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积累:
1.了解口才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2.理解口语表达能力与人才的关系;
3.明确良好口才的基本标准。
技能培养:
1.掌握口才锻炼的基本方法;
2.在课程学习中进行口才修练。
从口才学的历史发展及其对信息社会的重大影响,分析国内外现代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语言沟通能力的高度重视与需求,说明良好的口才在人生和事业中不容置疑的重要地位。各行各业从业人员都应该明了口才培养的意义与途径。
第一节口才的社会人生意义
一、口才与社会
从美国的总统大选说起。
据美国媒体报道,2004年美国总统大选首场候选人电视辩论开战在即,布什、克里11月25日分别返回大本营“闭关练功”——疯狂练嘴劲,期望在第一战掌握先机。美国国内将有大约8000万电视观众收看辩论。调查显示有68%的美国选民已经作出了决定,而另外约29%的选民则表示,电视辩论结果将决定他们把票投给谁。两位候选人的最终胜负可能就决定在这近三成选民的手里。
布什和克里的首场电视辩论30日晚将在佛罗里达州迈阿密大学举行,辩论主题为“外交政策与国土安全”。布什上周末回到得州自家牧场,和顾问群共同研究战略计划,同时在25日晚间进行了数小时的仿真演练。新罕布什尔州参议员葛瑞格,负责在仿真演练中扮演克里的角色。
克里的阵营也为辩论做了精心准备。客串布什的是格雷格·克雷格,他曾在克林顿因与莱温斯基闹出绯闻而遭弹劾时出任特别辩护律师。
世界头号大国4年一轮的“驴象之争”,最终竟然要由政治家们的口才表演来一决胜负——这再典型不过的反映了当今资讯发达的信息时代,口语交际才能作用之大,影响之深,远远超出人们的意料。
其实,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美国人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把“口才、美元和原子弹”看作是在世界上赖以生存和竞争的三大法宝。20世纪60年代以后,又改为“口才、美元和电脑”。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用“电脑”代替了”原子弹”,而“口才”竟连续独冠“三要”之首,足见其作用和价值非同小可。
翻开人类文明史册,古今中外,能言善辩,激浊扬清的雄辩家、演说家,犹如璀璨的群星,永远光照人间。我国先秦时期有胆有识的辩士、说客,如苏秦、张仪、公孙衍等,凭着一张“利舌”游说列国,驰骋政坛,左右君主,声震天下。从那时的学问家孟子、晏子、墨子……到现代的李大钊、肖楚女、闻一多等。国外如古希腊、罗马风靡一时的演说术,曾使多少人为之倾倒。从古希腊的西塞罗、德摩斯梯尼,到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家华盛顿,马克思主义者斯大林、季米特洛夫等,他们那杰出的口才都伴随着卓越的思想、不凡的业绩而永垂青史。
可是在阶级社会中,在阶级政治斗争“阴影”下的口才所遭受的命运,在更多的时候是不公正的,尤其是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能“开言纳谏”的明君毕竟寥若星辰。为了维护腐朽的政权,他们把“面折庭争”、“忠言纳谏”的有识之士视为“大逆不道”的肉中刺,眼中钉;因此而被陷害、被诛杀的忠谏之士又何止千万。隋朝的贺若敦,就是因忠谏而犯了“龙颜”被获“赐以自裁”,他临终前用锥子刺破其子贺若弼的舌头,以血儆戒他说:“吾以舌死,汝不得不思”。清末谭嗣同等“六君子”也由于“倡新政,播邪说”而“舌死”于西太后的屠刀之下。无数血的教训,酿成了社会上“祸从口出”、“莫谈国事”的箴言,代代相传。于是,人们谈到“口才”二字,也难免咋舌耸肩,心有余悸,唯恐言多必失,种下祸根。即使心怀怨恨,也只好缄口不言,全身远祸。久而久之,更把木讷寡言视作忠直,而能说会道则成了花言巧语的代名词。此所谓“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能言善辩”更被蒙上厚厚一层污垢。
甚至时光仅仅倒回三十多年,在中国,人们都不敢大胆说话,因为那时的体制严控人们的思想。动不动就要抓“辫子”、揪“尾巴”,人们的口语交际往往都带有“面具”或者“政治面纱”,不敢理直气壮地说真话。不知不觉中学会了“沉默是金”,“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少说为妙,不说最好”。如磐岁月,热情被压抑了,人情淡薄了,群众贫穷了,社会落后了。
如今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中国进入了新时代,改革开放,百舸争流,人们沉睡多年的交际意愿被唤醒了。人们逐渐意识到口语表达对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事业的深刻意义,明白了“人脉”就是“钱脉”,市场经济就是信息经济,信息经济就是“沟通和交际的结晶”。所以,重视口语交际能力就是重视成功,就是重视未来。“口才”作为一种表情达意、论辩是非、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也就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二、口才与人生
