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级财务会计学
48608000000002

第2章 总论(2)

1.4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对企业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是使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对投资者等使用者决策有用应具备的基本特征,也是会计人员进行会计核算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

1.可靠性

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根据可靠性,会计核算,无论是原始凭证、会计记录,还是最终的财务报告都不允许造假,会计过程应如实地记录影响企业的事项,使会计信息使用者确信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正确表达了企业所记录的交易或事项。

2.相关性

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做出评价或者预测。

会计信息必须对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有用,才能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而只有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相关联,才能使会计信息具有使用价值。因此,会计信息的质量是否符合要求,除了要看其是否真实可靠,还要看所提供的信息是否能够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3.可理解性

可理解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理解和使用。只有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清晰易懂,能够简单明了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才能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所理解,并做出正确的决策。

64.可比性

可比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相互可比,既包括不同企业相同会计期间的横向可比,也包括同一企业不同时期的纵向可比。

企业可能处于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为了保证会计信息能够满足决策的需要,便于比较不同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需要对同样或类似的交易或事项,采用同样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这样,最终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才能具有可比性。即企业不得随意改变会计政策,以便制约和防止企业通过会计处理方法和会计程序的变更,调节利润,粉饰会计报表。只有遵循可比性,保持会计政策的一致性,才能提供前后各期和不同企业之间一致的会计信息,会计信息使用者才能对会计信息进行比较、分析和利用,最终做出正确的决策。

5.实质重于形式

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而不应当仅仅将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

有时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其外在的法律形式与真实的经济实质不相吻合,为了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就不能仅仅根据经济业务的外在表现形式进行核算,而要反映其经济实质。如企业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时,期末按投资比例计算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净利润,作为投资收益入账,而不受被投资单位利润分配政策的影响。

想一想:为什么要有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你能举出多少运用实质重于形式进行会计确认的例子?

6.重要性

重要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即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对交易或事项应当区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核算方式。

对资产、负债、损益等有较大影响,并进而影响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据以做出合理判断的重要会计事项,必须按照规定的会计方法和程序予以处理,并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予以充分、准确的披露;对于次要的会计事项,在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和不至于导致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正确判断的前提下,可适当简化处理。

7.谨慎性

谨慎性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应当保持必要的谨慎,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不得少计负债或费用,避免采用能够导致企业虚增盈利的做法。

按照谨慎性要求,一是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当不预计可能发生的收益,而适当估计可能发生的费用和损失;二是对期末资产的估价宁低勿高。但使用谨慎性要求时,不能违背可比性要求,以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也不能歪曲、任意使用谨慎性要求,即不能计提秘密准备,不得以此调节利润。

8.及时性

及时性要求企业对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延后,即会计信息应当及时处理,及时提供。会计信息具有时效性,过时的信息对决策没有任何意义,尤其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及时性包括3方面内容:①及时收集会计信息,在交易或者事项发生后,及时取得有关凭据;②及时对会计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根据有关单据,对会计数据及时进行处理,及时编制财务报告;③及时传递会计信息,将会计信息按规定的时限提供给会计信息使用者。

1.5 会计报表要素

会计要素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是根据交易或事项的经济特征所确定的财务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我国将会计核算对象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6个会计要素。前3个要素构成资产负债表,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后3个要素构成利润表,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所以一般将这6个要素称为会计报表要素。

1.资产

(1)资产及其特征

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资产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①资产预期能够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是指直接或者间接导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企业的潜力。只有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才能作为企业的一项资产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上,如果某项经济资源存在于企业,但由于陈旧毁损,已不能为企业创造收益,则不能作为企业的资产进行记录和报告。

②资产应当为企业所拥有或控制。拥有是指企业拥有该项资产的所有权,控制是指企业虽然没有取得该项资产的所有权,但在一定时期或一定条件下可以自主支配该项资产。企业拥有某项经济资源,说明这项经济资源产生的经济利益只属于该企业,即其他企业不能因为该项经济资源而取得利益,那么这项经济资源即为该企业的一项资产。有些资产虽然不为企业所拥有,但是企业能够支配这些资产,而且同样能够排他性地从该项资产的使用中获得经济利益,如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那么这项资产应作为企业的一项资产体现在资产负债表上。

③资产是过去交易或事项形成的。只有过去的交易或事项,才能影响企业资产的增加或减少,未来的、尚未发生的交易或事项所可能形成的资产,在没有基本确定之前,不能作为企业的资产入账。

