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化:指政教风化。《诗经·周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及:追上、赶上的意思。《左传·成公二年》:“故不能推车而及。”
虞氏:指虞舜,传说中古代部落的首领,住在蒲坂(今山西永济薄州镇)。
夏后氏:指夏启,古代夏部落的首领,住在今山西运城县东北安邑镇。夏启是禹的儿子,禹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朝代夏朝,夏启即位,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大战于甘(今陕西户县西南)。将战作《甘誓》。
殷:这里指商汤。公元前1766年,夏桀暴虐,汤伐桀,战于鸣条(今山西运城县北),战前作《汤誓》。
周:这里指周武王。公元前1122年,殷纣王暴虐,周武王率军讨伐,战于牧野(今河南汲县北朝歌镇)。临战前作《牧誓》。
兵:指兵器、武器。贾谊《过秦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贵:指重视。《礼记·中庸》:“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
惧:使……惧怕。
杂:交错、配合的意思。《汉书·晁错传》:“坚甲利刃,长短相杂。”
长兵:指长兵器。古代兵器的长短是以杀伤距离来说的。杀伤距离较远的是长兵器,杀伤距离较近的是短兵器。周代兵器是以弓、矢、戈矛、殳、戟五种兵器为一组配合使用。五种兵器中,弓、矢为长兵器,戈、戟是短兵器。
短兵:指短兵器。详见注。
锐:细小的意思。《左传·昭公十六年》:“且吾以玉贾罪,不亦锐乎?”
乱:动荡不定。同“治”相反。动荡不定就容易折毁。
不济:济,指有利,有益。《周易·系辞下》:“万民以济”。不济,没有用,没有益处。
戎车:戎,军队。戎车,指兵车。《诗经·小雅》:“六月栖栖,戎恢车既饬。”
诎:通“屈”。卷曲、压抑的意思。
叙:依次排列,按等级次第以进职或奖功。《晋书·张轨传》:“陈寓等冒险远至,宜蒙铨叙。”
有司:官吏。古代设官分职,事各有专司,故称有司。《尚书。大禹漠》:“好生之德,洽于民心,兹用不犯于有司。”
陵:侵犯、欺侮的意思。王符《潜夫沦·交际》:“少而好陵长。”
慝:指邪恶、心存恶念。《庄子·渔父》:“称誉诈伪以败恶人渭之慝。”
舒:迟缓、舒缓的意思。鲍照《尺蠖赋》:“值夷舒步。”
徒:指步兵。《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帅徒以往。”
趋:快走。《庄子·盗跖》:“孔子再拜趋走。”
弛:指车马疾行。王安石《祭欧阳文忠公文》:“快如轻车骏马之奔弛。”
废:衰败。《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达见废兴。”
难进易退:古时见君主时上朝礼节十分隆重,退朝时礼节可以简单。
抗:指刚正不屈。文天祥《指南录后序》:“抗辞慷慨。”
遂:前进,行动。《易经·大壮》:“羝羊触藩,不能退,不能遂。”
介者:介,铠甲。介者,穿铠甲的人。
式:指扶着轼敬礼。《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天子为动,改容式车。”
简民:简,荒废、怠慢。《韩非子·五蠹》:“服事者简其业。”简民,不守法度的人。
亡:(Wu)通“无”。没有的意思。贾谊《论积贮疏》:“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
等:相同,等同,向上比。
恶:指罪过。《易经·大有》:“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
戍兵三年不兴:古代对戍守过边防的士兵三年不再征调他们。古代规定戍边一年后,三年不再征调他服役。
偃伯:偃,停止,停息。杜甫《寄题江外草堂》:“叶戈未偃息,安得酣歌眠?”怕,(ba)通“霸”。争霸,战争。偃伯,指停止战争。
灵台:周文王所建的台名,是周文王与民同乐的一种建筑。后借这个名称来表示天子与民同乐。
【译文】
天子的行为标准,一定向天地之神取法,并且要效仿圣明的先祖。百姓的行为标准,一定要听从父母的教诲,不违反君主和长辈的训导。所以,即使有贤明的君主,如果不事先对百姓进行教育,也不能任用他们。
