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建立了多民族的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应该说疆域上的统一使我国各民族在政治上真正首次达到了统一。当时秦王朝在各边远的民族地区设立郡县,对各民族地区进行直接的统治。例如,在东北就设有辽东郡、辽西郡,在北方阴山一带设有三十四县和九原郡,在西北设有陇西郡、北地郡等,在西南地区设有象郡、桂林郡、南海郡等,在东南地区设有会稽郡、闽中郡等。这以后,各民族在集中统一的国家中共同劳动、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相互交流、相互帮助、相互促进,摆脱历史上多年的征战和迁徙,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做出各自的贡献。
秦以后,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有两个经济、政治、文化都很发达的盛大的朝代——汉、唐。这两个朝代,祖国的疆域空前辽阔,统一在一起的民族更多。汉代,在华北、东北地区设置幽州刺史部,管辖朔方、五原、河西、上郡四郡。在云南,设“汉大都尉”进行统治。在广西设置苍梧、郁林、合浦等郡。在海南设置谵耳郡、珠崖郡。汉代,长江以南的百越各族和北方的匈奴族等族人口加入华夏族之中,形成了当今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汉族。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都处于世界的前列,这些成就当然是全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这时期,唐王朝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同边疆各民族的政治关系,先后在黑龙江流域建立了勃利州、黑水府、黑水军、黑水都护府,对包括整个东北地区在内的黑龙江流域广大地区进行直接统治。在北方地区,先在漠南一带设立单于大都护府,接着又在漠北地区设立安北大都护府,统辖大漠南北的广大地区。在西北地区,于公元640年设立安西大都护府,702年设北庭大都护府,前者管辖天山南路和帕米尔以西地区,后者管辖天山北路地区。对于西藏,公元641年,唐太宗应吐蕃的请求,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唐高宗继位后,封松赞干布为“驸马都尉”、“西海郡王”,公元710年,唐中宗又把金城公主嫁给另一个赞普——尺带珠丹,尺带珠丹给唐玄宗上表时自称外甥。这种和亲政策大大加强了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
元朝在汉、唐疆域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是我国历史上疆域最大的大统一时代。这一时期创设了行省制度,初步奠定了今天中国的省级行政区划的基础,同时在中央设宣政院,直接管辖西藏地方。继南宋将澎湖划归福建晋江县管辖之后,元世祖至元年间在澎湖设立巡检司,管辖台湾和澎湖,这些措施进一步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元朝是蒙古族建立中央政权的朝代,存在98年,时间不算久,但对于统一祖国辽阔的疆域和促进各族人民的往来是做出了特殊贡献的。
明、清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更加巩固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公元1368年明朝建立后,为了进一步巩固统一,一方面派大员平山西、走甘肃等,平定边陲;另一方面定田赋额,编写役法、定卫所制度,设三省六部,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诏征贤才,蒙古、色目人有才能者都加录用。这一套选人制度,是对各族而言的,实际上加强了各族人民对于统一的祖国的认知。公元1644年清朝建立,统一了全国,遏止了沙俄殖民主义者对我国东北的侵略活动。当时我国的疆域东北至外兴安岭、乌第河和库页岛,北达恰克图,西北到巴尔喀什湖和葱岭,南及南沙群岛、西沙群岛,东括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这个疆域除外蒙古独立以及沙俄从我国东北和西北边疆侵占150万平方公里以外,基本上与现疆域相同。生活、繁衍在这块土地上的各民族发展为今天的56个民族,当时的分布情况也基本与当今相同。
