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
48573700000043

第43章 职业规划与大学生就业(5)

是直接就业好,还是考研好呢?对于这个问题,相当一部分大四学生实在是难以选择。一些学生道出了其中的苦衷:如果现在选择就业,单单一个本科学历含金量实在不是很高,能否成功地敲开有意向的用人单位的大门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如果现在只做考研的打算和准备,两三年后再就业的形势可能就不同了,会有什么样的变数谁也无法预测。大多数本科生在面临毕业时都存在这样一种两难的境地。

2)考研能规避就业风险吗

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相当一部分大学生都考虑到了用考研的方式来降低和规避就业风险。一份初步意向统计表明:在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中,有86%的人表示曾经考虑过要考研。

虽然从2000年起,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数量也不断增加,但是如此快速的增长不可能满足更快增长速度的考研队伍,因为我国现有的研究生教育毕竟是高级别的精英教育,不可能成为一种大众化的义务教育。这就意味着必定会有一部分一门心思想通过考研的大学生最终无法考上,从而也就错过了就业的机会。

即使有一部分人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研究生,那么两三年以后他们所学专业的就业形势与现在一样吗?事物总在千变万化,这种变化谁也不可能很准确地预料到。

另外,研究生毕业后即使起点高了,但社会经验和实践经验与已经就业数年的同学比起来,必定会显得单薄些,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不利于就业。

3)考研需要具备的条件

一位已经参加工作的毕业生结合自己的事例对在校生建议说:考研前,一定要从实际出发,综合自己的优势,认识自己的劣势,充分评估自己勤奋、吃苦等各方面的情况。如果自己确实没有与别人竞争的优势和实力,那就不要错过现有的就业机会。

两年前,他对自己认识不足,加上自己自制力不强和身体等原因,不仅在考研队伍中名落孙山,而且还因为考研错过了许多比较好的就业机会,结果是既丢了西瓜,又没有捡到芝麻。直到今年年初才找到工作,说到这里他后悔不迭。所以说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考研,这需要具备以下素质。

——身体素质。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是做任何事情的先决条件。

考研是一个艰难的过程,需要付出充沛的精力。如果没有良好的身体做保障,就等于说在起跑线上就输了别人一程。

——精神素质。考研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需要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超出常人的毅力意志。如果不具备一定的精神素质,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那就很难在竞争异常激烈的“研民”队伍中胜出。

——经济后盾。考研过程中,涉及的各种复习资料名目繁多,目前图书的价格又普遍偏高,是一笔不能小视的数目;而且即使考上了研究生,其学费也是比较高的。这就要求必须以强大的经济实力做后盾,否则中间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都将前功尽弃。这一点对于那些经济尚有困难的学子来说,也是一个必须正视的问题。

4)先就业再考研两全其美

在如此庞大的考研队伍中,有些同学选择了暂时放弃考研而先就业,他们的理由是,现在考研的人如此之多,竞争如此之激烈,倒不如先就业。在工作的过程中如果觉得知识积累不够,发展受到限制,再来考研也不迟。

“先就业再考研”也不失为一种两全其美的方法。在有较好就业机会的条件下就先就业,经过几年的职场历练后,就可了解目前的市场所需,市场缺什么样的人才,自己考研就有了一个明确的方向,不至于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撞,造成人力资源浪费;而且此时自己已经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不用太担心考研而带来的经济压力。

究竟是选择考研好还是就业好呢?这一点要因人而异,每个人的学习、身体和经济等方面的条件都是不同的,关键是要根据自己的特点来作出适合自己的选择。而考研是否利于就业,至今也没有一个明确的定论。不过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不管你是选择就业还选择考研,都必须要摆正自己的心态,认清自己的位置,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结果。

5.3大学生择业的基本素质要求

5.3.1思想与道德素质

用人单位十分看重择业者的思想道德素质,有的甚至提出了“以德优先”,因为一个人才能的发挥跟他的品德有很大关系。一般而言,社会对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政治进步与荣誉十分看重,甚至将这种进步与荣誉作为衡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刚性指标。因此,大学生应该注重自己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1.确立科学、求实的职业思想观,切忌“眼高手低”

