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公回答:“不推行法令,却要肆意动用干戈侵略杀人;没有多大功德,却要遵从日月吉凶之道;不依据敌军的强弱作出判断,却侥幸于天道的庇祜;没有智慧和谋略,却观察气象断定吉凶;缺乏勇气和力量,却要指望上天降下吉祥;不懂得地理形势,却把罪过归于敌人;害怕了不敢出击,却等着占卜显兆;不去招募组织士兵,却要效法鬼神精怪;设置埋伏不够巧妙,却要依赖什么背向之道。总而言之,天道鬼神之类,看又看不见,听又听不到,找又找不着,不可以拿它决定胜败,不能够靠它判明死生,所以明智的将领是不会取法于它的。”
[13]太公曰:“天下有粟,圣人食之;天下有民,圣人收①之;天下有物,圣人裁②之。利天下者取天下,安天下者有天下,爱天下者久天下。仁天下者化天下。”(《群书治要》)
【注释】
①收:依文例及古韵,在这“收”当是“牧”字之讹。
②裁:裁断的意思。
【译文】
太公说:“天下有了粮食,圣人来享用;天下有了民众,圣人来养育;天下有了财物,圣人来裁断。给天下人带来利益的人取得天下,给天下人带来安定的人拥有天下,给天下人带来恩情的人永保天下,给天下人带来仁德的人化育天下。”
[14]武王胜殷,召太公问曰:“今殷民不安其处,奈何使天下安乎?”
太公曰:“夫民之所利,譬之如冬日之阳,夏日之阴。冬日之从阳,夏日之从阴,不召自来。故生民之道,先定其所利而民自至。民有三几①,不可数动,动之有凶。明赏②则不足,不足则民怨生;明罚则民慑畏,民慑畏则变故出;明察则民扰,民扰则不安其处,易以成变。故明王之民,不知所好,不知所恶,不知所从,不知所去,使民各安其所生,而天下静矣。乐哉!圣人与天下之人皆安乐也。”
武王曰:“为之奈何?”
太公曰:“圣人守无穷之府③,用无穷之财,而天下仰之。天下仰之,而天下治矣。神农④之禁,春夏之所生,不伤不害,谨修地利,以成万物。无夺民之所利,而农顺其时矣。任贤使能而官有财⑤,而贤者归之矣。故赏在于成民之生,罚在于使人无罪,是以赏罚施民而天下化矣。”(《群书治要》)
【注释】
①几:通“机”,指隐藏的关键点。
②明赏:公之于众的赏赐。
③府:财源,资源。
④神农:古代传说中的上古的帝王,种植神。
⑤官有财:使有财富的人做官。又说,“财”当作“材”,才能。
【译文】
武王战胜殷商王朝后,召见姜太公,询问说:“现在殷商王朝的遗民不能安乐得其所,怎样才能使天下安定呢?”
太公回答说:“民众所看重的利益,就像是冬天里的阳光,夏天里的阴凉。在冬天人们追求阳光,在夏天人们追求阴凉,都会不召自来。因此,让民众生存下去的方法,首先是明确他们看重的利益,那样的话,他们自会前来。民众有三点隐藏的关键之处,不可以经常扰动它,如果扰动了它,就会出现凶事。赏赐给予大众,资财就会不足,不足的话,民众就会怨恨;惩罚给予大众,民众就会恐慌,恐慌的话,就会生出变故;督察给予大众,就会滋扰民众,民众滋扰,就不安居乐业,容易酿成反叛。所以在明智的君王统治下的民众,不知道有什么喜好,不知道有什么厌恶,不知道去到哪里,不知道离开去哪里,只要使他们各自安于生存环境,那么天下也就风平浪静了。快乐啊!圣人和普天下的人们都安定欢乐!”
武王问道:“怎么去做呢?”
太公回答:“圣人拥有无穷无尽的资源,使用无穷无尽的财富,而普天下的人都要仰仗他。普天下的人都仰仗他,那天下也就大治了。神农氏的禁忌,凡是春夏生长出来的东西,都不能去伤害去摧残,谨敬地开发土地资源,借以使万物生长。不剥夺民众利益,则农业就能顺应农时发达起来。任用贤能的人,提拔富有的人,则有才干的人都会来投靠。因此,赏赐在于完善民众的生存环境,惩罚在于使人不要犯罪,这样一来,赏罚施给民众,而天下就会变得更好了。”
[15]武王至殷,将战。纣之卒,握炭流汤①者十八人,以牛为礼,以朝者三千人,举百石重沙者二十四人,②行五百里而矫③矛,杀百步之外者五千人,介士④亿有八万。武王惧曰:“夫天下以纣为大,以周为细;以纣为众,以周为寡;以周为弱,以纣为强;以周为危,以纣为安;以周为诸侯,以纣为天子。今日之事,以诸侯击天子,以细击大,以少击多,以弱击强,以危击安;以此五短击此五长,其可以济功成事乎?”
