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中国民俗旅游
48586900000031

第31章 节日礼仪民俗旅游(2)

(3)内容丰富

我国的节日众多,节日民俗的内容异常丰富。不仅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民俗活动,而且同一节日的不同地区的民俗活动也有很大差别。如中秋节的晚上,各地有以灯火为娱的节俗。香港人观看舞火龙,苏州等地点塔灯,广州小儿提着柚灯、茉莉灯满街跑。再以点塔灯来说,江苏苏州、江西婺源、临川都有此俗,但做法各有不同。苏州人在旷野上,用瓦叠成七级宝塔,中间摆放地藏王像,四周燃灯。婺源人在塔灯前悬挂帐幔、匾额、对联及种种装饰品,供桌上还有果子、饼饵,作为敬塔神的物品。夜间,塔内外灯烛一齐点亮,一片光明灿烂。临川人在用瓦片堆成宝塔后,置木柴于塔中燃烧,待瓦片烧红,再泼上煤油,火上浇油,使四野火红,照耀如同白昼,临川人称此俗为“烧瓦子灯”。“点塔灯”这一习俗在相邻不太远的几个地方便有如此之变异,可见全国各地的节俗变化是如何丰富了,这正如古代俗语所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我国的节日民俗时代跨度大,数量多,内容丰富,正是我国文化大一统与文化多元倾向并存的格局在节日民俗上的反映。

2.体现主体文化精神

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文化居有主体文化的地位。儒家文化是一种德性文化,它重视伦理道德,提倡孝道,注重人际关系及群体意识。我国的节日民俗在这一文化传统的土壤中生长,自然受到其影响。

(1)重亲情,重人伦

我国的节日民俗十分重视亲情,过节是亲人团聚的重要时刻,有许多团圆的节俗活动。如元宵节,家人一起相聚吃元宵,以元宵象征团圆;除夕,家人团圆的气氛就更浓了,除夕的年夜饭是全家团圆的重要时刻,一定要家人聚齐了一起吃。我国的节日民俗对家庭人伦关系也十分注重。逢年过节,晚辈要向长辈拜年、送礼,已出嫁的女儿携带节礼回娘家,这是晚辈对长辈表达孝敬之意。长辈给晚辈压岁钱,留他们吃饭,也让他们捎回食品等节礼,以表示对晚辈的爱心。

(2)注重人际交往

我国的节日民俗活动许多是以加强人际交往为目的的。如春节是喜庆的日子,大家都是高高兴兴的。此时的互相联络,能使原本相处不错的双方感情更好,使关系淡化的得以调整,即使平素有些隔阂,在节日的喜庆气氛中也易于互相谅解,重归于好。逢年过节,人们常请客送礼,以这一行为加强人际交往。送礼说到底是送人情,受礼方实为收受人情。双方互有馈送,礼尚往来,便给节日增添了浓浓的人情味。

(3)群体意识较强

传统节日的起源与人类的群体活动有关。初民社会,生产力极度低下,社群的团结、合作对于生存和营生极为重要。人类最初的渔猎、采集、农耕等都是群体性的劳作,祭祀活动也由集体公共进行。因此,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最初的节日民俗实质是作为群体遵守的,以维护社群团结的方式而存在。但是后来,随着人类社会的经济细胞由氏族转变为家庭,节日民俗对于家庭和亲族的联系便突出了,其对于社群团结的功能退居至家庭和亲族之后。然而,这一功能并未消失。我国的节日民俗从小范围看,是家庭、亲族及其周围人群的交往和活动,但从大范围看,还是整个社群成员的集体活动。节日期间,一个地方的社群成员往往有共同的节日民俗,遵守共同的民俗规范,彼此间有一致的文化认同感。社群成员还一起组织、参加各种民俗活动,如一起庆丰收,一起逛庙会,一起舞龙、舞狮、竞渡。这些活动使人们置身于群体氛围中,集体意识得到增强,对于提高社会群体的内聚力具有重要意义。

3.起到调节社会生活的作用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是政治家们用来治国安邦、调控社会的方略。节日民俗对于社会生活可以起到同样的调节作用,所不同的是,节日民俗对于社会的调节完全是自然发生的。

(1)改善和调剂人们的物质生活

在我国的传统社会中,由于生产力水平和物质生活条件的限制,人们平日的吃穿用一般比较注意节俭,但节日时情况有所不同。节日期间,人们尽量吃好的,穿好的,追求生活的享乐。即使穷人,也往往要尽其所能地改善一下生活。节日改善生活成为人们过节的习惯,历代传衍不绝。因此,对于生活艰辛的我国普通百姓来说,节日无疑成了一个增加营养、改善生活的机会。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我国的节日饮食特别丰富的饮食文化特色。

