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民族、中华民族的起源;掌握民族的概念和掌握中国民族的基本情况。
【主要内容】
民族的概念
概念、特征、发展
民族的形成过程
历史、国情、文化
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
起源、统一、分布
中国民族概况
人口、分布、语言文字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的国家,五千年辉煌灿烂的文明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国改革开放二十几年来之所以能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其前提之一是国内团结、稳定,邓小平同志曾说稳定压倒一切,而这个团结稳定首先是各民族的团结稳定。民族问题是当今国际政治中的敏感因素,前苏和东欧的巨变、中东冲突不断、非洲的仇杀无不与民族问题有关。我国56个民族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像56个兄弟姐妹在建造自己美好的家园,56种语言汇成的是一句话,爱我中华。
第一节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一、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
纵观我国几千年的文明史,在世界的东方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大约2/3的时期是统一的国家,1/3的时期处于分裂状态,统一是主流。
从奴隶社会的夏说起,“自禹至桀十七君,四百七十一年”,即大约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主要在今陕西、河南一带,势力北及山西长治,南达河南伊水流域,西到陕西华山,东到东河济之间,属统一时期。殷商时期,自始祖契至纣,约600年的历史,即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这是我国的第二个朝代,初建都于毫(今河南商丘),其势力范围,以今河南中部偏东黄河两岸为中心,东至大海,西到今陕西,北达河北,南抵湖北一带,臣服于商朝的周边各族在这些地区的四周扩散,这一时期为统一状态。
约公元前11世纪西周建立。“自武王灭殷,以至幽王,凡二百工十七年”,定都于镐(今陕西西安附近)。西周时期势力范围大,仍属统一的国家,但以分封诸侯的形式实现统治,周成王时分封的主要诸侯国有:鲁,周公东征灭奄(今山东曲阜旧城东),其子伯禽在今山东西南部建鲁国,统率殷民六族,后伯禽继续进攻淮夷、徐戎,鲁境始定。齐,周公东征灭蒲姑(今山东博兴东北),作为吕尚的封地,以今山东淄博为中心。卫,以朝歌为中心,为康叔的封地,管辖殷民七族。宋,封给纣王的庶兄微于开,以河南商丘为中心,其范围达豫东、苏、鲁、皖各一小部。晋,封给周成王之弟叔虞,以今山西翼城为中心,其范围在今山西西南部。楚,周成王封熊绎为君,以湖北荆山为中心,范围在湖北武当山东南汉水西岸。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为标志,开始了春秋时期,至公元前475年进入战国,这295年是我国历史上的分裂时期。这一时期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引起社会各种矛盾的激化,在阶级斗争的推动下,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奴隶和平民起义不断发生,王室衰弱,强大的诸侯国之间出现频繁的兼并争霸战争,国内各民族在这种混乱的纷争中实现大融合。
经过200多年的争霸,最后剩下秦、齐、楚、燕、韩、赵、魏7个大国和10多个中小国家,这就进入了战国时期,至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全国,又经历了254年的分裂时期。
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为秦朝时期,虽然时间仅15年,但却是经历了近600年的分裂后的大统一,经过春秋战国的漫长时期,各族相互交流融合,有了不少一体的同感。
公元前206年,刘邦取胜,建立汉朝,建都长安,至公元219年,共425年,是我国秦以后又一较长的统一时期。建朝初期,分裂势力仍不少,高祖刘邦面对膨胀的割据势力,采取果断措施,解除韩信兵权,降为淮阴侯,软禁长安,灭异姓诸侯王,巩固了统一。
公元220年~280年,这60年是三国鼎立,国家又处于分裂时期,从公元281年至580年的300年间,我国的历史进入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这期间出现过西晋51年(公元265年~公元316年)的统一,之后前秦统一北方7年(公元376年~公元383年),北魏统一北方95年(公元439年~公元534年),其外的150余年部在分裂状态。
