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方式灵活,言词简洁
口语表达通过语音的外壳,用语调、语言、语势、语速、重音、停顿及拟声、儿化等多种修饰手段,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而且,口语有很强的临场适应性,形成多变的省略句,多用短语、短句、不完整句及不合一般语法、逻辑的词序颠倒的奇特组合句式,产生奇妙的表达效果。
5.易受环境影响,互动性强
说话是说者和听者之间的交际活动,因此双方的情绪兴趣等都会互相影响。如果听众聚精会神,不时地微笑点头,说话人就会越讲越想讲,若是听众无精打采,彼此交头接耳,甚至溜号,说话人就可能越讲越不想讲。所以口语沟通是一种心理的互动,需要积极的反馈。
说话与写文章相比还有许多优势。例如,文章是无声的,而说话是有声的。所以口语可以借助语音语调的副语言来表情达意,弥补内容的不足。宋代有个传说,有人写了一首诗并朗诵给苏东坡听。朗诵完了问此诗能得几分,东坡说可以得十分,并说:“三分诗,七分读”。可见声音的润饰是多么重要。再如,说话除有丰富多变的声音外,还可以借助手势、姿态、表情、动作等态势语作为辅助手段。
所以,如果说话人见识多,说话巧,配上优美动听的声音,适当的辅助手段,就能将语意表达得形象生动、声情并茂,让听话的人愿意听,喜欢听。
案例2:刘大特地邀请好友张三、李四、王五和赵六来家祝寿。快开饭了,赵六还没来。刘大急了,自言自语地说:“唉,该来的还不来。”张三听了,心想:“那么我们就可能是不该来的。”于是,他很不高兴地走了。刘大一见张三莫名其妙地走了,着急地说:“唉,不该走的又走了。”没想到,这话偏偏又被李四听到了,李四心想:“那么我们是该走的了。”于是也拂袖而去。刘大见此情景,无可奈何地对王五双手一摊说:“你看,我又不是说他。”王五听了,叹了口气,一转身也走了。刘大傻了:“我又没有得罪他们,怎么都走了呢?”
第三节口才
口才,简单的说,是指人们运用口语表达思想、进行沟通的才能。在现代语言交际活动中,它表现为以个人的综合素养为基础的规范化的口语表达形式。即指一个人在交谈、演讲、论辩时,综合运用思想品德、思维辩析、知识学问、语法修辞、文学艺术等多方面的修养,从而得心应手的用来表情达意的一种语言表达能力。它是一种以口头语言为外壳的德、才、学、识的综合体,是现实社会生活中最普遍的有意识地交际活动。
一、口才训练的意义
1.我国自古就有讲究说话技艺的传统
我国自有教育起就非常重视口语的研究。《论语》、《史记》都记载着孔子门下分“四科”:德行、政事、言语、文字。“四科”的位置摆得不错,“语”先于“文”。人在“呱呱坠地”之后,首先是“牙牙学语”,其后才能“一岁识丁无”。传递信息的第一手段是“语”,是“说话”,为了弥补其时间空间的局限性,才产生了文字,这已是第二手段了。
孔门“言语科”的高才生,有宰我和子贡。宰我“利口辩辞”,子贡“利口巧辞”。“辩辞”也好,“巧辞”也好,都是善于口头表达的能人。大概周末社会政事人情非常复杂,急需有口才的人担当重任。善于说话的人,在当时的政治、外交、礼仪、酬答、宣教、讲学以致生活应对中如鱼得水。例如子贡这位能言善辩的聪明人,就作出不少大事。当时齐国要攻打鲁国,鲁国派子贡出去周旋。子贡施展他的辩才,居然“存鲁、乱齐、破吴、强晋、霸越”(《史记·仲尼弟子传》)。五国之变都是由于子贡的言语巧妙,扭转了政治大局。可见“三寸不烂之舌,两行伶俐之齿”对治国安邦的重要性。
2.口才训练的意义
说话才能,不是天生的,而是从现实中锻炼出来的。是一分天赋,九分努力的结果。
有人说,说话用不着学。理由是谁也不会把“我吃饭”说成“饭吃我”。
说话真的用不着学吗?其实不然,能说“我吃饭”只能说明能说话,不能表明会说话。
所谓会说话,是指正式场合,在没有事前准备的情况下,运用口语,至少讲两三分钟以上的话,说得内容正确,条理清楚,词句妥帖;或者和别人交谈时,说话准确得体,巧妙有趣,有一种动人的力量。这种会说话的人,或是在大会上发言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或是回答问题有条不紊,对答如流;或是与人论辩,要言不烦,一针见血;或是别人谈不好的问题,说不妥的事情,经他一说便能使人回心转意,欣然接受。能言善辩,出口成章已成为现代人才素质的重要内涵之一。