太公曰:“审天子不可击,审大不可击,审众不可击,审强不可击,审安不可击。”
王大恐以惧。
太公曰:“王无⑤恐且惧。所谓大者,尽得天下之民;所谓众者,尽得天下之众;所谓强者,尽用天下之力;所谓安者,能得天下之所欲;所谓天子者,天下相爱如父子,此之谓天子。今日之事,为天下除残去贼也。周虽细,曾⑥残贼一人之不当⑦乎?”
王大喜,曰:“何谓残贼⑧?”
太公曰:“所谓残者,收天下珠玉、美女、金钱、钱帛、狗马、谷粟,藏之不休,此谓残也;所谓贼者,收暴虐之吏,杀天下之民,无贵无贱,非以法度,此谓贼也。”(《群书治要》)
【注释】
①握炭流汤:手握炽炭,足蹈沸水,形容不畏危难,敢于卖命的精神。
②:同“趋”,急行,小跑。
③矫:举,拿。
④介士:披甲的战士。
⑤无:勿,不要。
⑥曾:竟然,难道……连……。
⑦当:抵。
⑧残贼:根据下文解释,姑且译为“贪婪凶狠”。
【译文】
周武王来到殷地,将要作战。殷纣王的士兵们,不畏危难,敢于卖命的有十八人,用牛作为礼物来朝献的有三千人,举得起百石重沙的有二十四人,急行五百里而举矛,能杀死百步之外的人的有五千人,披甲戴胄的战士有一亿零八万人。武王恐惧地说:“当今天下,纣大,周小;纣众,周寡;周弱,纣强;周危,纣安;周是诸侯,纣是天子。当今的事,诸侯去进攻天子,小的去进攻大的,少的去进攻多的,弱的去进攻强的,危的去进攻安的;这五种短处去进击人家的五种长处,难道能够顺利取得成功吗?”
太公说:“看到真是天子就不可以进攻,看到真是大的就不可以进攻,看到真是多的就不可以进攻,看到真是强的就不可以进攻,看到真是安的就不可以进攻。”
武王听后更加恐惧不安。
太公说:“大王不要这样恐惧不安。所谓大的,是指完全得到天下的民心;所谓多的,是指完全得到天下的民众;所谓强的,是指完全支配天下的力量;所谓安的,是指能够满足天下人的欲望;所谓天子,则是指天下人与他相亲相爱,如同父子一样,这才叫天子。当今的事,是为天下除去贪婪凶狠的人。周尽管弱小,难道连一个贪婪凶狠的人都抵不上吗?”
武王非常高兴,说:“什么叫做贪婪凶狠呢?”
太公回答:“所谓贪婪,是指夺取天下的珠宝、美女、金钱、彩帛、狗马、谷物,并不停地保藏起来,这就叫贪婪;所谓凶狠,是指豢收养暴虐的官吏,杀戮天下的民众,没有贵贱之分,不依法制办事,这就叫凶狠。”
[16]武王问太公曰:“欲与①兵深谋,进必斩敌,退必克全,其略云何?”
太公曰:“主以礼使将,将以忠受命。国有难,君召将而诏曰:‘见其虚则进,见其实则避。勿以三军为贵②而轻敌,勿以授命为重而苟进。勿以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以辩士③为必然。勿以谋简④于人,勿以谋后于人。士未坐勿坐,士未食勿食。寒暑必同,敌可胜也。’”⑤(《群书治要》)
【注释】
①与:通“举”,兴起。又说:“与”即“兴”字之讹误,两字繁体形近。
②贵”:作“众”字之讹。
③辩士:能言善辨的说客。
④简:怠慢。
⑤这段逸文的后半部分与《龙韬·立将》相似,可参看。
【译文】
武王询问太公说:“打算考虑兴兵深入,进军时一定能够斩获敌人,后退时一定能够保全自己,大致说来,该如何去做?”