公元581年~618年的37年为隋朝,公元618年~906年的288年为唐朝,我国又有了325年的统一时期,这一时期疆域辽阔,经济、文化发展到历史高峰。
在公元907年~1299年的372年,国家处于五代十国、宋、辽、西夏、金的割据之中,其中北宋、南宋的320年割据最大,统治的人口最多。
公元1279年~1367年的98年为元朝时期,这一时期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空前的大统一,其疆域“北逾阴山(直到贝加尔湖),西极流沙(包括新疆和中亚大沙漠),东尽辽左(包括整个黑龙江流域及其南北广大地区,南越海表”,远比汉、唐时期辽阔得多。
公元1368年~1643年的276年,属于明朝时期,1644年~1911年的267年属清朝时期,1911年~1949年属中华民国时期,1949年历史翻开了新的篇章,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已走过了50余年历程,这几个时期国家都是统一的,总共有594年。
这4000多年的历史,统一的时期约2800年,占2/3强,分裂的时期约1200年,占1/3弱,统一成为国家的主流。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各族人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了相互离不开的中华民族大家庭。
二、中国多民族的基本国情
在我国这块广袤的土地上,自有史以来就居住着各族人民,各民族经过几千年的交往和共同生活,历史上曾经出现的一些民族或自然同化加入另一些民族,或相互融合产生为新的民族,在几千年后的今天有56个民族,这56个民族分布广,数量不平衡,发展快慢不一致,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都团结一致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光和热。
我国现有的各民族是:汉、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壮、布依、朝鲜、满、侗、瑶、白、土家、哈尼、哈萨克、傣、黎、傈僳、佤、畲、高山、拉祜、水、东乡、纳西、景颇、柯尔克孜、土、达斡尔、仫佬、羌、布朗、撒拉、毛南、仡佬、锡伯、阿昌、普米、塔吉克、怒、乌孜别克、俄罗斯、鄂温克、德昂、保安、裕固、京、塔塔尔、独龙、鄂伦春、赫哲、门巴、珞巴、基诺。
56个兄弟民族中,汉族人口最多,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公报:汉族人口为115940万人,占总人口的91.59%;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0643万人,占总人口的8.41%。除汉族外,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上千万的是壮族,超过百万的有17个民族,超过十万的有15个民族,超过5万的有3个民族,5万以下万人以上的有12个民族,万人以下的有7个民族。为了便于记忆,列下表:
中国各民族人口状况简表
人口超亿汉
人口超千万壮
人口超百万满、回、苗、维吾尔、彝、土家、蒙古、藏、布依、侗、瑶、朝鲜、白、哈尼、黎、哈萨克、傣
人口超十万畲、傈僳、仡佬、拉祜、东乡、佤、水、纳西、羌、土、锡伯、仫佬、柯尔克孜、达斡尔、景颇
人口超五万撒拉、布朗、毛南
人口一万到五万塔吉克、普米、阿昌、怒、鄂温克、京、基诺、德昂、乌孜别克、俄罗斯、裕固、保安
人口万人以下门巴、鄂伦春、独龙、塔塔尔、赫哲、高山、珞巴
全国各民族广泛地分布在祖国的辽阔疆域,少数民族多在边境、山地和国防要冲,汉族多在丘陵、平原和内地,这是从总体情况而言,绝大部分地方都是各民族交错分布,只是人数多少而已,因而形成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离不开少数民族的情况。
在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西藏、广西,主要分布的少数民族有白、哈尼、傣、纳西、傈僳、独龙、怒、景颇、德昂、阿昌、佤、布朗、普米、拉祜、基诺、彝、羌、藏、门巴、珞巴、苗布依、侗、水、仡佬、土家、瑶、仫佬、毛南、京、壮等。在东南和华南地区,包括福建、浙江、海南、台湾等地,分布有畲、黎、高山等。
在西北地区,包括青海、宁夏、甘肃、新疆等省区,分布有回、东乡、土、保安、裕固、撒拉、维吾尔、乌孜别克、锡伯、俄罗斯、塔吉克、塔塔尔、哈萨克、柯尔克孜等。在华北、东北地区,包括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区,分布有赫哲、鄂伦春、鄂温克、朝鲜、满、达斡尔、蒙古等。
