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国森林保险业务监管的现状。当前我国对森林保险业务的监管刚刚起步,尚存在着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
(1)监管方式不健全。森林保险的业务经营具有既定的特殊性,而现有的保险监管方式不能完全适应森林保险的客观发展需要。首先,现有的监管手段难以实现对损失赔偿标准的量化。森林植被类型繁多且不同林龄、林种在不同质量的林地上生长差别明显,生产成本和人力成本投入差别较大,同一灾害对不同区域的森林带来的损害也各不相同,实际损失评估和量化困难。现阶段森林保险出险后的查勘定损多以经验判断为主,难以准确定损,因此出现了虚假理赔、虚增赔款的违规现象。二是森林保险监管的技术水平较低,系统对承保理赔信息的管理较粗放,仅涵盖区域范围内投保标的总体情况,缺乏具体单个标的的详细信息,无法实现对更小风险单位的风险管控。
(2)监管体系不系统。现阶段,我国保险监管部门主要依据《保险法》的规定开展监管工作,至今没有出台针对森林保险业务监管具体规定的法律法规,这也严重影响了森林保险监管的可操作性。事实上,在当前我国森林保险业务多以政策性业务为主的现实情况下,监管部门按照主要对商业保险进行规定的《保险法》的相关条款对政策性的业务进行监督检查,确实存在许多不当之处。如森林保险的补贴问题,林农自缴保费的到位问题,在业务开展初期,因承保标的数量众多,核保过程漫长,实际操作违规等问题,不能完全适用商业保险的做法。
(3)监管机制不协调。当前,我国的森林保险发展多以财政补贴的政策性业务为主,形成财政、审计、监察、保险监管等多部门均有权对森林保险业务监督检查的局面,但各部门之间缺乏协调机制,影响了森林保险监管功能的发挥。各部门具有不同的监管职责,监管的目的不同,利益考虑的角度不同,采用的监管规则不一,因此对同一问题所采取的监管措施也会有很大的差异,容易形成被监管对象无所适从的局面。同时,多头监管现象也加大了监管成本,各部门之间既可能形成监管的真空,也可能产生交叉,造成森林保险监管不明确、操作不规范,从而降低了森林保险监管的效率。
2.森林保险监管主体的确定。目前我国森林保险业务的法定监管主体是中国保监会。但是,与商业性保险业务的监管相比,政策性保险业务的监管在监管性质、内容、规则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区别。因此有部分学者提出应单独设立独立的监管机构,理由一是现在的保监会主要是对商业保险进行监管,在无明确授权的前提下,不能越权对政策性森林保险业务实施监管;理由二是国外很多国家也单设了独立的政策性保险业务监管部门,如美国的风险管理局、日本的农林水产省等,可借鉴这些国家的经验。
但新设独立的森林保险监管机构在当前我国森林保险及整个保险业发展的现实情况下不具有可行性。首先,设立新机构,必定会耗费巨大的成本;其次,新机构由谁来设立,如何设立,设立的目的为何,职责权限的授予等问题需要解决;再者,设立新机构,通常要花费较长时间去论证、去审批,短期内难以实现。相反,目前仍应由中国保监会对森林保险业务继续行使监管职责。一是出于节约成本的考虑;二是出于维持现有监管体系连续性和稳定性的考虑。而且从当前实践来看,保监会已经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森林保险监管经验,具有一定的管理优势。同时,还要进一步扩充保监会的职能,在保监会内部专门下设独立的森林保险业务监管的具体职能部门。中国保监会现已在财产保险监管部下设了“农业保险监管处”,在一些业务量较大省份的地方保监局成立了相同的职能机构,在其他一些省份的保监局增设专岗,专门负责农业保险业务的监管工作。这一整体运作体系也可适用于森林保险,加强对森林保险业务的专职监管,进一步提高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我国森林保险业务监管应包括的主要内容。
