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门第观
传统婚姻的价值取向是强调门当户对的门第观。门第观念主要表现在双方家庭、家族所处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地位上。也就是缔结婚姻时,要看对方的血统、政治和经济地位是否和自己相匹配。在社会上层,天子家族只能与诸侯或王室通婚,诸侯、王族的婚姻要在不同姓的诸侯或王族间缔结,公主下嫁必须是列侯及名门贵族。至于民间,家庭的贫富、嫡庶、社会地位、族里声望等都是男女缔结婚姻的重要条件。
4.贞节观
先秦以来,儒家和历代统治者一直倡导一女不更二夫、从一而终的贞节观,并将其作为贞女烈妇的道德规范。到宋代,贞节观念被理学家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明清两代,全国各地建贞节堂,立贞节牌坊,蔚然成风。由于“贞节”观念的发展,尤其是男子产生对“处女膜”的崇拜以后,更迫使女子重视自己的童贞,守身如玉。历史上女子为了保住自己的贞节宁愿丢失性命的事例,不胜枚举。
5.禁忌观
传统婚姻民俗充满着各种各样的禁忌观念,成为婚姻的制约因素。就通婚禁忌而言,有宗法血亲上的性禁忌,有社会文化上的禁忌,有迷信观念所产生的禁忌等。在宗法血亲上,有同姓不婚,同母异父或同父异母不婚。在社会文化方面,有五不要的禁忌:
一是逆家子不要,以免败坏家风;
二是淫荡不贞之女不要,以免辱没家门清白;
三是有犯罪判刑前科家的女儿不娶,以免受人歧视;
四是有恶疾人家的女儿不娶,以免传染和遗传恶疾;
五是死了母亲的女子不娶,因为这样的女子没有母教,不懂妇道。
此外,还有“仇雠不婚”。在迷信观念方面,生辰八字不合不通婚,属相生肖不配者不通婚,如兔不能与虎配,鸡不能与猴配,马不能与牛配,所谓“白马犯青牛,鸡猴不到头”等。在我国传统婚姻风俗观念中,有形形色色的禁忌,这些禁忌大多为今人所遗忘,但仍有部分禁忌至今仍在民间流传。
(三)传统婚礼的仪式程序
在传统的人生仪式中,没有一种礼仪能像婚礼那样受到家庭和社会的重视。
传统婚礼的基本程式是“六礼”。所谓“六礼”,是指婚礼六阶段的仪式,即: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1.纳彩
这是议婚阶段。男方请媒提亲,女方同意议婚,男方备礼去女家求婚。纳彩必须用雁做礼物。雁是一种候鸟,顺乎阴阳的往来,用雁做礼,象征顺乎阴阳。
2.问名
这是求婚后托请媒人问女方姓名及出生年月日,准备合婚的仪式。问名的目的是占卜凶吉,以决定成婚与否。后来,问名扩大到问门第、职位、财产以至容貌、健康等。
3.纳吉
这是把问名后占卜合婚的好结果再通知女方的仪式。后世称“订盟”,现代称“订婚”。男家卜吉,再备礼到女家决定婚约是纳吉的主要内容。
4.纳征
又称纳币,是“订盟”后男方派媒人和押礼人将聘礼送往女家的仪式,俗称“完聘”“大聘”或“过大礼”。在进行这项仪礼时,还有“回礼”的做法,即将聘礼中食品的一部分退回男方。聘礼之物品,多含吉祥如意的含义,数目取双忌单。
5.请期
即选择结婚日期,并征求女方同意,民间俗称“提日子”“定日子”。古代用雁,现代多用红纸“请期礼书”,或口头通知协商。
6.亲迎
这是新婿亲往女家迎娶新娘的仪式。这是婚礼的主要内容。
狭义的婚礼,是指亲迎的有关礼仪,主要包括哭嫁与上头、催妆与铺房、亲迎、拜堂和合卺、闹房、庙见和回门等仪式。例如:催妆与铺房。
新娘出阁前梳妆打扮颇为费时,所以新郎家要派人前去催妆,希望新娘梳妆快一些,以便婚礼按预定的良辰吉时如期举行,不耽误拜堂吉时。这时,一方面男家迎亲的队伍鼓乐大作,另一方面,新娘躲在闺房里故意不出来,并且娘家的女宾要存心拦住新郎和迎亲的车轿起哄、讨利市。于是新郎及迎亲队伍要给红包,散发花生、糖果给娘家的宾客和围观民众。这样,新娘才肯走出闺房。
在新郎和迎亲队伍赴女家“催妆”的同时,女家也要派人赴男家布置新房,称之为“铺房”或“铺床”。铺房时主要布置毡褥、帐幔、衾被之类的物品,这些物品都是女家的嫁妆。在布置新房时,还要贴红喜字及婚联。