各民族分布的主要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以汉族为主体,汉族遍布全国,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都有一定数量的汉族居民,甚至在一些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汉族居民还占多数,如内蒙古、广西、宁夏3个自治区。在全国30个自治州中,绝大多数的州各民族人口统计,仍是汉族占多数。另一方面,各少数民族又大都有自己的聚居区,与汉族或其他少数民族交错杂居,例如回族大约800万,在宁夏自治区居住的约150万,其余都分散在全国各地。又如400多万藏族,聚居在西藏自治区的不过220万,其余的分别居住在甘肃、青海、四川、云南等地,再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维吾尔族的集中地,但仍有其他12个民族杂处其中,因而成为13个民族的共同家园。
在少数民族地区,一般是人口稀少、地域辽阔,多在国防线上,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由于地理位置、气候、地形和地质构造等自然条件各不相同,有着极其丰富多彩的物产资源,我国的牧区、林区、矿产区主要都在少数民族地区。
汉族地区,人口众多,文化和科技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主要在广大的内陆、丘陵和平原地带,这些地区土地肥沃,水源充足,具有悠久的农耕历史,但各类资源相对少数民族地区较缺乏。
总之,我国汉族“人口众多”,少数民族“地大物博”的多民族的基本国情,是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斗争和社会生活中互相帮助、互相依存、互相交往的结果,部分少数民族出于生产生活的需要或因战争、自然灾害等进行迁徙,融于汉族之中,也有部分汉族长期与少数民族共同生活,物质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使其血源和各种特征都混为一体,也成为了少数民族的一员,这样的民族关系现状是中国的特色,所奠定的民族团结的基础是其他国家无法比的。
【思考题】
1.为什么说统一是我国历史的主流?
2.试归纳我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
第二节灿烂的各民族文化
一、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伟大的祖国
我们多民族的祖国具有悠久的历史,自古以来,各民族的祖先就劳动、生息和繁衍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人民共同开拓了祖国的辽阔疆域,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伟大祖国。
远在原始社会末期,黄帝在黄河流域与九黎部落首领蚩尤、姜姓部落首领炎帝发生战争取胜,之后被各部落推为部落联盟的首领,黄帝、炎帝、蚩尤成为三位始祖,部落联盟的建立奠定了夏族的基础。到公元前21世纪,夏禹之子启建立夏朝,夏族形成。夏族居住在黄河流域,其周围有几个民族,东夷在东方淮河流域和泰山之间,九黎、三苗在南方长江中游一带,羌族、戎族在西方黄河、湟水之间,荤粥(xūnyù)在北方大漠南北。夏族同这些民族均有交往,并有部分东夷和黎、苗成员加入到夏族之中。
公元前16世纪,商汤战桀于鸣条(今河南长桓西南,一说在山西运城安邑镇北),桀战死,历史进入商周代。商、周人主要生活在黄河中下游的广大中原地区,在他们周围居住和生活的,东方有东夷、徐夷、淮夷,东北有肃慎、东胡,西方有氐、羌、戎,南方有蛮、越、濮,北方有北狄等民族。各族之间很早就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存在密切的联系。在《诗经·商颂·殷武》就有“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的记载。又如居住在东北地区的肃慎人,早在公元前11世纪就与中原地区发生密切的政治、经济联系。《国语·鲁语》记载,他们曾把自己制造的“楛矢石砮”贡献给周武王,并表示臣服于周。另有《山海经》《穆天子传》记载,传说在公元前10世纪周穆王曾到过今新疆地区,并与当地的一些民族互赠礼品。在此期间,以夏族、商族、周族为主,吸收夷、蛮、羌、狄等成分,演化成为华夏族。
到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与四周各民族的关系日益密切,政治上统一成为共同的愿望,同时也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这段时期,人们思想解放,学派繁多、百家争鸣,大都主张统一。孟子的“定于一”,荀子的“四海之内若一家”,韩非的专制集权思想等都表述了统一的思想,春秋时期有八百诸侯,到战国末期只有秦、齐、楚、燕、韩、赵、魏和匈奴、滇等少数民族政权了,这一方面是实力竞争的结果,同时又是民心所向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