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理财中国政策性森林保险发展研究
48601100000040

第40章 我国政策性森林保险制度实证研究之一——山西省农户对农业保险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1)

森林保险能有效防范林业生产经营风险,但中国森林保险的开展却处于“高保额、高保费、高成本、低覆盖率”的供需两难的尴尬境地,阻碍了林业可持续发展。伴随着对森林保险重要性认识程度的加深,目前森林保险在个各试点省份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中央财政也加大了对政策性森林保险的补贴力度。是什么样的因素影响着林农对森林保险的投入呢?究竟有哪些因素影响林农森林保险的需求?基于以上问题,并结合实际,提出了这项意愿研究的目的:通过分析林农对森林保险的参与意愿,探寻影响农户参与森林保险的因素及其影响程度,从而对林改后森林保险的开展提供决策的依据,为更加全面地开展森林保险提出建议。

保险需求理论主要是在冯·诺依曼和摩根斯坦的期望效用最大化框架下发展起来的,在森林保险需求问题上,目前国内研究林业保险的学者主要有田芸、潘家坪、高岚等,研究内容停留在问题剖析和定性解决上,当前研究内容主要涵盖以下几方面:林业保险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目前开展林业保险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阻碍、林业保险的形势及费率探索、林业保险政策建议等。研究方法侧重于定性分析和简单的描述性定量分析,少见理论研究和林业保险计量分析,尤其是关于林业保险的市场需求调查和影响林农对林业保险需求的因素分析基本空缺。而在当前集体林和国有林产权制度改革深入进行前提下,林业保险是林改的一个关键问题,而进行影响林农对林业保险需求的因素分析则对建立完善的保险运作机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本部分内容将以林农为视角,从林农个人、森林资源和森林灾害3个特征变量着手,以林农森林保险需求为样本,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和二计量模型方法定量方法,明确影响林农森林保险需求的关键因素及国家补贴对参保意愿的影响,提出政策建议,为破解森林保险困局和推进政策性森林保险提供理论依据,从而为建立林业保险机制提供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一、山西省林业和林业经济发展状况

(一)山西省自然经济情况分析

1.自然及植物资源情况概述。山西省地处华北西部的黄土高原东翼,地理坐标为北纬34°34′~40°43′、东经110°14′~114°33′,全省总面积1517×104km2。全省土地的水、热、肥等因素组合和土地生产能力,在地域间有很大差别。一般来说,晋南盆地和晋西黄土丘陵区土地资源(主要指耕地)丰富,而水资源缺乏;晋东南山区水资源充沛,而土地资源相对缺乏;晋西北土地广阔,而水和热量资源较差;广大山区、丘陵区,沟壑纵横,地形高差大,气温较低,土、水、热条件在时空上的不够协调,影响了土地生产潜力的充分发挥。

山西省的森林主要是由松属和栎属的部分树种组成的温性、暖温性针叶林和落叶林。森林树种较杂,主要树种有云杉、华北落叶松、油松、白皮松、侧柏、辽东栎、栓皮栎、山杨、白桦和杨树、刺槐、柳树等;境内野生经济植物资源丰富,已知有1000多种,其中野生药用植物遍及全省,主要有党参、甘草、冬花、九节菖蒲、柴胡、远志、连翘等。

2.山西省社会经济条件概况。山西省总人口3500万人,2003年全省保有耕地为417123×104公顷,人均耕地首次跌破0.1133公顷,2006年人均耕地0.1109公顷,略高于全国人均占有耕地0.1公顷的水平。山西省矿产资源种类繁多,储量丰富,多种矿产的保有储量和潜在价值在中部地区乃至全国均名列前茅,煤炭是山西省最大的优势资源。随着经济的增长和消费需求的扩张,资源的稀缺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在价格大多已放开且资源紧缺的情况下,这一优势非常重要。2010年全省经济保持了较快增长的良好态势,全面完成了“十一五”目标任务。生产总值突破9000亿元大关,五年连续跨越4个千亿元台阶,年均增长1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2.03万亿元,是“十五”投资总量的3.4倍,年均增长27.2%,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9%,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1.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9%,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4%。目前山西省的经济正处于“起飞阶段”,可以在较长的时间内保持快速增长,但山西省的经济总量与人均指标在中部乃至全国的地位还相对滞后。