职业思想是大学生选择职业类型与区域的原动因素,求职择业的一切都以此为基本出发点。大学生在走向社会时,其政治成熟度与社会价值观还处于待完善、待发展的状态。因此,其职业理想貌似形成,实则有许多尚需修正的地方。欠发展的、不平衡的就业理想观,将对其今后的职业生涯产生深远的影响。大学生的职业理想,应该是大学生对未来职业的一种强烈的追求和向往,是对未来职业的规划和构思。成熟的职业思想应包括以下几个条件。

①把生活看作是一个劳动过程。当你确立依靠自己的劳动创造未来时,就会使自己的职业理想建立在一个客观现实的基础上,就会努力创造条件,不断追求,使职业理想不断升华,人生更精彩。

②把热爱自己的家乡与热爱祖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看似与职业理想关系不大,其实它是树立职业理想的基本思想条件。当你从心底统一了“两个热爱”,你就会把个人的职业理想与祖国的命运、父母的期待、家乡的发展联系在一起,从而把个人的理想与平凡伟大的职业联系在一起。有了这样的职业理想就一定会有高尚的职业道德。

③正确地评价自己的职业理想,客观地看待社会发展条件与实现个人职业理想的关系。其实一个人可能一生都在寻求自我职业理想的实现,但要客观地认识社会发展水平和实现自我职业理想的条件。只有当理想与现实达到一致时,职业理想才能成为现实。正确的职业理想形成以后,就会在选择职业时不以个人喜好为目的,不受非现实的理想所干扰,不为个人得失和名利所诱惑,就能正确地作出职业选择。

有位国内着名学府的学子,2000年毕业后分配到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工作。对于所里只安排他做一些事务性工作、没有安排他做相关研究很不满意,甚至发展到以怠工的方式对付所里安排的工作,结果半年后被辞退。后到深圳一家台资企业工作,试用期没过就又被解聘。这反映了什么呢?我们大学生刚从学校出来,千万不要指望别人一开始就把重任交给你,企业和单位在把重任交给你之前,是需要一个考察过程的。我们在这个过程当中要善于把小事兢兢业业地做好,给同事、上司和单位留下稳重、能干的好印象,才能逐步成为企业、单位的骨干,切记“勿以事小而不为”。

2.拓展社会视野,增强竞争意识

竞争意识作为当代人优秀的个性品质之一,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关注。要适应双向选择的人才市场要求,竞争意识的培养不容忽视。

人才竞争包括两个方面:①用人单位对人才的挑选,能者用,能者上;②人才本身在求职择业过程中,要获得理想的职业,就要凭自己的实力战胜竞争对手。就业素质中的竞争能力既表现在毕业生的素质实力即“硬件”(如毕业生的思想、品格、成长阅历、工作能力、学业成绩、专业水平、身体条件等)上,还表现在择业活动能力即“软件”(如获得信息能力、自荐能力、应答礼仪等)上。这两者是择业成功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不仅如此,在就业之后,还会面临众多的挑战者。要想胜任工作、取得丰硕成果,就必须敢于竞争、善于竞争,在竞争中调动自己的内在潜力,增强工作和社会活动能力。

3.培养良好的敬业精神

大学生就业素质中的敬业精神培养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即要从低年级开始注意培养。良好的敬业精神是用人单位选择人才的重要指标。

敬业精神是一个人对所从事职业的投入与热爱,包括工作态度、工作作风、工作方法等。其中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保证工作质量、技术精益求精、能团结协作、能公平竞争,是非常重要的内容。目前,用人单位除非常重视能力外,已越来越看重一个人的敬业精神。如果没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即使有一定的才华,也谈不上有竞争力,也会因此而被淘汰。

