入的3.31%。

上海市2007年,民营科技企业科技投入168.35亿元,占全市科技活动经费总支出的31.8%;专利申请量12453件,专利授权量7122件,分别占全市总量的26.4%和29%。“产学研”合作是上海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特点之一。由于上海科技资源非常丰富且便于利用,上海民营企业的自主创新多采取与外界合作的方式。合作对象既有与国内外企业间的合作,也有与高校院所、专业团队、专家教授个人的合作。近些年来,上海民营企业海外投资力度日趋加大。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通过海外投资实现企业技术创新。在上海2007年新批的72个对外投资项目中,民营企业占了36个,正在成为上海企业“走出去”的主力军。民营企业投资达1.05亿美元,约占总额的16.7%。

江苏省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势头迅猛,已成为产业技术创新中一支最具活力和实力的力量。2008年,江苏省新增民营科技企业1500家,全省民营科技企业总数由此达到2万家,其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贡献份额超过35%,成为江苏产业创新的重要来源。同时,江苏的民营科技企业的研发组织机构相对比较健全,半数以上的企业有独立的研究与开发部门。苏南不少民营科技企业依托成熟的科研成果和自主知识产权,通过资本运作,加快科技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实现企业爆发式发展。以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握有世界领先的光伏技术,在政府大力支持下,积极抢抓机遇,大胆开拓市场,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实现核心技术的产业化。2005年公司达到120兆瓦的生产规模,并作为中国内地首家民营高科技企业在纽约证交所成功上市,一举跃入世界PV行业前5强的行列。2008年,尚德已形成1000兆瓦太阳能电池的产能,跻身世界前三强。类似尚德这样的企业创新发展模式在苏南地区屡见不鲜。

(四)高新技术园区建设引领产业发展方向

长三角高新技术园区总体发展态势好于国内其它区域,成为国家高新区发展高技术产业的主要区域。2008年,长三角7个国家级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已达11972.6亿元,比京津冀和珠三角分别高94.17%和62.83%;实现出口805.1亿美元,是京津冀和珠三角的2.96倍和1.66倍,汇聚了一大批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成果以及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的作用不断增强。

江苏省目前有54个高新区和苏州、无锡、常州、南京的5个国家级高新区。2008年,全省国家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8000亿元,比上年增长22.4%。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8402亿元,比上年增长25.2%。浙江省有2家国家级高新区,11家省级园区,44家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2008年高技术产业总产值3112.7亿元,比上年增长7.0%,所占比重为7.6%。上海市高技术园区围绕信息通讯、现代生物与医药、新材料三大产业发展,已经成为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基地和上海经济发展的增长极。2008年全年高技术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041.98亿元,比上年增长11.6%,增幅高出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6个百分点,所占比重为24.8%。

(五)全社会技术创新投入大幅度上升

1、长三角地区全社会科技投入快速增长。2008年,上海、江苏、浙江三省市的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总量达1280.9亿元,占长三角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96%,其中上海高达2.59%。

2、政府资金引导,企业成为技术创新投入主体。2007年三地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共计251.52亿元,比上年增长20.3%。三地基本形成了以政府资金为引导,以企业资金为主体,其它资金为补充的科技投入体系。浙江省2008年全社会科技投入达600亿元,比上年增长16.1%,大中型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162.5亿元,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为0.8%;上海2008年大中型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162.7亿元,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为1.0%。2008年江苏省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410亿元,大中型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321.9亿元,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为1.0%,居全国第3位。

3、各地在资金的支撑上分别做了大量工作。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六年来共安排资助经费58.4亿元,引导社会资金总投入670.41亿元,促进了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向规模产业的转化,推动了全省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上海市“十五”期间,逐年加大基础研究和各类人才计划的投入,累计投入超过4亿元,自2001年开始,上海市设立了中小企业创新资金计划,与国家中小创新基金共同支持本市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共计投入4.8亿元,资助企业1388家;2008年,浙江省地方财政科技投入达到86.8亿元,比2007年增长21.3%,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4%,比2002年提高0.6个百分点,在全国各省市区中继续位居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