(1)对经营森林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进行监督检查。首先,要不断完善监督检查的实施细则和相关的监管制度。中国保监会现已下发了《关于规范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管理的通知》,已开始起草《农业保险监管暂行办法》,这些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和颁布从组织监管、产品监管、业务监管、服务监管等多方面初步对森林保险的监管进行了建构。其次,森林保险的监管重点应在于对政策性森林保险经营主体遵守法律、履行协议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如经营政策性森林保险业务的商业保险公司是否在政策性业务范围内进行承保;有无对其他险种进行捆绑强制销售;有无损害投保林农的合法权益;有无以政策性业务为名,而实质进行商业经营的事实;是否将政策性业务单列账簿进行单独的收支管理,有无将商业性业务的经营风险转嫁到政策性业务上。尤其是要对森林保险经营主体的偿付能力进行动态监管,防止经营森林保险业务的主体因偿付能力不足而给广大林农和全社会带来潜在损失情况的发生。
(2)对保险公司的森林保险业务实施具体监管。首先要检查保险公司各项森林保险业务数据的真实性,并在此基础上,核实政策性森林保险基金的投资运营状况,有无将森林保险的保费收入挪到其他险种名下,政府对政策性森林保险业务进行补贴的款项是否专款专用,补贴账户的结余与不足情况,是否全额到账,有无虚增管理费用以便虚列财政补贴等情形,综合采取现场检查与非现场监管等手段,完善信息披露制度,以此促进政策性森林保险业务的规范开展,维护森林保险市场秩序和投保林农的合法权益。
(3)对全国性森林保险条款和费率进行审核。由于森林保险种类繁多,保险标的分散,保额及费率厘定难度大,灾害损失评估技术性强,且各区域之间的供给和需求存在显着差异,同时各省的林业发展状况及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对森林保险补贴需求的强弱及补贴的侧重点各有不同。而保险监管部门汇聚了不同区域多家保险公司的业务经营数据,具有宏观掌控的信息优势,更有利于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森林保险的具体实施。因此监管机构要基于以上基本情况,从宏观层面上对全国性的森林保险条款和费率进行审核,尤其是要实施强制保险的部分险种,保险监管部门可同林业部门联合,从更专业的技术角度对保险公司森林保险旧险种条款的修改和新产品的开发提供指导。
(4)对区域性森林保险险种的条款和费率进行报备。针对不同区域森林灾害类型的分布特点以及森林保险的供需状况,鼓励各区域保险公司结合本区域内森林灾害风险的种类、发生频率、损失程度,开发有区域特色的森林保险险种,制定适合本区域开办的森林保险的条款和费率。区域性森林保险险种只需报保险监管部门备案即可。监管部门对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要列入重点监管对象,防止不正当竞争下的森林保险的低费率引致保险公司的偿付危机,或为追求营利最大化而在政府对森林保险进行补贴后仍然执行高费率,从而损害广大林业生产经营者的利益。
(5)对森林保险的相关灾害损失数据进行统计。开展政策性森林保险必须要有森林资源的价值资料及损失资料等有关数据,才能把握森林灾害的特点和规律,只有积累长期的赔付及保额损失等相关资料,才能合理地拟定保险费率及保险条款的内容。因此,政府应大力加强对森林灾害风险损失统计数据的普查和整理,汇总森林灾害的相关历史数据,包括分散在各省市、各个部门的气象、林业、民政等相关部门的灾害资料,以及各地区保险公司多年来实施森林保险的相关业务数据和经验资料,建立全国森林灾害数据共享平台,为各省市制定政策性森林保险实施计划、推进政策性森林保险业务的开展,提供借鉴和参考。同时,还要注意资料的不断积累和及时的更新,做好数据的整理工作,为科学制定森林灾害预防工作奠定基础,加大对森林灾害的预报和测量、森林保险理论研究和技术人才培训的投入。