4.树立面向基层、艰苦创业的思想

人的一生是艰苦奋斗的过程。准备求职的大学生,必须要有面向基层、艰苦创业的思想准备。基层工作尽管比较艰苦,工作、生活条件和环境相对较差,但由于缺乏人才,急需大学毕业生去开拓、去创业,因而大有用武之地。据一些高校近年来的毕业生成才情况的追踪调查报告显示:工作出色、成绩显着的毕业生大多出自基层,大多是从基层艰苦奋斗成长起来的。可以说,基层是毕业生成才的沃土。一旦有机会进入企业,就要立志从基层做起,用3~5年积累经验和技能,不把薪酬放在第一位,而把能学到知识和技能放在第一位,甚至可以换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单位工作,这样有利于开阔自己的视野和发展空间,积累更多更好的知识、技能和经验。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没有艰苦的锻炼,没有工作经验和能力的逐渐累积,又怎能作出前所未有的成就和担当重要的责任呢?大学生只要真正深入到基层当中,扎扎实实地工作,肯定会大有收获。

5.3.2知识与能力素质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人力资源的开发越来越重视,用人单位在挑选人才时,对应聘者的科学文化水平和知识结构要求越来越高。一个人科学文化水平的高低,知识结构是否合理,是否具备相应的实践能力,决定其在求职择业时的成功率和相应的职位层次。要想有所作为,大学生应该尽早确立就业目标,自觉地把大学学习同今后的就业紧密地联系起来,建立起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提高实践能力,以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

1.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完善知识结构

(1)合理的知识结构是担任现代社会职业岗位的必要条件和人才成长的基础

广博的知识视野,是人才适应社会岗位,应变环境的文化基础。现代社会的职业岗位,所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结构合理,而且要求适时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达到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境界。只有这样,才能根据当今社会发展和职业的具体要求,发展自己、完善自己,拓展所学到的知识,有所创造,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择业者知识结构的科学把握源于在校期间打下的宽厚、扎实、系统、严谨的知识基础及专业技能功底。大学教育的根本一点,就是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把基础知识面尽可能拓宽一点,这样学生才会有“后劲”。随着社会行业、职业结构调整速度的加快,大学生无论是选择职业还是适应工作性质的变动,都离不开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

(2)掌握一技之长,等于获取了竞争特殊专业岗位的入场券

一般情况下,大学生毕业后将要从事专业方面的工作。因此,专业知识是大学生知识结构的核心部分,也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知识结构的特色所在。经验表明,那些具有特殊技能准备的毕业生,往往根据社会对人才评价的资格化倾向要求,不断充实完善自己,使自己的资质也逐步融于社会化、客观化、公平化、国际化评价标准之中。如不少毕业生与国家有关部门陆续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制度相适应,在校期间就开始参加相关资格考试,既拿到了择业的专业资格凭证,又为今后从事专业工作、评定技术职务奠定了基础。目前,一技之长的“资格证书”已经日渐被广大专业技术人员和用人单位所接受。拥有相关专业技术资格,已成为当今求职择业的有利条件之一。常见的专业资格考试有:计算机软件专业技术资格和水平考试、会计专业资格考试、经济专业资格考试、律师资格考试、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监理工程师资格考试等。

(3)掌握现代管理和人文社会知识,为适应社会岗位的全方位要求奠定基础

现代化的社会,需要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社会知识、经济管理知识和人文知识。目前,不少大学生在高中阶段就开始了文理分班学习,为了高考,知识结构各有侧重。而进入大学后又只在专业知识范围内学习,即使学些其他学科内容也是极为有限的,所以普遍存在知识面窄的问题。因此,大学生应利用专业学习的空余时间,多读一些社会科学、管理科学方面的书籍,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从而提高竞争力。

(4)适时吸纳、储备大容量的新信息、新知识,为拓展就业空间创造条件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猛,如果只掌握本专业、现阶段的知识,很难适应社会需要。大学生要利用宝贵时间,充实自己,在知识的宽度和深度上下工夫,关注科技发展前沿信息,关注最新行业发展动态,涉猎现代科学书籍,使自己具有专业眼光,具有前瞻性和先进性的思维方法,这样就能跟踪国际科技发展的步伐,为自己的就业拓展广阔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