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五千年宰相之谜全集
48597300000008

第8章 战国(2)

于是,张仪到了赵国求见苏秦。可一连好几天,苏秦端着架子就是不见。终于等到见面了,哪想到呢,苏秦竟然把张仪安排到了堂下,赐给他与仆妾同样的酒食,还用言语将他一顿羞辱。最后拒绝了张仪,把他遣走。

张仪很是气愤,但人在屋檐下,怎敢不低头。他只好忍气吞声投奔到了秦国。在投奔秦国的路上,张仪遇到一个愿意追随他的人。这个人很有钱,张仪在秦国,用现在的话说为了找工作,应酬、打点所需费用都是他供给的。或许有钱能使鬼推磨吧,张仪很快获得了秦惠王的信赖和重用。

一天,那个追随张仪的有钱人向张仪告辞,张仪说:“依靠您的帮助,我才能显贵,我刚要报答您的恩情,您为什么要离开呢?”那个人说道:“并不是我能这样知遇您,知遇您的是苏(秦)先生。为了激发您的心志,他派我暗中奉给您钱财。现在,您已经被秦国重用,我该回去复命了。”听了此人的话,张仪如梦方醒,恍然大悟。

蔺相如——智谋过人、胸怀大度的政治家

蔺相如,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赵国人,相传为山西安泽古县北宝丰村人,其墓在村之附近。蔺相如原本是赵国宦官头目缪贤家中的一名舍人,按正常升迁,很难位居相国之位,但秦赵之间的尖锐斗争为其提供了脱颖而出的机会。公元前283年持“和氏璧”出使秦国,完璧归赵。公元前279年的秦赵“渑池会”自报奉陪赵王赴会,后升为宰相。

献策缪贤,小试锋芒

战国后期虽说是七雄并立,但真正算得上强国的,则只有秦国和赵国了。蔺相如活动的时代,大致在田齐襄王元年至鲁顷公二年(公元前283-公元前271年)之间。这正是秦昭王和魏文王在位时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进行重大改革之后,连年进攻中山国。赵惠文王二年(公元前297年)灭掉中山国。从赵惠文王即位(公元前298年)到燕武成王元年(公元前271年),除去秦国攻取赵国的梗(桂)阳、蔺、祁、光狼三次战役外,赵国没有受到他国的进攻。相反,倒是赵灭中山,伐魏,攻齐,燕昭王和魏昭王入赵见赵惠文王。

但是,和秦国比起来,赵国也只能算是二等强国。秦国自从商鞅变法之后,厉行耕战政策,以并吞山东六国为其战略目标。秦孝公支持商鞅变法,取得国势强盛的可观政绩,尔后惠文王、武王又继续推行耕战政策。到了秦昭王时期,先是对山东的魏、齐、韩、赵用兵,后是进攻蜀和楚。燕惠王元年(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下了楚国的国都鄢、郢(今湖北江陵北)。尽管如此,秦国还没有灭掉六国之中的任何一个,席卷天下之势尚未到来,还需要利用山东的强国赵。惠文王十四年(公元前285年)秦昭王和赵惠文王相会,田齐襄王五年(公元前279年)两者又在渑池(今河南渑池)相会修好。但是秦国并没有放弃吞赵的雄心,时时对赵国进行试探。

此时的蔺相如在赵国宦官头目缪贤家里当舍人,地位卑微。一次,缪贤犯了罪,私下打算逃到燕国。这件事叫蔺相如知道了,他及时阻止缪贤说:“您根据什么知道逃到燕国后燕王会收留您?”缪贤说:“我曾经跟着大王和燕王在国境上相会,燕王私下握着我的手说希望跟您交个朋友。根据这个知道他会收留我,因而想去投奔。”

蔺相如摇了摇头对缪贤说:“赵国强,燕国弱,而您又得到赵王的宠信,所以燕王才想跟您结交。如今您竟然从赵国逃亡,投奔燕王,燕国怕赵国,从形势看必然不敢留您,还会把您捆起来交给赵国。您不如脱下衣服露出臂膀趴在剁人的砧子上请罪,那就可以侥幸得到解脱。”缪贤一听也是,于是就照着蔺相如的话去做,赵王果真赦免了缪贤。从此,缪贤对蔺相如另眼相看。

蔺相如的见解确乎比缪贤高一筹。缪贤只见到燕王表示友好的现象,但是没有看到友好的原因和目的在于讨好赵王。友善和“归赵”正是同一原因在不同条件下的截然相反的表现形式,而本质却只是一个。

