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彝族定亲
彝族男女青年定亲后,男方请人去和女方父母说亲,需带一瓶酒去,只要女方父母接酒喝,就表示同意,然后男方就到女方家正式定亲,一般是带二三丈布,二三十元钱,布和钱都是给女方的。过了3月,男方还要买三丈青布或蓝布、一块肉、一瓶酒去女方家,这些东西都是给女方父母的,称为“递小礼”。男方请毕摩择日子,择出的日子要和女方父母商量。这次去,可以根据自己的家庭情况,给女方买点结婚用品,称为“压八字”。
(二十一)裕固族的婚礼
裕固族的婚礼一般要举行几天,头一天是女方家中请来亲朋好友,用奶茶、好酒、手抓肉招待来宾,并举行对歌。这天最重要的活动是给新娘戴头,就是将一副用珊瑚、玛瑙等珠宝串制成的华贵头饰系在新娘发辫上,发辫的样式也从这一天开始梳成3条大辫子。第二天、第三天是婚礼的高潮,举行送亲、迎亲活动。新娘在歌声中梳妆打扮,是在娘家人依依惜别的歌声中骑上乘畜,由送亲队伍陪伴走向婆家。半路上新郎家迎亲的人早已恭候多时,以酒肉迎接送亲队伍。在距新郎家几百米的地方,男方为新娘准备了一座小帐篷,客人要绕着帐篷转三圈,察看婆家准备的情况,并设法靠近帐篷,将四周拉绳弄断,女方客人拆,男方客人保护,相互戏逗,名为踏房。晚上,新娘要在这里歇宿一夜。送亲队伍的其他人被男方请到大帐篷中欢歌畅饮,先由老歌手唱历史民歌,再唱祝酒歌,然后亲家双方对歌直到凌晨。翌日晨,新娘被请出小帐篷进大帐篷前,宾客都在门外迎接,门前点着两堆火,新娘从火堆中间走过时,新郎要将装有五谷的小瓶砸烂,将五谷撒在地上,然后迅速用一支有三个箭头的红柳条制作的箭射向新娘,射中则意味着吉利,新郎、新娘将来会婚姻美满,白头到老。仪式结束,大家都进帐就坐,由新娘向婆婆敬茶和送礼。娘家人将嫁妆取出摆在众人面前并介绍新娘的脾性。随后新郎家再一次宴请来客,人们共同唱起一首歌,预祝新郎新娘幸福。这种热闹场面要连续几天,直到新娘回娘家婚礼才告结束。
三、节日
(一)巴罗提节
马罗提节塔吉克族的节日,节期在回历巴拉提月头两天。第一天晚上,每人点燃两支自制的小酥油烛,在烛前祈祷,求上天降福。然后,上屋顶点燃一个酥油火把,召唤吉祥,第二天,各家扫墓。
(二)白来旦珍
藏语“白来旦珍”意为仙女节或天母节。每年藏历10月15日,人们抬着大昭寺的吉祥天母像绕行八角街的赛神会。这天,藏区各地都要举行宗教活动,妇女们认为仙女节是自己的节日,表现得特别积极。
(三)播种节
在山峦重叠的阿佤山上,每当春耕季节,勤劳的佤族人民便忙着耙田整地,准备播种稻谷,同时举行饶有风趣的播种节。播种节,佤族人民亦称“惹岛”节。节日这一天,大家要修筑好村中的道路,各家房屋内外打扫干净,青壮年自动组成几个小组,有的上山去打猎,有的到河边去捕鱼。打得的猎物和捕得的鱼煮成稀饭,大家共享。如果猎手们打到大的马鹿、野猪等返寨时,人们都到寨门去迎接,唱起猎歌。“惹岛节”有全寨性活动和各户单独活动两种形式。全寨性的活动,要在寨中广场上剽牛一头,然后将牛肉切成块,按户各分一块;各家单独过时,每家主妇要到自己的田地里,做些象征性的播种动作。晚上再泡上一壶水酒,招待前来帮助修房的人。傍晚,全寨男女老幼聚集在通红的火塘边,饮着酒,唱起祝福歌,领唱者必须是年长者或德高望重的老歌手。
(四)捕鱼节
捕鱼节是贵州中部独木河以及南明河两岸苗族的节日。独木河发源于云雾山,在贵州境内北流至龙里、福泉交界处与南明河汇合,再北流注入乌江。这个节日最初是在播种插秧需要水时,苗族人民在河边祈祷龙王降雨的求雨节。年长月久,求两节就逐渐演变成捕鱼节了。节日时期各地不一,从3月到6月,由各寨善捕鱼而有威信的“渔头”商定。届时,青壮男子都要前往山上采集树叶作“闹药”,到河中闹鱼捕鱼,妇女则在家中备办腊肉、香肠、糯米饭和酒。中午时,全家老少都穿着盛装,携带酒肉到河边进餐。食毕,男吹芦笙,女唱山歌,尽兴欢乐。到夕阳西下时,才带着鲜鱼回家,另设宴招待亲友或以鱼馈赠他们。
(五)布依族的大年
