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的点检包括日常点检及计划点检。设备的日常点检由操作人员随机检查,点检主要内容如下所述。
①运行状况及参数。
②安全保护装置。
③易磨损的零部件。
④易污染堵塞,经常清洗更换的部件。
⑤在运行中经常要求调整的部位。
⑥在运行中经常出现不正常部位。
设备的计划点检一般以专业维修人员为主,操作人员协助进行计划点检应该使用先进的仪器设备和手段,这样才可以得到正确可靠的点检结果。计划点检的主要内容有如下几项。
①记录设备的磨损情况及发现的其他异常情况。
②更换零部件。
③确定修理的部位、部件及修理时间。
④安排检修计划。
(2)计划检修
根据运行规律及计划点检的结果对设备确定间隔期,以检修间隔期为基础,编制检修计划,对设备进行预防性修理,这就是计划检修。实行计划检修,可以在设备发生故障之前就对其进行修理,使设备始终处于完好能用状态。
①计划检修的种类。根据设备检修的部位,修理工作量的大小及修理费用的高低,计划检修可以分成小修、中修、大修、项目修理和系统大修5类。
小修:其工作内容主要是针对日常点检和定期检查中发现的问题,部分拆卸零部件进行检查、整修、更换或修复少量的磨损件。同时,通过检查、调整、紧固机件等技术手段,以恢复设备的使用性能。小修一般由维修人员负责,操作人员协助。
中修:除包括小修内容之外,对设备的主要零部件进行局部的修复和更换。
大修:是计划修理工作中工作量最大的一种修理,以全面恢复设备工作能力为目标,由专业修理工人进行。通常设备全体解体,更换或修理机械易磨损件,机械按出厂标准恢复原有精度和生产能力。对原有机电部件进行拆修,必要时予以更换;配电箱和操纵台要更换破旧部件,连接线和管道中电源线原则上予以更换;对原有电气线路要加以分析,结合新部件和新技术加以改进。
项目修理(简称项修,又称针对性修理):是根据设备的实际技术状态,对设备性能达不到要求的某些项目,按实际需要进行针对性的修理。在项修时,一般要进行部分解体、检查、修复或更换磨损机件,必要时对基准件进行局部修理,从而恢复设备的精度和性能。项修的工作量视实际情况而定。项修是在总结我国过去实行计划预修制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在实践工作中不断改革而产生的。过去在实行计划预修制中,往往忽视具体设备的制造质量、使用条件、负荷率、维护优劣等情况的差异而按照统一的修理周期结构及修理间隔期安排计划修理,从而产生两种弊端。第一是有些设备,尤其是大型设备其使用年限虽到大、中修期,但只有某些项目丧失精度,如照搬修理周期结构而进行大、中修理的话,势必产生过剩修理,造成浪费;第二是设备某些部位的技术状态已劣化到难以满足正常运行的要求,但因未到修理期而不能安排计划修理,造成未修。采用项修就可以避免上述两种弊病,因为项修只对其中丧失精度的某些项目进行恢复性修理,甚至是提高性的改善修理,因此,既节约了人力、物力和修理费用,又能缩短修理停机时间。一般来说,项修所花的费用为大修的40%~60%,而达到的效果仍能满足设备正常运行要求。同时,项修又能解决虽然超过了小修期但又未到大修期,且尚不够大修范围的修理内容,从而避免了失修。因此,在我国,项修已经逐渐取代了中修,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还可以代替大修。
系统大修:这是指一个系统或几个系统直至整个楼宇设备的停机大检修。系统大修的范围很广,通常将所有设备和相应的管道、阀门、电气系统及控制系统都安排在系统大修中进行检修。系统大修过程中,所有操作人员、专业检修人员及技术管理人员都应参加。
②维护保养与计划检修的关系。计划检修与维护保养是设备维修管理的两个重要方面,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这是因为如果设备维护保养马虎,对发现的问题不能及时处理,则小问题将发展成大问题,此时再检修时,不但增加了检修的工作量,而且会对设备造成不可避免的损伤,以致造成故障停机,甚至会因此影响设备的寿命。同时,也会打乱计划检修的正常秩序,造成被动局面。反过来,如果检修人员在进行设备检修时,只是抢时间、争进度,不重视检修质量,该修的不好好修,该换的零件不换,修理后的记录等资料不全,这样势必给以后的维护保养工作增加难度,为设备故障事故的多发埋下了隐患。由于计划检修是费时、费力、费钱且有一段时间间隔的工作,所以为提高设备维修管理的成本效率,为保证用户的正常安全使用,设备维修管理应建立“维护保养为主,计划检修为辅”的原则,从小事做起、从日常抓起,严字当头,一抓到底。