完璧归赵,不辱使命

战国后期,强秦加紧了东出兼并六国的攻势,而三晋当其冲要。经过几大战役后,韩魏国力锐减,慑于秦威,逐渐不敢做正面相抗。赵国自武灵王(公元前325-公元前229年)胡服骑射、大兴改革以来,奋发图强,比之其他中原各国,实力强盛,成为秦向东发展的劲敌。到了赵惠文王(公元前307-公元前251年)后期,秦的攻势加剧,秦、赵之间的外交、军事斗争日趋复杂起来。

秦昭王于赵惠文王十六年(公元前283年)向赵提出以15城换赵国的“和氏璧”。这是强国对弱国进行的一场政治讹诈。一块璧玉,无论多么宝贵,也不能与15座城池相抵,强秦不过借机试探赵的虚实罢了。消息传来,赵君臣明知是讹诈,却无可奈何。如作应允,显然“秦城恐不可得”,拱手送璧入秦;定使赵国徒受愚弄,而强秦更求索不已,如不应允,秦便轻易得到出兵赵国的借口,赵便面临战争的威胁。这种被动情况,正是弱国外交难以为继的必然形势。

蔺相如在这紧要关头,出面打破僵局。他对比秦赵实力,说明赵虽不能以武力相抗,但可从道义的曲直着眼,采取“宁许以负秦曲”的策略,来揭穿秦的骗局,使秦得不到出兵的借口,而赵在道义上取得主动。

策略得到赞成,蔺相如自报“愿奉璧往使”,并保证“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秦素有“虎狼”之称,此次出使的艰难可想而知。但蔺相如事前已有周密考虑,充分准备,所以临事应变,处处主动。秦王便殿接见,轻慢赵使,接玉后又无意偿城。蔺相如智索国宝,严辞揭穿骗局,气势上占了上风。秦人欲以武力夺回璧玉,蔺相如“怒发冲冠”,“举璧睨柱”,表示了与国宝共存亡的决心,以生命维护了赵国的尊严,取得了“完璧归赵”的胜利。

渑池之会,维护国体

赵惠文王二十年(公元前279年)的秦赵“渑池会”,是秦对赵的又一次政治胁迫。当时,秦已连败赵国,故赵王畏秦,在秦王约赵王赴会时,赵王“欲毋行”。蔺相如认为:“王不行,示赵弱胆怯也。”故自报奉陪赵王赴会。在会谈中,以其机敏和雄辩,阻止了秦的欺侮,挫败了秦的胁迫,再次获得外交斗争的胜利。

将相之和,千古流传

廉颇为赵之良将,屡立战功,威震诸侯,拜为上卿。蔺相如的两次外交斗争的胜利,与廉颇的统军镇守密不可分,秦仅以外交活动试探虚实,也正是慑于廉颇的武力。对此,蔺相如有清醒的认识,而居功自傲的廉颇却不识大体,在相如因功大拜为上卿,且位在自己之上时,极为气愤,公然宣言:“吾见相如,必辱之。”拉开了较量的架势。

针对廉颇的挑战,蔺相如的对策是:每遇上朝,常称病不去,不与廉颇争位次;道遇廉颇,多引车避匿,以免发生冲突。当门人认为受到侮辱,纷纷要求离去时,蔺相如向他们表白了心迹:“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相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这些话传到廉颇那里之后,他顿觉无地自容,悔恨交加,立即负荆请罪,于是二人成刎颈之交。将相之和,保证了赵国在之后15年内,团结一致,共同抗秦。

赵惠文王死后,赵孝成王继位,孝成王年龄太小,因此由太后执掌国事,当时赵国的另一上卿赵奢已去世,蔺相如也病重。秦国于赵孝成王四年(公元前262年)动用大军进攻赵国之长平(今山西高平县西北),为避开秦军的强大攻势,廉颇屯兵固壁不战。在双方相持3年之久后,秦派人离间赵王,促使赵王起用毫无作战经验的赵括代替持重稳健的廉颇,这一阴谋逃脱不了蔺相如的慧眼,他带病劝说赵王:“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但赵王不听,终于导致了长平惨败,损兵45万,元气大伤,从此赵国每况愈下,于代王嘉六年(公元前222年)为秦国所灭。

“和氏璧”的下落之谜

春秋战国时期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成为千古流传的佳话,这件玉璧被战国各诸侯国视为镇国之宝,被奉为“价值连城”的“天下所共传宝”。诸侯国为了把玉璧据为己有,想尽办法互相争夺,上演了战国时期一幕精彩的历史剧,最后这件珍贵玉器竟不知落到何处,成为历史上一大疑案。