腊月二十三日晚上,布依族同胞用糯米制成的麦芽糖等果品在家里“送灶神”,请它向“玉皇大帝”禀报时,多替人们说些好话,多多赐福与人间。送灶后,人们要准备香、烛等祭神用品,请先生写对子,在大门、侧门、窗户上都贴上“六畜兴旺”等帖子,以示人们对幸福美满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此外,不少人家还要在大门上贴上门神,在家里的墙上贴满各种喜庆的年画。从年三十到次年初一不互相串门,人们都在家中烧起一炉熊熊炭火,全家老少围火而坐。他们先用酒肉等物祭祀祖宗、天地,然后全家人互相祝福,高高兴兴地吃团圆饭。大年初一,人们在家里扎各式彩灯,晚上将彩灯点燃,挂在大门口,烘托出一派红红火火的节日气氛。过了大年初一,人们开始串门拜年,青年男女三三两两相约去“赶表”,以歌声来表达彼此的爱慕,人们聚在一起,在唢呐、月琴、洞箫、姐妹箫、铜鼓等乐器的伴奏声中跳“打花包”、“铜鼓刷把”等欢快的舞蹈。初九那天叫“上九”,到这一天才能“煮生”,先燃起香烛,将生肉供祖宗,然后将生鸡、生肉煮熟,再放到香案前供一回之后方能享用。
(六)插花节
插花节是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彝族人民所特有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相传很早以前,昙华山上有个能歌善舞、心灵手巧、妩媚动人的彝家姑娘,名叫咪依鲁,有一天,她在山上放羊,遇到了凶恶的豺狼,豺狼露出狰狞面孔扑向羊群。在这危急时刻,青年猎手朝列若赶到,击毙豺狼,化险为夷。咪依鲁含情脉脉地亲手采摘象征纯洁的白杜鹃花献给他,青年又饱含真情地将无暇的鲜花插在姑娘的头上,从此两人相爱。当时昙华山上有个凶残的土司谎称在家中修了一座“天仙园”,请来了仙女织锦绣花,选择各个村寨最美丽的姑娘侍奉仙女,结果许多不幸的姑娘失去了纯洁和天真。咪依鲁为了除积怨,拔祸根,在二月初八这天,头戴有剧毒的妖艳鲜花,佯装与土司成亲,土司一见婀娜多姿的咪依鲁,高兴得手舞足蹈,得意忘形。姑娘乘机将花泡在酒内,与土司共饮,荒淫无度的土司立即身亡,咪依鲁也从此闭上了天真无邪的眼睛。英雄的猎人朝列若得知心爱的姑娘只身闯入火坑,便手提弓箭,身背快刀,冲进“天仙园”,不堪忍睹的惨状映入眼帘,朝列若抱着姑娘的尸体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流出来的一滴滴鲜血将漫山遍野的白杜鹃染成了血红色,从此人们就将这凝聚着忠贞爱情的红杜鹃作为传情的信物、吉祥的象征,插花节也由此而来。
(九)吃虫节
吃虫节仡佬族的传统节日,时间是农历六月初二。传说很久以前,仡佬山乡虫灾连年,粮食收成无几。寨老们商议悬下重赏:谁若能吃掉害虫,赏三头肥猪。首先红公鸡揭了榜,很快失败。接着鸭子、道士也来揭榜,也失败。眼看一年的收成又要完了,农历六月初二这天,有一个叫甲娘的穷苦妇女带着几个孩子回娘家,由于家穷,她没带什么礼物给父母,心里很难过。当她走到自家田里时愁得走不动了,坐田埂上发愁,几个孩子见坐下不走了,就到田里捉虫玩,一下子捉了好几包,甲娘突然心里一亮,就用这几包虫作礼物吧。于是她把虫带回家,炒了给大家吃,家人都觉得清香可口。消息传开了,人们都争相到田里捉虫来吃,害虫大减,那年粮食丰收,寨老们奖给甲娘三头肥猪,甲娘把猪杀了回敬父母乡亲。后来甲娘死了,人们在田里修了庙作为纪念,叫“吃虫庙”。从那以后每年农历六月初二,仡佬族出嫁的姑娘都要回娘家,一路走,一路捉虫子,全寨人都要杀猪吃虫子过节。吃完节日饭,人们都集中在吃虫庙前唱歌跳舞,然后排成队敲锣打鼓在田地里游行,边走边捉虫,边插上洒有鸡血的小白旗,表示对甲娘的纪念,对害虫的示威。
(十)吃年
苗族人民自称过年为“吃年”,意思是说“年”被大家吃掉了,过去了。“吃年”期间,人们穿上节日盛装,各地开展吹芦笙、斗牛、打毽子等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吃年”过去后,开始春耕。苗族分布较广,“吃年”时间不同,有的在十月,有的在冬月,有的在正月,而雷公山一带的苗族“吃年”分三次过,九月吃初年,十月吃中年,冬月吃完年(又称放牛年)。
(十一)刀竿节
