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长三角科技创新合作与发展战略研究
48569400000033

第33章 长三角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及对策建议(7)

(三)宁、沪,杭三角区生产性服务业错位发展的具体方向

1、上海生产性服务业错位发展的具体方向

上海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升能级是基础,对外辐射是趋势,要把两者结合起来。通过大力发展总部经济、研发经济,发挥溢出效应,实现管理、技术向区内辐射和扩散,走出一条与二级城市互利共赢的新路子。上海最终要建设成为国际大都市和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必须实现综合服务功能的全面增强。在服务层次上,应由传统服务转向金融、信息、现代物流等为主的知识服务;在服务对象上,应由自身服务型为主转向区域服务型为主。当前,上海要利用全球生产性服务业空间调整和转移的机遇,加快吸引各类跨国服务公司、公司总部的人驻,同时积极延伸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链,逐渐在上海和长三角各地区之间形成空间网络配置格局,扩大生产性服务业的辐射范围,即在上海布局企业管理中枢机构、金融总部、研发中心、营销中心或物流中心。

从国际大都市产业发展趋势和产业发展的路径依赖出发,今后一段时间内,上海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重点可以设定为金融业,物流航运业及会展旅游业。

一是大力发展金融业。2007年上海金融业实现增加值1195.7亿元,金融业跃升为对GDP贡献率最高的服务行业,贡献率高达20.1%,成为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未来上海金融业的发展要逐步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加强金融产品业仓新力度,扩大产权市场交易范围和辐射力,增进长三角的金融合作与联动,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市场体系和多元化的金融机构体系。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加快完善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服务和金融监管体系。按照稳步推进的原则,积极探索金融业综合经营的有效方式,优化整合地方金融机构,引进和组建新兴金融机构,进一步集聚各类金融机构和金融人才。积极促进金融衍生品、保险和再保险、离岸金融、债券等市场和业务发展,推动金融产品创新中心建设;支持和完善资本、货币、外汇、期货、黄金和产权市场建设。加强托管、交易、清算结算等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金融市场之间的连通互动。完成股权分置改革,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加强信用征信体系建设,强化金融风险防范和处置,继续建设金融安全区。积极发展金融辅助产业,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积极扩大金融业开放,争取全国性金融机构业务、营运中心和外资金融机构在华管理、运营中心落户上海,加快金融产品创新和新增金融机构集聚,维护金融稳定,确保上海金融稳健运行。

二是加快发展物流和航运服务业。2007年上海物流产业增加值728.6亿元,物流业对GDP的贡献率下降了3个百分点,但其增加值依然占到服务业增加值的10%以上。洋山深水港的建成并投入运营,使得上海港的货物吞吐能力大大增强,成为世界第一大港。同时,包括洋山保税港物流园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浦东空港物流园区在内的一批重点物流园区的综合服务功能得到不断完善,使得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正在逐步形成。在未来的几年里,要充分利用洋山深水港区开发建设的契机,增强港区综合配套能力,完善港口综合服务环境,更好地服务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加快建设国际航运中心。

三是积极发展会展旅游业。借助世博会举办的契机,上海应加强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加快旅游资源整合、强化城市宣传推广、优化旅游市场资源、培育与集聚国际级会展品牌、提升会展旅游业服务能级。培育国际会展品牌,发展都市特色旅游产品,建设若干大型旅游基础设施,推动会展旅游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

2、二级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错位发展的具体方向

二级城市特别是特大型二级城市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既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增强第一、第二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其发展目标是顺应产业结构高度化演进方向,以服务本地化和特色化为导向,建立具有一定功能特色的现代服务体系,以提高城市创新能力,增强城市对资金流、物流、信息流、人流的吸引和控制能力。二级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关键在于自身的功能定位。杭州、南京作为二级省会城市,主要吸引跨国公司分支机构和国内大企业总部或区域总部、省内本地企业总部。苏州、宁波等具有特色的城市,主要是留住本地企业总部,积极吸引跨国公司分支机构并适当吸引国内、省内大企业总部。例如苏州主要发展台资总部经济、宁波主要发展民营总部经济,规避长三角地区总部经济发展存在着产业结构趋同、互补性不强、且城市间分工还不够明确的制约因素,避免长三角区域内各省市招商引资大战、重复建设等,以形成区域内长远的竞争力。

二级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途径有以下四条:

(1)市场途径。主要是以城市中的中小型企业、跨国公司的分支机构、地方政府和居民为对象。如果说核心城市上海的服务市场主要面对大企业和跨国业务,为中小企业提供生产性服务则是二级城市现代服务业应该承担的责任。