古代教育百姓,一定要设立上下、尊卑的伦理规范,上不欺下,下不犯上,德义不相逾越,有才能的人不被掩盖,有勇气和力量的人不违抗命令。这样,上下、尊卑就可以同心协力和睦相处了。
古时候,治国的礼仪法度不会用于治军,治军的礼仪法度不会用于治国,因此,德和义就不会相互逾越。君主要重视不夸耀自己功劳的人。不夸耀自己的人,是君主的人才。如果不夸耀自己就不会有奢求。没有奢求,就不会与他人相争。了朝廷听如果这些人的意见,就一定能得到真实的情况;如果军队听了这些人的意见,就一定能得到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这样,有才能的人才不会被掩盖。听从命令的人,上级就会对他奖赏;违反命令的人,上级就会对他惩罚。所以说,有勇气和力量的人不能违背命令。已经用这种办法教化民众,然后再谨慎地选拔使用他们。各项事情都治理得很好,各级官吏都尽忠职守。教育的内容清楚明了,百姓有兴趣学好,习惯一经养成,百姓就能按着习俗办事,这便是教育的最大成功。
古代作战,追击逃跑的敌人不远追,纵容敌人不过份。不远追就不容易受到敌人的诱骗;不过份,就不容易陷入敌人的圈套。以“礼”为规范,军队就可以得到巩固,以“仁为宗旨,军队就可以战胜敌人。胜利以后,这种经验就可以反复运用,这是贤能的人所重视的方法。
虞舜在国内告诫百姓,是为了要百姓能服从他的命令。夏启在军中告诫百姓是为了让百姓事先了解他的想法。商汤在军门外告诫百姓是为了让百姓理解他的意图,以便行动。周武王在两军交战前告诫百姓,是为了激起百姓的斗志。
夏后王用德取得天下,没有用武力,所以当时武器种类比较简单。殷朝用义取得天下,开始使用武器。周朝用武力取得天下,便有了各种各样的武器。
夏朝在朝廷上奖赏有功的人,是为了鼓励好人。殷朝在集市上杀戮坏人,是为了威慑坏人。周朝在朝廷上奖励有功的人,在集市上杀戮坏人,是为了使君子得到奖赏,使小人感到恐惧。三个天子表彰德行的方法是一致的。
兵器不配合使用就不能发挥其作用。长兵器用来掩护,短兵器用来守卫。兵器过长难以拼杀,兵器太短刺杀不到敌人。兵器太轻就过于轻便,就容易混乱。兵器太重就笨拙,就不中用。
兵车,夏后氏叫做钩车,注重行驶平直;殷朝叫做寅车,注重行驶迅速;周朝叫做元戎,注重结构精良。旗帜:夏后氏为黑色,取手拿人头的威武之意;殷朝为白色,象征着像苍天皎洁一样的正义;周朝为黄色,象征着大地的道义。旗帜上的徽章:夏后氏用日、月,表示崇尚光明;殷用虎,表示崇尚威武;周朝用龙,表示崇尚文治。
治军过于威严,士气就会受到压抑;缺少威信,就不能指挥士兵去攻打战胜敌人。上级不能用“义”来役使百姓,不能恰当地安排官吏的职位,有技能的人不能发挥他们的作用,牛马不能合理使用,官吏又欺压百姓,这就叫过于威严了。过于威严,士气就会受到压抑。上级不尊重有德行的人,任用狡诈的人,不尊重讲道义的人而任用恃勇逞强的人,不尊重服从命令的人,而任用违抗命令的人,不尊重做好事的人而任用做怀事的人,以致于引起百姓反抗官吏,这就叫缺少威信,缺少威信,就不能使士兵战胜敌人。
军队作战以徐缓进攻为主,徐缓进攻,兵士的力量就能够保持充沛。即使在交战期间,步兵也不能快走,兵车也不能驰骋。追击敌人不能愈越军队的队列,这样,不至于扰乱队列。军队的坚固,就在于没有扰乱军队的行列,不能用尽人、马的力量,军队的快慢不能违背告诫的局限。
古代,治国的礼制义节不得用于治军;治军的礼制义节不得用于治国。如果把治军的礼制义节用来治国,那么民众道德风气就会变得粗鲁;如果把治国的礼制义节用来治军,那么士兵的精神就会变得文弱。所以说,在国中说话要温文尔雅,在朝廷上要谦逊恭敬,平时要严于律已,宽于待人。君主没有召见不能随便上朝,没有寻问不能随便言语。上朝时礼节要隆重,退朝时礼节要简单。在军队,要昂首站立,行动一定要果断。穿铠甲时可以不跪拜君主;在兵车上可以不向君主行礼;在城墙上可以缓走;遇到危急情况不能表现在脸上。所以,礼仪和法度是互为表里的,文和武是相互左右的,不可以偏废。