山西省是全国的能源重化工基地,产业结构单一,同时又是全国环保问题较突出的地区之一,生态环境已到了非治理不可的程度。山西省委、省政府坚决落实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生态环境问题,明确指出“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将环保和生态建设重笔写入山西省“十一五”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中。省政府每年投入3.55亿元用于省林业六大工程,加上国家六大林业工程投资和地方配套资金,全省林业生态建设年投入将达20亿元,在资金上对林业建设给予较好的支撑,也为林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经济环境。

(二)山西省林业基本情况

山西历史上曾是一个森林茂密、湖泊广布的好地方。由于自然原因和人为破坏,到1949年,全省仅残存森林551万亩,森林覆盖率为2.4%。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不断努力,林业总的讲是在持续发展。目前,全省共有11个市林业局、119个县(区、市)林业局,1251个乡镇林业工作站,227个国有林场。其中省辖林局9个,包括106个直属林场和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东山实验林场。省直林局这一管理形式,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山西森林资源现状令人担忧。据2000年全国第四次森林资源复查数据,山西省森林面积为3122万亩,其中人工林1488万亩,天然林1606万亩,特别灌木林28万亩;全省活立木蓄积量为7309万m?;森林覆盖率为14.12%。如果加上1410万亩灌木林,全省的林木覆盖率仅为19.2%。全省林业的现状为:

一是水平低。不仅表现在森林覆盖率低,而且活立木蓄积量只有7309万m?,相当一部分森林质量不高,再生能力差,防护能力弱。

二是速度慢。50年森林覆盖率增长了10.89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增长0.2个百分点。最慢的1962-1978年,15年才增长0.2个百分点。最快的1990-2000年,每年增长也仅为0.5个百分点。

三是差距明显。山西省森林覆盖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26个百分点,比周边各省都低,比林业发达省份差距更大,山西省森林生态在全国处于落后水平,在周边形成生态洼地。

四是潜力很大。全省山区丘陵占80%以上,林业用地占到国土总面积的44.11%,除去现在的森林、灌木林地以及这几年栽种的未成林造林地,还有大量的荒山和沙化地可以造林,城乡绿化潜力也很大。

(三)山西省林业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2008年,山西省的林业总产值是106亿元。今年山西省提出了加快发展现代林业的新目标,到2015年,全省林业年总产值要达到310亿元,年均增长27.4%。

1.当前林业发展速度快、势头强。近年来,山西省林业步入发展的快车道,一产、二产、三产三驾马车齐头并进,势头强劲。现在全省保持着每年400~500万亩的造林速度,特别是经济林发展更加迅猛,已初步建成了以太行山、吕梁山、太岳山低山丘陵区为主的核桃基地,以黄河、汾河、滹沱河沿岸为主的红枣基地,以晋北、晋西北为主的仁用杏基地,以晋南盆地为主的柿子基地,以太行山中部丘陵山区以及晋南盆地边缘山区为主的花椒基地等五大经济林基地。全省干果经济林已发展到1272万亩,年总产量达到11亿千克。

在政府推动、市场拉动的共同作用下,全省各类林产品加工企业快速发展,其中干果经济林加工企业已有1300多家,年加工能力达到2.9亿千克,年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的企业达到110家;木材加工及家具生产企业发展到219家;野生动植物加工利用企业达到334家。在全省涌现出像天源枣业、顺康天然、维特食品、鑫源骏达等一大批市场潜力大、经济效益佳的龙头企业。依托一产的迅猛发展,山西省森林公园发展到了45个,其中国家级的18个、省级的27个,年接待游客达到500多万人次,直接经济收入4600多万元。当前林业强劲发展的势头,为山西省林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林业资源潜力巨大,后劲十足。山西省林业不但当前发展势头强劲,而且潜力巨大后劲十足,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