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推翻三座大山英勇奋斗,不畏牺牲,终于在1949年10月建立了各族人民自己的政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中国的历史永远结束,实现了历史上空前的国家大统一和民族大团结,开辟了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新纪元。
新中国一建立,党和政府就向全国各族人民庄严宣布:彻底废除一切民族压迫制度,各民族一律平等,并写入当时的根本大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同时还先后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保障民族平等权利,禁止歧视侮辱少数民族的法令和决定。1954年第一部宪法诞生,保证了各族人民管理国家的各项政治权利,保障民族区域自治,实现了各民族平等地参加管理国家大事的当家作主的愿望和应有的权利,各民族人民真正成为了国家主人。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伟大的祖国自古以来就是各民族共同生活繁衍的地方,各个时期国家的统一都离不开各民族的贡献,不管哪一个朝代在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中对各族的存在都作出了反映,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更是体现了各族人民的共同奋斗成果,因而在共和国的旗帜上很清晰地展现了: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
二、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祖国灿烂的文化
我国各族人民不仅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并且共同创造了祖国灿烂的文化。首先表现在各民族对祖国疆域的开拓,其次表现为对祖国经济文化作出的贡献。
(一)各民族对祖国疆域的开拓
通过前面的叙述,我们已知道汉族的祖先最初是生活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后来逐步发展到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与当地各族人民共同开发了三大流域的广大地区。
黑龙江和松花江流域的东北地区,由现在的满、赫哲等民族的祖先开发出来。史载3000多年前,满族的远祖肃慎人就劳动生息在松花江上游一带。后来经历各朝,东汉被称为挹娄,南北朝时称为靺鞨,辽时称为女真。公元1115年女真建立金朝,1234年金朝被蒙古族灭后女真人大都仍在黑龙江、松花江流域一带生存,1635年改名为满族。赫哲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其祖先历史上被称为“黑斤”、“黑津”、“野人女真”等,隋唐时代他们就生活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一带。
北方地区最早是由狄、匈奴、鲜卑、柔然等民族开发的。蒙古族从唐代起以蒙兀、蒙瓦、萌古、蒙古里等见于史册,其祖先在12世纪以前就游牧在额尔古纳河上游一带,12世纪时沿着克鲁伦河和斡难河向西,逐步分布到肯特山一带,之后发展到内蒙古全境。
新疆地区,由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等民族的祖先开发,古时新疆有羌、戎、鬼方、铁勒、突厥各族居住,而西戎活动的地区还包括今陕西、甘肃、黄河上游和天山、阿尔泰之间。汉朝初年,西域的名字开始出现,公元4世纪、5世纪的袁纥部,就是维吾尔族最早的汉文译名。公元6世纪中叶,袁纥、仆古、同罗等又被称为回纥。自788年开始,汉文记载中改为回鹘。公元840年部分回鹘西迁,其中高昌回鹘和葱岭西回鹘迁至天山南北。哈萨克的先民月氏、乌孙,早在公元前1世纪、2世纪就游牧在敦煌、祁连山一带,后西迁到伊犁河流域。
西藏地区,元代正式归入祖国的版图,这还属于我国古代史时期,这片地方从来就由藏族先民开拓。
云南地区,最早是由彝、白、傣、哈尼、景颇、傈僳等民族先民开发的。在公元前3世纪、4世纪,白族先民就已生活在洱海流域,公元7世纪以后,在唐、宋两代曾和彝族等一起建立南诏、大理两个受唐、宋册封的政权。傣族的祖先早在2000多年以前就定居在滇南,以“掸”、“擅”的族名出现于史籍。哈尼族的先民“和夷”,早在汉代就聚居在云南沪江流域一带,唐朝以后,部分南迁红河南岸,部分西迁到澜沧江地区,称为“寻传”。傈僳族在唐代已见于史册,早期居住在雅砻江下游的河谷地带,后南移至怒江地区。