总之,通过扩大监管范围,加大监管力度,可进一步提升政策性森林保险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有利于切实维护广大林农的利益,确保我国森林保险的持续健康发展。
(四)加大对森林保险的信贷支持进农村金融体系建设
发展森林保险可以使农村金融体系更加健全和完善,通过信贷与保险的结合,可以使农村金融部门的系统性风险得以有效分散和转移,保证了金融资产安全,降低林农贷款的门槛,提高金融企业信贷资金使用效率,加大了支农力度。将林业保险与农村信贷结合起来,也是发达国家开展森林保险的一条重要经验。
森林火灾、病虫害等灾害本身具有传播性,因此参保森林保险也具有一定的互助和义务性质。国外的经验表明,实行信贷、补贴、流转和抵押限定对林农森林保险需求有显着的正向影响,这些措施能有效地提升林农森林保险的需求。所以,为实现基础险种的广覆盖,应当考虑诸如此类的限制措施,如只有参加了政策性森林保险才能有资格进行小额信贷、优惠利率、价格补贴、林地流转和林权抵押贷款等活动,才能享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等,使基础性险种具有一定的强制性,确保参保林农人数和参保森林面积,在大范围内规避风险,实现森林保险持续健康发展。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改革正进入关键时期,需要加大对森林保险的信贷支持;在森林保险发展得比较好的地区,可对森林保险的投保人提供贷款担保或对向投保者提供低息农业贷款的金融机构给予利息补贴,待条件成熟时,可以将参加保险作为贷款发放的条件之一;对经营森林保险的公司出现流动性资金不足时,允许其申请一定额度的无息或低息贷款;鼓励森林保险公司利用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销售保险产品。
(五)加强教育,提高林农的参保意识
森林保险作为一种重要的风险损失补偿方式,已经逐步为人们所认识和接受。但是,在更多的地区、特别是欠发达地区,森林保险的意义和作用还远没有为广大林农所认识。以家庭为基本经济单位的农民的保险转移意识还相当淡薄,对森林保险的作用还半信半疑。一些林农还存在侥幸心理,认为买保险是加重负担,还没有意识到运用保险保障手段来分散风险的重要作用。信任危机和缺乏互助互济的风气阻碍了森林保险业的发展。这也导致了在商业经营模式下森林保险的有效需求不足,同时各国的森林保险的实践也证明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存在参保率低的问题。因此,国家和保险机构应加大森林保险的宣传,利用形式多样、通俗易懂的宣传手段,帮助林农认识保险、了解保险和接受保险,提高林农的保险意识,提高林农对森林保险益处的了解,增强风险的防范和转移意识,积极参加保险。这样,参加森林保险的林农增多了,保险经营的数理假定得到了满足,保险标的的分散程度加大,森林保险赔付率自然也就能得到相应降低。从而,森林保险公司的利润率得到提高,森林保险自然也就具备了自我发展的基础。
提高林农的保险意识可以采取以下的措施:
(1)以村为单位开展森林保险知识的普及工作,让广大林农了解森林保险的基本知识和参加森林保险的必要性。
(2)将政府灾年的救济同发展森林保险一起统筹安排,这将有利于改变林农对救灾的依赖心理,同时增强对森林保险是林业风险控制有效工具的认识。
(3)把和林农切身利益相关的价格保护政策、银行贷款等和投保森林保险挂钩,以提高林户对森林保险重要性的认识。
(4)试点成功经验的推广,让林农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是对森林保险最好的宣传。
森林灾害造成的损失不仅是森林经营者的损失,也是国家资源和环境的损失。而森林保险对于森林灾害起着有效的防御和分散风险的作用,能够及时地对灾害造成的损失予以补偿。处于经济转轨时期的林业经济,无形中失去了传统模式下的补偿机制,迫切需要建立新的补偿机制,尽快建立强而有力的森林保险制度,使林业增强抵御灾害和风险的能力,加强其基础地位,来迎接人口、资源、环境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