2.智能物业设备的维修方法选择
智能物业设备维修的基本方式主要有以下4种。
(1)事后维修
事后维修是设备发生故障或性能降到合格水平以下时采取的非计划性维修(也称故障维修),适用于非重点设备、简单设备、低值设备和利用率低的设备及代用设备等,即使停机也不致影响生产的设备。
事后维修的主要优点如下:
①能充分利用零部件的寿命;
②修理次数可较少。
事后维修的主要缺点如下:
①修理停机时间长,丧失了较多的设备工作时间;
②故障发生是随机的,打乱了工作计划;
③常因服务急需而抢修,使修理质量差,费用高;
④修理准备工作仓促,妨碍正常计划维修作业;
⑤故障的突发性容易造成事故。
(2)预防维修
预防维修是一种以时间为基础的维修,又称为定期维修,具有周期性特点,所需资源可以预计,并可作长期安排,其内容是为了保持或恢复设备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而采取的技术措施。由于修理的间隔期、类别和工作量都是事先规定的,因此应按开动时数进行预定的修理。
预防维修避免了事后维修的缺点,但由于预计故障发生的时间难以算准,往往过早就进行修理,造成过剩维修。这种维修方式的缺点如下。
①生产性差:维修计划和使用计划不易协调实施。
②经济性差:维修时间和内容往往不切合实际而产生过剩维修,使维修费用提高。
(3)状态监测维修
状态监测维修是一种以状态为基础的预防维修,是随着设备诊断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维修方式。它根据状态监测和诊断技术提供的信息,在故障发生前进行适当的维修。这种维修方式由于时机掌握及时,设备零件的寿命可得到充分利用,因此最为合理。由于进行状态监测要花一定的费用,故适用于利用率较高的重要设备,包括大、精、稀和流程生产的主要设备。
(4)无维修设计
20世纪60年代初,出现了“可靠性和维修性工程”这门学科,从而产生了设备无维修的设想。这是一种理想的维修策略,目前应用于两种情况:一种是家用机电设备,如电视机、电冰箱、空调机、录音录像设备等,因为家庭用户最厌恶日常维护和修理;另一种是故障率要求趋近零、可靠性要求特别高的设备,如航天器等。至于其他如故障停机或工件报废后损失极大的设备,也在努力向无维修设计方向发展。在实现中有困难时,则努力向易维修方向发展。
对比以上各种维修方式的优缺点,对于维修方式的选择,可以归纳出如下结论。
对劣化型故障的零部件来说,如更换容易,且维修费用低,最适用于定期维修方式;对故障发生前有一个可以观测的状态发展过程的零部件来说,如果更换困难,且维修费用较高,可采用监测维修方式;对维修费用很高的零部件,不管更换难易,都应考虑无维修设计;对于不能或不必要进行预防维修或无维修设计的零部件,可采用事后维修方式。
(三)智能物业设备维修的经济性分析
1.维修费用效率
在设备购置后的使用阶段,安装前所花费的费用是埋没费用,因已经支付出去,并且是无可挽回的。所以,以后的问题是如何努力提高设备剩余的寿命周期费用的经济性。
设备使用阶段的经济评价问题,应当分为两个方面来考虑,即把设备所消耗的费用分成资本支出和经费支出两个部分。
对现有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检查、修理等作业费用即为经费支出。在这种情况下,究竟怎样才算最经济,这就是经济性的评价问题,其评价标准为:
维修费用效率=产品产量/维修保养费(8-1)
维修保养费是设备的输入物,而产品产量是设备创造出来的输出物。作为输出物,有时也采用与产品产量有关的设备运行时数、耗电量等来表示。
2.维修费用综合评价
维修费用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维修的直接费用是指用于设备维修的实际费用支出,而维修的间接费用是指由于设备损坏而引起的损失费用,其中包括由于故障造成的减产而带来的利润损失和伴随事故而发生的材料利用率、能量、质量、人员费用开支及其他方面所造成的费用损失。据此,日本青山大学日比宗平教授提出了综合评价维修保养费的方法。
