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蚕种,一般是一块2厘米长、1厘米宽的纱布,上面密附着两万多只蚕卵。过去,蚕农都是从游村串乡的“蚕种客人”那里买蚕种,白天放在枕头底下保温,晚上睡觉时则由女人悟在胸前,用体温来孵幼蚕。因出壳的幼蚕身上是青绿的,当地就称孵蚕为“催青”。“催青”时,家家户户都要用糯米、红豆、红枣、栗子、糖熬“蚕花粥”吃。从催青出蚁到吐丝作茧,蚕要经历四次休眠、蜕皮的发育过程。在这前后的25天里,蚕农要十分细心地照料幼蚕,如定时喂桑叶,升火调节室温,洒预防蚕病的药粉,清除蚕粪等等。经过最后一次休眠的大蚕,会昼夜不停地吃桑叶,长得很快。这时,一张蚕种育出的两万条左右的大蚕,要分放50个方形蚕匾。等到大蚕蚕嘴变尖不吃时,吐丝的时候到了。此时蚕农要铺开麻秆编的蚕帘,放上用稻草束做的伞状簇篷,将蚕撒于帘上,让蚕爬上簇篷去吐丝作茧。一俟蚕变成蛹时,蚕农立即采下茧子,装进插有草把以通风透气的箩筐,卖给收购站,并随即送入烘炉烘烤,以免蚕蛹化蛾,将茧子毁了。过去在放蚕种之前,要在蚕箪上贴一张“蚕猫”。“蚕猫”其实是木板刻印的猫图。由于老鼠常在夜深人静时偷食幼蚕,因此,在蚕乡不仅家家养猫,而且不知从何时开始有了贴“蚕猫”以驱鼠的习俗。
桑叶是蚕的粮食,蚕农非常重视桑叶采摘与喂养。一般江南地区的蚕事,一年五熟:春蚕、夏蚕、早秋蚕、中秋蚕、晚秋蚕。其中,要数春蚕产量最高,质量也最好。有谚云:“上半年靠蚕,下半年靠田;蚕好用一年,田好吃一年。”每当收茧时节,家家照例要买鱼买肉,杀鸡置酒,庆祝一番。此时,在乡间小路上尽是挑着枇杷、灰鸭蛋、鱼肉和粽子来串亲访友的人。他们向亲友献上“蚕花粽子”,一是表示慰劳,二是问讯收了几分蚕花。这种习俗就叫做“望蚕讯”。其实,“蚕花”并非花,只是形容蚕茧丰收的代名词。
在蚕四眠之后,蚕农照例要捉蚕过秤。一斤大蚕,若日后能采蚕茧六斤,则叫六分蚕花;倘得八斤,则为八分蚕花。后来,“蚕花”作为丰收的标志和吉祥的口彩,不仅广泛用于蚕乡的岁时节日和种种蚕事活动之中,也有了插蚕花的习俗。如称养蚕女子为“蚕花娘子”。农历正月初一清晨,蚕花娘子要依俗从外往里打扫蚕房,这叫“扫蚕花地”。据说这样扫地能把蚕花扫进来,这一年蚕茧就会获得丰收。根据蚕的大小和食量,蚕农们要计算一天的采桑数,考虑是采嫩叶还是采老叶。到喂五龄的大蚕时,蚕农们不是摘叶,而是剪下桑枝。一月之后,新的桑枝又会长出来,新叶正好用来喂夏蚕。
四、蚕事禁忌
蚕事禁忌较多。育蚕期间,即便是近邻也不相往来,各家都紧闭大门,摒绝亲友,以免外来人员带来不祥,影响蚕的生长。春蚕伊始,一切蚕事显得十分庄重。过去索债催租的债主、官家,见到农家屋廊上插有一根据说能辟“冲克”的桃枝,门上贴有“蚕禁”或“蚕月知礼”的红纸,以及庙祝送来的驱邪神符,都得退避三舍。
在蚕房中的禁忌则更多了:忌生人进入蚕房;忌在蚕房附近割草、舂捣和挖土;忌在蚕室哭泣;忌敲门窗、捶蚕匾;忌在蚕室说脏话淫辞;忌燃皮毛乱发;忌酒醋辛辣和腥膻异味;忌用热汤泼洒灶灰;忌朝西晒日;忌忽冷忽热,等等。浙江余杭一带在养春蚕前,每家都要买只小泥猫放在灶台上。在蚕室的窗上,要用红纸剪猫形窗花贴上。
养春蚕期间,家人讲话忌说“老鼠”,而叫“夜佬儿”,晚餐不喂猫食,让它去蚕室拖老鼠,以保护幼蚕。家家户户关门闭户,从边门进出;养蚕女头髻上要插根鹅毛,互不来往走动。清明这一天,粪缸里、马桶上要插杨柳枝,认为这样妇女养蚕时,头发上带出蚕室的蚕宝宝就不会掉入粪缸或马桶。
【思考题】
简述育蚕的历史及其程式。
第五节农业民俗与旅游
旅游正向着专业旅游的方向发展,出现了休闲旅游、生态旅游等新形式和更为细化的旅游方式,农业民俗对旅游业开辟新领域的作用显而易见。
一、农业民俗旅游是现代旅游的新天地
农业民俗与旅游有着密切的关系。依照民俗旅游资源的界定,只要具有一定的观赏性、娱乐性和经济性,都可以列入旅游资源的范围。而农业民俗如稻作、麦作、蚕桑业、渔业等,都是符合这些要求的,自然也是亟待大力开发的宝贵资源。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的内容全面而丰富。农业生产民俗可以说是我国传统生产方式的全面反映。通过这些民俗,可以看出农业生产的流变和传承。