长江、珠江流域及东南沿海地区,最早是由壮、布依、侗水、苗、瑶、畲、土家、黎、高山、毛南等民族的先民开发的。史载壮、布依、侗、水等族的先民百越,早在春秋战国时候就劳动生息在南方广大地区。畲族、瑶族的先民武陵蛮,早在秦汉时代就在湖南湘江流域一带生息,唐宋时迁徙到广西、广东、贵州等地形成为瑶族,另一支迁到广东、福建、浙江、江西等地形成今天的畲族。土家族约在1000多年前就生存于湘鄂西地区。黎族的祖先开发海南岛,公元11世纪时,被称为黎。高山族的祖先开发台湾岛,在三国、隋、唐的文献中已有记载。三国时被称为“夷州民”或“山夷”,隋唐时被称为琉球人,从隋到元,大陆沿海汉族人民相继渡海去台湾,加入了开发台湾的行列。
各民族对疆域的开发,奠定了祖国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各族人民发挥自己的智慧,互相影响,在经济、文化上又创造出璀璨的成果。
(二)各民族对祖国经济、文化的贡献
汉族自古以来在经济、文化方面一直比较先进。农业、手工业、冶金术和养蚕术发展早,从秦汉开始就已经影响其他民族,但其他民族在许多方面也有独创的地方,他们同样以自己的先进技术丰富和推动祖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汉族与各少数民族在发展过程中互相影响,互相吸收,共同为祖国做贡献。
汉族对西北、西南和南方少数民族的影响有很多例证。解放后在新疆发现大量锦绸服饰、汉王珠钱、唐大历通宝、铁斧、坩埚铁渣、矿石以及开矿用的原始工具石凿、石锤等,说明汉族地区的养蚕、制丝和冶铁技术已传入西域。据文献记载,汉、唐两代的屯田活动还给西域各族人民带来了先进的牛犁耕作,与中原地区的频繁交往促进了商业的发达。现在已有这方面文物的出土,如吐鲁番和交河等地的丝麻织品、唐锦、铁犁、镰柄等,晚近维吾尔等族人民使用的“坎儿井”的水利设施也学习了汉族的先进技术。解放后辽宁境内出土的10000多件文物就包括了汉、匈奴、东胡的文化遗存,说明东北地区古代各族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以及汉文化的影响。在西南地区也不同程度受到汉文化影响,已出土的铜弋、编钟的形体就基本与中原相似,但细部又保持着滇族的文化特征。自秦始皇开凿兴安灵渠以后,中原汉文化经湖南、广西传到珠江流域,促进了南方民族对珠江流域的开发。历史同样证明少数民族的先进文化也给汉族以很大影响并被吸收。
农业方面,遍及祖国大地的农作物品种如棉花、葡萄、核桃、黄瓜、大蒜、苜蓿等是从新疆传入的,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新疆少数民族先民就已开始种植小麦。
纺织技术方面,海南黎族妇女纺织“崖州被”、木棉的传统工艺,在宋末元初,曾通过女纺织家黄道婆总结推广,促进了江苏松江府等汉族地区纺织业的发展。
科学技术方面,我们中华民族曾产生过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他们之中既有汉族也有少数民族。被学术界称颂的农史方面的着作之一《农桑衣食撮要》,作者是维吾尔族农学家鲁明善;回族天文学家札马鲁丁除了给我们留下优秀的天文着作《万年历》外,还在北京建立了天文观象台,并制作了浑天仪、方位仪、斜纬仪、平纬仪、天球仪、地球仪等7种天文仪器;蒙古族着名的数学家文学家和地理测绘学家明静奄(又名明安图)着有《割圜密率捷法》,在我国数学史上起过重要作用,他还参加编纂了《律法渊源》《历象考成后编》《仪象考成》三部天文历法着作,清代的全国大地图《皇舆全图》的完成与他在新疆做的实地测绘工作分不开;满族水利专家麟庆撰写的《河工器具图说》及回族水利学家沙克什(瞻思)所着的《河防通议》,对我国古代水利建设有一定影响。
在饮食、医药、器乐方面,维吾尔族忽思慧写的《饮膳正要》是我国饮食卫生和营养学的专着。藏、蒙古、回、彝等族的民间医学历史悠久,他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治病、防病的方法和功效显着的药方,彝族曲焕章发明了着名的“云南白药”,元代蒙古族外科医生发明了用冷冻麻醉法进行手术和抢救休克病人。乐器中的横笛、箜篌、箫管、钢钹、胡笳、琵琶、腰鼓、羯鼓等,是汉代开始陆续由少数民族地区传入的,逐渐被汉文化吸收。周初传入中原的俞儿舞,曾被周王室采用为军队的乐舞,后为汉唐吸收为庙堂舞的一部分。
文学方面,我国名扬中外的文学巨着《红楼梦》,是清代满族文学家曹雪芹所创作,历史上许多有名的诗篇和乐章,如《敕勒歌》、叙事历史长诗《阿诗玛》《库大库比里克》(汉译《福乐智慧》)《玛纳斯》《江格尔》《格萨尔王传》和古典音乐《木卡姆》都是少数民族的优秀作品。
建筑艺术方面,各少数民族也有光辉的创造。广西三江地区着名的程阳风雨桥和贵州黔东南的侗寨鼓楼,表现了侗族结构精巧坚固耐久、美丽大方的建筑艺术风格。散布在藏族地区的喇嘛寺庙,是藏族建筑、雕塑、绘画等方面艺术的结晶,北京的居庸关就是按藏族的风格建造,着名的布达拉宫和大昭寺则是综合了汉、藏等民族的建筑风格所建成。白族的门窗木雕、新疆各族的石膏花饰都各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