这个方法主要是用维修保养费完成率来评价。首先需确定维修保养费的综合评价尺度,然后根据这个尺度,由主管部门制定一个标准,把实际的维修保养费和所确定的标准进行比较,就得到维修保养费完成率。
维修保养综合评价尺度是用单位管理基准值对应的维修费与事故损失费之和来表示。管理基准值通常用设备耗电量来计算。因此,维修保养费综合评价尺度U就是设备单位耗电量D对应的维修费M1和事故损失费M2。按下式确定为:
U=M1+M2/D(8-2)
为了对维修保养费进行综合评价,应先由管理部门根据上式给定管理期评价尺度U的标准值作为管理目标,然后与同期内评价尺度的实际值进行比较,用以综合评价管理期内维修保养费的经济性。评价结果用完成率表示,设i期的完成率为ηi,则有ηi=Ubi/Usi(8-3)
式中:Usi——i期维修保养费评价尺度的标准值;Ubi——i期维修保养费评价尺度的实际值。
Ubi=(M1+M2)bi/Dbi(8-4)
Usi=(M1+M2)si/Dsi(8-5)
由于U的含义是单位耗电量对应的维修费和事故损失费。因此,在用公式(8-3)求完成率ηi时,为了使公式简化,可以令M1、M2的标准值和实际值分别对应于同一单位耗电量D,也就是说,可令Dsi=Dbi,这样,公式(8-3)的完成率就可化为:
ηi=(M1+M2)bi(M1+M2)si(8-6)
上式说明,要确定报告期内维修保养费的完成率,首先要确定一个单位管理的基准值(例如,单位耗电量对应的维修费和事故损失费)作为标准,然后与同期发生的上述两项费用之和进行比较,其结果就是报告期的完成率。综合评价维修保养费的目的是追求Usi最小值。对应于一定的Ubi值,Usi值越小,效率ηi值就越大,说明维修保养费的经济性越高。
3.设备大修的经济性
大修相对于更新来说,是还能够利用没有达到磨损极限的零部件,从而能节约大量原材料及加工工时。通过大修,能延长设备的使用年限,这是大修有利的一面。如果在大修后的设备上生产单位产品的耗费要比使用更新设备时高,则通过大修来延长设备的使用期限,就显得不经济了。为此,必须确定一个计算大修经济效果的办法,不能无休止地将一台设备大修下去。大修的经济界限是设备的一次大修费用(R)必须小于同一年中该种新设备的价值(K),减去这台设备的残值(L),故大修的条件是R<K。当然由于无法获得新设备而被迫进行不经济的修理,这种情况也是有的,这是一种不正常情况,不在本书的讨论范围之内。
凡符合上述条件的大修,在经济上是不是最佳方案,要进行经济性分析后才能回答。如果设备在大修之后,技术特性与同种新设备没有区别,则上述公式才能成立。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事实上,设备大修之后,常常缩短了下一次大修理的间隔期。同时,修理后的设备与新设备相比,技术上故障多,设备停歇时间长,日常维修费用增加。修理质量对于单位产品成本的大小也有很大影响。只有大修后使用该设备产生的单位产品成本,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超过相同新设备产生的单位产品成本时,这样的大修在经济上才是合理的。设备大修理的经济效果,表现为大修后的设备与新设备在产生单位产品时的成本之比或两者成本之差。并可以用下式表示:
Ir=Cr/Cn≤1(8-7)
ΔCz=Cn-Cr≥0(8-8)
式中:Ir——大修后设备与新设备产生单位产品成本的比值;
Cr——大修后设备产生单位产品的成本;
Cn——新设备产生单位产品的成本;
ΔCz——新设备与旧设备(大修设备)产生单位产品成本之差。
必须在上述两种情况下,大修才合算。因此,如果设备超过了这个经济界限继续进行大修,或延长设备使用年限都是不经济的,那时就应该用新的设备去替换旧设备了。
(四)智能物业设备大修费用管理
智能物业设备大修费用管理就是对智能物业设备大修理全过程的费用计划与审批、费用筹备、费用支出的控制,费用核算与报告等各个经济环节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