(2)改善和调节人们的精神活动

人类的生活并非如上帝的伊甸园那么美好。谋生的困苦,长期的劳作,居处的逼厌,人际关系的紧张,种种因素都可使人紧张、疲劳、沮丧、压抑,损害人的心理健康。节日能调节人的情绪和心理。节日期间,人们可以通过娱乐活动宣泄情感、放松身心,或在庄严神圣的祭祀氛围中消除抑郁,节日的丰馔美食、漂亮服饰可以使人心情欢愉,家人团聚的融融亲情又引发人们的美好情感。因此,节日民俗确能起到调节人的情志的作用,有益于人的心理健康。节日民俗对人的情志的调节是多途径的,其中以娱乐活动调节最为主要。

二、民俗节日的分类

我国民俗节日众多,节日民俗复杂且呈现综合性的特点,民俗节日和其他所有的复杂事物一样,可以从各个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对其加以审视,做出分类。

(一)按节日的来历分类

节日是民俗节日的本源。我国的民俗节日不可胜计,节日的民俗活动极其丰富,但每一个节日民俗都不是凭空产生的,每个民俗追溯其本源,都可和某个具体的节日相联。因此,可按节日的来历划分民俗节日。我们在上一节中,曾对节日的范畴做过探讨,把常见的节日划分为传统节日、现代节日、外来民俗节日、伟人的诞辰、忌日和国际组织规定的活动日四种类型,它们的来历各有不同,可作为节日来历的类型区分。其中,与节日的民俗活动联系较为紧密的有传统民间节日、外来民俗节日、新兴节日(限具有民俗内容的节日,其他除外)三种。

1.传统民间节日

包括汉族的节日和少数民族的节日,它传播范围广,传承时间长,是我国民俗节日的基本组成部分。

2.外来民俗节日

表现外国的节日风情。我国古代的一些外来节日,如佛教、伊斯兰教节日在流传过程中已与我国文化有相当程度的糅合,习惯上将其归入传统民间节日一类,因此,属于这部分的民俗节日并不多。

3.新兴节日

它是民俗节日的另一部分来源,又可称为准民俗节日。新兴节日的民俗活动有的取材于传统民俗,如上海静安民俗文化节在春节举行,展示春节的传统习俗,以春联、年画、福字、灯笼等渲染节日气氛,还有近百项民风民俗艺术表演和商品展销、特色小吃。这些节日展示的节俗来自传统的节日,可称“新瓶装旧酒”。新兴节日对民俗节日的重要不仅在于其能表演、展示传统的节日民俗,更重要的是它对传统民俗能推陈出新,或另辟蹊径,发展新的节日民俗。如哈尔滨冰雪节的民俗基础是该地原有的冰灯制作传统工艺,现代的冰雪节将这一传统工艺发展为冰雕、雪雕,大大扩展了冰灯的艺术魅力。同时,冰雪节又增加了赛冰帆、滑冰橇、雪橇、玩冰球等体育活动,使节俗内容的丰富程度大大增加。新兴节日还有大量新创的节日活动,如电影、电视、摄影、啤酒、宠物、科技、时装等都是现代社会的新事物,新兴节日中有不少以此围绕主题的节日活动。这些节日活动产生的时间不长,还不能称之为节日民俗,但是如能持续下去,将可能形成新的节日民俗。因此,从民俗节日的发展来看,新兴节日的重要性是无可置疑的。

(二)按节日的族属分类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节日。然而,有一些节日是凡个或多个民族共有的。因此,民俗节日按族属分类,可分成单一民族的民俗节日和跨民族的民俗节日两种类型。

1.单一民族的民俗节日

常出现于一些民族独有的节日中。如,洗澡节是藏族特有的节日,每年夏末秋初的时候,藏族的男女老幼都背着帐篷,带着食品,兴高采烈地来到河畔溪沟欢度洗澡节。人们在河里洗澡、游泳的同时,还把家中所有的衣服被褥等带到河里清洗。这每年一次的洗澡节习俗便是藏族特有的节日习俗。

2.跨民族的民俗节日及节日民俗

体现于各民族共有的节日中。它又有两种情形。

一是数个民族共有,如泼水节为傣族、阿昌族、布朗族、德昂族的传统节日。

二是数十个民族共有,其中以春节最为突出。春节是我国跨民族数量最多的传统节日,除汉族外,蒙古、藏、朝鲜、赫哲、满、苗、壮、彝、达斡尔、鄂伦春等二十多个民族都过春节。春节的某些习俗在许多民族中流行,如拜年、守岁、放鞭炮、贴春联不仅是汉族的春节习俗,也是许多少数民族的春节习俗,属于跨民族的节日习俗。