庙见和回门。所谓“庙见”,是指新娘入夫家门三日之内要拜见舅姑、尊长、同宗。在过去,娶进媳妇等于引进一个新家族成员,所以,认识家族中尊亲长辈,一则便于以后称呼,二则确定新娘在整个家族中的尊卑地位。拜见时,新娘往往被回赠见面礼。所谓“回门”,是指女儿出嫁夫家完成各项嘉礼后,数天之内新郎、新娘要共同回女方家拜见岳父岳母。女家要招待新婿,亲族要给新婿贺礼。
二、传统寿庆礼俗
古往今来,人们一直十分重视生命的价值,把长寿视为人间诸种幸福之首,一方面希望保佑自己和子孙平安长寿,另一方面希冀父母和祖辈长命百岁。所以,上祈于天地神灵,下求于山川万物,外顺于阴阳寒暑,内志于修身养性,于是形成了祈寿、祝寿等寿庆礼俗。
(一)祈寿礼俗
健康长寿是人生的理想,从出生的第一次洗礼开始,人们就满怀希望地铺设着长寿之路的每一块基石。在中国民间,婴儿出生之后,自三朝、满月到百天、周岁,都有许多祈寿礼仪活动。例如三朝,产妇娘家要送来寿桃、福寿糕;满月,给小孩穿百家衣和长命锁。
百家衣用各家各户讨来的碎布做成,百家的碎布(百岁)寓意为百岁,婴儿穿了这种衣服能够驱邪避病,保佑婴儿长命百岁。
长命锁又称百家锁,一般由外祖母送。百家锁须用百家的钱来购置,而凑齐百家的钱较困难,所以采用变通的办法,即向乞丐换取百文左右的铜钱以代替。长命锁上一般刻着“长命百岁”、“长命富贵”等吉祥语、图案,象征福寿绵延。
周岁则剃百岁毛、送百岁钱、吃百家饭(米)和穿虎头鞋。认干亲也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祈求婴儿健康长寿的民间习俗活动。这样做的寓意有两个:一是担心婴儿娇贵孱弱,不易养活;二是婴儿命相不好,克父或克母,认干亲可以转命相,以求合家健康长寿。
人的一生中,每过十余年就会重复一次本命年。民间认为,人在本命年里,会遇到许多灾,只有祈求神灵保护,进行禳解,才能逢凶化吉。于是产生了许多祈福求寿免灾的习俗活动,如“祭顺星”“祭本命星”,去寺庙拜菩萨等。
民间还有“借寿”的习俗。当老人病重时,子女斋戒沐浴,泣告上天,愿意减去自己若干年的寿数,借给老人以延长其寿命。假如病人转危为安,那就意味着上天已经准许借寿,出借者就应焚香许愿,答谢上天。若病人并未转好而是去世了,出借者也要烧香祈告,取消借寿的话,以免阎王判官阴差阳错,把出借的寿数借给别人。祈寿的意识不仅表现在生前,也同样反映在死后。
民间流行为死去的亲人做“冥寿”。冥寿又称“冥庆”“阴庆”“阴寿”,就是给死去的长辈做生日,追行祝寿礼仪。做冥寿时,子女都穿彩服,设酒堂,宗族、亲友送纸扎银锭,登堂拜礼,一如死者生前。
(二)寿诞礼俗
敬老尊老是中华民族的一项优秀传统。这种传统美德突出反映在庆祝寿诞上。
1.做寿的规矩
做寿是一件十分庄重的事。虽然每个人在每年中都会遇到自己的生日,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格做寿的。
按习惯,人不满60岁,只能叫过生日,而不能做寿。只有满60岁的老人才有资格做寿。之所以如此,是和天干地支60年一轮回有关。满60岁,意味着已经度过宇宙的一个完整周期。因此,满60岁的老人享有和祖宗一样的礼遇,每逢生日,就能接受儿女子孙的祝拜。
古时正式的做寿是从满60岁开始的,后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渐演变为从50岁开始做寿,逢10(个别地方以逢9计算)的生日做大寿。综观老人的寿礼,其最隆重、最具特殊意义的寿诞有以下一些:
(1)花甲寿
60岁活满了一个甲子,民间也就以“甲子”或“花甲”代称60岁。做60岁生日,即花甲寿诞,其礼仪比一般的寿礼隆重。
(2)六六寿
专为年满66的老人做寿的寿诞习俗,主要流行于长江下游地区。在这一天,女儿要将猪腿肉切成66块,形如豆瓣,俗称“豆瓣肉”,红烧后盖在一碗米饭上,连同一双筷子一起放在篮子里,并盖上红布,由女儿女婿送给父亲(岳父)或母亲(岳母)品尝。66块肉寓意多福多寿,老人在鞭炮声中高高兴兴地美餐一顿。“六十六,女儿家中吃碗肉”,便是指这一习俗。
(3)古稀寿