这件珍贵玉器的来历还有一段曲折的故事:春秋时期,有一个楚国人名叫卞和,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一座山下发现了一件貌似普通的玉璞,为了表示自己对君主的忠心,他把这块玉璞献给了楚厉王。玉璞是一种天然玉料,如果不经锯割,外表看来和普通的石块没什么区别。楚厉王找来相玉家进行鉴定,玉工认为这就是一块普通的石块,没有什么价值。厉王非常生气,认为卞和有意欺骗他,就下令砍掉卞和的左脚,并把卞和驱逐出楚国。

楚厉王死后,楚武王继位,卞和赶回楚国,又把这块玉璞献给了楚武王,玉工仍鉴定为石头,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了卞和的右脚。

又过了几十年,武王之子文干继位。这时的卞和又想把玉璞献给楚文王,无奈自己已是风烛残年,又被砍掉了双脚,行动很不方便,眼看自己的愿望无法实现,卞和便怀抱玉璞来到楚山下痛哭三天三夜不止,眼泪都流尽了,眼睛直往外滴血。这件事传到了楚文王那里,文王派人问卞和:“天下被砍足的人很多,你为何哭得如此悲伤呢?”卞和答道:“我并不是因为被砍掉双脚而痛哭,而是因为明明是宝玉却被误认为石头,忠贞之士被当作欺君之臣,我是为大王哭泣,他是非颠倒,黑白不分啊!”文王听后,命人把卞和带到宫殿。并使玉工当面剖开玉璞,果然得到一块无瑕的美玉。为了嘉奖卞和的忠君之心,文王将此玉命名为“和氏之璧”,并把它奉为国宝而珍藏起来。“和氏璧”被发现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各诸侯国,各诸侯国国君都想亲眼看看这件宝玉。公元前333年,楚国吞灭越国,楚威王因相国昭阳灭越有功,将和氏璧赐给了昭阳。可就在这时,和氏璧竟失窃了。

和氏璧销声匿迹几十年后,突然有一天在赵国出现了,至于和氏璧是怎样流落到赵国的,已成为一个历史之谜。赵惠文王时,一个名叫缪贤的宦官从一人手中购买到这块玉,经玉工鉴定后,方知正是失踪多年的和氏璧。赵王得知后,便将这件宝玉强夺去了。赵国得到和氏璧的消息很快传到了秦昭王的耳中,秦昭王对这件稀世之宝产生了觊觎之心,就派人送信给赵王,希望用15座城来换取和氏璧。赵王明知秦国想强取豪夺,但秦国势力强大,怕得罪秦国招来灭国之灾,只好派蔺相如持璧出使秦国。

蔺相如机智、勇敢,终不辱使命,以舍命扞卫了国家的尊严,也留给后人一段“完壁归赵”斗智斗勇的历史故事。蔺相如以自己的勇敢和智慧保住了和氏璧。

公元前228年,秦国大军攻占赵国,赵幽王投降,献出了和氏璧。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建立了强大的秦王朝,和氏璧最终落到了秦国的宝库之中。但从此以后,和氏璧便从历史记载中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有一种说法认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用和氏璧制成了传国的玉玺,代代相传。有人甚至还找到了用刻玺的边角料所制作的玉块。但历史文献中关于秦国传国玉玺的来龙去脉记载还比较详细,指明它是用蓝田玉制成的,因此用和氏璧制成传国玉玺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

那么,和氏璧到底流落到何处呢?目前有两种推测:一种推测认为和氏璧被作为随葬品埋在了秦始皇陵墓内,如果这样,将来有朝一日发掘秦始皇陵墓地宫,我们还有机会一睹和氏璧的风采。另一种推测认为和氏璧可能在秦末战争中遗失或被项羽掠夺去。秦末,项羽率兵进攻咸阳,焚烧秦宫殿,挖掘秦陵墓,掠夺宝物、美女,和氏璧可能就在其中。但随后而来的楚汉战争中,项羽兵败,又使和氏璧下落不明。它或许藏在项羽的都城彭城(今江苏徐州),或许遗落在项羽败死的垓下(今安徽灵璧)。

和氏璧是中国历史上非常着名的一件无价之宝,在它流传的几百年间,多少人的命运、多少国家的命运都和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它神秘的失踪,又成为中国两千多年的未解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