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以产业集群为创新基地
浙江各地产业集群大致是在以下几种情况下形成的:(1)在周边省市大型工业的辐射作用下形成的,如宁波石化产业集群;(2)在地方传统的特色基础上经过拓展、发展形成一定规模的专业化产业集群,如杭州西湖龙井茶叶、绍兴黄酒等产业;(3)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不断发展壮大而形成的产业集群,如嵊州领带业、绍兴纺织业、宁波服装业等。产业集群往往集聚了该区域最具创新能力的企业和员工,他们是创新经济最活跃的分子之一,也是创新的主要承担者。产业集群有利于企业间的各种创新文化交流,使得企业创新日益活跃,进而带动周边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3)以产学研合作为创新加速器
在企业成为创新主体以后,浙江企业主动进行的产学研合作也越来越多。目前已引入的产学研合作单位有: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清华大学长江三角洲研究所、浙江加州纳米技术研究院等单位共计350家以上,其中以企业为主体引进的有260家。此外,浙江省政府高度重视政府科技投入。2006年浙江省政府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比重为5.8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由政府或企业自主牵头的产学研合作正成为浙江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加速器。
(二)长三角科技合作与创新的问题
长三角在科技创新、科技合作方面还存在若干方面不足之处。
1、区域科技合作虚多实少,难以真正实现协同创新
长三角分属两省一市,行政隶属关系复杂,由于地方保护主义、诸侯经济和行政区划的影响,各地之间的科技合作和交流浮于表面,很难实现真正的合作共赢,已成为推进区域科技合作与协同创新的重要障碍。一是不同地方政府之间的协调机制不完善,各地政府在区域合作方面也达成了不少共识,但多限于文件、口号,虚多实少。二是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系统规划和有机整合,很多基础设施的建设都是从各自行政区内的需求出发,而不是从整个长三角的高度出发,从而导致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三是区域科技资源难易实现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2、科技投入总量有待提高,投入结构尚需优化
近年来,由于国家对科技创新和科技发展的日趋重视,长三角两省一市在科技投入总量、研发强度等方面都有了较大提高,但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特别是与国外五大都市区相比,与长三角实现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建设创新型区域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和问题,主要表现为:科技投入总量偏低,科技投入结构不合理,企业的研发支出比重偏低,离企业创新主体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此外,R&D投入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试验开发三个类型的构成也不尽合理。
3、产业自主技术供给不足,自主创新任重道远
目前,长三角两省一市普遍存在产业自主技术供给不足、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严重依赖跨国公司的现象,这已成为长三角提升自主创新的最大障碍之一。首先,产业技术创新过分依赖外源,长三角的创新源,很大程度上受益于外商直接投资以及海外技术引进,自主研究开发能力不足。其次,产业自主核心技术缺乏,多数产业关键核心技术与装备基本依赖国外,重大装备制造业中,70%的数控机床、76%的石油化工装备、80%以上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100%的光纤制造装备为国外产品所占领:通讯、半导体、生物等高技术行业,外国公司获得授权的专利数也达60%-90%,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技术依存度均在60%以上。第三,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短腿”,产业共性技术供给体系不健全,研发主体不明确。
4、产业结构趋同严重,区域产业布局急需调整
长三角两省一市在重点产业发展、战略产业选择和主导产业培育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趋同现象,导致产业技术创新链和技术扩散链不完整,产业创新环节缺位。一方面,产业结构趋同现象突出,上海与浙江产业同构性相似系数达到0.76,上海与江苏达到0.82,江苏与浙江则达到了0.97,都已接近甚至超过了国际产业结构相似系数的上限。另一方面,区域产业创新链不完整,区域产业创新链重叠、缺乏、断裂现象突出。
5、科技创业环境急需优化
两省一市在科技创业融资、高素质科技专业中介服务机构、创新创业政策执行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进一步优化科技业环境。首先,长三角创业投总量依然偏低,不能满足科技业的现实需求。创业投资是推创新创业、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长三角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和各项存款绝对值虽然超过珠三角,但创业风险投资资本占其相应的比重却相对较低。其次,创业投资退出通道不顺畅。公开上市是风险投资的重要退出通道,由于国内资本市场尚不成熟,科技型小企业上市的标准仍较高,造成许多中小企业难以成功上市,从而导致风险投资无法及时回收利润。另外,即使那些投资于已经上市的公司,风险投资也要等待3年之后才能转让股权、回收资金。同时,现有的国有资产管理办法使国资成份参与的项目退出手续繁杂,存在退出费用较高等问题。再次,创业投资相关政策执行效果差强人意,政策导向与落实效果仍有差距。第四,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能力有限、素质亟待提高。
6、缺乏利用全球科技资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突出表现为:本土企业缺乏到海外建立研发机构的积极性和能力。国际经验证明,到海外建立研发机构、派企业技术人员到海外企业学习,是高效利用国际资源、快速获取国外先进技术能力的有效途径。由于缺乏技术实力等原因,长三角企业到海外建立研发机构还相对较少。这一方面使得本土企业不能建立广泛的海外技术联系、难以获取发达国家产业技术发展的第一手信息:另一方面,也抑制了对海外人才、特别是海外留学人才和其它科技资源的有效利用。