新世纪人才的必备素质之一是人际言语沟通技能。是人才者未必有口才,而有口才者必定是人才,而且是不可多得的通才。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威廉·詹姆斯对大学生进行研究,得出一个令人吃惊的结论:一个大学生一生所发挥出的能量,仅仅是他应该发挥能量的10%到15%。换句话说,也就是还有85%到90%的能量应该发挥而没有发挥。人才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为什么这些大学生读了那么多的书,却仅能发挥那么可怜的一点能量?回答非常明确,因为一个人除了自己的文凭、专业之外,还应该具备多种智商,尤其是情感智商(EQ)。美国流行一句话:“智商(IQ)决定录用,情商(EQ)决定提升”。只有具备多种智商,才能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而人际交往的基础则是语言的沟通。
1.口才与人生的一般意义
人们常常根据一个人的讲话水平和风度来判断其学识、修养和能力。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正常人不需要说话,不需要和别人交流,也没有任何一种工作不需要和别人打交道。信息社会就是要提高信息的价值。人际交往的日益频繁和现代化的生活就意味着要发展口才与交际能力。所以,口语交际能力确实是人们“提高素质、开发潜能”的主要途径,也是驾驭生活、改善人生、追求事业成功的无价之宝。毫不夸张地说,口才是一门语言的艺术,是用口语表示思想感情的一种巧妙的形式。懂得语言艺术的人,懂得处世之道的人,他不会勉强别人与自己有相同的观点,而是巧妙地引导他人统一到自己的思想上来。那些善于用口语准确、生动地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人,办事往往圆满。反之,不懂得语言艺术的人,最后自己往往也会陷入困境。不重视口才锻炼,以至因说话不当而导致意想不到的恶果的事例是屡见不鲜的,甚至于很多人一生失败于口才。朱熔基同志在上海市委党校担任校长的时候,曾经给老师们讲课,强调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就市场经济规则而言,“人无笑脸莫开店”。江泽民同志也曾经引用过先秦荀子《大略篇》里的话说:“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
大凡我国的中央领导同志,都善于经常在演讲和讲话中引经据典,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念、勉励自己、劝戒并警示各级干部。这不仅展示出中央领导同志具有厚实的文化底蕴和渊博的学识,而且使语言形象简练,令人耳目一新,既便于铭记,又为之警醒。
2.口才与职业的关联
口才学是在口才的实际运用中诞生、成长的。它研究的对象,是人们在交际领域中运用口语表达自己思想、意图的各种现象。现实生活中,很多场合,说话就是工作,工作就是说话。例如在学校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实施政务政令的公务员,从事医疗卫生工作的医护人员,旅行社的导游等,都是凭借说话的才能服务于社会,推动社会各方面事业的进步与发展的。从事其它各种行业的人,要做事也必须要说话,要沟通。没有这些语言沟通,应该说而不说,或是应该多说而懒得说,都会妨碍业务工作的进行与开展。由于口才运用的广泛,因而口才学研究的范围也相当广泛。可以说,一切为了交际的目的而进行的口语表达,以及与口头表达有关的行为、活动,都属于口才学研究的范畴。
“职业口才”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对于培养适应当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各类专业人才,使其具有必需的交际技能和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交际能力和表达能力是现代人才的基本素质构成。很多有识之士,已经把口才的培养当作给人以勇气和热忱的成功大法,认为开发人们潜能的途径可以从语言的突破开始(美国着名教育家戴尔·卡耐基),事业走向成功和胜利大多需要通过口才锻炼奠定基础,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精神能够凭借口才训练增强效果。而今中国正处于民族振兴、改革开放、走向世界的关键历史时期,如果从人们的思维、表达、交际入手发展其想像能力和创新能力,那么对于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必然产生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直至对民族的振兴和发展都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通过口才训练,培养学员的言语行为技能,引导学员掌握言语行为的一般规律,了解从语音、语汇、语义、表达、思维和副语言、态势语等方面提高口头表达水平的途径,进而训练学员逐渐养成特定行业的口语风格及职业表达规范。