刀竿节是云南省怒江傈僳自治州的碧江、福贡、沪水一带傈僳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历时一天。刀竿节由来已久,相传明朝外敌入侵云南边界,当时的兵部尚书王骥奉命率兵前往,在滇西北战场上,依靠当地傈僳族人民团结战斗,很快取得了胜利。不料班师回朝途中,于二月初八日被奸佞所害,为了纪念反侵略的英烈,当地人民以上刀竿来表示保卫祖国疆土、反对入侵者的决心,定此日为刀竿节。爬刀竿前一天晚上,人们在广场中央燃起四堆通红的炭火,5个剽悍而又灵巧的中年男子赤脚在火堆中间跳跃,时而腾空,时而落下,时而扑向火海,时而翻滚前进,无数金光灿烂的火星,在他们的身边脚下飞舞。他们用双手捧起通红的火球,先飞快地在脸上“擦洗”一下,然后在手上飞快地翻动揉搓。周围的观众在欢呼声中欣赏玩火的绝技。节日里,妇女们穿着镶花边的黑色上衣和点缀着各种银饰物的花裙,佩戴耳环项链等首饰,风采过人。男子穿着麻布短衣裤,腰系红黄长带,小腿系吊筒,腰佩长刀,肩挎箭包,英姿勃勃。节日的广场上,竖起两根20米高的树干,四周用藤蔓拉紧固定,树杆上插有36把明晃晃的长刀,作为向上攀登的横档,刀刃向上,寒光逼人,谓之“刀竿”。午间,鞭炮齐鸣,锣鼓震天。身穿大红袍,头缠红布包头、赤脚的5名“玩火者”,齐涌至竿下,围绕刀竿唱歌跳舞,将斟满的白酒一饮而进,纵身飞上刀竿,双手紧捏刀面,运足气的脚掌斜置在锋利的刀刃上,勇敢、灵巧地向上攀登。全场鸦雀无声,大家屏住呼吸仰面观看,对他们的气功绝技赞叹不已。噼噼叭叭的鞭炮声来自竿顶优胜者,响彻云霄。全场欢呼雀跃,争相向爬竿者敬献美酒。对歌、跳舞、荡秋千活动为节日增添浓厚的气氛。丢烟包活动别具一格,青年男女各站一方,互掷烟包,姑娘若将小伙的烟包收藏起来,就说明接受了小伙的爱慕。
(十二)侗族摔跤节
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和三月十五日,是黎平县侗族的摔跤节。这天清晨,参加摔跤的小伙子来到祖母坟边,听寨老明训摔跤戒律,朗诵摔跤节的来历,早饭后,在寨老的带领下,吹着芦笙进入摔跤场。各队到齐后,举行仪式,芦笙高奏入场曲,在寨老的引导下,摔跤队绕场三周,随后,按传统习惯,寨老们互相交换摔跤用的布带,并互相缠于腋下,做一摔跤动作,入场式完毕。芦笙吹过,三声铁炮巨响,摔跤开始。摔跤手走到场中,互相拱手施礼以后,将寨老授予的布带缠于对方臂下,只听得一声“起”,两人便迅速交手,使劲扳扭,力争将对方摔倒,以3战2胜者为胜。胜者若连摔二三十人不败,便可树旗“挂榜”称雄,挂榜者高举腰带,向观众频频致意。
(十三)独龙族的卡秋哇节
“卡秋哇”是独龙语译音,原意是“开始讲的几句话”,也是过节的一种代称。每年11~12月当地第一次大雪封山为岁首,故有年节之意。这个节日无固定时间,由各族长择日而定。年节一般三至五天不等,期间,各家族互相邀请,友好往来,因过节时间不同,邀请的方式也各具特色,常用木刻或绳结来表示日期,被邀请者届时便携带各种食物前往参加。客人一进寨门,习惯要与主人共饮一筒水酒。客人与主人一起跳“牛锅庄”舞,要跳到各户去,以祝贺吉庆有余、人畜兴旺、五谷丰登。有的妇女还把自己织的五色麻布用竹竿拴好悬挂在房顶。入夜,男子在火塘边饮酒相敬,将碗抛向火塘上边的竹架上,以碗口朝天为吉利。节日的第二天举行射猎庆典,事先用荞麦面捏出各种动物头的模型放在小簸箕内,早上将这些模型和供点捧到坡地放好,点燃松明,请巫师祈祷后青年射手们便开始向这些模型射箭。然后巫师把模型撒给大家。节日的高潮是“剽牛祭天”,由“卡桑”(家族长)主持,凡参加集会者均可分得一份牛肉,大家围着火堆烤而食之。
(十四)杜因拜专扎坤节
杜因拜专扎坤节是锡伯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也叫“四一八”节,其来历是锡伯族历史上的西迁。1764年4月18日(清乾隆二十九年),居住在我国东北盛京(今沈阳)一带的锡伯官兵一千余人,连同眷属共3275人启程西赴新疆伊犁一带屯垦戍边,经一年半的长途跋涉,来到了伊犁河畔并在当地建立起自己的新家园。为了纪念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锡伯人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日都要举行浓重的娱乐活动。4月18日成了锡伯族的传统节日,节日里人们赶庙会举行各种文体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