古代贤明的君主,能彰显民众的德行,鼓励民众好的行为,所以没有败坏道德、不守法度的人也就得不到奖赏和惩罚了。虞舜不奖赏民众也不惩罚民众,然而民众都能服从他,这是由于他有高尚的品德;夏朝只用奖赏不用惩罚,这是因为他教育有方;周代用奖赏惩罚,是因为这时道德开始衰败了。奖赏要及时,是为了民众能够迅速得到做了好事的利益;惩罚要就地执行,是为了让民众迅速地看到做了坏事的危害。大获全胜的却不奖赏,上级和下级都不炫耀功劳。上级如果不炫耀功劳,那么,他就不会骄傲;下级如果不炫耀功劳就一定不会向上攀比了。上级和下级都像这样不炫耀功劳,是最好的谦让。打了败仗,不受惩罚,上级和下级都认为是自己的责任,上级如果认为是自己的责任,就会忏悔自己的过失;下级如果认为是自己的责任,就一定决心不再犯类似错误。上级和下级共同像这样分担责任,也是最好的谦让。
古代对戍守过边防的士卒,三年不再征调他们,这是看到他们太辛苦了。上级、下级像这样互相回报,那是最和谐的了。打了胜仗就高奏凯歌,表示心情高兴。停止战争,建筑“灵台”来报答民众的辛苦,表示从此开始休养生息。
卷中
定爵第三
凡战,定爵位,着功罪,收游士①,申教诏,询厥②众,求厥技,方虑极物③,变嫌推疑,养力索巧。因心之动。
凡战,固众,相④利,治乱,进止,服正,成耻,约法,省罚。小罪乃杀⑤,小罪胜,大罪因⑥。
顺天、阜⑦财、怪⑧众、利地、右⑨兵,是谓五虑。顺天奉时,阜财团敌,怪众勉若⑩,利地守隘险阻,右兵弓矢御、殳矛守、戈戟助。凡五兵五当,长以卫短,短以救长。送战则久,皆战则强,见物与侔,是谓两之。主固勉若,视敌而举。
将心,心也;众心,心也。马、牛、车、兵、佚饱,力也。教惟豫,战惟节。将军,身也;卒,支也;伍,指拇也。
凡战,智也;斗,勇也;陈,巧也。用其所欲,行其所能,废其不欲不能,于敌反是。
凡战,有天、有财、有善。时日不迁,龟胜微行,是谓有天。众有有,因生美,是谓有财。人习陈利,极物以豫,是谓有善。人勉及任,是谓乐人,大军以固,多力以烦,堪物简治,见物应卒,是谓行豫。轻车轻徒,弓失固御,是谓大军。密静多内力,是谓固阵。因是进退,是谓多力。上暇人教,是谓烦阵,然有以职,是谓甚物。因是辩物,是谓简治。
称众因地,因敌令阵;攻战守,进退止,前后序,车徒因,是谓战参。不服、不信、不和、怠、疑、厌、慑、枝、拄、诎、顿、肆、崩、缓,是谓战患。骄骄、慑慑、吟旷、虞惧、事诲,是谓毁折。大小、坚柔、参伍、众寡、凡两,是谓战权。
凡战,间远,观迩,因时,因财,贵信,恶疑,作兵义,作事时,使人惠。见敌静,见乱暇,见危难无忘其众。居国惠以信,在军广以武,刃上果以敏。居国和,在军法,刃上察,居国见好,在军见方,刃上见信。
凡阵,行惟疏,战惟密,兵惟杂来。人教厚,静乃治,威利章。相守义,则人勉。虑多成则人服。时中服厥次治,物既章。目乃明。虑既定。心乃强。进退无疑,见敌无谋,听诛。无诳其名,无变其旗。
凡事善则长,因古则行。誓作章,人乃强,灭厉祥。灭厉之道:一日义,被之以信,临之以强,成基一天下之形,人莫不就,是谓兼用其人。一曰权,成其溢,夺其好,我自其外,使自其内。一曰人,二曰正,三曰辞,四曰巧,五曰火,六曰水,七日兵,是谓七政。荣、利、耻、死,是谓四守。容包积威,不过改意,凡此道也。
唯仁有亲,有仁无信,反败厥身。人人、正正、辞辞、火火。
凡战之道,既作其气,因发其政,假之以色,道之以辞。因惧而戒,因欲而事,蹈敌制地,以职命之,是谓战法。
凡人之形,由众之求,试以名行,必善行之。若行不行,身以将之,若行而行,因使勿忘,三乃成章。人生之宜,谓之法。
凡治乱之道,一日仁,二曰信,三曰直,四日一,五曰义,六曰变,七日尊。
立法,一日受,二日法,三日立,四曰疾,五日御其服,六日等其色,七日百官宜无淫服。
凡军使法在己日专,与下畏法日法。军无小听,战无小利,日成行微日道。
凡战,正不行则事专,不服则法,不相信则一。若怠则动之,若疑则变之,若人不信上则行其不复。自古之政也。
【注释】
①游士:指从事游说活动的人。春秋战国时期,这些人经常游历各国,凭着自己对天下形势的了解、分析向各国统治者献计献策,施展自己的才华,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报负。
②厥:代词。指他的,那人。《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永思厥艰。”
③方虑极物:指多方面考虑事物的情况。
④相:仔细看,审察的意思。《韩非子·说林下》:“伯乐教其所增者相千里之马,教其所爱者相弩马。”
⑤杀:灭亡、消灭的意思。小罪乃杀,小的过失也要制止、消灭。
⑥因:指沿袭。《汉书·循吏传》:“光因循守职,无所改作。”(光:霍光)
⑦阜:扩大,增加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