(2)优先发展的部门。金融行业以基本的存贷和保险金融服务为主,利用本地比较雄厚的资本实力,积极发展本地化的风险投资服务、有价证券买卖业务,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发展共同基金、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社会保障基金服务等,积极发展物流业和流量经济,以服务本地的生产企业为基础,建立第三方物流企业,加强供应链建设,实现物流服务的社会化和电子化,积极发展区域性物流中心,从而与国家和国际性物流中心共同组成立足区域市场,服务全国的网络化物流体系;积极发展管理咨询、法律咨询、审计科技咨询、工程咨询、技术咨询、投资咨询等专业服务,为企业提供机构设置、制度安排、财务管理、法律咨询、形象设计、计划安排、生产管理、市场分析、工程建设、技术支撑、质量控制等一整套咨询服务体系,以增强城市功能,促进企业和区域竞争力促进本地的房地产开发;在条件较好的地方大力发展教育产业和研发业。

(3)组织途径。从制造业中分离出从事生产性服务业的公司,或者设立大型生产性服务企业的分支机构等,积极促进外来服务企业的本地化,包括雇员的本地化,生产组织过程本地网络化,管理人员的本地化等。

(4)制度途径。包括:重视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鼓励技术和制度创新活动,孕育鼓励创业的开放型地方文化,促进人力资本的积累机制的建立等。

(四)宁、沪、杭三角区生产性服务业错位发展的建议

1、由核心城市上海牵头成立生产性服务业错位发展协调机构

本区域内区位、人力、技术和资源方面拥有明显的互补优势,本应成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拉动力,但事实上由于行政壁垒严重,导致区域内很难就统一的发展规划和具体实施政策达成一致,单靠省市领导们坐在一起开会达成原则性的“共识”,很难有效地推进区域内具体领域的协调发展。一是应尽快成立由国务院、国家发改委牵头的区域协调发展联席会(领导小组),专门负责研究编制和落实宁、沪、杭三角区发展总体规划,统筹协调生产性服务业区域合作和一体化的发展思路及实施方案战略决策。二是根据影响宁、沪、杭三角区生产性服务业重大问题或突破点,分领域组建由相关职能部门参加的专业发展协调与合作委员会,就跨行政区的重大项目和具体问题的协调与合作举行多方会谈,寻找各方都能够互利互惠的合作切入点。

2、按照有利于推进区域内生产性服务业错位发展的方向调整现行制度安排

一是调整经济发展考核制度。在目前以行政区为被考核单位考核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增加由中央政府为考核主体,以宁、沪、杭三角区为被考核单位的考核制度。二是制定宁、沪、杭三角区中长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合作规划,并在各自财政预算基础上,制定统筹安排公用基础设施投资的制度。

3、确定一批支持宁、沪、杭三角区一体化开发的重大项目

积极加强宁、沪、杭三角区生产性服务业统一市场建设,促进商品、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加快次级区域中心城市(如杭州、南京)的建设,促进区域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地方政府有关部门严格按照“优化布局、细化功能、改善环境、提高品位”的总体要求,加快区内次级区域中心城市建设。要抓好城市的整体规划和区域整合,完善次级区域中心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提高配套服务能力,增强城市承载能力,使之成为带动周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区域中心,从而引导商流、物流、信息流向次级中心城市集中,加大以新兴服务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集聚程度,促进区域经济和城乡经济良性互动和一体化发展。

4、制定与实施有利于推动宁、沪、杭三角区一体化的政策

一是制定实施有利于促进资源共享的政策。应注重自然资源利用的一体化规划,对区域内的土地资源、能源资源、水资源、岸线资源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将资源消耗量大的产业向其赋存程度较高的区域转移。二是制定实施有利于促进要素流动的政策。例如,出台方便异地消费和异地购买的政策;建立开放、统一、公开、透明的资本市场和要素市场;及时清理不合时宜的部门封锁和区域封锁政策;积极实施反垄断政策;建立竞争有序、结构合理的企业组织体系;规范市场的进出行为;放开劳动力的流动限制,进一步完善鼓励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自由流动的各项政策。三是制定实施有利于促进产业集聚的政策。协调宁、沪、杭三角区服务业升级与传统生产性服务业转移,以及产业集中与疏散之间的方向,集中资源和要素,有效地发展重点区域与城市,在促进产业集聚过程中实现区域生产力的优化布局。四是制定实施有利于促进宁、沪、杭三角区错位发展的政策。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是消除各个城市的发展个性与独特优势,而是有利于各个城市形成各具优势和特色的产业。所以,应鼓励宁、沪、杭三角区的差异化发展,促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错位发展,建立起既符合市场竞争规律,又能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的产业结构,形成城市之间的合理分工,促进城市之间的平等合作和优势互补。在明确宁、沪、杭三角区产业发展的总体方向的基础上,界定主要城市和区域的定位,充分利用宁、沪、杭三角区资源丰富多样、经济基础良好、科技实力较强、文化底蕴深厚、陆海空交通发达的优势,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积极推进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