当然,对旅游而言,这是原生形态的民俗景象。原始而古朴的农业生产方式,由于现代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和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正在不知不觉中慢慢消逝。这不但对农业生产民俗研究者是个危机,对广大有兴趣于此的旅游者来说也是一种遗憾。因此,大力开展农业民俗旅游十分必要,而且农业民俗旅游还能以其独具的生态性、田园性、休闲性吸引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成为现代旅游的新天地。
二、农业民俗旅游的开发
农业民俗旅游的开发已引起旅游界的重视,像上海的南汇桃园游、山东荣成渔民节、湖州蚕花节就属这类。农业民俗旅游的开发还是个新生事物,各地的经验比较少,一般讲应考虑到以下几个因素:地点的选择。目前以选在近郊区为宜,这样便于市民利用双休日时间外出旅游,也比较经济。景观的选择。农业民俗旅游的内容十分丰富,除了稻作、麦作、渔业、蚕桑等生产内容,如参观水果园、茶园、农业园、捕鱼与耕种等外,农民的日常生活可以列为一个重要的内容。实际上,农民的日常生活体现了农业民俗的丰富内涵,对城市旅游者来说,也是饶有兴趣的。季节的选择。农业生产的时令常节都是进行农业民俗旅游的良好时机。近郊农业民俗旅游开发尽管前景广阔,但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如原始味不足,不能完全展示农业民俗的风貌等。相信随着农业民俗旅游的进一步开展,影响的扩大,较远的农村,包括平原、山区和海岛将是一片新的农业民俗旅游热土。
三、农业民俗旅游的分类
农业民俗旅游在上海、北京、广东、云南等省市区已有开展,根据目前情况及旅游者的需要看,大致有以下几类:
(一)观赏参与类
农业生产活动自预备阶段至最后收获的全过程因各地习俗的不同而各异,因而很有参观比较的意义。其间的一些活动,如插秧、养蚕、放牧、捕鱼等,可以吸引旅游者直接参与,得到另外一番欣赏农业民俗的乐趣。
(二)游乐祭祀类
农业生产中的众多传统活动具有较强的娱乐性,如嘉兴地区的“烧田蚕”、丽水地区的“尝新”、哈尼族人的吹“栽秧号”、山东渔村的“谷雨节”等等。而繁多的农业祭祀活动则构成了农业民俗的另一景象。这种祭祀活动不仅娱神,更重要的是娱人。
(三)消闲欣赏类
优美的四时田园风光和日渐稀少的茅屋竹楼是观光游玩的绝佳之处,而平原地带的农村生产生活图景又与山区迥然有别。农业生产地区的平原、丘陵、高山、湖泊、高原以及沿海地带的渔村小岛等自然景观,都具有吸引人们深入旅游、体味其中恬美意境的强大动力。
(四)购物饮食类
农业生产地区作物繁多,副食品极为丰富。除品尝当地的食品外,还可以买到一些颇具特色的生活用品,比如棕榈帽、蓑衣、贝类工艺品、兽皮制品等等。不同的游客有不同的品味与爱好,对农业民俗旅游的选择是多方面的。因此,开展农业民俗旅游应该注意这类民俗旅游活动或节目具有一定的密集性和可参与性,这样才能获得良好的效益。
【思考题】
农业民俗如何进行旅游开发?
【案例分析】
长阳石虎
湖北长阳有一小岛,相传为土家族发祥地之一。该部落首领以虎为象征。恰恰在此处山上有一石,形状大致如卧虎,身躯、头部、鬣毛等都可分辨,因而很为当地人看重,并于其侧特意修建白虎亭一座。
近年,某人细审此石之后,觉得还是有些不够形象,便建议将虎的口部、爪部加以雕凿,以求更加逼真。管理当局果然依计而行。但是,许多专家却对此颇有非议。
“画蛇添足”原来不仅是古人才犯的错误。
究竟应不应该对原石虎进行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