(2)资产的确认条件

企业要将一项资源确认为资产,除了要符合资产的定义外,还要符合以下两个条件。

①与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一般来说,企业取得一项资产,其目的都是希望由此能够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流入,但由于经济环境不是一成不变的,这种预期的经济利益的流入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因此,企业确认一项资产,并将其填报在资产负债表里,必须能够确定该项资源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否则,不应确认为企业的资产。企业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即基于该项条件的要求。

②该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一项资源,如果无法获取其成本或价值数据,则无法记录入账。因此,企业确认一项资源为资产,必须符合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计量这一条件。

想一想:计提减值准备除基于资产确认条件外,还基于什么要求?

2.负债

(1)负债及其特征

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负债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①负债是企业的现时义务。负债作为企业的一项义务,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并需要企业现在承担,如应付账款是由于企业已经发生的购买物资或接受劳务这种行为所形成的,这笔应付的金额是企业当前所承担的义务。

②负债的偿还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企业所承担的负债需要在未来某个时日加以清偿,为了清偿债务,企业可以通过转移资产来履行义务,如用现金偿还应付账款,也可以通过提供劳务进行清偿,或同时转移资产和提供劳务等偿还债务。

③负债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负债应当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所形成的,未来发生的承诺或者签订的合同等交易或者事项不形成企业的负债。

(2)负债的确认条件

企业确认一项负债,除了要符合负债的定义外,还要符合以下两个条件。

①与该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是负债确认的一个本质特征,由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是否构成企业的一项负债,填报在资产负债表上,需要判断其是否会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如果偿还该项负债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则应确认为企业的负债,否则不确认负债。

②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与资产的确认条件一样,负债的确认也依赖于企业是否能够可靠地确定流出企业的经济利益的金额。如果偿还期限较长,还要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因素对负债金额的影响;如果确认预计负债,还需要对负债金额进行估计。

想一想:预计负债是否为企业的现时义务?为什么?

3.所有者权益

所有者权益是指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是指全部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其金额为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所有者权益和负债都是对企业资产的要求权,负债是债权人对企业资产的要求权,而所有者权益是所有者对企业净资产的要求权。

所有者权益的来源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留存收益等。我国所有者权益由股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构成。商业银行等金融企业在税后利润中提取的一般风险准备,也构成所有者权益。

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是指不应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

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

损失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由于所有者权益的金额为企业的全部资产减去全部负债后的金额,因此,所有者权益的计量取决于资产和负债的计量。

4.收入

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包括销售商品收入、提供劳务收入及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

收入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流入。日常活动是指企业为完成其经营目标而从事的所有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其他活动。我国收入准则界定的收入属于企业主要的、经常性的业务收入,而不是从偶发的经济业务中取得的收入。那些从偶发的经济业务中取得,属于不经过经营过程就能取得或不曾期望获得的收益,是企业的利得,而不是收入。如企业收取的罚款收入、接受捐赠、处置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形成的净收益等。

想一想:利得和收入应如何辨认?

收入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但与所有者投入资本而增加所有者权益无关。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增加,既可以通过投资者追加投资实现,也可以通过生产经营取得利润实现。收入会导致流入企业的经济利益的增加,会增加企业利润,从而增加企业的所有者权益。

收入只有在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从而导致企业资产增加或者负债减少,其经济利益流入额能够可靠计量时才能予以确认。在实务操作中,不同方式取得的收入,其确认条件也不同。

5.费用

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费用只有在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从而导致企业资产减少或者负债增加、且经济利益流出额能够可靠计量时才能予以确认。

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等发生的可归属于产品成本、劳务成本等的费用,应当在确认产品销售收入、劳务收入等时,将已销售产品、已提供劳务的成本等计入当期损益。

企业发生的支出不产生经济利益的,或者即使能够产生经济利益但不符合资产确认条件的,应当在发生时确认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企业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导致其承担了一项负债而又不确认为一项资产的,应当在发生时确认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如企业应负担的管理人员薪酬,在确认一项负债的同时计入管理费用。

6.利润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利润由两大部分构成: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及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

由于利润反映的是收入减去费用、利得减去损失后的净额,因此,利润的确认依赖于收入和费用的确认及利得和损失的确认,其金额也取决于收入、费用、利得和损失金额的计量。

想一想:净资产和净利润是一回事吗?