七、提升长三角城市群创新能力的对策
(一)长江三角洲区域创新体系的战略目标及层次分析
作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江三角洲区域创新战略的总体目标是构建一个“超区域创新体系”,它主要解决的是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创新的基本原则、战略目标和战略措施等创新活动中一些带有全局性、长远性和方向性的问题。
长江三角洲区域创新体系战略的核心是“整合资源、提升层次”,思路应该从原先静态、封闭、分散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向动态、开放、一体化的技术创新体系转变;将以技术引进和技术学习为主的技术创新战略向技术集成和自主技术创新转变。通过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相结合,把长江三角洲建设成为中国乃至亚太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成果交易中心、重要的高新技术研发中心。
长江三角洲技术创新体系战略的层次是一个渐进的动态开放体系,不同的城市和区域根据不同条件,可采用和实施不同层次的战略,具体的战略目标可以分为如下几个层次的分目标:
第一层次,充分利用上海、南京和杭州三地的对外开放、科技和人才资源优势,坚持高水平的技术引进和自主研发两手抓,加强不同领域、不同来源的技术集成,逐步形成较高的渐进自主创新能力,并就制约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共性技术进行联合攻关,积极培育和提升突破型技术创新能力,将上海、南京和杭州三地建设成为长江三角洲区域的知识创新基地(科学研究中心)和知识源头。建议产业发展以“高、精、尖”为主,重点发展具有原创性的软件业、IT核心技术、核心产品以及生物医药等具有世界前瞻性的产业。
第二层次,积极发挥以苏州、宁波等为代表的长江三角洲第二梯队城市的腹地作用,逐步将上海、南京和杭州三地从知识源头建设成长江三角洲区域的技术研究中心、工艺开发中心和创新扩散中心,产业发展以“中上游”为主,加快对第一层次的新知识和高新技术的吸收,推动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第三层次,区域内的其他城市(如浙江省的宁波、台州、温州)主动接轨创新能力较强的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充分利用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城市的知识和技术辐射作用,以多种形式的技术服务中心和生产力促进中心为基地,充分把握好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城市产业转型和技术转移机会。
(二)提升长三角区域创新能力对策
长三角地区的科技合作创新活动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进行的,活动本身即构成了一个系统,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企业是其最主要的创新主体,产学研合作、跨地区的产业转移、企业并购以及技术产权交易则是其最主要的活动方式。为了促进该系统的科技合作创新的高效运行,行之有效的对策也必然是一个系统。该对策系统在本质上是一个巨型综合平台,是一个网络化系统。构成该对策系统的要素包括人才、资金、技术、政府、政策、体制、机制、法制、信息、企业、科技中介、管理经验、教育培训等。这些要素在对策系统内有机结合,密切联系,高效有序,优化配置,自由流动,支持产学研合作,进而实现对策系统的目标,即大力提升长三角区域创新能力。下面就从政府、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中介、人才、法制等核心要素的角度,具体展开关于该对策系统的论述。
1、三地政府联合进行制度创新,打造一流区域创新系统
为了大力促进长三角的科技合作创新,打造一流区域创新系统,沪苏浙三地政府应加大相关制度创新的力度,在制度安排上力争取得重大突破,不断改善、优化区域科技合作创新的政策环境。
第一,三地政府必须紧紧围绕构建区域创新系统这一核心战略目标,统一思想认识,统筹科技规划。
长三角区域创新系统是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推进长三角区域创新系统建设,既是年初全国科技大会总体精神的贯彻,也是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在该地区的落实。而科技合作创新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的大力推进,将为长三角建设成为一流的区域创新系统并实现长三角中长期科技发展总目标提供不竭的动力。因此,长三角三地政府在编制科技发展规划和区域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的过程中,都应把加强区域科技合作创新作为构建区域创新系统、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统筹规划,统一部署。
第二,为保证长三角科技合作创新目标的顺利实现,建议加强“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办公室”的领导,由该机构负责、协调、组织具体项目的实施,项目领导单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以加强组织保障。
第三,三地政府应尽快建立、完善并贯彻、落实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制度、科技业务资质通认制度、科技人才居住证制度、区域统一社会保障制度、重大课题联合申报共同承担制度、科技合作成果奖励制度等,为长三角的科技合作创新提供全面有力的制度保障,优化区域科技合作创新的统一政策环境。
第四,把三地政府对长三角区域创新系统发展的贡献作为绩效评估的一个重要内容,把绩效评估作为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动力机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对地方政府做绩效评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改进政府管理方式,降低行政成本,提高政府绩效,克服绩效危机和信誉危机,树立以民为本的好政府形象,不仅是加快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要求,而且是当前我国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实现政府职能归位的要求,更是实现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目标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