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学习本章后,你应当能够:
清楚会计信息的表现形式及各种会计信息的内容;
确定不同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不同的关注点;
理解会计基本假设和会计基础的深刻内涵;
明确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
正确确认和计量会计要素;
能够认真对待有关职业道德的问题。
1.1 会计与会计信息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和监督企业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是组织并总结经济活动信息的主要工具。会计是一个经济信息系统,通过一系列特定的程序和科学方法,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各种对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从这一点上看,会计工作的最终产品就是会计信息,如同电视机厂的产品是电视机一样。
在某种意义上说,几乎每个人每天都会用到会计信息,会计信息是我们计量和传递经济事件的手段。会计通过确认、计量和报告一系列的程序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既能够为企业内部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做出决策提供保证,如企业的管理者可以根据相关的会计信息采取最有效的措施,降低和控制成本,提高盈利能力,实现有利的净现金流量;也能够为企业外部的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依据,如企业的投资人和债权人可以根据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寻求高报酬、低风险的投资和信贷机遇。
会计信息通常主要表现为各种财务数据或财务指标,其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会计信息是指由会计人员或会计部门收集、加工、整理和传递的所有经济信息,包括在会计核算和会计分析中形成的所有的会计凭证上的原始数据和由这些数据经会计核算处理而产生的账簿、报表的全部内容,以及从这些凭证、账簿、报表所得到的其他认识和信息。而狭义的会计信息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财务报告也称为财务会计报告。
财务报告是企业提供会计信息的最基本的和最主要的方式。财务报告是指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文件。
财务报告分为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财务报告,其中,半年度、季度和月度财务报告统称为中期报告。
财务报告包括财务报表和其他应当在财务报告中披露的相关信息和资料。财务报表又由报表本身及其附注两部分构成。
我国会计报表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及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四大会计报表。无论企业组织形式如何,无论企业经营规模是大是小,无论企业处于什么行业,从事什么业务,都必须编制这4张表。
1.资产负债表
资产负债表反映一个企业某一时点的财务状况,即企业在某一时点所拥有的资源(资产)、所承担的债务(负债)和所有者对净资产的要求权(所有者权益)。
资产负债表是关于一个企业财务状况构成的记录,它表明企业拥有什么(即资产),企业欠别人什么(即负债),企业所拥有的减去企业所欠的,为企业的所有者或股东留下什么(即所有者权益或股东权益)。这一报表反映了最基本的会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2.利润表
利润表反映一个企业某一时期的赚钱的能力,即企业在特定时期内形成利润或出现亏损的状况。
一般来说,利润表反映企业在一段时期内,所创造的全部收入,减去这一时期中企业所发生的所有费用,就得到这一时期的净收入或利润,如果总的费用超过了总的收入,企业得到的是一个净亏损。
3.现金流量表
现金流量表反映一个企业一定时期内获取现金的能力,即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流入和流出状况。
现金流量表揭示了企业在一段时期中所创造的现金数额,同一时期的现金流入量减去现金流出量就得出该时期的现金净额。即现金流量表告诉我们在满足了同一时期的所有现金支出后,企业究竟创造了多少超额的现金。这一现金净额可以用于追加现金支出,比如,偿还债务、进行投资等。如果一定时期中现金净额为负值,则说明企业为满足本期现金支出的需要,而动用了以前各期创造的超额现金,如果这一趋势持续下去而无法扭转的话,企业的现金最终将被耗尽,企业将面临破产的危险。
4.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所有者权益变动表是指反映所有者权益各部分当期增减变动情况的报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不仅要反映所有者权益总量的增减变动,还应该反映所有者权益各部分结构性的增减变动,使得报表使用者能够准确了解所有者权益增减变动的根源,包括引起所有者权益变动的没有计入利润表而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
5.附注
尽管会计报表能够全面反映一个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但会计报表显示的仅仅是一个个的数据,没有任何注释。为了让报表使用者更好地理解各数据的来源及可比性,必须给予一定的解释,这就是附注。附注是财务报告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为便于会计报表使用者理解会计报表的内容而对会计报表的编制基础、编制依据、编制原则和方法及主要项目所做的解释。
1.2 会计信息使用者
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分为外部使用者和内部使用者两大类。
1.会计信息的外部使用者
主要是指不参与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的,但对企业具有财务利益的个人和组织,包括投资者、债权人、工会、政府管理部门、商品和劳务供应商、顾客等。这些使用者通常从公开披露的会计报表中得到会计信息。
(1)投资者
投资者一般根据会计信息决定是否向某一企业进行投资或者是否保留其在某一企业的投资。
(2)债权人
债权人即企业的贷款提供者,根据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决定是否贷款给该企业。债权人关心的是企业是否有能力归还本金和利息。因此,他们通过会计报表来了解贷出款项的安全性:企业的负债水平和获利性如何,即企业有无偿还借款的能力;企业偿债的流动性如何,也即企业在当前的状况下有无即刻偿还借款的能力。如果上述条件能够满足,则债权人认为是安全的,否则会认为企业面临财务危机,贷出款项是不安全的,可能会拒绝提供贷款。
(3)政府管理部门
政府管理部门主要是工商管理部门及税务管理部门,它们通过企业的会计信息对企业进行监管。如税务管理部门需要确切地知道企业的利润是多少,以便征缴税款。此外,证监会要对上市公司所提供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公允性进行监管。
(4)商品和劳务供应商