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很多人能巧妙安排自己的生活,可是很少与身边的人畅谈沟通。他们宴客或安排晚会时,可以花很多钱和时间在饭菜与游艺节目上,却从来没有想过在一起谈些什么好,甚至很少替客人们互相介绍,使他们在一起谈些共同有兴趣的话题。他们也没有想到,在必要的时候,自己带头谈起一个所有客人都会有兴趣的话题,从而特别使那些没有熟人的客人感觉到憋闷、难堪,呆板无聊地坐在那儿。在拜访人的时候,他们往往注意穿戴整齐,可是在见了主人之后,应该讲些什么,却模糊得很。有许多人不但没有随时准备和别人谈话,事实上,简直有点怕谈话,甚至于觉得谈话是很讨厌很麻烦的一件事。他们害怕遇见陌生的人,见了比自己地位高一点的人,不但害怕,而且还胆怯;如果遇到不得不参加的会议时,自己坐在那里,除了举手表决以外,什么事也不会做:他们不能站起来支持,补充自己同意的观点,也不能反驳,批评自己反对的意见。
为什么会这样?或许是从小缺乏集体生活,对他人太不了解。或许曾经有几次重要谈话失败了,为了避免谈话的再失败,索性就不肯再开口了。也可能是误解了“多做事,少说话”的真意,把不说话当作一种美德。在“祸从口出”等传统观念的影响下,不说话反而成了一种保护自己的安全之道。
而现代社会,人人都有发表意见的权利和义务,就社会事业与个人发展而言都有着广阔的话语空间。一个能充分自如运用语言的人,他身上往往有着一种不可思议的力量,他在生活中是一个自由的人,轻松的人,受人欢迎的人。他能使原本素不相识的人携起手来,也能使许多的陌生人互相了解;他能使周围人的生活非常快乐。他有号召力,有凝聚力,他是情商(EQ)充沛而社交能力强的人。
二、口才的衡量标准
那么,良好的口才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它的目标要求是什么?具体说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究。
1.语音规范,清晰流畅
口语是交际的工具,具有较强的生活气息,从它的实用性和普遍性讲,必须要求语音规范。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市场经济、信息社会飞速发展,“地方话、家乡话、土话、方言”,已远不能适应生活、工作和交际沟通的需要。人们每天都可能需要接触社会各界、各行、各地,形形色色的人物,家乡话、本地话,就会严重影响交际与沟通。所以,良好口才的前提是语音规范,使用普通话。
汉语发音要求字正腔圆、有板有眼、流畅明晰。否则,乌乌啦啦,不知所云;断断续续,令人生烦。只有字正方能达意,腔圆方能表情。这就要求发声系统在语言表述时运动协调,不仅要求发声时气息通畅,而且要吐字归音准确,表述内容句式完整,不可吞吞吐吐、含含糊糊,造成逻辑混乱、病句或者歧义。同时注意语速、语调、停顿和重音等副语言的运用,做到“声情并茂”。
2.态势得体
现实的人际沟通中,不可能有单一的口语交流(哪怕电话)。尤其面对面的语言交流总是要辅以副语言和态势语。态势语言主要指表情、姿态和手势的运用,是一个人内在情感的外化,在口语交际中,是强化语言表述效果的非语言因素的重要成分。运用态势语一定要符合表述者内在的情感,不可任意夸张,也不可造作。要特别讲究“度”,恰到好处的把握。
3.思维清晰敏捷,见解独到
口语交际中,讲究敏捷的思维反应。即单向表述中对话题完成思考和建构的迅速,以及向发音器官信息传导的快捷,要求思考与表述“同步”。思考与表述不同步会导致很多混乱,超前、滞后都会影响表达效果。从内容上考察,侧重于思维能力,强调思辨。善于发现、提取、创新,并措词贴切,能用最佳的词来表述自己的思想、观点、心态、目标、愿望;能恰如其分,因时、因事、因人、因地,做到精确与模糊的辨证统一,使口语交际变成“有效讲话”。独到、深刻的见解能令人折服,容易成功地实现交际目的。
4.出口成章有文采
所谓“腹有诗书言自华”。熟悉经典诗歌辞赋、名言警句、成语和俗话谚语,交谈中定能才思泉涌、妙语连连,令人有“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之感。要达到以上要求,绝不仅仅靠“嘴巴上的工夫”,真正的“口才”是一个人把自己的思想品德、思维能力、知识学问、语法修辞和文学艺术等多方面的修养加以综合运用。因而得心应手地表情达意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以口头语言为外壳的德、才、学、识的综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