首先,尚待开发的林地资源较多,有着明显的资源优势。眼下山西省林业总产值占全国的份额不足1%,全省林业用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48.57%,但是产值却仅为全省社会总产值的1.51%,为农民提供人均收入不足10%。林业经济总量与林地资源的巨大反差,说明山西省有巨大的林业潜力有待开发。

其次,林业加工业发展潜能巨大。山西省当前林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比例是86.6∶9.9∶3.5,从这个比例结构可以看出,山西省林业第一产业比重大,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相对较小,大有调整的必要以及空间,也就是说,山西省发展林产品加工业有着十分巨大的潜能。

再次,山西省在林业经营管理上有着很大的提升空间。近年来,山西省大力发展红枣、核桃、仁用杏等干果经济林,但是,由于经营管理水平不高,并没有把这些干果应有的效益释放出来。如果能在这方面下一番工夫,经济效益必将大幅上升,收益定然十分可观。

3.“五大产业”并举提供有力保障。目前山西省已做出大力发展干果经济林等五大产业的战略安排。“五大产业”并举,这为完成既定目标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做大做强干果经济林产业。这几年,山西省将继续加强干果林基地建设,新发展干果经济林530万亩,力争到2015年使干果经济林总面积达到1800万亩,基本实现农村人均一亩干果经济林的目标;延伸扩展速生丰产林产业。在全省现有100多万亩速生丰产林的基础上,启动平原林业工程,制定政策积极引导煤、焦、铁企业开发林纸、林板产业,拉长速生丰产林产业链,推动速生丰产林快速发展;精心培育种苗花卉产业。以国有苗圃为骨干,以股份制、个体等多种形式发展民营苗圃,到2015年使全省育苗面积发展到50万亩,良种基地20万亩,实现产值21亿元。加快花卉基地建设,力争将花卉种植面积发展到7万亩,实现年产值7.2亿元;全力推进森林旅游产业。依托五台山、太岳山、中条山、棋子山、太行峡谷等森林公园,打造太行山水森林旅游文化品牌;依托管涔山、关帝山、黑茶山等森林公园,打造吕梁山自然风情生态旅游文化品牌;依托城郊森林公园,打造特色各异的城郊森林休闲旅游文化品牌。到2015年,使国家和省级森林公园达到70处,自然保护区达到55处,建成城郊森林公园100处,使全省森林旅游总产值达到9.3亿元;大力开发灌木林产业。在现有440万亩沙棘林、230万亩柠条林的基础上,在晋西北地区,大力实施“小灌木、大产业”战略,加快柠条转化饲料进程,努力提高灌木的综合经济效益。“五大产业”并举,使山西省林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目标变得现实而可靠。

二、山西省森林保险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山西省森林保险发展现状

2010年山西省公布了《关于实施生态兴省战略加快推进林业改革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15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23%,力争到2020年实现森林覆盖率26%以上、森林面积6000万亩以上的目标。但是,林木火灾在山西省时有发生,严重威胁着林业生产的安全。仅2009年,全省发生37起森林火灾,就造成森林过火面积47241.45亩、成灾面积9545.1亩。遗憾的是,面对火灾威胁,山西省2009年只有173.8万亩林木投保了火灾保险,占全省森林面积不足5%;而同年福建、江西、湖南三省政策性林木火灾保险承保面积已达1.2亿亩。

2010年山西省正酝酿设立政策性林木火灾保险试点,拟通过补贴林农一定比例保费,从而扩大保险覆盖面,提高林农的抗灾能力。目前,山西保监局上报的政策性林木火灾保险试点实施方案已获省政府答复。省政府要求各有关部门对该方案进行完善,并研究制定政策性森林保险制度,提高林农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促进林业生产发展。政策性森林保险的核心,是在省、市、县3级按一定比例建立保费补贴分担机制,林农自身仅承担部分保费。在保险期间,火灾直接造成的保险林木损失,由承保公司按约定负责赔偿。政策性林木火灾保险推出时,将综合考虑地方财力、农户风险需求等情况,在全省选择部分县(市、区)先行试点。政策性林木火灾保险通过财政补贴林农保费,可迅速扩大保险覆盖面,提高林农和保险公司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