特指给80岁老人生日举行的寿礼,俗称“庆八十”。古时候人活到80岁是很少见的,所以,能活到80岁的老人便被人们誉为老寿星。
此外,许多地方还有“做九”和“过九”的习俗,也就是提前一年做满十寿。
2.贺寿仪式
做寿的一天,儿女子孙及亲友都来贺寿,送来寿幛、寿烛、寿桃、寿面、寿联等贺礼。同时要设立寿堂,挂起大红的寿幛,供桌上放着寿桃、寿面、寿果,张灯结彩,老寿星端坐正堂接受晚辈和亲朋好友的叩拜、祝贺。礼毕,共享寿宴。
寿宴上,老寿星坐在主席位、正位,贺寿人不断向寿星敬贺。在不同地区,贺寿仪式存在着差异。如,苏州献礼上寿时唱《祝寿歌》。在福建,寿诞之日早晨,全家人先吃“甜寿面”;之后,子孙向寿星祝寿。
(三)寿庆物语
伴随寿庆礼俗的发展,逐步形成了许多与寿庆相关的、颇具特色的寿庆物品和寿庆文学、戏曲艺术。它们既是中国人长寿观念的表征,也体现了寿庆礼俗的民族性。主要的寿庆物语有:
1.食品类寿酒
酒是寿宴中不可缺少的饮料。因为“酒”跟“久”谐音,寓意“长久”,“祝酒”就是“祝久”。所以古人用“奉觞”和“称觞”来作为祝寿的代称。寿面,做寿都离不开面条,民间称为“长寿面”。“面条”寓意绵长。寿面一般要求根根长三尺,每束百根,盘成塔形。寿宴必以寿面为主食。寿桃,是寿礼中必备的物品。寿宴时,亲朋好友邻里向寿星献寿桃。所献寿桃一般为九个,一个象征长寿,八个象征八仙,意为“八仙庆寿”。九个寿桃相叠为一盘,共摆三盘,陈列在寿堂桌上。菜式。因地而异,但都有祝福祈寿的寓意,如“八仙菜”“九斗碗”和“十大碗”等。
2.字画类寿幛
寿幛是流行十分广泛的一种祝寿礼物,是布置寿堂时必备的一种装饰。一般是在整幅或大幅的红色或金色布帛上撰写上吉祥的祝语贺词,向寿星表示祝贺寿辰。
寿屏。是指用做祝寿的书画条幅,其上题写吉语贺辞或画上八仙、寿星之类内容的画。寿屏有两种,一种是四条幅、六条幅或八条幅,联列成组,可挂在墙上;另一种是雕刻或镶嵌而成的坐屏或插屏,陈设在案几之上。
百寿图。可用于寿幛,也可用于寿屏。基本形式为:在一个大“寿”字的笔画中,布满一百个字体不相同的小“寿”字。
福禄寿图。画面通常是一个和蔼可亲的老寿星形象,持杖牵鹿,杖头挂葫芦或仙桃,也有的手捧仙桃,身旁有飞舞的几只蝙蝠。一般悬挂于寿堂正中。
子孙万代图。画面常为圆形,其上是一个大葫芦,两侧各一个小葫芦,葫芦与葫芦根蔓相连,中间穿插几片葫芦叶,大葫芦下部,又生小葫芦,寓意“子孙不断”。子孙万代图常用来为老年妇女祝寿。
松鹤长寿图。松、鹤历来是我国民间崇尚的长寿动植物。画面一般是挺拔苍翠的青松,树上(旁)立一只美丽的白鹤,白云、远山、太阳做背景,画面题词系为“松鹤延年”或“松鹤逻龄”之类。
3.文学艺术类
主要是寿舞、寿乐、寿戏、贺寿诗文,如《八仙献寿》、《蟠桃会》、《盗仙草》等。寿联和寿文也很常见。
寿联是客人为祝寿或主人为庆寿而写的对联,一般用来布置寿堂,烘托寿庆热烈喜庆的气氛。此外,寿礼中还少不了寿烛、爆竹营造欢乐喜庆的气氛。
三、丧葬礼俗
丧葬礼俗是指人死后,亲属、友人、邻里为之举行殓殡、祭奠、哀悼的习俗惯制。它涉及的范围非常广阔,内涵极其复杂。我国又是一个历史悠久、祖先崇拜盛行、民族众多的国家,葬礼的形式多种多样,从葬法上来看,主要有土葬、火葬、天葬、风葬、水葬、塔葬、悬棺葬等。
(一)土葬、火葬、天葬
1.土葬
土葬是我国自古以来使用最为普遍的埋葬方法,不仅汉族以它为主要葬式,而且还流行于满、蒙、赫哲、维吾尔、傣、珞巴、景颇、苗、布依、瑶、高山等大部分少数民族之中。土葬的基本方法是用棺木盛尸,挖墓穴,埋土中,以土丘为标记。虽然各民族在入葬的方式、葬具、葬式上各有特点,但基本的观念几乎都是一致的,即让死者“入土为安”。在远古时代,人们死后不一定得到掩埋,往往弃之于荒野。人类历史经历了300多万年,直到10万年前才开始有了墓葬。我国现今发现最早的土葬在北京周口店山顶洞内,距今约18000年。到新石器时代,土葬开始大量普及。开始时,死者可能被直接埋入土中。到距今6000年左右,才使用葬具殓尸埋入土中。土葬的历史非常悠久,源远流长,一直延续到近现代。几乎遍及青山绿野,数量难以胜计的大小坟墓,都是土葬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