太公回答说:“君主按照礼法支配将领,将领本着忠诚接受命令。国家有危难的时候,君主召来将领,指示他说:‘看到敌人空虚无备时就前进,看到敌人防守严密时就回避。不要因为三军人多力量大就轻视敌人,不要因为任务重大就贸然前进。不要凭借尊贵而看不起别人,不要凭借独到见解就违背众人。不要把辩士的言论看作是必然正确。自己不要因为谋略去怠慢别人,自己不要晚于别人才想出谋略。士卒没有坐下的话,自己不要先坐下;士卒没有吃饭的话,自己不要先吃饭。与大家冷暖甘苦一定保持一致,那就可以战胜敌人了。’”
[17]文王问散宜生①:“卜伐殷,吉乎?”曰:“不吉。”钻龟,龟不兆;数蓍②,蓍不交而如折;将行之日雨,辎重车至轸③:行之日,帜折为三。
散宜生曰:“此卜④四不祥,不可举事。”
太公进曰:“是非子之所知也。祖⑤行之日丽,辎重车至轸,是洗濯甲兵也⑥,行之象;帜为折首,此斩纣首之象。”(《艺文类聚·二》、《太平御览·十》)
【注释】
①散宜生:殷末周初人,相传为姜太公弟子,后来与姜太公同辅周文王、周武王。
②蓍(shī失):草名,古人用来卜卦。
③轸(zhěn枕):古代车厢底部的横木。
④卜:底本作“凶”,据《太平御览》引,作“卜”。
⑤祖:将,始。又即“将”字形讹,古文字中两字形近。
⑥底本引文至此,以下的据《北堂书钞·一百十四》的引文补足文意。
【译文】
周文王询问散宜生说:“占卜攻伐殷纣这件事,吉利吗?”散宜生说:“不吉利。”数蓍钻龟甲,龟甲不显吉兆相;算蓍茎,蓍茎不相交叉,却像折断一样;将要出征的那天有雨,载重车子下陷到车厢;将要出征的那天,旗帜折断成三截。
散宜生说:“这卜兆有四种不吉祥,不可以大举行动。”
太公进言说:“这不是你所懂得的。将要出征那天下雨,载重车子下陷到车厢,那是(为将士们)洗濯军械,是可以出征的征兆;旗帜折断,这是斩获殷纣王头颅的征兆。”
[18]武王入殷,散鹿台①之金钱以与殷民。(《艺文类聚·六十六》)
【注释】
①鹿台:古台名,旧址在今河南汤阴朝歌镇南,传为殷纣王所筑,用以藏财,游说。
【译文】
周武王进入殷商国都,把鹿台所藏的金钱散发给殷商的遗民。
[19]武王伐殷,先出于河①。吕尚为后,将以四十七艘船济②于河。(《艺文类聚·七十一》)
【注释】
①河:指黄河。武王伐纣,大渡盂津,旧址在今河南孟津县北。
②济:渡过。
【译文】
周武王讨伐殷商王朝,从黄河上先行航渡。姜太公随后行进,将用四十七艘船渡军过河。
[20]商王拘西伯昌①于里②。太公谓散宜生:“求珍物以免君之罪。九江得大贝百③。”(《艺文类聚·八四》)
【注释】
①西伯昌:即周文王,姬姓,名昌,商纣王时为西伯。
②(yǒu有)里:在今河南汤阴县一带。
③此句在《太平御览·九百四十一》引作:“九江之浦有大贝者焉。”今从之。“九江”今湖北广济、黄梅一带。“大贝”,古人货贝而宝龟,贝为宝货。
【译文】
商纣王把西伯侯姬昌关押在里。姜太公对散宜生说:“寻求珍贵的宝物(贿赂商王)去免除我君的罪过。在九江的江边有一种很宝贵的贝壳。”
[21]夏殷桀纣之时,妇人锦绣文绮之坐席,衣以绫纨常三百人①。(《艺文类聚·八十五》)
【注释】
①《艺文类聚·六十九》又作“坐以文绮之席,农以绫纨之衣。”又,《文选》五十六《石阙铭》注引作:“纣时,妇人以文绮为席,衣以绫纨者三千人。”综合考察,今译文略去“夏桀”“锦绣”,把“三百”改为“三千”等。“文绮(qǐ起)”是有各种花纹图案的丝织品。“纨(wán丸)”指很细的丝织品,即细绢。大意是说殷纣时奢靡之风大起,贵族妇女们穿用十分华丽。
【译文】
殷纣王的时候,妇女有各种花纹图案的丝织品做成的席子,穿着用绫纨做成的衣服,这样的人共有三千。
[22]冬冰可折,夏条可结。(《艺文类聚·八十八》)
【注释】
①也见于《文子》一书。“夏条”,夏天树木的枝条。
【译文】
冬天的冰条可以折断,夏天的树枝可以打结。
[23]武王登夏台①以临殷民。周公旦②曰:“臣闻之:爱其人者。爱其屋上乌③;憎其人者,憎其余胥④。”(《艺文类聚·九十二》)
【注释】
①夏台:古台名,又叫“钧台”,旧址在今河南禹县南,相传夏桀曾把商汤囚禁在里边。
②周公旦:周初的政治家,周武王的弟弟,名旦。
③比喻爱那个人,连带喜爱跟他有关系的人或物。与成语“爱屋及乌”同意。
④余胥(xū虚):手下的小官吏,仆役。
【译文】
周武王登上夏台俯视殷王朝遗民。周公旦说:“我听说,喜爱某个人的话,就连他房屋上的乌鸦都会喜爱;憎恨某个人的话,就连他身边的仆役都会憎恨。”
[24]商王拘周伯昌于里,太公与散宜生以金千镒①,求天下珍物,以免君之罪。于是得犬戎氏②文马③,毫毛朱④,目如黄金,名鸡斯之乘,以献商王⑤。(《艺文类聚·九十三》)
【注释】
①镒(yì益):古代的重量单位,合二十两。一说,合二十四两。
②犬戎:畎戎,又称畎夷,殷末周初,活动于泾渭流域(今陕西省彬县、歧山一带),盛产名马。
③文马:身有花纹的良马。
④(liè猎):动物脖颈上的长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