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中国民俗旅游
48586900000039

第39章 生产民俗旅游(3)

(四)收麦

在临近收麦时,要先准备打麦场。打麦场多设在农村之中或村边的空旷地。在收麦时,工具也很多。山东地区大多用镰,因此在收麦开始时即称“开镰”。由于麦熟较快,且雨季与收获季节差不多同时,麦收就显得十分紧张,俗语“有钱难买五月旱”,“麦子焦了头,小姐下绣房”等,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割麦之后是打捆,必须趁麦子尚软湿时进行。伴随着打捆的,是繁忙的运输工作,有人抬、肩挑、驴驮、小车推等种种景象。待麦子运到打麦场时,即在场边设一宽板凳,放上铡刀,将麦头铡入场中,剩下的则称“麦根子”。铡过的麦要平摊在场上晒,到傍晚就用麦叉挑着成垛。

收麦的高潮是打场。时间一般都在烈日晴空的正午时分。其方法,多用人工的“连枷”。而较大规模的打场,则用畜拉碌碡,也用畜力牵引。打场人立在中心,既要喝令牲口,又要操纵指竿。由于工作疲劳,人们往往要喊上“打场号子”以活跃气氛,驱除劳累。打场之后的工作便是收场,这需要看好风向,然后集中在一旁打垛。扬场是收场后技术性较强的工作,主要是将麦粒与麦秆分开。打过一次的麦子,还要打第二场,才算结束麦收。

三、玉米生产民俗

玉米作为粮食、饲料和经济作物,具有产量高、适应性强、用途广泛等特点,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谷物之一。它在16世纪初传入我国,最初主要在内陆地区种植,后来便扩种至南北各地。东北(包括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和黄淮海地区是我国玉米最集中的产区。玉米的俗名较多,有包谷、包米、蜀黍、棒子等。其种植分春茬和夏茬两种,以夏茬居多。它的产生习俗,与小麦有一定的相似性。北方地区在小麦打场时节,也正是玉米抢种时期。

(一)锄播

为了争时抢种,玉米播种时,大多不耕地,只用畜拉犁开沟,手播点种。在幼苗长出以后,即需锄地,去除杂草,要做到如农谚所说“头遍深、二遍浅、三遍四遍刮刮脸”。在旱天锄地,可以松土保墒;在涝时锄地,则可利于水分蒸发。锄过头遍地后,要清苗;锄过三遍地后,要定苗。定苗之后,又要上肥。在玉米长到齐腰深时,需以犁开沟,拥土培根,压埋杂草。

(二)收获

当玉米成熟之时,就进行秋收工作。先在田间掰下玉米穗,再运到场上,由妇女儿童剥去外壳,然后将留在尾端几张柔韧的皮儿编成辫子状,挂在屋檐下、树枝上或在平地立柱。

【思考题】

1.什么是耙、耢、耧、种、压?

2.玉米生产民俗有哪些特征?

第四节蚕桑生产民俗

我国蚕桑生产同样历史悠久,它的民俗表征也迥异于其他农业门类。

一、桑蚕业的历史

中国古代蚕桑的发祥地在黄河流域。早在6000年前西安半坡新石器时代遗址文物中,就有一件有纱罗印迹的陶碗;在山西夏县西阴村,考古工作者还发现了同一时代的一枚被刀子割裂的蚕茧。安阳殷墟出土过一只雕琢逼真的玉蚕。甲骨文中已有了蚕、桑、丝、帛等象形字和祭祀蚕神的记载。当时不仅有朝廷设置的专门督察蚕事的农官,而且也有了用三头牛或三对羊祭祀蚕神以祈蚕茧丰收的古俗。这表明在商代黄河流域已有了相当发达的桑蚕业。长江流域的养蚕史也较为久远。

1958年在浙江省吴兴县钱山漾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掘出已碳化了的丝绢残片、人字纹细丝带和丝线。经测定,这些都是4700年前的遗物。战国、秦汉时期已经形成了几个主要生产地区:齐鲁地区、河南地区、荆楚地区、成都平原。两汉时期,桑树种植的北界大致在泾、渭河中游、山西中部和河北北部永定河流域。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蚕桑生产最发达的是河北地区,当地生产的缣、绵、罗绮等均为上品。

唐代的桑蚕主产区大致在河北、河南、江南、剑南四道,相当于今天的河北、河南、山东三省和淮河以北江苏、安徽两省,以及成都平原、太湖流域和钱塘江流域。但至唐代后期,蚕桑生产一向发达的关中、河东地区便渐趋衰弱了。宋以后长江流域的蚕桑生产大兴,黄河流域的生产水平已不及长江地区。

到12世纪,黄河流域的气候逐渐变寒,影响了蚕桑生产。元以后,特别是在明清时期,长江流域是全国蚕桑业和丝织业最发达的地区,尤其是在东南的杭嘉湖地区,甚至出现了以蚕桑为主、稻作为副的现象。江南的苏州、湖州、嘉兴等地的蚕桑生产今天仍在全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一地带的桑蚕习俗内容十分繁富,也是我国蚕桑民俗的典型代表。

二、桑树

我国习惯上用来养蚕的桑树极为丰富,常见的有:

(1)鲁桑。以浙、苏、鲁等省栽种较多,是春、秋和稚、壮蚕兼用桑。

(2)白桑。西北、东北、西南地区都有,桑叶可做饲养春、秋蚕用桑。

(3)山桑。分布于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发叶早,适合做春季稚蚕专用桑。

(4)广东桑。分布于广西、广东、福建等地,以珠江三角洲地区栽培为最多,适合多次采伐养蚕。

(5)蒙桑。遍及全国各省山区。

(6)鸡桑。分布于黄河以南各省区。

(7)华桑。分布于黄河以南地区。

(8)长果桑。主要产于西南各省。

(9)川桑。分布于西南各省山区。

三、育蚕程式

养蚕要盖蚕房,添置蚕匾、箩筐、蚕帘、蚕网、簇篷等用具。

蚕匾是由竹篾编成,长方形,1米长,70厘米宽;在使用前,要洗净晒干,还要喷洒药水进行消毒。

蚕网是用粗稻草绳编成,每张蚕网要先浸入药缸,然后捞起曝晒,将其垫于匾上,可以通风透气,使桑叶不霉,蚕儿干爽不得病。将蚕网轻轻提起,就可将蚕粪清除干净,十分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