商品和劳务供应商通过会计信息判断该企业能否支付所购商品和劳务的价款,从而决定是否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给该企业。他们关注的是:企业是否会持续经营,获利能力如何;在商业信用条件下,是否能够根据合约按时支付货款及收回货款的可能性有多大等。
(5)顾客
顾客一般通过会计信息判断企业是否具有连续提供商品或劳务的能力。他们关注的是:企业的生存能力,产品的定价水平及提供商品、提供售后服务的能力。
此外,会计信息的外部使用者还应该包括竞争对手。竞争对手一般通过会计信息了解对手的财务状况、损益情况及现金流量,确定企业间的相对效率,或为未来可能出现的企业兼并提供信息。
2.会计信息的内部使用者
会计信息内部使用者,主要包括企业内部各阶层的管理者及企业的雇员。
(1)管理者
会计信息最重要的内部使用者是企业的管理者,即接受投资者和股东委托,参与日常经营的董事和经理。管理者对会计信息的需要因其目的不同而不同,一般包括管理、计划、控制与决策。如管理层可能需要对企业的产品做长期计划、研究开发计划、资本预算及制定竞争策略,或可能对产品进行成本控制等,这些都需要利用会计信息来支持相应的筹资决策、投资决策、生产决策、营销决策、人事决策等。
企业的管理人员由于所处的层次不同,对企业的会计信息关心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较高层次的管理者会关心企业的全部信息,较低层次的管理者一般只关心与自己决策范围有关的财务信息。
(2)雇员
企业的雇员主要是通过企业的会计信息了解企业的获利能力,以判断是否与企业保持长久的关系。
1.3 会计基本假设与会计基础
会计信息的提供是基于一定的假设前提的,会计人员在会计假设的基础上,按照权责发生制这一会计基础,根据一定的核算程序,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决策信息。
1.会计基本假设
会计基本假设也称会计基本前提或基本假定,是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前提,是对会计核算所处时间、空间环境等所做的合理设定。会计基本假设共有4个,分别为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
(1)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又称会计实体或会计个体,是指会计信息所反映的特定单位,是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会计的目标是提供会计信息,反映一个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为与企业有经济利害关系的团体和个人提供决策依据。因此,会计必须严格划清其所要反映的对象与其他经济实体的界限,才能保证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实现会计目标。
会计主体的确定,可以避免混淆各会计主体之间的经济业务,即会计所反映的是一个特定会计主体的经济业务,而不是其他经济组织或个体的经济业务,会计只核算会计主体本身发生的经济业务。
会计主体的确定,将企业所有者的个体主体发生的事项同企业主体发生的经济业务区别开来。当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为同一个人时,为正确反映企业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必须将业主的个人消费与企业开支分开。例如,购入存货是企业这一会计主体的会计交易,而企业的所有者购买个人家用电器则属于个人交易,二者不可混淆。
另外,会计主体不同于法律主体。会计主体可以是法人,如按照会计相关法规的要求,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应当建立会计核算体系,以反映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会计主体也可以是非法人主体,如企业为了内部管理的需要,对企业内部的某个部门单独加以核算,作为一个会计主体编制内部会计报表。
(2)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是指会计主体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将长期地以现在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即假设会计主体的经营活动不会停止进行清算。
持续经营假设为会计主体选择会计处理方法奠定了基础。根据这一假设,企业现有的资产将按持续经营主体的原来目的去使用,而不是明天拿到市场上去卖,因此,一般情况下,企业资产取得的价值应以历史成本计价。
(3)会计分期
会计分期又称会计期间,是指将会计主体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并据以结算账目和编制报表,从而及时提供有关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会计信息。
根据持续经营假设,一个企业的经营活动将无限期地持续下去,从理论上讲,必须等到这个企业的经营活动全部结束时,才能通过收入和费用的归集与比较,核算其盈亏,这显然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所以有必要将持续不断的经营活动人为地划分为一个个相等的期间。
会计分期假设对于确定会计核算程序和方法具有重要的作用。正是由于有了会计分期,才产生了本期与非本期的区别,由于有了本期与非本期的区别,才产生对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的选择,进而出现了应收、应付、递延、预提、待摊等会计处理方法。
会计分期一般以年为单位,即以一年为一个会计期间,称为会计年度。我国会计法规规定,以日历年作为企业的会计年度,即从1月1日至12月31日为一个会计年度。
(4)货币计量
货币计量是指企业采用货币作为计量单位,记录和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企业在日常的经营活动中所涉及的大量资产表现为一定的实物形态,这些实物形态资产的计量单位多种多样,为了正确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客观上需要一种统一的计量单位作为会计核算的计量尺度,而货币是一般等价物,因此,会计上选择以货币作为计量各种交易的通用单位。
我国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采用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如果企业经济业务以人民币以外的某一货币为主,也可以选择某一种外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是提供给境内的财务会计报告应折算为人民币。
2.会计基础
我国基本会计准则规定,企业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与权责发生制相对应的是收付实现制。收付实现制是按照现金的收入或支出确认收入和费用。
对大多数商业零售企业来说,收入的确认是直接的。如商场在售出服装的同时,获得并实现收入。但对其他企业来说,收入的获得和实现有时并不在同一时刻,如当赊销发生时,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应当记录收入,同时记录应收账款,而不能按照收付实现制因还没有收回现金而推迟记录收入。
想一想:为什么企业的会计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