当然,各民族在过共同节日时,由于所处的地理条件、民族传统不同,节日的民俗活动又有自己的特色。以春节为例,蒙古族以白色为吉祥色,春节时要穿白色的服装,互相赠送白色礼物,骑白马,以白色的马奶酒祭祀祖先。藏族过年家家都有一个木制的五谷斗,称“切玛”,斗外绘有彩绘花纹,斗内盛装糌粑、红豆、人参果等食品,上面堆满青稞穗,摆上以酥油花彩塑的羊头、牛头。“切玛”是藏族祈求丰年的象征。赫哲族过年时所吃食品有兽肉和从冰下钓来的鱼,还有一种以野生果制作的饼子,称“稠李子”。过年期间,赫哲族人习惯聚在一起,听民间艺人演唱“伊玛堪”,年轻人则在一起玩溜冰、滑雪、射草靶等游戏。这些过年时民族特有的习俗体现了民俗共性中的个性,个性丰富了共性。

因此,从节日民俗的角度看,各民族特有的民俗节日固然有单一民族的节日民俗,但跨民族的民俗节日也可有单一民族的节日民俗。

(三)按节日的时代分类

节日是与时代相连的。我国的节日中虽有不少跨时代的节日,如春节、清明、端午等从上古时代一直流传至今,但也有许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消逝,或者在某一历史阶段产生出新的节日。节日有时代性,民俗节日及节日民俗自然也有时代性。民俗节日及节日民俗以时代特点区分有三种情况:

1.历代传承至今的民俗节日及节日民俗

我国的传统节日中,有大量的民俗节日是由古代传承下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民俗亦如此,如,春节的拜年、贴春联、放鞭炮,端午的划龙舟、吃粽子,中秋的赏月、吃月饼,重阳的登高、赏菊等习俗,都是古已有之,历代相传,至今仍然盛行不衰。这些民俗在民间有深厚的基础,是我国节日民俗的中坚部分。

2.已消失或渐趋衰亡的民俗节日和节日民俗

像唐代的“千秋节”到五代就消亡了。我国的传统节日民俗中,有许多已随历史的推移而失去流传。如寒食节禁火,在上古时代曾十分流行。据《后汉书·周举传》称,东汉时期,太原地区寒食禁火长达一月。禁火之俗,后经许多有识见的政治家反对,日期渐渐缩短。唐宋时,寒食禁火缩短为三天,明代寒食节已不禁火,后来连寒食节本身也并入清明节,与清明融为一体。古代寒食习俗如今只能在清明节的青团中还能见到某些孑遗。

民俗节日与节日民俗的消失和时代的进步有很大关系。高山族、佤族过去曾有“猎首祭”,是将人头砍下作为祭品,随着时代的进步,这一落后的节俗逐渐遭到废止。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变化速度之快是过去几百年上千年都未曾有过的,传统节日及节日中的民俗衰亡的速度因此大大加快。如,汉族地区过去春节总要祭神祀祖,现在这一现象已大大减少。汉族的其他传统节俗活动,如正月十五妇女走百病,七月七日穿针、乞巧,七月十五做盂兰盆会,放河灯祭鬼等,现在也已渐趋衰亡,在城市都已绝迹,农村中也只在偏远地区可以见到。这些节日及其民俗迟早将成为博物馆中的陈列品。

3.现代新兴的民俗节日与节日民俗

民俗节日、节日民俗总是处于新陈代谢的发展中,古代社会发展缓慢,民俗节日、节日民俗的变化较慢;现代社会变化迅猛,民俗节日、节日民俗新陈代谢的速度因而大大加快。现代社会中,一批旧的节日民俗被日益淘汰,同时,一些新的节日民俗也在产生。如春节拜年,过去都是上门拜年,现在出现集体团拜、电话拜年、通过因特网拜年等新现象。中央电视台每年举办的春节晚会称为全国大众的“年夜饭”,除夕之夜,家家户户都围坐电视机前观看晚会节目。这些活动有的已成为新的节日民俗,有的可能是新节日民俗的萌芽。

新的节日民俗也可在挖掘旧节俗的基础上产生。南通文化工作者利用旧的民俗活动“挂天灯”“放河灯”的形式丰富元宵节的灯会,起到轰动效应。一时间,“街谈巷议,人人说灯会。扶老携幼,户户看花灯。”这些都是新兴节日民俗的成功例子。

但相对新兴节日民俗而言,现代新兴民俗节日的发展要缓慢得多。像江苏宜兴陶瓷节、南通民间艺术节、广西民歌节、拉萨藏族服饰节、洛阳牡丹节、长沙烟花节、安徽砀山梨花节等都是在传统民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且增长迅速,有固定的日期和丰富的民俗活动,基本上可以归入现代新兴民俗节日之列。然而由于这些节日多由官方主办,而非民间自发形成,一般民众参与度不够,还不能视为完全意义上的民俗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