本课程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在语言学、心理学基本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口语技能训练和言语行为美感的培养,养成人际沟通的基本素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实习训练的时间要多于理论教学的时间。又因为口才学是一门技术,非短期而能成功,课堂或书本只能引入门径,所以学员必须在业余下足功夫锻炼。本课程主要训练口才的基本运用(包括人际沟通、社交等)与职业运用,如服务、推销、谈判、导游、医护、主持及管理等。
案例1:在富兰克林的自传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在约束我自己的时候,曾有一张美德检查表的实行,当初那表上只列着12种美德。后来,有一个朋友告诉我,说我有些骄傲。这种骄傲,常在谈话中表现出来,使人觉得盛气凌人。于是我立刻注意到这位友人给我的忠告,我相信这足以影响我的前途,然后我在表上特别列上虚心一项,我决定竭力避免一切直接触犯别人感情的话,甚至禁止自己使用一切确定的词句,像“当然”、“一定”、“不消说”……而以“也许”、“我想”、“仿佛”……来代替。富兰克林又说:“说话和事业的进行,有很大的关系,你如果出言不慎,你如果跟别人争辩,那么,你将不可能获得别人的同情、别人的合作和别人的助力。”
第二节口语
口语,就是通常所说的口头语言。口语是相对于书面语而言的。口语和书面语都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在文字产生之前,人们只用口语交际,有了文字之后,人们才在口语的基础上创造出书面语。
一、口语的形成与发展
人类在最早的劳动中产生了交际的需要,劳动又完善了口语器官,促进了口语的形成与发展。早在中国上古时期的夏、商、周时代,汉语口语已相当成熟。公元前21世纪,夏启在与有扈氏交战于甘之前的动员令,就是一次出色的誓师演讲。其原文是:
大战于甘,乃召大卿。王曰:“嗟,六事之人,于是告汝: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左不攻于左,汝不恭命;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御非其马之正,汝不恭命。用命赏于祖,弗用命戳于社。予则弩戳汝。”
这段有文字记载的国王面对六军的慷慨激昂的演说,比古希腊的演讲活动早了1500年。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口语更是发展到了鼎盛阶段,出现了一大批雄辩滔滔的政治家。秦统一中国后至五四运动前,我国的口语相对进入了一个低谷阶段,五四之后,近代口语呈复苏趋势,但新中国成立之后又走入了另一低谷。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汉语口语才又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高潮。历经千百年的砥砺,现在,汉语口语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准。
二、口语的特点
口语与书面语虽然有密切的联系,但它们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体式,有着显着的区别:书面语是手写、眼看的语言,口语是口说、耳听的语言。口语靠声音传播信息,书面语是通过写在纸上或表现在其他物体上的文字符号传递信息。此外,和书面语言相比较,口语还具有以下特点。
1.使用广泛,交流迅速
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口语是第一位的交流工具。一个人可以不读不写,却不能不说不听。正常人的一生都在说话,通过口说、耳听迅速地传播信息,这远比文字语言更迅捷、更具体、针对性更强。尤其是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口语的使用范围和实用价值大大扩张了。
2.语随口出,不便更改
话语一旦讲出来,就无法收回,很多情况下是难以修正的。它和书面语言不一样,发表前可以反复推敲修改。因此,人们在运用口语时应该留神,以防说话不当,难以收回。
3.贴近生活,通俗上口
口语自然明快,一听就懂,多用熟语。许多方言、惯用语随着人们的广泛运用,逐渐融入民族共同语言,使口语更富有时代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